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100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29.8元出版的249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一):p227《无形的压力》最后一段
他俩还是没有说话。但妻子轻轻地拉着他,把他领到窗前:窗外是一个永恒的世界,对于因一时昏头转向而创造痛苦的人类,它丝毫不受影响。他感到这个世界为他闪耀光芒,在广袤的夜空中,群星交相辉映。他抬头仰望,心情难以平复。他深切地认识到,对于世上的人来说,除了大自然自身的法则之外,便再没别的东西能真的把他拴住。妻子的呼吸在他唇边幸福地涌动,在这种心灵相通的快感之中,他们两个的身体紧紧挨在一起,他们沉默不语,他们的心灵自由飞翔,摆脱了虚伪杂乱和人为的法律,飞翔万物永恒的自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二):茨威格不完整点评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人的感受真的是互通的,一个男人能把暗恋中女人的心理刻画地那么真实. 补:又细细琢磨了,真的不是一般作家能做到的,实在是太细腻了。虽然故事在我看来挺平淡的(毕竟不是什么和战争世仇相关的)但还是戳人。 17年终翻开,让我的17最后几天远离了碰了雷的书。 一个无法忘记的人 和陌生女人的来信有情节上的相似,都有少女在懵懂时期疯狂迷恋成熟男子的情结。于我来说也太符合现实了!喜欢这篇的美好结局,巧妙地挽回了一个被人嘲笑的人的仅剩的尊严。
几年前看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爱上的是暖色调,对称构图,不能完全理解的隐喻,韦斯安德森和他的御用卡司。如今翻过头来再看影评,发现了茨威格的身影。我也就再去刷一下看看有没有多理解一些。
无形的压力
茨威格在二战和妻子逃亡巴西,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一起选择了自杀。这篇文章是不是他最后的作品我还没有查证,但是男主人对来自高层的无限恐惧,迫不及待地结束这一切而最终重拾力量找到自由的态度大概就是作者最后的样子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三):读后感-20/10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读后感-20/10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茨威格
大学的时候就读过茨威格的短篇集,印象很好,温故知新,再读一遍。
有一段时间读外国文学十分痛苦,有语言习惯的问题,也有翻译的问题,读起来每行字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恨不得把书烧掉。但读茨威格的文字却又完全不同的感觉,像是在看电影。
没错,茨威格的小说行云流水,穿插、闪回、追溯,一个简单的故事也可以扣人心弦,恍惚间已经读完大半本。如果有人觉得读纯文学太累,那么可以从这个人的作品入手读。
这本小集子有7个短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第一篇,其实故事很简单,但往往越简单的故事越难写,写的丝丝入扣就更难了。可以试想一下,要让自己写一篇关于“痴情女和花花公子”的故事会怎么写?无非是悲剧、喜剧、言情剧,但茨威格写出了一种悬疑色彩,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女人来一封信,可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视角一换,从女人的信中回溯过往,一步步揭开迷雾。
故事总有雷同,两个人要么在一起,要么分开,但是读小说的快感就在于过程,一个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的,这就是角色的魅力,小说的魅力了。
此外,我还很喜欢《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这篇,两个人的心性,决定,命运既相同又迥异,其中的两姐妹就像一个人的两种人生轨迹,为了同样的目的,使用了不同的手段,结果一个成了荡妇,一个成了烈女。这种人生的浓缩和反差,是茨威格的一大特色。
语言简洁有力,故事行云流水,“外国名著”圈中的一股清流,8.5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四):看完后,才觉得有什么荡漾在心头
一开始以为一整本都是在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故事,所以看完几十页之后,约莫还有200多页,我便自己在揣测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和情节,当故事突然戛然而止的时候,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本书很感人,女人为了作家R心甘情愿的付出,不愿去打扰他,为了他拒绝了那么多人的求婚,放弃了自己生活品质能提升的机会。一切都只因为R是她从13岁便开始仰慕爱恋的人,她的一切都是她的。也许很早之前就被据透过,心中有比这个更惨的版本,看完这一篇我竟然没有想象之中的感动,只是,这个女人的付出和不求回报,用2,30页的信纸看似平淡地叙述完了自己的人生,让人觉得心酸。
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最后一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收藏家是最幸福的人!我感觉被触动了一般,是啊,有什么能比收藏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幸福的呢?虽然这位老人视为珍宝的画作迫于生计已被全部变卖,在画夹中取而代之的是几百张白纸,但每当老人抚摸过这些白纸的时候,他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啊!他买下这些画作,不出于显摆,不出于不懂装懂,出于对这些画作的热爱,虽然双目失明,但每天花出2,3个小时来抚摸它们,让他觉得世界依旧是有色彩的,这些色彩存在于他的心灵之中。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失明者,因为他的眼睛比任何一个人都明媚,里面闪亮着是对画作永不平息的热爱。
看完最后一篇,我不禁深思,我有没有也像他视为珍宝的东西呢?答案是没有,我总觉得我逐渐失去了对任何东西的热爱,感觉身心俱疲,所以不愿在任何事物中花费太多的心思。我无法像他那样在遇到伯乐之后,也露出天真无邪的开心的笑容。但我才20多岁,却已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和活力,看完最后一篇,我觉得,我身中的某些东西,是时候该被唤醒了。
做一个开心地收藏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陷入爱情女子的深沉独白
这篇茨威格的中篇小说很好看,但是不太有多少东西可以写,可以评价,因为这篇小说更多的需要人跟随作者笔端的文字进行想象和感受,而不是诉诸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小说的行文结构是非常有趣的:开头就是描写一个作家旅行回来,在一堆邮件中发现一封厚厚的信,是由一个他不认识的陌生女人写来的。
接下来这篇小说就完全进入了信的世界(我们在读小说,小说里的人在读信)。信的内容是一个女人的自白,是由于自己和作家生的孩子死去,而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因此回顾了自己爱上这个作家并被自己的爱情所支配的一生。她自小时候开始一再接近作家,又被一再遗忘。
读完信小说里的作家想了想还是没想起来这个女人是谁,这篇小说就结束了。算是又重新印证了信中女子的卑微的爱情。整篇小说宛如一个梦中梦,一场戏中戏。读来梦幻而又伤感。
茨威格和弗洛伊德是维也纳大学的校友,同时互相间也是好朋友,深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他写了一大串书来探索和描绘被情欲趋势的成人世界。他的小说第一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从这个角度返回来看这篇小说,我们就会理解为何这本小说描写的爱情如此惊世骇俗。这本书不是来探讨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爱情是否存在,而是本来就是想描写一些艺术加工过的偏执的人。作者作为一个男人在完完全全描述一个女人的心理和行为(甚至还有可能把自己投射到那个文中的作家身上,因为茨威格由于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而产生写出这篇小说的灵感),但在他对人性的熟谙和细腻的笔触中,我们丝毫不会觉得这样的人所应该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不合情理。
所以如果以心理学的方法去审视,这个女性主人公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女主角父亲早逝,因此缺失父爱。她和母亲一直生活在一种物质贫乏的生活里,因此当年长、英俊、才华横溢而又富有的作家出现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时,会自然而然对对方产生强烈的爱情。这一方面是对于感情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得到认可的需要。她会在与作家碰面时捂着书包上的补丁,也会努力读书希望能够体会作家的生活。然而她成长的环境又是极为孤僻的,因此她也会有一种保守的性格,即使对作家怀有深挚的爱情,仍然不愿意主动表面关系或者要求作家对她进行什么爱的补偿。
不过用这些思路来分析这篇小说我认为是跑偏了的。这本小说更纯粹的爱情而感人,让每个人想起自己曾经的暗恋或是求而不得,想起张爱玲所说“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爱情是偏执的,是非理性的。茨威格或许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篇小说会成为他的代表作——对于读者来说,那种感觉描述得太好了。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