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血腥星期天》经典观后感集

时间: 2021-12-04 18:49:11  热度: 398℃ 

点击全文阅读

《血腥星期天》是一部由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詹姆斯·内斯比特 / Gerard Crossan / Allan Gildea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一):血腥星期天

1972年1月30日的星期天惨案,只是北爱尔兰事件的一个缩影,平民要求和平游行示威,在与政府对峙中迸发了流血惨案,13死14伤,军方无伤亡,面对这起事件,英方的处理结果是涉事军方成员得到嘉奖而具体内部情况一直不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用手持摄像机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描绘了这起惨案,让北爱独立运动得到更多的关注及同情。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二):血腥星期天

演借此凸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同时以此暗喻着对立双方的无法沟通和不可调节的巨大矛盾。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十足客观的影片,他没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触摸北爱人民不愿回首的过去,甚至在叙述上无法避免主观臆想与猜测。假如和《大象》相比的话,显然格林格拉斯缺少了惊人的客观和冷静,但别忘了他在影片中扮演着近似战地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要把看到的真实记录下来,权衡对比之后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因此我们看到了死去的老人,逃窜的人群,死别的恋人,同样还有质疑军方决定的军人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三):bloody paul greengrass

纯粹是因为greengrass的个人风格才来看这个电影。这个提留着摄影机到处乱晃,又在剪接时快意爽气的家伙。他的魔力能够把本来没什么劲的事儿讲的挺带劲。

loody sunday 这个事本身,北爱那个烂摊子,英军反抗组织,和这里的和平抗议力量,太纠缠不清了,出于再纯洁目的的组织活动,都可能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得到难堪的结果。greengrass在这里保持了相对的中立,留了这些思量给观众,只是最大程度的说出真相来。

不过区区十几人的伤亡,太不能惊诧中国人的神经了。自古时候,全中国人口不出千万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先就敢于几十万的坑了。至于向平民开枪,只是还没有人能够去吧那个bloody june拍出来,也许再等20年吧。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四):Sunday, bloody sunday!

看名字不用说就知道这是部悲凉的电影。当然电影只是电影,就像新闻只是新闻一样。你是信是疑都是你的事。我看这部片子只是抱着看看对于当年的某件事另些人的如何说法。

老实说,影片开始我看得很晕。灰蒙蒙晃动的长镜头远远的跟着议员,穿梭在破烂的城市中,一个接连一个的人物出现。

我对影片中的一个印象比较深:英国大兵冲上前去,举枪对着倒在地上的中枪者,片刻之后,又补了一枪……我很无语,只能摇头。

片子里特写很少。最后那几个面部特写打到每个人的脸上,大家都是那么的苍白。

我是喜欢u2才慕名而来看这部片子的,所以我知道片尾一定会想起那首著名的《sunday bloody sunday》。只是这个现唱版的没听过,而且没想到最后的一两分钟,屏幕漆黑一片,只留bono呐喊着,声撕竭力。他说到不想再唱这首歌了。但愿吧。

ut how long must we sing the song?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五):就让真相与耻辱并存

10分。必须先讲,这是又一部我打满分的作品。

关于爱尔兰的影片,印象中总是充满了热血、牺牲、冤屈与呐喊。如尼尔乔丹的<哭泣游戏>、DD刘易斯的<因父之名>、<因爱之名>、法鲨的<饥饿>、还有最近的那部<71年>(有意思的是,无论现世如何,北爱题材似乎总是隔段时间就会被提起,这次是以军方视角,枪弹喧嚣之下虽有惊心之处,但故事已显得柔软了许多)。但关于历史,即便不是胜利者宣言般的歪曲,也总有无法还原、难以客观之处,于是电影有了杜撰、展现的空间,通过实时推演,再现血腥史实。看到后来真的扫射平民,甚至摇白绢的平民时,还是会让人感到出离的义愤和震怒,尤其是后来刻意不救中枪少年,等其死后竟然往其身上塞炸药,并安排记者拍照的桥段着实会让每一个观者起立痛骂。

保罗在这部片子里展现了他称道影坛的手摇制作绝技,这同样是本片值得铭记的另一方面。可我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他对多线叙事的适时切换以及剧情推进的高度把握,使得对于整个事件前因后果的刻画和营造显得特别真实,仿佛点燃的引线冒着火花蹿下去一般,那种越发紧张的氛围就在蓬勃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向宣泄、爆发。

如果说片子本身我给到9分的话,那最后加足的,无疑是Bono呐喊着唱出Sunday,bloody Sunday了。

其实政客里不光有鹰派和鸽派,还有只会瞎指挥的糊涂派。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六):血腥星期天

這部曾在日舞影展得獎,記述1972年1月30日,英國士兵槍殺了13名愛爾蘭示威者,幾天後,第14名受害者因槍傷過重也死去。“血色星期天""從此成為專指動亂時刻的悲情詞彙。

影像以一種虛擬寫實的第一人稱觀點希冀觀眾們成為抗爭其中一員(卻同時是鎮壓國家機器一方,受壓迫方的全知觀點)進行,影像高度晃動,失焦的不確定性宣示一個動盪事件即將到來。在這部片我認為可以援引高達九零年代的巨作<<電影史Histoire(s) du cinema, 1985-1998>>所說的,"電影什麼都沒有看見。在廣島,在列寧格勒,在塞拉耶佛,你什麼都沒有看見……:4B章節"。

其實在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便很擔心這部片基進(radical)的觀點會讓許多不知道英/愛歷史的觀眾們,除了感到英國人欺壓愛爾蘭人的歷史背景以外(雖說就歷史脈絡來看確實如此),憤怒是唯一的宣洩。就像現今常見到媒體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常聽到的是主持人直接講述著國家機器(國民黨政權)如何的政治經濟與武力體系下欺壓人民,卻不見一些歷史脈絡...國民黨如何戰敗來台,當時世界的經濟背景,台灣作為一個日本殖民地->國民政府接手的不適應與粗糙。

我擔心的是這樣的影片是否會對不了解愛爾蘭歷史的觀眾造成了憤怒與敵視,但卻忘了同理心,彼此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就樣高達在《電影史》中所說,「一個三十五釐米的簡易長方形體,拯救所有實在名過其實。」(1A 章節)

或者這部片對台灣觀眾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讓他們知曉,其實就算很早便有地方民選議員代議制度的英國(先進國家,"第一世界"),似乎在處理同塊土地上的自治權爭議問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民主意識",也只是一味的使用武力鎮壓,事後再接續著與國家機器豺鼠一窩的媒體欺瞞事件當地以外的觀眾而已。

(這裡有更詳細關於當場的血腥鎮壓相關報導 http://www.infosatellite.com/news/2002/02/p050202bloodysunday.html)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七):关于伪纪录片《血腥星期天》的背景资料普及

摘抄自豆瓣某某

既然看到了有关北爱的电影,那就来翻翻历史,看看在30多年前为什么在北爱尔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居住在爱尔兰岛上(爱尔兰人是爱尔兰岛的原住民),公元12世纪中叶,英国人开始入侵爱尔兰,闭上眼想也知道一个岛国的土著们是干不过未来的日不落帝国的,但是直到1801年,爱尔兰才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可想而知在这500多年里,爱尔兰人的反抗有多么强烈,需要这么久才貌似征服)。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他们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可见我前面用的那个“貌似”是多么的传神)。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北方六郡已经有了很多英国本土的移民)。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但是,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和绝大多数爱尔兰人的愿望大相径庭的,于是爱尔兰政府多次表示需要和平解决北爱尔兰的问题,但是英国政府置若罔闻。并对多次的公民和平示威游行进行了镇压,促成了上个世纪一个非常著名的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的壮大。

在恐怖主义横行北爱尔兰多年之后,英国政府终于认识到以暴制暴是不对的(这句话的语气参照罗永浩讲户籍制度的课堂录音中的发音)。亡羊补牢,晚是肯定晚了,不过再晚,也比不补强。于是在1993年的12月15日,英国和爱尔兰共同签署了“唐宁街协议”,开始了北爱的和平进程。

好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也有文明社会的明白人,知道继续恐怖行为无助于实现爱尔兰统一大业,1994年8月31日,爱尔兰共和军宣布“无条件的和不限期的”,结束恐怖主义行径(你让三分,我退一步,为对话创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这是人类起码的态度,当然有别于疯狗)。

在此之后,经过多次谈判,为了更为有效的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爱尔兰政府修改宪法,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的领土要求;而没有宪法的英国,也修改了相关法律,向北爱尔兰正式移交管理权力,成立权力共享(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北爱尔兰政府执行机构,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血腥星期天》观后感(八):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作废言论:http://shawnj.blogone.net

政治催生电影,电影揭露政治。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导致了路易·马勒《五月傻瓜》和贝纳多·贝托鲁奇《梦想家》的诞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放飞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促成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朝韩南北分裂局面裂变出朴赞旭的《JSA共同警备区》和金基德的《海岸线》,72年英国政府残酷镇压北爱游行民众孕育了三十年后的双生儿——吉米·麦高文的《星期天》和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是一名先锋记者,这让他的作品和其他政治题材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纪实性。全片用手提数码摄像机录制,完全摒弃电影技巧和手法,尽最大可能还原真实。影片风格粗砺写实,通过平行叙述手法展现对立双方的不同精神状态。事件起因是北爱人民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 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 游 行,并将进行镇 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 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而当晚库普从医院拿来的资料显示总共13人死亡,14人受伤。法国“五月风暴”中曾有这样一条标语,“报道有多少,质疑就有多少”。人们无法从舆论中得到真相,即使英军迫于压力对每个士兵进行问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死去的人永远是“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士兵受到惩罚,甚至有三位军官还得到了晋升。

通过三十年的调查,格林格拉斯完成了这部批判纪实性作品。他用现场报道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血腥星期天”中众多经典镜头,通过对双方的跟踪报道试图挖掘事件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从头到为电话铃都在不停地响,但大多数时候都没人接听。导演借此凸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同时以此暗喻着对立双方的无法沟通和不可调节的巨大矛盾。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十足客观的影片,他没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触摸北爱人民不愿回首的过去,甚至在叙述上无法避免主观臆想与猜测。假如和《大象》相比的话,显然格林格拉斯缺少了惊人的客观和冷静,但别忘了他在影片中扮演着近似战地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要把看到的真实记录下来,权衡对比之后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因此我们看到了死去的老人,逃窜的人群,死别的恋人,同样还有质疑军方决定的军人,躁动无知的青年,和蓄意煽动民族仇恨的极端北爱共和军。在政治面前,双方都不是赢家。一方付出了鲜血,而另一方却输掉了整个历史。唯一应该寄予同情的是那些死去的人民,无情的子弹将他们的信仰毫不犹豫地洞穿,飞溅的是滚烫的热血和至真的灵魂。这些政治的牺牲品至死不知孰是孰非,却将悲痛留给了亲人朋友。而这悲痛远远不够,因为还将有更多的谎言和妄语去搅扰着逝者的安宁。

作为历史,作为不可忽视的历史,它被永久地留在了人民的记忆和历史的胶片之中,是非分明在时间的沉淀后亦可能模糊难辨,但它所留下的却绝非偶尔的阵痛,血淋淋的伤口喷涌三十年,金熊只能证明它的至真,却远远不足以承载北爱人民难以忘怀的悲恸。库普说,看看那些孩子的未来吧,我们要为他们的未来而抗争。在这个星期天之后,更多的少年端起机枪站在了旭日的残芒之中,这却是所有有生的无奈。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