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锦集
《爱与痛俱成往事》是一本由王鹤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一):生命中有爱与痛,人生才完整
曾经执着的爱,日渐远去;
曾经痴缠的怨恨,随风而逝。
当爱与恨俱成往事,被岁月收藏,掩于唇齿,
笔墨便是记忆最忠诚的记录者。
没有品尝过苦就不知道甜的滋味。在爱情的领域里,更是这样。歌词里说“爱一个人好难“。你爱的人不爱你,你不爱的人自己有不爱。往往我们会选择自己爱的那一个人。哪怕头破血流,也不后悔。《爱与痛俱成往事》中的张幼仪,深爱着徐志摩,却被视为尘埃里的一抹灰尘。可是,纵然,对方如何忽视她,她却依然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在其他领域里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爱过、痛过,才能够更好地成长,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起伏。这也是这本书予以我的一点启发。
这是一部以描写女性的爱痛之伤的随笔集,用细腻的文字将女性的柔美、脆弱却坚强的一面恰到好处地彰显出来。
毛彦文、周璇、郑念、赛金花都可谓是那一时代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女子,作者就是以这些女子所在的时代为背景,将她们所经历的爱痛故事娓娓道来,带你见证她笔下的这些女子是如何在不如意的人生中成蝶的……
当一切已成往事,爱也好,痛也罢,都成过眼云烟。生命中有爱与痛才完整,当它已成往事,蓦然回首,回味无穷。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二):评说爱恨情仇
古代的女人不会想到,如今的女人和男人一样接受各种高等教育,她们甚至因为就业的压力比很多男人多念几年的书,拿到更的学位,而这些女人中就有专门研究女性命运的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不同时代的女性命运,甚至描写她们的爱恨情仇,继而关照现在状态下女性的命运。王鹤的《爱与痛俱成往事》就以自己的视角,在尊重掌握的历史与事实的前提下,给我们讲述那些在爱与痛中挣扎过的古代女子、民国女子、近现代女子。
张幼仪、毛彦文、郑念、周璇、周采芹这几个新朝女子,作者放在第一部分,详实地讲述了他们在爱情婚姻中的千回百转,她们算是女子中的“才女“,或者自己学识渊博、或者精明能干具有商业头脑,或者是才貌双全,但在现实的爱情婚姻中没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但她们活出自己的精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让后来的人们评说甚至作为研究的对象。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女子地位低下,但也有不少女人写下了绚烂的一笔,比如西施、朝云、陈芸、赛金花等,作者也加以梳理并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看法。还有那么一些人,她们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情感,作者通过自己接触她们的作品,研读作品,揣摩她们的人生和情感,这也是绝大多数读者品读作品的方式。
很多作家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进作品,即便是虚构的小说作品,也通过人物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一代代女人裹挟在时代的变迁中,在大时代背景下,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中扮演这样那样的角色,但不论如何发展更迭,都会经历或这样或那样的情感生活,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也可能遭遇作者书中所描述的女子中的状况,但生活是前行的,爱与痛终有一天俱成往事,当我们回顾以前女子种种的时候,我们更要看到如今自己的状态,不断成长进步,追求自己所要追求的,放下应该放下的,做一个自己欣赏自己的女人。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三):女子的柔情文人的心
——读《爱与痛俱成往事》有感
前些日子,收到好友寄来的书——王鹤老师的散文集《爱与痛俱成往事》。印象最深的是开篇的第二则散文,讲述了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女士的一生。
张幼仪一直气馁自己没能像徐志摩迷恋的林徽因、陆小曼那样,念一流的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她了解自己,在丈夫眼里不过是“乡下土包子”的无趣形象。在漫长的时光里,她独自抚养徐志摩的儿子阿欢,精心栽培,她希望儿子能像他的父亲那般中西学兼备。后来,阿欢也确实做到了。在他二十一岁时,张幼仪问他想娶一位怎样的太太。就是这样交付半辈子心血的儿子,他的回答竟更为纯粹——漂亮姑娘。
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想象到张幼仪黯然的神情,想象她所极力掩盖的真相,幽幽地化作了绝望,透着纸渗了上来。张幼仪终于从儿子身上透彻地明白:当初徐志摩想要的,既是有学养的女人,也是比她自己更女性化,更有魅力的女人。现实还真是苛刻。
王鹤老师的文字素来冷静,不张不扬地刻画了书里的诸多女子,她们哀艳且美丽,在所生的时代里浮浮沉沉。酣畅的阅读,仿佛是漫步在大雨过后的花园里,迎来一场与她们的邂逅,流连于对方的一颦一笑里,不禁深深着迷。且毕恭毕敬地作揖,道一句:“小可有礼了。”兴许,我还有一些拘谨,会不会惹得她们莞尔一笑。
到头来,世间却将她们划作了三六九等似的,一如《红楼梦》里的正册、副册、又副册,怕是张幼仪至死都不及另外两名女子的半分,试问徐志摩除了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付她的等待,何尝给予什么关怀?但相比于我的激动,那个温柔的女子又曾愤懑过什么。
宝玉疑惑过,女孩儿未出嫁,都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怎么就成了没有光彩宝色的死珠子?再老了一些,又怎会成了鱼眼睛。想来想去,大抵是为了那些幽深的磨难罢。
瞧她们,容易为情所困,却不得不百般刚强;容易为一花一草欢喜,又必须舍弃本性。纵使生来便是一件艺术品,却遭得命数的无情捶打,难免榨干成鱼珠子,更何况,那些文人的心太难取悦,耗尽自己,换来过什么真心。
一声唏嘘,生而为人,各有局限,由此终究悟出,守住一份不卑不亢谈何容易。只为能够倾尽全部的柔情,换来爱与痛拧成的一股灯芯,在世间燃起最温柔的光芒。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四):可念不可说
法国著名女作家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这样说道:“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放眼如今,这样的话未免太过严酷,而同样是表现女性,王鹤在这本《爱与痛俱成往事》中却将作为“附庸”的女性变成了主角,以柔弱之躯面对男性和命运所表现出的强韧不可摧,实在是在让人惊艳不已。
《爱与痛俱成往事》总共分为“新潮女子”、“所谓伊人”、“再品文心”、“光影流转”以及“书客墨趣”五个部分组成,那些藏于书页间的她们,或是民国时期家世显赫的窈窕淑女,或是温淑贤良的大家闺秀,或是一笑倾城的乱世红颜,或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丈夫……无数的人生重叠着人生,在时代的夹缝中艰难而生,在无尽的岁月中历经悲喜离合,最终超越爱恨,超越伤痛。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女子默默承受着命运无常,却又坚强着走到了生命尽头?
王鹤对此没有正面回答。她更像一个清冷的旁观者,只是娓娓道来,却不曾添油加醋,绝对的时间,准确的地点,她们遇到的人、发生的事,别人给予她们褒贬不一的评价与回忆,没有所谓缠绵悱恻的想象与延展,更没有华丽精致的文风,只有简短冷静近乎质朴地描述。
面对这些故事的我们,穿越于不同的时空,脑海里寻找着每一个盘桓在命运之中的她们,凝视着她们人生中每一处由表及里的伤痕,比如饱受拷问严打折磨的郑念,比如被最爱之人嫌弃的张幼仪,再比如历史中赫赫有名的西施朝云,有的伤痕触及发肤终会痊愈,有的伤痕却只能独自承受,用时间磨合。而这一切的一切,她们的所思所想,却说不得,因为真正的痛,总是无从说起,更无从放下。可是当真正放下了,却也都忘了散了,无以为念,更无以言说。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与痛俱成往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些风花雪月,更不是传奇之后的天长地久,而是一个人漫长的地老天荒、孤独守候。那些象征着权势与力量的男性,只是她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而她们的“软弱”与“附庸”,也许并非是因为对这些“过客”的爱,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看不破的执念。
有人说,存在于世间真正的爱,是在它变成往事之后。当刻骨铭心的爱与痛俱成往事,也许留下来的才是历久弥坚的真爱。我们在爱里生,在爱里死,在爱里回忆往昔,在爱里期盼未来,就像崔子格的歌中唱的:“爱若能参破,终究是寂寞。熟悉的轮廓,泪眼中斑驳,望着却无法触摸,爱是可念不可说。”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五):我们的她们
看完这本书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的身边,是否存在书里面的女性。可以赤脚站在大风大雨中,也可以一头钻进花园深处,好的坏的一并接受,既不被时间推着往前走,也不主动隐匿生活后面,用敞亮的心承接不可探的日子,并且接受常人无法拥有的痛楚和幸福。《爱与痛俱成往事》谈的是民国女性,尽管那个时代过去好久,但在作者王鹤理性且通透的语言下,这些事仿佛发生在昨日,不由得让阅读的人感觉到亲切。
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女子都不该把目光只投注在自己和身边女性朋友身上,而应该乘着微微细风,用眼睛去感受那些与自己不相干的女性,只有这样,你才能学会如何不带偏执的去生活,你才会知道为什么不该随便评判他人。男人也是如此,任何人都该如此。
《爱与痛俱成往事》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作者作为抒写者,却又像个局外人,没有温度,不带情感地进行描述,如同一根粗线串起几颗珍珠似的,平淡而真实。尤其是分析张幼仪这一部分——“当她怀孕了,他不假思索,让她立刻打胎;此后他不辞而别、杳无音讯,只是让朋友去知会她,她要离婚。”要知道,作者写的是张幼仪,理所应当地为她伸张抱怨,可是作者没有,她的有情有义都克制住了。作者知道,真正地爱一个人,是写完整她的事迹,而非评价她的是非。
当然,作者也喜欢挖掘人物故事背后的缘由,看起来没那么简单的事,经她三言两语说出来的时候,却是那么贴切,充满人情味。张爱玲稿费高,但是胡兰成给过她一点钱,她去做一件衣服,心里也很高兴。因为世人都是丈夫给妻子的钱,她也要。
整本书讲了很多女性,但是核心却是一致的,无论生活什么模样,把你打倒,还是把你拥抱,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顺势而行,并且允许自己肆意去做。就这一层面,周采芹非常“完整”。作为亚裔演员,不到二十岁就当了母亲,再次结婚和离婚,1974年遭遇经济危机,吞服大量安眠药,获救后,得到一份接待员的工作......这些都是生活之外的“小事”,归属于生活中的大事却是她的演艺生涯持续很长。说实话,看完她的故事后,我才明白了“精气神”是她这个人,也是她的生活,与那些意外的”小事“没有任何关系。
看完她们的故事后,我倒觉得自己没有资本去评判她们,你只能试着去理解和感受,往深走了是敬佩,往浅走了是评判。任何人都没这个资本,即使已经很了解她们了。我敢肯定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一定存在这样的女性,但她们一定是充满秘密的。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六):说吧,记忆
曾一度迷恋过民国时期的各种人物,各种文学大家人物传记,以及他们的作品和家人,于是也看到了不少民国时期的女子,尤其是与文人墨客有关的女子的故事。当看到这本《爱与痛俱成往事》,我便知道又有可以去参考的资料了,毕竟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不免在描述的时候会带着个人色彩,而历史却不以个人喜好为观点。作者王鹤在本书中,不仅仅描写了民国女子,还有古代佳人,国内外的各种女子,尤其的是提高了对老年人的关注度,让读者看到了她们的人生起伏动荡和经历磨难之后的有着怎样的生活。
该怎么去说书中的这些女子呢?比如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张幼仪;在风流才子徐志摩的一生中,张幼仪不过是个过客般的没留下他太多的时间和关注,而张幼仪却对徐志摩的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甚至于徐志摩死后对他的女人都施以援手。她自认为七出没有犯一条不会被休妻,却不想在新时代思想的徐志摩面前,被动的成为了改革离婚的第一人。再比如歌手、影视演员周旋。看她一生简介的时候,我特意调出了她的歌曲,一边听一边看。《夜上海》、《四季歌》、《何日君再来》,随着一阵浓浓的复古怀旧的调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华艳绮丽就出现了眼前。可是情感受挫,时代巨变,性格敏感、纤弱等诸多因素让这样的一代红颜过早凋谢。书中其他的女子多是如此,各有往事。而作者在本书中,目光多聚焦在历尽沧桑、饱经磨难的女性身上。她们有如烈火烹油的经历,有痛彻心扉的往事。她们不缺万众瞩目的背景,更有内心不为人知的伤痛。作者不偏不倚用最公允妥帖的态度和语句,去说着这些个在世间辗转、困顿的女子们,让人们看后不由得抱有理解和同情。人生不易,经历过痛楚虚脱,还有多少热度去抵御年老后的悲凉?
文中还讲述了画家、艺术家以及其他有关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等,有写醉心于续写红楼的刘心武,冒险且专业的柏瑞尔,辉煌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等等众多国内外的人物。文中没有华丽的语句,也没有非常详尽写尽每个人的一生故事。作者不过这样将每个人物给读者娓娓道来,写出每个体贴到人心的难言之隐,其中各个滋味,让每个人去品尝。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七):其言凿凿 其意灼灼°
——评《爱与痛俱成往事》
文/蓦烟如雪
民国对现今的我们而言,有些许的陌生,也有些许的不陌生,它热络并不亲昵,它隔阂却不距离,它似小巷里的旗袍,有种婉约聘婷,也用一种自带个性的风骨。
三人行的民国,一直是尴尬的,有很多喜欢那个时代的思想,也有很多人厌恶那个时代的束缚,作为旁观者,我显然更为喜欢一点。所以在看民国女性书籍的时候,我多带有一种渴求,虽然大多图书中,女性的描绘太多雷同,但还是看到了一朵异类的奇葩。
比如《爱与痛俱成往事》。
这本书是王鹤继《爱与伤奔涌不息》后的又一新作,从名字上看似乎有了一脉相承之感,但从文字而言,似乎又有些许不同,前者更多描述“才女”生活,是攸关她们生命的欢喜与悲愁。而这本沿袭了先前的思路,却另辟蹊径选择找一些新潮女性,许多风尘过往的伊人,这些活跃过民国史上的女性,大多经历动荡,大多淹没历史,甚至无缘被后人知晓。而这本书的讨巧就在此处,它把她们都“收入囊中”,把她们的一生娓娓道来,从遭遇初恋背叛到丈夫猝死的毛彦文,从悲惨旧式媳妇到重塑新生的张幼仪,从富庶沦为阶下囚再到女儿枉死却依旧不卑不亢的郑念,从本是旷世佳人却旧伤新痕轮番来袭的周旋……
这些女性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伤痕,她们都饱经磨难、历经情场波折,在动荡的历史浮沉中,她们或陨落、或坚强、或新生,这些凄艳的文字,仿佛夜魅下的月光,给她们镶上了与众不同的亮色,作者用心的打捞历史的细枝末节,用自己另类的手法,还原了那个时代里的无声女性,她也会感触在谈及张幼仪时,她说:“有时候,一言之投契,一举之熨帖,一瞥之心动,都可以滋生爱恋,“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张幼仪的所作所为,多么扎实,多么恒久,但是对于轻灵、飘浮、浪漫的诗人来说,又显得多么笨拙、无谓,真是千斤都拨不动四两。”
不难看出作者的角度中立,既没有贬责张幼仪的愚笨,也没有暗讽徐志摩的不解风情,只是相对证明这个婚姻是乏味,他们都投错了时代,选择错了对方。而遭逢突变的这些女性,并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如小草一般,奋力地钻出地面,当然也有女性香消玉殒,比如周旋。
王鹤打磨人物,没有一味的叙述,反而是用两方面孔去速写争议性的人物,就像谈及郑念的时,她中年丧夫、晚年丧女,九死一生,却一直积极的抗争,以纤弱之身,抵御非人的践踏和蝼蚁的囚徒生活。可这样正能量的老人,却也有不正面的声音,作者没有抹去,她冷静的诉说着她的不可爱的证明,她的冷漠和无情。可作者也较为直观地说:“叙述角度的不同,有时会让同样的人和事呈现巨大差异甚至是矛盾……加之世事、人心都复杂含混,难以简单归纳或“提纯”,但也正因如此而更加意味深长,并让读者渴望从更多角度去探究、了解。”
所以,这是多面性且更为饱满的一本历史女性之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多了一副谦逊的面庞。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八):风花雪月,旁观何感?
爱情是一个人成长中的调味剂。有人说,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那么,有了爱情,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就能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品尝酸甜苦辣咸五味呢?
爱情带来甜蜜,但也会有痛楚。《当爱与痛俱成往事》集合了古今中外众多名人的爱情故事。有些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有的故事我们寡闻少见。不论是谁的故事,不论是什么样的故事,如今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再来听王鹤细说,又会是什么样的心境与想法?
当爱与痛俱成往事,有追忆的情愫在里头。前些日子,反反复复地在微信上看一篇文章,不知是哪个人以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口吻写的一篇文章,讲述朱安从入嫁周家之日起写起,一直写到鲁迅病逝后朱安的处境与心情,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写法,文字不多,但是句句戳到人的心坎上。世上的有才男子何其多,世上多情的女子也何其多。于是,对照到这本书里讲述的张幼仪与徐志摩的故事。说张幼仪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一点也不过。相较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和徐志摩喜欢的陆小曼,张幼仪几乎没有从徐志摩那里得到爱情,但她却无疑是位“贤妻良母”,林徽因很理性,她更爱自己,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与家庭;而陆小曼虽然也爱徐志摩,但是她奢侈无度,徐志摩为了满足她,而忙乱得焦头烂额。可是唯独那个最默默支持着徐志摩的张幼仪却被徐志摩无情地离婚了。徐志摩是富有才华的,但是在爱情中的忠诚度却是不够高的,也许他对林徽因的爱的指数够高,但是对张幼仪他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爱,之所以有情,很大一个因素是因为爱了并且为爱承担责任。无疑,徐志摩对张幼仪是薄情的,在她怀孕后,没有欢喜,反而让她去打胎,然而坚韧的张幼仪却独自承担了这份薄情的爱带给她的伤痛,毅然为徐志摩生下了孩子,这也足见张幼仪对徐志摩的爱。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书里的一个个爱情故事与故事里的当事人,不由地感慨爱情的变幻莫测。作者王鹤的笔风清透,与我们常读的爱情故事的写法大有不同,文章以随笔、散文的风格来写著,读着又像小说,但分明又看到真实的历史考据。
西施、周璇、赛金花、张爱玲……一个个女子的爱情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仿佛又带领我们穿越到那些时代,去感受历史上这些人的真实状况。
除了描写爱情故事,还记录了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创作故事。有些文章可以说是影评,其中有一篇写了我喜欢看的《深夜食堂》,作者所写正是我的体会,然而我表达不出来的,从她的文字里却读到了我想说的。这样的文字让我感觉亲切,感同身受,如同在和一位知音在聊天。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九):那一些陈的年旧的事
《爱与痛俱成往事》是王鹤再次为女子执笔集结起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主角是那些已随过往时光一同远离我们的女子,这本书还原了她们的爱恨喜悲,这本书却又绝不仅局限在那些小儿女的情愁上。
王鹤的笔写过往之人过往之事,令人读来有婉约清澈之感,喜悦之时未见忘形,悲苦之时亦不见愤懑。她有后来者洞晓历史的优势,却不对前人自大忘形的指手画脚;她有女性的敏感细腻,但不用个人的感情侵占读者的感官。这本书中那些曾经盛放的生命被无数后人研讨评断,至王鹤这里,她们终于不用附带各种标签和属性,得以用自己本来的形态和今人相见。蔡小容评王鹤是“这些寂寞困顿的女子愿意结交的女友和知音”,因为她所欣赏的并不会刻意吹捧,她不赞同的也决计不会妄自批判,这种发自内心的包容与尊重,让她的文字充满“节制、平衡、充满魅力。”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新潮女子”、“所谓伊人”、“再品文心”、“光影流转”、“书客墨趣”,分类并不绝对,但这种分类方式利于阅读,即使在同一大类之下的女子们也完全不同,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给毛彦文的标题和本书标题相同——爱与痛俱成往事,在那个充满动荡与风情的年代,自幼便对表哥倾心的她遭遇了背叛的痛,放弃过充满疙瘩的痴情,后也寻到相濡以沫的爱。到了最后,到了普遍被认为该云淡风轻的暮年,她未能做到人们口中的豁达,她谈朱君毅、熊希龄,却从不屑谈吴宓。毛彦文是一个活的真实的女子,她忠实于自己,在多年爱慕遭遇背叛时孑然一身也从不曾颓废退却;她忠实于自己,青春不再之时也曾试图接受多年最求她的吴宓,又在发现这个男人对于爱情的“渣”之后果断放弃;她忠实于自己,熊希龄在不到三年的甜蜜短暂的婚姻后猝死,她在乱世中悲痛又坚韧。王鹤用短短的篇幅叙述了毛彦文不太顺遂的一生,爱和痛终是和那旧时代一样成为往事,消散成文字存于纸上。当所有的爱恨嗔痴变成二维化的样子存在,情绪就不再激烈,反而幻化成长情细水,留与后人说。
张幼仪从来都是被作为徐志摩背后的影子提及的女人,在王鹤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张幼仪,诚然她是传统的、旧式的、不被新时代的青年们欣赏的。王鹤客观且条理清晰的分析张幼仪这种性格的由来,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封建婚姻捆绑中的张幼仪是一个灰色的、不合时宜的影子,在异国他乡怀孕被遗弃,寻常女子难以承受的难堪和无助,无疑是打磨张幼仪最好的砂纸,她的粗粝迟钝被磨去,内里的坚强和智慧如玉石的光华铺散开来,越成长越有内蕴。这样的女性,当然是新潮女子。
塞金花的世故、精明和虚荣,陈芸的坎坷、无奈和庆幸,张爱玲的自卑、才华和坦然,勒妮的面具、睿智与感性,柏瑞尔的坚强、勇敢、一往直前……这些女性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真实的,有虚构的,有女人味十足的,也有勇猛奔放的,有的人和事我们耳熟能详,有的人我们从未曾听过。当然,也不只有女人,也写到了近年来被人们热捧的竹久梦二,也写到了抚慰人心的《深夜食堂》。《爱与痛俱成往事》更像是作者的随笔文集,用她一贯隽永恬淡的语调,平静下一切好或怀的情绪,如一位老友将一些旧事娓娓道来。
文|团团花哚 2016.05.27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email protected]/* */
《爱与痛俱成往事》读后感(十):《南山南》里最好听的一句,不是马頔唱的
《南山南》是去年忽然现象级火起来的一首民谣。民谣和摇滚在内地的传唱度一直不高,能像《南山南》这样烂大街的一首歌更是千年等一回。很多人以为,《南山南》的走红,是因为第四季《中国好声音》学员张磊在比赛中的翻唱,其实这首歌在2014年就已经在网易云音乐首播了,后来更是因为网易云音乐上这首歌评论区里的一个段子而在网易云上火起来,这条评论是这样的:
“中间插播的是老电影《马路天使》里的插曲,上世纪红极一时的歌星周璇唱的,那首歌叫《四季歌》,外婆非常喜欢,曾经花了好几个下午教会了我唱,外婆离开我五年多了,挺感谢马頔写出这支歌,里面又放上这么一小段,那是珍藏在我心底的回忆。”
这就是网易云,每一首歌下面,总会有更多被歌曲打动的人被别人的故事再一次打动。所以,看看我的标题,《南山南》里最好听的一句,不是马頔唱的,是周璇。
———————————————————————————————————————————
【绝世名伶 风华绝代 颠倒众生】
说起周璇,那可是民国时期,力压《白头吟》的白虹,《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姚莉和《夜来香》的李香兰,傲居“上海滩七大歌后”之首的人物,人称“金嗓子”,不错,你们家那喉片说不定都是在向她致敬。她已经去世半个多世纪了,但其艺术作品依然为人们耳熟能详,歌曲如《夜上海》《何日君再来》,电影如《马路天使》《渔家女》,她代表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行文化的最高峰,是民国史上无法被遮掩的一抹春色。
那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却搭着一众守旧自封的人心。上海滩,很多人趋之若鹜地追求西方传入的所谓时尚,但却同时依然捧着一颗笔墨纸砚般朴素的心,太过前卫的人不会被理解,太过落后的人又会遭到鄙弃。可偏偏是周璇,精致的面庞和娇柔的身段,空灵的嗓音和抑扬的声调,再加上大上海灯红酒绿的摩登舞台,一袭旗袍,道尽了古典的优雅和现代的风流,让人一见忘情。她身上那种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完美特质,不仅让她在上海滩独领风骚,也让后辈艺人无论如何模仿,都只能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说实话,至今说起旗袍来,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还是周璇,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把旗袍穿得那么美那么颠倒众生。
【无父无母 灰色童年 难掩天赋】
然而,周璇其人,其命运,却是说不尽的凄婉委曲。
周璇自己曾在回忆中谈到,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甚至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幼年还不记事就被卖掉的她,辗转在几个残败的家庭中,过着颠沛流离几乎食不果腹的日子。终在六岁的时候被周家收养,却碰上个吃喝嫖赌样样精通还沉迷毒品的父亲,山穷水尽后,若不是周母阻拦,周璇差点被卖到妓院。
好在天才无论在什么状况下,总会绽放与众不同的光芒。在小学时,周璇的音乐天赋就已经开始初显锋芒,她的每一次歌唱考试的成绩都是第一名,天生的好嗓子,对音调音准的敏感,为一个乱世之中的女子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虽然身处一个混乱的家庭环境中,周璇总算还是读完了初小才辍学。幸运的是,十三岁的周璇,走对了人生的第一步路,进入了黎锦晖创办的“明月”歌舞社。
【一举成名 歌影双绝 初结连理】
周璇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在“明月”歌舞社认识的,那就是当时已经享誉歌坛的严华,不仅会唱,还有作曲的才能的,当得起“才子”二字。
初期的周璇,只是唱歌,每天要跑好几家电台,因之歌声优美,令人痴迷,名噪一时。到了1936年,周璇才如愿以偿地登上大银幕,虽然只是配角,也足以让她兴奋。后来大名鼎鼎的导演袁牧之成了周璇的伯乐。顺道一提袁牧之导演,不仅主演过诞生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电影《风云儿女》,还执导过许多优秀的电影,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正是袁牧之导演,在众多演员中挑出了一直还在扮演丫鬟角色的周璇主演自己的不朽名作《马路天使》,不惜将自己公司的大明星交换给周璇所在的公司作为筹码。周璇也不负所望,在《马路天使》中饰演的小红一角,娇憨温柔,清纯可人,表演浑然天成,已然初露风华绝代之姿,终于一炮而红。
事业有成的周璇,情感也迎来丰收,与严华于1938年成婚。
【婚姻破裂 诽谤缠身 几近崩溃】
要说民国时期,受害于流言蜚语的女子,首推和周璇同列“民国四大美女”之中的阮玲玉。她算得上是周璇的前辈了,这位中国默片时代的皇后,后陷入张达明和唐季珊的名誉诬陷纠纷案件中,终于不堪舆论诽谤服药自杀,震惊九州。
周璇也经受过同样的经历。在与严华成婚以后,二人反而不及成婚前几年的柔情蜜意,嫌隙渐生,最终演变到周璇离家出走,二人在报纸上隔空对骂的局面。严华指责周璇卷款而逃,周璇也指责严华侵吞了自己的巨额收入,双方各执一词,各自痛心疾首,觉得对方负我,观众看客们反而乐见婚变,茶余饭后多了不少谈资。
一时间,猜疑、污蔑、诽谤全都将周璇包围起来,美满的家庭成为了一个破碎的梦,这对当时只有二十出头的周璇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周璇那是已经开始有轻度的精神疾病,日子过得恍恍惚惚,几近崩溃。
【再遇郎君 镜花水月 万念俱灰】
1950年,走出前一段婚姻的阴影后的周璇,曾喜滋滋地告诉记者,自己要结婚了,一副兴高采烈的少女姿态,美好得让人心疼。结婚的对象,是对周璇追求已久的朱怀德。结果,正当准备奉子成婚的周璇以为终于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的时候,却不想又是一场残酷的镜花水月。已有家室的朱怀德不仅骗走了周璇积攒多年的巨额财富,更让她独自承受未婚生子的巨大压力,你可知那个时代对未婚生子的偏见和中伤是多么不留情面吗?丧尽天良的朱怀德,竟然还拿上海电影界大佬张善琨的话来加倍刺痛周璇:“电影明星朝秦暮楚,人尽可夫。怀了孕,根本不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这句话只把周璇心里对一个家庭的最后一丝希望都碾碎了。说起张善琨先生,我前不久还在《炮声中的电影》一书中读到他的事迹,还只当他是个为了中国电影敢于冒险和担当的大人物,没成想也有这番傲慢与偏见的可憎嘴脸。
这时的周璇,若不是还有一个孩子的牵挂,早就疯了,后来也确实住进了精神病疗养院,之后一直病重,终于1957年去世。
如今谈起周璇,更多的人都只记得她在舞台和荧幕上的风光,记得《马路天使》中的纯真少女,或是记得《南山南》里惊鸿一现的那首《四季歌》,却没有人记得,甚至没有人知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周璇一女子,如浮萍般被吹打摧残,一朵娇艳的红花早早凋谢,让人叹惋悲伤。这些缺憾荒凉的往事,注定会有一天被人们完全忘记,但这样的故事还会继续上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国内的图书市场亦或是文化市场上,不动声色的掀起了一股“民国热”,诸如徐志摩和陆小曼,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的故事,被不同的作者写了又写,改了又改,时间一长,自然就多了许多杜撰和个人情绪突出的描写,反而是看得越多越让人糊涂,误人子弟之作不在少数,真正客观冷静地讲故事的书反而更显珍贵了。
周璇是我非常欣赏的歌者和演员,但关于她的生平,我却也是不甚知了。上面的这篇故事,是我在读过作家王鹤的《爱与痛俱成往事》一书后,有感而发的一番絮叨。事实上,王鹤的视角,正是我欣赏的那一种体贴和客观。我在她的这本书中,读到张幼仪的失败和困难,也读到张幼仪的隐忍和坚韧,却没见作者吐槽一句徐志摩的“渣男”;我也读到毛彦文的幸福和悲伤,却不见作者过多指责朱君毅的背叛和吴宓的纠缠。不仅是民国的故事,王鹤温柔的目光所及,还有千年前倾国倾城的西施,还有遗恨难圆四十回的《红楼梦》,还有世界时尚界的“女魔头”安娜·温图尔,还有《一代宗师》中的宫二。
王鹤的笔触,有一种充满关怀情愫的独特优雅,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这背后凝聚了一个笔者深情的爱与痛,是对故土之爱,也是对时代之痛,是对民族之爱,也是对文化之痛,是对人心之爱,也是对人性之痛,是对生命之爱,也是对社会之痛。我想这也是作者为这本书取了《爱与痛俱成往事》这么一个略微矫情的名字的原因:在岁月的消磨中,无论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个人的爱与痛终会成为一桩难以想起的往事,但我们可以借助文字的强大力量,让那一抹色彩,被更多人记得。(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搜索微信订阅号“影武者联盟”,微信号搜索WarriorEnjolras也可以关注哦!期待我们一同遇见更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