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 2021-05-30 07:01:22  热度: 265℃ 

点击全文阅读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是一本由[英]丹尼尔·霍普 / [德] 沃尔夫冈·克瑙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读后感(一):音乐家们的倒霉事合集

原谅我的渣渣画质继《我该几时鼓掌》后,我们有趣的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先生又出了这本新书,向大众揭露舞台上的音乐家们所遇到的倒霉事。这一次,作者将带领观众转换角度,站到舞台之上,体验表演者遇到麻烦时的心理活动。

正如霍普感叹到的,对于我们的音乐家来说,“演出开始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他们都处在危险之中”。这些危险可能是一个跟头摔下舞台,可能是琴弦突然断掉,可能是概率极低的战争爆发,甚至可能是演出中突然登场了一头驴子……只要演出还没结束,一切都是那么不可预测。于是音乐家们开始把顺利演出的希望寄托于好运,他们可能会去舞台后面寻找弯头钉子,可能在上台前默念“toi toi toi”来祈求好运,目的只是卑微地想要成功完成演出。说实话,读到这些幕后故事我深有感触。因为作为一名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我也面临着隔三差五的夜间值班。每到值班的夜里,我心里总是理想化地觉得,大半夜大家都应该在家里老老实实睡觉,不会有什么急诊吧。可事实情况是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急诊手术把大家从睡梦中喊醒。于是在手术室里也流行拜“夜班之神”,大家放弃吃草莓芒果,只为了卑微地求一个安稳无事的夜晚。转眼再看我们的音乐家们,大家在不可测的未来面前都如此卑微,所求的只是平平稳稳,心里竟生出许多同病相怜般的惺惺相惜。

霍普用他那幽默诙谐的语言自爆糗事,讲述着一件件令音乐家们崩溃的意外,既满足了我们想要探究幕后秘密的八卦之心,又让人对一向高贵优雅的古典乐演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当然很适合当一本倒霉故事集来当做茶余饭后的笑料,但是我想作者辛辛苦苦搜集古今同行的崩溃故事,敢于自黑的目的并不止逗大家开心。或许我们应该站在舞台上,赞叹那些成功化解危机的音乐家们的机智多谋,就像看《聪明的一休》一样学习他们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危险因素存在,才让一场场演出的完美呈现变得尤为珍贵。我们应该体谅音乐家们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真正用心灵去珍惜每一场演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表演艺术家们是在用人的力量与天斗,与不可预测的命运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带给台下的观众朋友们最好的演奏体验,这真的很值得我们敬佩。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下一次看演出的时候,我会在表演结束时更用力鼓掌的。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读后感(二):演奏中的那些事故

当你坐在高雅的音乐厅里聆听风度翩翩、魅力十足、全身心投入的古典乐音乐家演奏美妙音乐时,你是否想到此时音乐家正在暗暗祈祷千万不要遇到什么厄运,你是否想到音乐家顺利演出的背后可能尽力克服了诸多小磨难,你是否会觉察到在演出中可能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岔子,而音乐家们其实不动声色地给遮掩了过去?这本书正是为我们讲述了这样的一些事例,而这些事或者是身为小提琴家的作者亲身经历的,或者是他从古典乐历史中撷取的,有一些非常有趣,有一些令人唏嘘。

本书中古典乐音乐家所遇到的窘境和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天灾、人祸以及坏运气。所谓天灾,室外演出的时候遇到暴风雨天气,甚至火山爆发,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而1991年作为犹太人的美国小提琴家斯特恩在耶路撒冷演出时遇到了空袭警报。戴着防毒面罩的观众们都瑟瑟发抖之时,斯特恩镇定地为大家演奏了巴赫d小调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远处炮火隆隆,而音乐厅内的观众却在音乐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音乐的力量如此之强大!

关于人祸,有的时候观众会给演奏者带来非常大的困扰。比如钢琴家布伦德尔就曾经对在他的音乐会中咳嗽的观众作出这样痛苦的回应:“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在听我演奏,可是任何情况下我都在认真听您的”。所以作为一名观众在听演奏时一定要注意礼仪,不要使演奏者分心。有的时候这个祸却是来自于演奏者自己。比如在演奏之前饮酒过量或者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家孩子的单簧管老师就曾经说过,他在演奏之前三四个小时基本不吃东西,可能会吃点巧克力保持体力,怕的就是突发状况。所以演奏者为了能够呈现完美的演出自律是很重要的。

最后一个因素就是那点儿坏运气了。比如作者本人说有次在演出时琴弦突然断裂,然后割破了自己的上唇,让他流血不止,不得不停止演奏。以及双簧管大师迈尔在一次演奏中差点被两片簧片中间的一根头发搞得无法继续演奏。

这本书特别适合学音乐的小孩子们,从幽默的语言里可以了解古典乐演出背后的故事。书里的内容也让我们明白了一场完美的古典乐演出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我们且听且珍惜吧。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读后感(三):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

非音乐界人士,作为门外汉的我第一次正式接触古典音乐,是小时候跟父母去听星期天音乐会的管弦乐现场,印象非常深刻,整场4个小时的演奏中,我前半段兴致盎然,音乐非常勉强能听懂,弦乐的碰撞更多是感觉新奇,很不好意思的说,后半程进入罕见曲目表演后立马进入昏昏欲睡,当时真感觉自己是个村姑,误入古典高雅殿堂,后来次数多了,也去过国内外各种音乐会,出入歌剧院,音乐剧看多了,加之音乐素养的一丢丢地提升,才慢慢可以勉强欣赏到古典乐的美。但对于五音不全,吹拉弹唱都不太行的我依然认定古典乐是阳春白雪般的存在。

这本书是个小品文,主要通过唯心论的方式讲述了一些在音乐界广泛流传的,诸如迷信,艺术家们也会害怕那些所谓的会触发灾难的征兆。艺术家大部分都敏感多疑,“宿命论”甚嚣尘上。行业机会较少,多仰赖于天才天赋,而往往天才易遭天妒,才华傍身或许也是噩运的开始。

丹尼尔·霍普,被誉为“自大提琴家杜普蕾之后,英国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弦乐天才”,英国的严谨绅士的民风和满身的弦乐天赋让他成为绅士儒雅的小提琴演奏家,而热爱八卦和幽默风趣的性格成就了他另一个身份作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更多样的方式推广古典音乐,广泛参与电视、广播、纪录片的录制,广受好评的音乐会礼仪普及读物《我该几时鼓掌》后,霍普此次又推出《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这本语调轻松的小书,记录了从古至今的音乐家们的倒霉事,也掀起古典乐界的神秘面纱。

你知道么,在欧洲古老的迷信中,直接在身上钉纽扣可不是个好预兆,甚至是一种凶兆,类似于把盐打翻或者墙上的画掉下来,在演出之前,如果一个同行乐手对登台前的你说:“祝你行狗屎运”,这在欧洲可并不是冒犯你的话,而是一种真心的祝福;在意大利,如果别人对你说:“到狼的嘴里去”这话也并不是有意冒犯,欧洲古典艺术界,关于谢幕的起源则是莎士比亚时代的表演家们对扔到舞台上的小费的一种礼貌性鞠躬致谢。而这种方式后续慢慢被“安可”所取代。而很多俄罗斯音乐家则坚定的认为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有带来厄运的嫌疑,因为迄今为止,好几名俄罗斯知名音乐家在那开完音乐会就溘然长逝,甚至还有一名在演出过程中直接心梗而亡。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对数字非常敏感,而阿诺德·勋伯格则对数字13充满恐惧,但非常恐怖的事,他是9月13号出生的,每个月的13号都是噩梦般的存在,甚至自己死在了76岁那年的7月13号,这何尝不是一种宿命。在维也纳参观过贝多芬的故居发现贝多芬天才的一生得到过上帝的亲吻,也被上帝无情的抛弃过,莫扎特亦是如此,大部分艺术家一生浮浮沉沉,命运的车轮碾转或许也因才华散尽而颠沛流离,苦难和天赋一方面成就了他们,同样也在摧毁他们。

毫无疑问,音乐史上充斥着许多阴暗和悲剧性的插曲,有着大量严重的灾难和恶性的失败故事,有些音乐家在演出前也会有宿命般的征兆提醒,有些就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丢脸小尴尬,有些人却感觉是收到命运的诅咒的启示,如临大敌。

当我们身着华服,严肃正经的进入古典音乐剧院,演奏家们的后台或许整生产者令人啼笑皆非的八卦趣闻,这本书记录的不仅仅是无关痛痒的舞台小事故,也有令人遗憾的悲剧性事件。从第一次登台开始,大大小小的事故就伴随着音乐家的一生,任何你能想象到或想不到的事都发生过,从演出开始的第一秒到最后一秒,他们或许都处在危险中,不敢有丝毫懈怠。有人能从“飞来横祸”中力挽狂澜,也有人陷入戏剧性或堪称灾难的失败,但不管怎么样,演出都必须进行下去!

《古典乐界的崩溃日常》读后感(四):人生舞台哪有不NG

众所周知,厄运从不停歇,你得时刻小心它的造访。”

在我们印象中,古典音乐总是那么高大上,站在舞台上表演古典音乐的音乐家们总是那么形象光鲜,高贵……我们坚信,从事古典音乐一定是进入上等社会成为上等人的必走之路。于是,许多家长对孩子有了寄望,不惜抛重金,势要将孩子培养成高贵的人,万一将来,他真的成为音乐家了呢?

不过,虽然丹尼尔·霍普和沃尔夫冈·克瑙尔讲述古典音乐的世界跟上面不同。他们更喜欢把自然性、厄运与古典音乐联系在一起,即把音乐回归到让人为之着迷的一种主观感觉,并且提醒一旦搭上这个叫古典音乐的家伙,你就跟厄运同行了。但是,不要担心,也不要害怕,厄运让人兴奋。它总是有一种奇怪的,近乎魔性的吸引力。

听着莫名其妙的,那到底古典音乐界的所谓“厄运”是什么?比如指挥棒在音乐演奏进行一半的时候飞出去了;比如女歌唱家晚礼服的吊带崩了;比如说钢琴演奏家按下的钢琴某个音乐键破音了……说白了就是在正式公演舞台上发生的“事故”。为了防止厄运,其实音乐家们也会相信玄学。比如“绝对不能缝补穿在身上的衣服”,比如在登台途中对身边的人说“祝您行狗屎运”……原来那些看似繁星的音乐家们也会紧张,也很在意自己发挥失常,演奏时刻出现瑕疵,更会迷信各种神神道道的小仪式。不过书中的音乐家们也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对于迷信的音乐家来说,这是他们所渴望的,他承认。“谁能想到,渴望失败只是为了继续进步。”

曾有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天意。”我们迷信,我们祈愿,无非也是给自己多一份信心,但不代表我们不劳而获,而是希望努力的人能更好地被认可。

厄运也不止是“事故”,还有不被欣赏的经历。古典音乐被当作一种职业去从事的时候,还是需要用“回报”来持续它的“生命”。也不是谁学成以后出场就万众期待,万人追捧,比如小提琴大师雅沙·海菲兹,在一次演奏登台(那时刚好战争时期),观众席中只有两个人。尽管如此,他还是演奏起来,两位观众还被允许点播他们想听的曲子。又比如单簧管演奏家大卫·欧洛斯基在在纽约的一个爵士乐俱乐部演出,完全没有观众,即使前一天晚上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魏尔大厅成功举办了一场音乐会。不过他还是面对着空荡荡的大厅,演奏完了全部曲目。

原来,大家都一样,与失败,与事故,与厄运相伴相随。这比永远成功更让人备受鼓励吧。我们总是都被推着走,被拿来与成功案例对比,仿佛失败只有自己才有的,甚至失败就等于失去与社会相处的机会。丹尼尔·霍普和沃尔夫冈·克瑙尔提醒我们,我们其实不需要总是沉浸在自己遇到的厄运里:

有许多结局并不严重的失败,在一开始确实令人震惊,会让人出一身冷汗,但最终得以挽回。但我们不要忘记,总会有些事件有可能成为最美好的愿景,表明音乐属于幸福的富有成就的未来,虽然它们一开始看起来像要失败那样。

既然崩溃是日常,何不开怀接受它?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