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摘抄
《社群运营的艺术》是一本由查尔斯·沃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一):关于“混圈子”,那些你不得不知的“潜规则”
文 / 静待花开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二):一个神学家靠经验思考社会心理学的事儿
如果说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就是其浅显易懂,短小精悍,作者用自己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给出非常实用和中肯的意见和操作方法。但是往往这样经验性的论述必然要经受事物复杂性的考验,对社群本质缺乏探索,理论缺少实证研究,没有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支撑,完全是个人的思考和总结。另外内容比较偏向线下社群,对如今互联网盛行的今日指导意义也是有限的,同样也没有对社群不同类型进行分别论述,缺乏解释力度。如果是买来看一看也没有什么,容易上手。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三):社群运营的艺术一一一怎么推
在产品初期,可以通过种子用户来挖掘典型用户核心需求,同时希望以这些星星之火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那么种子用户都符合条件呢?
1、产品的深度目标用户,且目前产品尚未满足其所有需求。拿医疗类产品来说,种子用户肯定是有挂号咨询需求的。
2、经常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讨论,积极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能够有强烈的集体感和主人公意识。种子用户一定要活跃,热心回答别人问题。
3、经常使用产品,能反馈产品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没有解决的需求。种子用户要有时间和经历来投入到产品的建设上。
4、会在朋友圈内分享产品以及相关的活动等,另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群都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本条干货知识转自推广人学习交流网站——“怎么推”,更多运营推广干货,请搜索一一一怎么推。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四):还未完成的书评==
坦白讲,看完这本干货之后,对于书评我有点无从下手。因为社群运营对于我是一段空白,一时间接收这么多信息有点难以“消化”。所以这是一篇毫无章法的书评,还请广大书友海涵。
魅力型链接者第一段·新人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新人,那么你要设法讨人喜欢。人们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所以主要任务是让他人帮助你。为此,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展示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
第二,请教他人,给他人一个投资自己的机会。
魅力型链接者第二段·“老鸟”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老鸟”,那你要懂得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多做贡献,多帮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打单链接各种人、事、物。这里也是两件事:
第一,教学相长,通过分享知识来提升自己,
第二,见贤思齐,利用同侪动力来提升效率。
魅力型链接者三·群主攻略
如果你是社群领袖,正在创建新社群,或在改造旧社群,希望籍此产出群体智慧,那你先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是你打算建立什么样的社群。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五):有共同兴趣爱好的
什么是社群呢?
他们有着怎样的特征,首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有道德规范,成员之间,内部人士的认识,成员的身份。
社群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爱好,或者志向。想要培养一个紧密团结的社群,至少对自己来说要清晰的表达社群的核心价值观,这点非常重要,你并不用一一表达所有的价值观,只需要选最为重要的就行,那些将社群成员联系在一起。有与社群享有共同价值观的成员。
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凑在一起能组织一些大家都很期待的活动,比如喜欢登山运动的人,周末节假日喜欢一起组织旅行,一起登山。
又比如说喜欢美食的人可以一起组织个美食会,之前的时候参加过几期美食分享会的活动,大家一起准备食材,分享美食,一起加入到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直到食物端上桌面,参与的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还有关于读书的社团活动,定期有人分享阅读活动,把自己喜欢的的觉得很有意义的书籍拿来与大家分享,类似这样的读书活动,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分享的人很高兴,来参加活动的人也听的很专注。
社群使大家有归属感,在这个社群里,有自己舒适的空间,人们互相交谈分享对于共同价值的期待和热爱。这样的社群才是最有归属感的。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六):社群运营这门学问,关键在人
这本书读正文内容读的比较匆忙,我原本评分3星,读完后看看大家的评论,我反思了一下,可能是我读的太快,没有吸收与消化这本书的内容吧。以后我会认认真真再读一遍。目前作者提到的七原则,我会近期应用到的线下活动运营中。
社群运营这门学问,我觉得说白了,就是在于运营群里的人,包括价值观 / 归属感 / 目标感等。价值观匹配,让成员产生归属感,大家在群里有收获而且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这个社群应该是可以长久运营下去的。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这次先从代序部分总结出几点:
对于社群新人来说:1. 注重昵称/头像/简介/签名和签名等信息的展示;2. 向他人请教。
对于社群老鸟来说:1. 积极输出并分/享知识/收获;2. 可获得新动力新信息。
对于群主来说:1. 你要解决什么问题?;2. 你打算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群?——第一规模庞大且规则复杂 / 第二规模庞大但规则简单 / 第三规模较小但规则复杂 / 第四规模较小且规则简单。如果处于第四类需要增加规则或者规模过渡到第二或者第三阶段。
关于社群规模和规则:1. 扩大规模时,选择成员坚持专业性 / 多样性 / 独立性原则。2. 优化社群规则时,需要遵循互动性/开放性/包容性。规则必须有利于互动,降低所有成员尤其是连接者的成本。群管理员还需要招募社群志愿者,勤用@,做好话题问答组织工作。话题保持开放,向所有者开放,鼓励人人参与。
无论是打造线上还是线下社群,共同价值观是首要因素。想一下你要建立的社群要呈现出什么样的价值观,那么有同样价值观的人他们是谁他们可能在哪里,你要怎么找到他们。
社群运营还是很有意思的,群里小伙伴来自五湖四海,都是鲜活有趣的个体。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七):不就是建个群吗,竟然有这么多门道!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个个以互联网为纽带的社群也蓬勃而生。有些是兴趣所致,有些是利益驱使,也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自己的工作中也涉及到关于社群运营的一些内容,往往看到别人的社群繁荣发展日益壮大,而自己运营的社群却总是出不敷如,毫无动静的时候变十分着急。但是又找不到解决之道,看到此书的时候真是如获大赦。希望此书能对我有所帮助。 书中从理解社群开始逐步深入,讲到了对社群的深层思考。 首先要理解社群:有点社群并不需要正是入会,却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它紧密相关。因为这个社群的价值关和定位让人感觉舒服且合适,并且通过独有的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然后讲到了归属感的七条原则: 界线:成员和外人之间的分界线 入会:标记新成员的活动 仪式:我们所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 “神殿”:一个专为我们的社群流出的地方 故事:为了让他人和自己了解我们的价值观而分享的内容 符号:代表着我们所重视的理念的物品 内圈:我们在社群中的成长路径 而后便详细讲述了以上七种原则。界线是一条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公认分界。有了界线,内部人员会更坚信和认同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比外人更了解彼此,同时也能够将外人们隔离在外,更好维护成员们的体验和权益。而许多社群成员缺少归属感,即便是在所有成员都需受邀才能加入的私密社群。不同类别的入会仪式或形式会让成员们消除归属感危机感,帮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真正地为所加入的社群接纳。 逐步深入,一直到对社群的深层思考。 如果说宗教也算是一种社群的话,可以算是一个很强大的社群里。而在书中,也阐述了宗教与异教的差别。有害的异教组织会引导人们座他们以前认为可憎的事情,甚至会让他们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里进行自我伤害,甚至失去某种自由。必须清楚宗教与异教之间的异同,以正确识别宗教,避免限于异教。 另外就是让我比较感兴趣的在线管理社群方面的经验。可以说书中讲述的道理和案例还需要细细琢磨,慢慢实践。相信会对每一个需要对社群进行管理的人有所帮助!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八):社群管理的指导书
自己之前尝试做过很多线上的社群,有公众号,微信读书群等等,试着用各种方法去吸引众多的人关注,也希望调动各位成员积极参与的兴趣,但是效果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状态,后来遇到了这本书《社群营运的艺术》,读过之后,虽不能说茅塞顿开,但是还是有些新的想法,将书中的理论与时间相结合,做一些改观,希望收到很好的效果吧。
对社群要有明确的定位。要为社群成员确认一个明确的身份,在有共同的兴趣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应有的信仰,以增加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前我建的群主要以阅读分享为目的,但是很多成员基本上都维持一个看热闹的状态,很少有人参与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主动分享,但是我分享的东西并没有明确的主题,只不过是看到好的就分享,导致了社群也未形成一个鲜明的主题。采用书中介绍的“价值观和身份定位”的方法,对自己的社群给出明确定位,使目的更加明确。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中介绍归属感的七个原则,对这些原则的内容都感觉很陌生,当将社群运营这件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研究的时候,发现自己真的欠缺的特别多,书中介绍的界限原则、入会原则、故事原则、内圈原则这几个小原则操作性都非常强,而且都是那种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成员思想的方法,增加社群的融入感,在以后的社群成员的管理上要依照实际情况,将这些理论付出实践,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在每部分理论之后都会有一些具体的实例模型,就是新手小白看得不太懂也是可以照葫芦画瓢,模仿出来的,这一点就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即使对理论不是特别懂也可以举一反三,尝试应用的。
这本书读下来,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学习的过程,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些社群失败的案例,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这些问题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出现过,如何才能避免,怎么才能像书中描述的那样经营出一个成功的社群。
这本书是适合当作一本指导参考书反复研究的,但是由于作者是外国人,可能和我们沟通方式有一些出入,所以也不能绝对的照本宣科,还要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中,不断的调整和协调,才能创建出有自己风格的社群。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九):让你的社群更有归属感
提起社群,好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一个班级,一个办公室,或者是网络里面的一个群,一个讨论组。有时候,有的社群并不需要正式入会,却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它紧密相关。因为这个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让人感觉舒服且合适,并且通过独有的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这是《社群运营的艺术》一书里关于认识社群的简介。现在社群是什么已经知道,但是如何才能让你的社群更有归属感呢?继续往下看。 要提高社群的归属感,必须遵守七条原则: 1.界限原则 2.入会原则 3.仪式原则 4.“神殿”原则 5.故事原则 6.符号原则 7.内圈原则 把握住这七个原则,再加以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社群的归属感了。 其中,最重要也是第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界限原则。 界限是人与人社交生活中必须要严格把握的一种东西。当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没有那么好时,你误入了对方的亲密社交距离是非常失礼的,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如果你们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比如说是情侣,依然保持距离,会让对方觉得有距离感,甚至会思考那个千古难题:他(她)是不是不爱我了?所以说界限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前几天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外地的亲戚来到你生活的城市,该不该让他们来家里住?话题一出,很多年轻人开始大倒苦水,说什么自己家成了村里人到北京的驻事处,无论多远的亲戚只要报上自己妈妈的名字就可以免费住自己家,生活完全被打乱了。还有人说自己的舅舅舅妈在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搞得自己在炎炎夏日在自己家也得穿戴整齐,特别不自在。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觉得住几天有什么关系啊?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什么的。 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握好社交的界限。年轻人觉得亲戚闯入了自己的亲密距离,所以感觉不自在,而亲戚们觉得大家都是亲戚,住几天怎么了?你在这个城市生活,难不成我来了还要住酒店? 所以说,界限原则是让社群更有归属感的第一要素,只有掌握了界限原则,才能让成员们觉得自己,有归属感。 想要提高社群的归属感,想要成为人气社群,建议看看这本《社群运营的艺术》。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十):社群运营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
在《社群运营的艺术》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社群交流,管理社群的方法。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来生活。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的人,如果能够脱离,那也不能称做人了吧。 在社群新人指南里有说到,社群新人设法讨人喜欢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去使别人喜欢我们,但是至少能够和其他人融洽和谐的相处,因此学会一些社群交流技巧是必要的。生活中常常有人说我和谁相处不好,好多人不喜欢我之类的话。可是很少人去想过真正的原因出在哪儿,是自己人品不好?还是交流方式有问题?还是两人价值观完全不一?他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把原因归结为那些人都是坏人,他们自身就有问题,而自己肯定是完美无缺的。 在查尔斯.沃格的书里有对人们如何开启社群交流的一些小方法。首先,需要充分的展现自己,每个人都喜欢好的东西,帅气的男孩,漂亮的女孩。在柏拉图的《大希庇拉斯篇》中苏格拉底和毕格拉斯在关于什么是美的谈话中说到:“美是漂亮的小姐,是漂亮的母马,是漂亮的汤罐。”这虽然只是说什么是美,但也侧面说明了,人是喜欢美的东西的。所以在交流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然后,需要请教他人。人有时候喜欢帮助别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会有成就感,在问问题时也是连接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建立社群时,也有很多技巧。第一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建立社群的社群中有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就分为了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简单问题主要就是说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复杂问题主要指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简单问题大众中总有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因此参与回答人数越多,就越可能获得正确答案。而复杂问题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就需要专业知识,所以专家智慧强于公众,这时候就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社群了。第二就是我们打算建一个怎样的社群。那按照规模和规则,可以把社群分为四类:规模庞大,规则复杂的社群;规模庞大,规则简单的社群;规模较小,规则复杂的社群;规模较小,规则简单的社群。在明确了四类社群后,我们就可以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逐步完善。 社群发展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了解了这一门艺术后,应积极去把它与实际相结合,获得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