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的读后感大全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是一本由[英]查尔斯·威廉· 欧曼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页数:20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精选点评:
●這本是我在找的那種書,一部從“大方向”去看軍事藝術發展的作品,而翻譯比《西方戰爭藝術》好,節奏篇幅跟文筆也更流暢。跟那些純解說裝備兵器,戰史的作品相比,本書講解了日耳曼諸民族、維京人、拜占庭跟十字軍的軍事發展,兵種優缺點,跟如何搭配戰術等,特別是他解釋了各種戰術兵種相生相剋的原理,再搭配戰例解說後讓讀者可以一以貫之,再魯鈍的也能理解。與本書真是相逢恨晚,要是早點讀到,玩Total War 也就輕鬆多了(喂)....
●没想到东罗马帝国也是很强的
●学习的快乐莫过于将许多新旧概念用逻辑的线联系起来,本书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这几天集中读了几本军史书,这本亚马逊买了实体又买了kindle版,价格折后可以接受。内容上来说,原书是一本久经考验的名著,翻译是专业的战史书籍著译者,同时找了不少其他来源的图片补原著之缺,可算是较为精良的图书。
●这书是20世纪初的,所以不可避免的又有老套偏见,虽然作者多次证明所谓的“黑暗时代”中世纪在军事上并不停滞,至少在武器装备上如此,然而他吹拜占庭贬十字军是忽略了中世纪军事最大的进步,拜占庭的谋略+综合兵种军队并不能阻止自身被不断蚕食的命运,而西欧国家不同,12世纪技术的进步让十字军得以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一方面他们能够携带更多地补给,另一方面他们的农民把农事的部分工作交给机械处理,自己也能够离家作战更久的时间。作者指责批评十字军变换不定的指挥权与可怕的营地状况,嘲笑他们偶然采用的愚蠢战术,但他却忽视了十字军此时正在地中海另一端进行战斗,给这样一支庞大军队进行着运输补给的工作,这对当时的伊斯兰势力而言是无能为力的任务。十字军才是欧洲中世纪军事最大的先进成果,这点20世纪初的学者还是不能理解。
●看完了最大的感触是对冷兵器时代战争战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史书对战争记载比较简略,往往就是一句“大破之”就完了,而欧洲对战术和阵法讲的挺详细的。
●想钱想疯了吧,这么薄的平装书,你定价100多。
●好书,虽然我觉得有些地方捧拜占庭太过了一点。
●填补空白
●男默女泪我看了要高潮无脑五星好评不解释中世纪怎么这么帅啊啊啊啊到让我标点都不想打了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读后感(一):只有第一卷
只有第一卷,作者挂了。。
查尔斯·威廉·欧曼爵士(1860——1946):英国战史学家,生于印度穆扎法尔布尔县,曾就读于温彻斯特大学和牛津大学,1905年被推举为皇家历史协会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曼被分配至出版局和外交部工作,战争结束后出任下议院议员,并于1920年被授予爵士勋位。作为一位战史学家,欧曼爵士从编年史的模糊记载中重新提炼出了中世纪战争艺术发展脉络。欧曼爵士十分高产,一生出版著作达四十余部,涉猎范围从罗马帝国后期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世纪战争艺术史》对于中世纪战争艺术的研究而言可谓*锋之作,受到了极大赞誉并成为名著。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读后感(二):细微入至的战争艺术
安利一下这本书。 特点是串联了众多支离破碎的历史资料,横向阐述对比了中世纪不同地区、文化种族的战争特点。例如第一部分的罗马帝国边境军团制度的优劣;哥特人的骑兵对罗马军团士兵的优越性,法兰克人如何由野蛮的飞斧步兵转变为所向披靡的骑枪骑士。还着重记述了维京人的巴黎围攻战、查理曼大帝的军事政策、征服者威廉的哈斯丁会战。这一部分的关键是骑兵取代步兵成为战场主导地位。 第二部分重点在于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的军事对抗。从讨论拜占庭帝国军镇将军制、优秀的军事理论到十字军东征。 然而因为只讨论战争艺术而故意或缩减或不谈地略过了政治文化部分,对中世纪入门爱好者有一定理解难度,看到最后的十字军部分终于因为庞大的地理量而屈服,转向去看更加通俗易懂的盐野七生的《十字军的故事》了,ヽ(´・д・`)ノ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读后感(三):图文并茂,少见的精品
译文晓畅,内容详实,配图精美,地图准确,图文并茂。不对战争艺术的理论进行冗长乏味的陈述,而是在对典型战例的叙述和分析中描摹战争艺术的现实形态,虽然不尽清晰,但这正是战争形态的特征。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我态势变化莫测,虽有神鬼之谋、天人之智,不得窥其万一。故善用兵者,以己之不可败,待敌之可败。
本书最出彩之处乃是十字军一章,从行军路线到历次会战,如数家珍,绳之以矩,莫不合于战争原则,其成败得失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由于史料缺失,蛮族各王国的叙述则要疏略粗糙许多。
由于并非史书,对欧洲中世纪的史实经常一笔带过,建议结合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前两部分阅读。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历观中世纪历次战争,大多是被贪婪和欲望驱使,以致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野无草木,城郭为墟。上兵伐谋,下兵攻城。兵者,死地也。战争是无奈的选择,这是此书最大的启示。
《中世纪战争艺术史(第一卷)》读后感(四):拜占庭到底能不能打?
前几天,在某友邻讨论拜占庭的历史贡献的广播下,发生了拜占庭到底能不能打的争论。然后就想到了这本书。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可以部分的回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当然是从罗马末期讲起的。那个时候有了两个变化,一是罗马军团纪律的松散。曾经强大的罗马军团再不如过去强大。
二是骑兵的崛起。在阿德里安堡战役中,·哥特人的重骑兵在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此之后,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主角。
至于之后的中世纪初期的西欧军队。作者评价颇低。
在作者看来,他们就是一堆贵族征召一些毫无斗志,装备低劣的农民。而且军事技术全面退化,很多士兵铠甲没有,筑城不会,工程技术比罗马时代差了一条街。只有一些国王贵族们身边精锐的骑兵们还可以一战。
而他们的战术也很低劣,就是冲冲冲的猪突浪战,而且经常那些贵族们还不听指挥(本来他们就往往是独立的政治势力),打起仗来军队领导根本无法控制。
这些国王贵族们还时常勾心斗角。北方维京人打过来了,他们不忙着处理这种事情,反而先忙着跟国内打地盘。
因此作者对于拜占庭的印象就不错了。尤其是马其顿王朝时期的拜占庭王朝军队。
他们有兵书战法教育。装备也不错。在初期雇佣军肆虐之后,拜占庭王朝不再依靠雇佣军。而是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军区兵农体制,能够保证在平民中征召在来足量的士兵。
在对付四边的敌人时,拜占庭人能够灵活的确定战术,当然他们的主力还是重骑兵。
因此马其顿王朝才能取得一系列的军事胜利。
至于为什么后来拜占庭又衰落了,作者归之于拜占庭内部的动乱。曼济尔刻战役虽然是一场大败,但本身并不会造成局势的完全失控。但拜占庭自己内部争权夺利,置外敌于不顾。甚至引狼入室,这才造成半壁江山沦陷。
作者在最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讲十字军。
作者对十字军似乎总体批评较多。
批评主要在于十字军喜欢盲动。总是有很多匪夷所思的行动。
比如没有搞清楚地形,就穿越那些几乎没有给养的地区。比如试图从水网林立,河流一条戒一条的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进军开罗。再比如没有一开始对于突厥人的马弓战术完全没有准备。
当然更有中世纪武士们的痼疾,那就是不听号令,自以为是,莽冲莽干。作者举出了一系列这样的例子。
因此作者高度称赞了狮心王理查一世,指出他能够善于平衡步兵(尤其是弓箭手)和骑兵,实现战术配合,因此能够实现以少胜多。
但是我总觉得作者似乎对十字军评价过低。
确实十字军有各种缺点。但他们的战斗力确实是不容掩盖的。即使考虑到突厥人也同样是分裂的这个因素。十字军在单兵战斗力上也依然处于绝对优势,以至于他们经常以少胜多。这证明欧洲的封建贵族制在形成战斗力方面有非常值得肯定的方面。
而他对拜占庭似乎有些过分的偏爱,而这可能是因为拜占庭在当时毕竟很长时间文化上占有优势,留下了良好的军事教材。那种整齐划一的面貌似乎更对后世知识分子的胃口。
但正如作者自己都意识到了的,拜占庭这种体制并不能长久,当它在丢失了东部地区之后,又再次回到了那种雇佣兵打天下的虚弱状态了。到了后面拜占庭本国斗志涣散,比如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攻入拜占庭的十字军曾经一度陷入危险形势,如果君士坦丁堡的市民们能够勇敢一些,他们恐怕会面临覆灭的命运。但实际发生的事情是他们包头逃跑。最终让十字军成功的攻占了这座当时的世界之城。
回到问题上来,拜占庭到底能不能打。
如果集权体制运行顺利,那它其实还是可以能打的。但问题是这种理想情况并不总能做到。如果做不到的话,它反而会成为一团散沙。
而西欧的封建制度,虽然在一开始可能显得更不能打,也似乎更加的草莽无组织。但它毕竟还是有一个崇尚武德的贵族集团。在整个社会里,起码有那么一群人是能打的。
慢慢的,随着他们社会的进步,也就越来越能打了。而这个时候的拜占庭,就相形见绌了。
另外,非常期待这书的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