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瓦尔特·本雅明》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2-07-29 10:39:54  热度: 299℃ 

点击全文阅读

《瓦尔特·本雅明》是一本由[美]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一):笔记!

1: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出生,1912到1915年,在柏林求学,青年时期参加青年运动,加入维内肯集团(崇尚精英主义与领导层专制),因不认可该组织,之后脱离。1933年后在巴黎流亡。 2:本雅明的思想构成:末世论历史哲学思想,犹太教复国思想,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3:他认为善的理念不能被经验与被教育,但这也会导致对经验世界的不作为,因此本雅明逐渐不满康德的学说,他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极端的主观主义,不应当从原子化的个人立场推演整个世界。即康德对先验意识的信念。本雅明认为真理在起源上是客观的,从世界推演个人寻找经验世界救赎的可能性。之后把宗教当做根基的实践概念。 4:本雅明的批评理论反对用外在标准评价文本,比如他反对以心理学的视角评价《白痴》。他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达真理的客体,比如他认为《白痴》有一种不可忘却性,即青春的不朽。 5:本雅明用弥赛亚的碎片时间与历史进步主义时间进行对立,对被剥夺了好的正义的生活以及只繁衍与求生进行批判,所以他对19世纪巴黎的现代化外衣(资本主义的消费)进行批评。 6:他用悲苦剧的寓言结构呈现救赎意向。关注哲学的表现问题,对同一性进行批判。 7:他以论说文的碎片化反映了世界意义的失落。其中理念是永恒的星丛,从里面的各点对现象进行划分,通过现象被表征。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理念世界的假定描写 8:《悲苦剧》具有神学倾向的批判救赎方法,用寓言式的方式解读。 9:他从弥赛亚神学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阅读卢卡齐,转向了左派,并对当时的共产主义实践表示欢迎(基于当时德国的情况) 10:本雅明借助超现实主义,消除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差异,把日常生活的要素从原始语境中超拔出来,产生震惊效果,把传统哲学从过度抽象中拯救出来。 11:本雅明对梦境意向感兴趣,他认为梦幻是人类乌托邦想象的储藏室。 12:本雅明被布莱西特的介入艺术(介入政治生活,排斥艺术的“自我封闭”形式,攻击为艺术而艺术,增强观众的政治社会意识)吸引。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二):笔记!

1:本雅明1892年7月15日出生,1912到1915年,在柏林求学,青年时期参加青年运动,加入维内肯集团(崇尚精英主义与领导层专制),因不认可该组织,之后脱离。1933年后在巴黎流亡。 2:本雅明的思想构成:末世论历史哲学思想,犹太教复国思想,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 3:他认为善的理念不能被经验与被教育,但这也会导致对经验世界的不作为,因此本雅明逐渐不满康德的学说,他认为康德的认识论具有极端的主观主义,不应当从原子化的个人立场推演整个世界。即康德对先验意识的信念。本雅明认为真理在起源上是客观的,从世界推演个人寻找经验世界救赎的可能性。之后把宗教当做根基的实践概念。 4:本雅明的批评理论反对用外在标准评价文本,比如他反对以心理学的视角评价《白痴》。他认为艺术作品是通达真理的客体,比如他认为《白痴》有一种不可忘却性,即青春的不朽。 5:本雅明用弥赛亚的碎片时间与历史进步主义时间进行对立,对被剥夺了好的正义的生活以及只繁衍与求生进行批判,所以他对19世纪巴黎的现代化外衣(资本主义的消费)进行批评。 6:他用悲苦剧的寓言结构呈现救赎意向。关注哲学的表现问题,对同一性进行批判。 7:他以论说文的碎片化反映了世界意义的失落。其中理念是永恒的星丛,从里面的各点对现象进行划分,通过现象被表征。他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对理念世界的假定描写 8:《悲苦剧》具有神学倾向的批判救赎方法,用寓言式的方式解读。 9:他从弥赛亚神学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影响下阅读卢卡齐,转向了左派,并对当时的共产主义实践表示欢迎(基于当时德国的情况) 10:本雅明借助超现实主义,消除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差异,把日常生活的要素从原始语境中超拔出来,产生震惊效果,把传统哲学从过度抽象中拯救出来。 11:本雅明对梦境意向感兴趣,他认为梦幻是人类乌托邦想象的储藏室。 12:本雅明被布莱西特的介入艺术(介入政治生活,排斥艺术的“自我封闭”形式,攻击为艺术而艺术,增强观众的政治社会意识)吸引。

《瓦尔特·本雅明》读后感(三):“时空”视角下的本雅明思想再梳理

读罢本书,想着自己此生倘若能写出如此水平的研究著作,心愿足矣。理查德•沃林抓住了本雅明的“雅努斯双面”——犹太神学与唯物主义——梳理清其“救赎美学”,严谨扎实、明晰透彻。有人将此书看作理解本雅明思想的入门书,那么这门槛并不算低,整本书的给我的阅读感受是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尤其第三章)。因此,如果按照文献到原著的阅读顺序,那么读本书之前至少对本雅明及其思想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才会有更清晰、深入的理解;如果按照原著到文献的阅读顺序,那么本书是进一步吸收、深化原著思想的上好之选。 毋须赘言,写这样一篇读书评论或者札记,一是想按照自己的理解再一次梳理本雅明的思想,二是将阅读过程中必然存在的晦涩不清、不理解的地方作再一次的反思、理解。但如果直接按照本书的思路,那意义其实不大,想了很久,决定换一种视角来反刍自己的一些体会,即从时空的视角对本雅明思想作一次再梳理。因此,标题就拟作“时空视角下的本雅明思想再梳理”,前前后后想过几个标题——“时空视域中的本雅明思想”,觉得不恰当,因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视域”本身就是时空的体现,有重复累赘之嫌;“从时空脉络看本雅明思想”“本雅明思想中的时空脉络”两个标题虽然更符合我的心意,但“时空脉络”又似乎会引起误解,因为“时空脉络”既可能是本雅明思想的发展历史,也可以是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重新整合本雅明思想。从时空角度对本雅明思想作再梳理之所以是合理正当的,是因为本雅明所处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即使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转变,其最显著的标志便是形而上学的崩溃及时空经验的强调,从尼采反形而上学到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实践”,这一趋势清晰无疑。从本雅明思想本身而言,他的神学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经验论也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抓住这一脉络便能更清楚理解他的“救赎”、革命实践、历史唯物研究、单子—星丛—辩证意象以及“灵氛”与“震惊”的经验构型等。

从本雅明的神学形而上学来说,正如理查德•沃林所言,犹太神学贯穿于其思想始终,虽一度因其唯物主义的革命激情退隐,但在对唯物主义革命失望之后神学的救赎愿景又在他的思想中显现出来。本雅明的神学形而上学首先是他接受的犹太教影响所致,正是因为这种宗教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末世论”,这极大地决定了他的衰退、堕落历史观,即历史是一个不断走向衰退、没落的过程,是一个“永恒轮回”“始终如此”的循环。在这里,本雅明反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尼采本意是通过“永恒轮回”来断绝世人超越此生抵达彼岸的虚幻愿望,人永远都在时空之中,在此岸世界轮回,尼采以此将人置之死地而希望其后生,热爱现世生活。从对“永恒轮回”的作用可以看到尼采的乐观昂扬,也可以看到本雅明的悲观心态。然而,本雅明有理由悲观失望,德国对犹太人的隔离、排斥,战争的阴影笼罩,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对传统社会摧枯拉朽式的瓦解,带来的却是理性的算计、人的物化以及社会历史总体性的丧失......所有的这些都使末世论得到了映证,同时也戳破了资产阶级的线性进步神话。而这一切的希望何在?本雅明认为只有神学形而上学才能通向救赎,在任何时刻弥赛亚都可能从时间的窄门进来。然而问题在于,弥赛亚的救赎是其独自完成的,因此弥赛亚时刻何时到来,人是无能为力的,或许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因此迫于历史环境的重负,本雅明不能再坐等救赎的降临,在尝试过超现实主义的救赎方式失败之后,他转向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救赎。于是他在布莱希特的影响下,寻求主动出击的可能。在这一时段,本雅明寄希望于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以为无产阶级的进步革命必将为人类带来希望。在他的研究中,开始鼓吹审美的政治化,即文学艺术必须为进步的政治革命服务,认为以此对抗纳粹的政治审美化。相较而言,在这一点上阿多诺比本雅明更加深刻、清醒,他认为艺术只有保持自律才能介入社会,批判现代性。他指出本雅明的审美政治化与纳粹的政治审美化其实相去不远。本雅明未能意识到,如果资产阶级乐观的进步是神话,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进步的乌托邦又未必不是另一种神话。果然,1939年的苏德和约使本雅明寄希望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想法破灭了,从而他又回到了早期的神学救赎美学之中。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救赎的愿望一直都没改变,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如果说历史是一个不断衰败、堕落的过程,人类的救赎就只能寄希望于形而上学,因此本雅明认为对时空的超越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迫切的。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本雅明寻求的另一种救赎之途是将哲学超现实主义化,即日常生活哲学化或哲学日常生活化。超现实主义力主取消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即以一种梦幻艺术生活化、生活梦幻艺术化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昙花一现与琐碎平庸提升为卓越。这就意味着超现实主义以一种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即日常现实中的混杂碎片同样具有诗性与梦幻性,“从沉醉中获取革命力量”,这是对日常现实的一次救赎。本雅明将通往日常现实的救赎的超现实主义道路是世俗启迪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宗教启迪的虚幻性。然而,超现实主义的梦幻“超现实”虽与犹太神学的末世论共同证明了资产阶级观念中的历史连续体,即线性进步史观是一种虚构的神话,并通过赋予碎片化、废墟化的日常现实一种梦幻性的魅力来对抗这种进步神话,但这种对抗在本雅明眼中似乎显得虚弱,且存在着倒退回审美安慰的自满状态。由此,超现实主义救赎路径也被本雅明自动放弃了。

然而与此同时,本雅明的“辩证意象理论”或“停滞辩证法”获得了更深入的发展。所谓“辩证意象”/“停滞辩证法”就是通过爆破进步历史虚假的连续性、同一性,废除人对客体事物过度的理性介入或曰理性扭曲,将日常生活的要素从它们原始语境中超拔出来重新并置到新的星丛之中,在一种消除了同一性强制的多元性构型中得以如其所是地存在,这样日常的、熟悉的客体事物便能产生一种疏离或震惊效果,如此人便能随着客体从始终如一的贫瘠连续体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解放。因此,本雅明不余遗力地批判了从笛卡尔的我思到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自我,因为他们宣称认识主体比认识客体重要,或者说认识客体就离不开主体的意向性,这无疑是现代傲慢、专横的同一理性的根基所在。“对本雅明来说,真理绝不是能够由认识主体的意向性所把握的东西,它是理念所构成的无意向性的存在状态。”本雅明的辩证意象又连接其起源、单子、星丛的概念,

现代性社会同一、连续的时空观受到本雅明猛烈的攻击,而他手中的武器就是“辩证意象理论”,如果说他的攻击目的指向形而上的救赎,那么即使这种救赎没有达到,本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时空,星丛式的时空体取代了同一、连续的时空体。因此,也可以说本雅明的“星丛”理念观——“理念之于客体犹如星丛之于群星”——实质上使现象得到了救赎。在这一点上,本雅明的“星丛”与巴赫金的“复调”异曲同工。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