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三下乡|向阳心得:我的快乐
为期十天的三下乡就要结束了。
在这最后一天总有种有很多话想说但又说不出来的感觉,暂且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吧。这次来到了调研组,当了一个不知是否称职的组长。
怎么说,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的。其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城乡差距巨大,真的是巨大。因为我们组的课题改为了乡村教育的问题,所以当我们去采访校长、和孩子们聊天、走访学生家长时发现那种无奈感和绝望感铺面而来。乡村教育(乃至乡村)的问题真的是太多太多了,也太复杂了。以至于前期素材积累完后我们讨论了许久都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乡村教育问题发生的机制,所幸在我们最后找到了方向,论文得到了指导老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原创思维部分比较多可能没有用到很多文献,但肯定是有借鉴很多思维的)有点扯远了哈哈哈哈。总之这次挺有趣的吧,大家发挥自己所长去弄懂一个问题,大家的高光时刻,每一次对我的震撼……总之,调研组很棒!
还有我看到其他组真的也很辛苦。那天去体验了一堂课,事实证明:讲课比主持累多了,真的,主持至少能下场休息一下。而我只是一节课,现在文艺支教组的小伙伴说一早上上四节课的语气都是平平淡淡的啦真的是还有像倩岚、金静、思敏的声音都哑了真的太努力了。后勤组也是,因为有段时间在会议室肝论文我总是去厨房里面打水喝,那里真的是又热蚊子又多。更不用说和我们日夜奋战的爆肝秃头新宣组,照片、视频、还有永远挂在嘴边200篇新闻稿(灵魂拷问:现在完成了多少呢哈哈哈哈哈哈)还有队长团的两位:怡佳也是个爆肝的人儿,晓锋每天为大家打理大小杂事……很多事我都看在眼里。
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调研的活比较轻松,当然我承认在完成论文后的两天是这样的,其实我们也有在一直练节目。但是在之前我也有听过类似的说法,我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1.大家的工作性质不一样。调研组的起床时间通常比较晚,休息的时间也多,这就很容易对比出差距,这我很能理解。但是这可能设及到我对团队的认识:只有休息好,清醒的团队,才是能思考的团队,才是能调研的团队。我们的很多成果都是从聊天、采访以及思考中得出的。组内成员和其他组队员接触比较少,这确实是。实际上工作量方面我们也不小的。看了数十篇论文,一块黑板擦了又写,写了又擦,才有今天1万1千多字,得到老师初步肯定的论文。2.我的管理方式有问题。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护短的人,很多组与组之间的冲突我可能会比较偏向组里,当然我会站在队的利益高于组的利益的基础去思考这一点,虽然我某些时候没有做到。加上我还要负责论文较大部分的撰写,课堂的准备,主持稿的准备等等有时真的管理不力,这里给大家道歉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三下乡目的还是要实践,真正到了农村,你才能体会到这种扎根土地的感觉。你会遇到顽劣的学生、会面对复杂差异巨大的问题现象、你必须要忍受比较艰苦的环境。但是我真的希望大家记住一点:我们来这里只是算一种短暂地感受乡村生活,但是还有无数社会底层的人民,他们扎根在泥土里,他们过着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他们受困于经济、意识、信息等要素的缺失,他们和他们的后代可能永远只能固化在这个阶层上。这样一来,真的是太悲哀了:生而为人,却没有实现公平的机会。
三下乡是想让我们认识到城乡差距,并为之努力改变。同样的,也是为了给乡村村孩子一束光。我放P9的原因是这三个孩子真的给了我太大太大的触动了,他们是三班的顽皮孩子,开场前找到我说想加一个节目,其实主持人是挺讨厌这种事情的,因为改串词挺麻烦的。但他们唱出了全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歌声。声入人心,我不知道他们为此准备了多久(并不是其他节目不好,这只是一种感觉)。我为我差点因为怕麻烦而不愿意给他们发光的机会而后悔。我不禁想到:如果他们生活在城市,他们会是怎样呢?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天才、别人家的孩子?这我不敢想,但我只知道受限于乡村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可能最后连学都上不了,我真的很难接受这样残酷的事实。所幸他们的未来还没有完全固定。
所以说,三下乡出发点可能因为为了学分。但是我想在其中学到的东西、观念收到的冲击、那种想要去改变的冲动,才是我们长长的人生中真正用得到的东西。
嗯,经历这些,我很荣幸,也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