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1-11-13 11:49:58  热度: 396℃ 

点击全文阅读

《杜甫传》是一本由冯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甫传》读后感(一):走近杜甫的内心深处

最近在樊登读书上听到一部书《杜甫传》,对杜甫其人其诗有了比较立体的了解。书是中国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冯至先生所著,成书于1952年。那个时期涌现了一批集极厚国学功底又兼具民主与科学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冯至先生无疑就是其中之一。书中追 问是什么使他而不是另一个人写出这样的作品而被后世冠以诗圣史诗史最高美誉。读完此书,仿佛亲历了那段和着普通劳苦大众在军阀割据战乱不断中苦痛与无奈的历史,更体会了诗人在狼狈不堪疾病缠身的困顿中仍为民忧为民喜的高尚情怀,也惦量出了杜诗的厚重感,这里深藏着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一颗对柔美事物的爱怜之心。杜诗多次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无论文学爱好者还是中小学生都值得好好读一下此书。

《杜甫传》读后感(二):根据本书整理的杜甫年表

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河南巩县 出生 717年(开元五年)郾城 寄居,看剑器浑脱 718年(开元六年)学诗 741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首阳山 《祭远祖当阳君文》 730年(开元十八年)北渡黄河,到了郇瑕 731年(开元十九年)开始漫游江南 735年(开元二十三年)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开始第二次漫游齐赵 《望岳》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回到洛阳,可能在这时结婚,夫人姓杨 744年 与李白相遇,在齐州拜访李邕 《赠李白》 746年 来到长安 《兵车行》《前出塞》《丽人行》。可能在750年长子宗文出生,751年(天宝十载)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东,杜陵西一带定居,开始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753年秋天次子宗武出生。754年妻子从洛阳来到长安,秋雨后,把妻子送往奉先(陕西蒲城)寄居。755年,被任河西县尉,拒绝,改就右位率府胄曹参军。《赴奉先咏怀》幼儿饿死 756年 五月带着家人从奉先来到白水,六月潼关沦陷,开始流亡 《彭衙行》,把家安在鄜州北的羌村 七月十三日,太子李亨(肃宗)即位灵武,八月杜甫只身投奔灵武,被胡人捉住,没有变节。《悲陈陶》《悲青 》《月夜》《春望》 757年 五月至凤翔拜见肃宗,任左拾遗。房琯被贬,杜甫力谏,肃宗愤怒。八月放还。《羌村》《北征》。八月,回到长安。被派到华州去做司功参军。“三吏”“三别” 759年(肃宗乾元二年)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搬到秦州(甘肃天水)《秦州杂诗》《天末怀李白》。十一月去同谷,十二月启程入蜀。《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 到草堂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62年 成都少尹徐知道叛变,流亡到东川梓州,晚秋回成都,把妻子接到梓州,十一月南游射洪通泉 763 史朝义死,安史之乱基本结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63年春赴绵州 763年秋和764年春,两次到过阆州 764年 严武返回成都,三月杜甫率妻子返回成都。(时间?)严武推荐杜甫做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不得不离开草堂,迁入成都尹节度使署中。 765年 (时间?)三月终于辞职。四月严武去世。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旅夜书怀》。到了云安,脚步麻痹,需要休养。 766年 晚春牵往夔州(四川奉节)写了很多叙述生平回忆过往的诗。 768年 正月中旬起程出夔。二月滞留在商州。生活在荆州不能维持,晚秋迁居到江陵。来到衡州(衡阳)。他在夏末到了潭州,船成了他的家。潭州大乱,又来到衡州。 770年 冬天,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上的舟中。

《杜甫传》读后感(三):今年我27岁,读不懂杜甫

我看了书,实在是不好看。我早已看过不少传记,古今中外。就古人的来说,我一下子能想到的,比如《苏东坡传》,林语堂的,《仓央嘉措诗传》,初中看的,早已忘了作者了。它们都很好看,但也许,是它们浪漫。

而杜甫,一生流浪,一生流亡,这部传记真的一点都不浪漫。而作者冯至确实是如实将杜甫生平尽可能还原,根据老杜的诗歌。而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人喜欢看的。我们喜欢爽文,喜欢快文化,而不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老杜,着实是一个失败者了。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老杜永远是老年的模样,“老年多病独登台”,这与李白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向来就只知道杜诗“沉郁顿挫”,甚少了解背后的时代,更不知他除了忧国忧民,还有些许温柔——对生活,对家人,对自己。而老年杜甫的形象,就是在当今社会的“人设”。显然,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人总是多面立体的,不可二分法,否则“人设”会杀人。

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饱经离乱之苦,空有一腔抱负。而我们,虽然可以接受他的怀才不遇,但希望有得志的一天。可惜,老杜没有。老杜就像是我们,普普通通,平平无奇。他似乎没有像他心中的偶像——李白——一般浪漫,获得当世者的赞誉或诋毁。他像我们一样,不知在哪个角落,念着“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思忖着像李白靠齐。他当然不会想到,后世的人们会将他们二人并称为盛唐诗坛的“双子星”。而现实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发现,人人都更爱李白,不爱悲苦的现实。

刚才我续看了叶嘉莹先生在台湾的讲座(“镜中人影”),突然想到,迦陵先生曾引述王国维先生的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因为先生本身便可称得上是历经百凶,她的诗歌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的,掺杂了国家与个人的恩恩怨怨,所以要是讲那些诗歌,非得讲时代背景不可。而她也数次谈到杜甫,却不怎么谈李白。我便想到,杜甫不也一样吗?

看不下去这传记,实在是太正常了。我今年才27岁,尚未历经沧桑。我的学生大约也是读不下去的,也不必苛责他们。如今的我更爱东坡,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也许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如果我还在读书,我会喜欢杜甫吧?一个阶段,总有一个阶段该读的书,该走的路,该看的景。一如近期我又读完了《红楼梦》(庚辰本)前80回,与初中时的视野和感受也大不相同。

如此,我便宽恕了自己。

2021年7月23日于家中

《杜甫传》读后感(四):杜甫的少年梦

杜甫二十多岁的时候,在吴越、齐赵间做过长期的漫游,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漫游过程中,他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叫《望岳》——

这首诗可以说是古往今来吟诵泰山的诗里最有名的一首。泰山别名“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叫岱宗。

这首诗叫“望岳”,前三句写的是看到的景色:泰山怎么样呢?山色蔓延齐鲁大地,似乎无穷无尽。造物主赋予它神气秀丽的景色,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明暗完全不同。层层云气,涤荡心胸,观看归鸟入山,眼眶好像要裂开一样。

最后一句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瞰渺小的群山。这句诗化用了《孟子》里的一句话“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首诗初中就学过。记得刚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主任专门请别的老师把最后一句的美术字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激励我们。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王之涣语气平和,更倾向于在说明道理;王安石则是已经登上了最高层,抒发自己的感受。只有杜甫这句,饱含对成功的向往,表达了想要睥睨群雄的志气。

杜甫的志向是什么呢?他一直想成为国务院总理,把国家治理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窃比稷与契”(稷与契是尧舜时期的名臣)。

那么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答案是没有,他最多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一类的小官,距离“凌绝顶”还差得远。他不但没有实现治理国家的理想,还过的相当潦倒,他的一个儿子未满周岁就饿死了,在他的诗集里,经常可以看到“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苦摇求食尾”之类的诗,最后他死在湘江上的小船里,家人甚至无力安葬……

但在诗歌的国度里,他实实在在做到了“一览众山小”。他留下了1400多首诗,用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先生的话说,这些诗“有如一座璀璨壮丽、丰富多彩的大厦”,细致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中唐著名诗人元稹评价杜甫“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现代另一个著名大诗人郭沫若先生评价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正是杜甫这样的民族脊梁,熠熠生辉,照亮了五千年的中国历史。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