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设计沉思录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2-08-06 23:28:14  热度: 300℃ 

点击全文阅读

《设计沉思录》是一本由杭间著作,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416图书,本书定价:92,页数:20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沉思录》读后感(一):设计:打破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墙

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将自己于乱世中的思索记录成书,中国知名设计研究学者杭间教授亦借“沉思”之意,将自己近十年间在设计领域的所思所得,编成这部《设计沉思录》。 本书分为论述、演讲录、访谈、序与跋和策展手记等五个部分,是著者近年来在设计领域细致而深入的思考成果集结。 杭间教授谈及这本作品,称是“以实践抗拒虚无的湖边沉思,是真实具体光阴的拾年记录”。 作者的社会身份众多。作为学者,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版设计相关研究、论著;作为教授,他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设计专业人才;作为美术馆馆长,他策划一系列设计展览,将新时代的“设计”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无论从属于何种身份,他一直扎根于自己的专业领域,期望能以“一粒灰”之力,探寻新的设计内涵。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往往会把设计和商业、资本或市场这样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设计应是以人为出发点,去解决人的问题。 人处在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就会催生出适用于这种环境的设计。历史上有很多经典设计都是在一些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如今,在全球被新冠病毒阴云笼罩的情况下,设计出的产品就必须能够适应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隔离”常态。 因此,杭间教授认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能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要真正实现给大众带来益处的目的,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服务意识。“服务背后是人的需求,需求背后是人的欲望。” 在本书中,包豪斯是不断出现的一个关键词。杭间教授推崇的包豪斯,既是指魏玛包豪斯大学,现代主义设计的发源地,又是指其作为一种影响力深远的美学思潮。在提及包豪斯建筑时,杭间教授称其“每一个空间都值得去细细探究”,正是试图从建筑设计本身看到其背后所体现的人的需求。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美观,更是实用。如果一幢房子漂亮而并不宜居,那么它就失去了被称作“家”的资格。 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设计出的“产品”(而非“艺术品”)也要应用于生活。因其可以批量生产,而不具有唯一性,所以面向大众,满足更广阔的需求。 与此同时,让使用者在感受到产品的方便、实用的基础上,再感受到一种“美”,一种心灵的慰籍与满足,设计才真正地打破了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墙,朝“艺术改变社会”的结果接近了。 有很多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人,从小到大很少接受视觉上的教育。因此,设计领域也需要有引路的先觉,需要他们引领整个设计界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进步,也引领大众重修、深造,借设计美学的独特视角,感受生活的另一种丰沛。 这本《设计沉思录》或可作为开启这条康庄路的钥匙一读。

《设计沉思录》读后感(二):设计是属于所有人的生活艺术

这本书适合设计领域的从业者,以及任何对设计感兴趣的人。杭间先生肯定是位温柔的人,他谈论任何事都非常的谦逊,没有过多高深的理论,阅读感受极佳。

先夸一下最让我惊喜的点,这本书真是名符其实的「近作选」。本书收录的演讲录、论述、访谈等都是2015年之后的内容,其中很大一部分是2020年的作品。

内容之新鲜,比如疫情这个主题,杭间先生在书中多次讨论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设计应该有怎样的新思考。这种新鲜感所带来的阅读感受和以前读名家作品选的都不一样,让我感到他所谈论的是当下的设计,离我们非常近。

不了解杭间先生的读者,可以先阅读访谈《慢行,漫想,阅读无常态》这一篇,里面有对杭间先生的介绍。

这本近作选的内容很丰富,杭间先生在论述、演讲、访谈、办展回顾中,讨论了很多有意思的议题,比如:

西方设计学院办学是如何将设计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的;

中国设计的教育是怎样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是怎么样的;

什么是设计的民主,设计为什么要民主;

「大众」作为设计的对象,究竟指的是谁;

「中国设计」到底在设计什么,「国货」传递的是什么。

蔡元培先生在近一百年前就提出过「美育救国」,他认为通过美育可以「超越利害的兴趣,融合一种划分人我的偏见,保持一种永久平和的心境」。

这里的美育相当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而杭间先生对于设计的观点之一,正是设计不是高高在上的事情,而是来自于生活的学习,来自于生活中的审美。

深以为然。

回顾过去,可以明显感受到我们生活启蒙的发展过程。

设计的目标就是学习生活、学习创造。

我对此的理解是,好好生活,其实就是在做设计这件事。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包括我都被困在家里,家庭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算待在小小的家里无法出门,也要舒适地生活。这段时间我也是这么做的,比如一点点搭建自己的小花园,在简单的环境里装点些可爱的小东西,装饰旧家具等等。

打造可爱的小角落

除了装饰自己生活的空间这件事会带来极大的愉悦之外,掌控这片小空间也能在现在这个特殊时期,带来很大的安全感。

相信看完这本书的大家,都会对设计有新的体会。

《设计沉思录》读后感(三):从工艺美术到设计——“飞入寻常百姓家”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恰逢快过年,带着这本大部头书上了高铁,庆幸过年时期瑟瑟发抖地在床上读了50页……然后被湖北的冷空气打败了,直到回到广州才读完后半部分。

合上书,回想这本书,就会对杭间老师此生所做的工作有些了解,感叹他阅读广泛,书中可以见到他谈论科学、政治、宗教、哲学等范畴,也正印证了“如果要将艺术研究作为终身的兴趣爱好,必须博览群书”这一言论。以及可以了解他目前的研究方向,对“民族工美美术”的推广,既希望有民族的精神,又希望不沦为“狭隘的民族主义”,融入世界,建构世界设计文化,毕竟,设计学太年轻了。

如果说要对世界设计史有个断代的话,那么“包豪斯”可以作为一个中点,在此之前是中外工艺美术史,在此之后走向一种机器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探索并风格转向。当然划分的标准可以很多种,但“包豪斯”的魅力不可小觑,直到今天杭间老师也在带领团队从事这个领域的研究。

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我想是因为之前写《中国艺术品鉴定审美基础》时读到了他写的《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他博士论文的成果,我当时觉得很特别,不像一般人写的毕业论文,是我想看的那种研究成果与书,和一般人对工艺美术“形而下”的看法不同,他强调了“形而上”的思想、美学思想层面,因此阅读时竟有一种喝了好茶的愉悦感,这是很难得的。

在看这边《设计沉思录》时,发现书中的思想与前书竟一脉相承,对“手工艺人”职业的尊重,对“非遗”的推广,对“设计”未来的发展,竟都输出了批判性的观点,甚至对于某些主流观念来说是“颠覆性”的,我想,这是我欣赏他的原因,也能够耐住寂寞把砖头一般的书读完的原因。

阅读时记录了一些吉光片羽,比如他谈到设计有两种,一种是“大设计”,讨论设计背后的权力、制度、惯例,一种是“小设计”,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进行的设计。如果过于投入到“小设计”,会落入到“犬儒主义”的情境中,“设计”在新冠疫情中的失语,过于专注人的自私基因需求,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停止对设计本身对人最有价值的探索。

“大设计”是有救世情怀的,比如100年前的张骞,关注产业的大格局,对民主与人类生存的思考,至今使人受益。如何拯救“设计”?使“设计”不再沉溺在“服务”中,让它活过来,是许多人在思考的问题。面对大数据、数字化,人与人的“疏离状态”,许多警醒的人都在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通过“设计”使人获得自省式的救赎,获得超越实在生活的状态。

他点评了近四十年、一百年设计学的状态,说了许多真心话,是一般的“教科书”中不会出现的大实话,颇感他的赤子之心与用心良苦,看到了设计这门学科背后的根系,并一生在此耕耘、思考,一些关键词掠过,留下了惊鸿,如一把利剑刺透了这时代,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事实上,本书关心的是“设计的责任”,设计不应只等同于实用技术与艺术,它还肩负着社会批判、引导公众价值体系建立以及从广义上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是伊甸园中亚当所要担任的“文化使命”,在设计领域中护理所属世界的一部分,被光照而散发活力的设计生态圈。

他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直对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领域有深度思考,深耕于此,为中国艺术前景,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为艺术也能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努力着。

他反思自己,也反思这个时代,反思国内外,是一位不仅搞学术的学者,也是日常生活中不断思考艺术设计的人。他自己也承认“反思”是他重要的思考角度。我想这也与设计学科本来就关注广阔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吧,因此,他常常从中国人的具体命运出发去思考,这是无法回避的。

可以说他是一位在为“中国工艺美术”“非遗文化”松土的“农夫”,中国工艺美术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看清中外艺术本质的区别,只有解放中国手艺人的“镣铐”“手链”,让他们在思想和身体中释放自由,才不会逼他们只创作享乐的物品,使技艺产生本质的革命,从古至今皆需破而立。

《设计沉思录》读后感(四):《设计沉思录》:读懂现代设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现代设计”包含的范畴很广,小到食品包装设计、服装设计;大到生活用品设计、汽车设计、建筑设计;甚至航天飞机,航空母舰设计等领域都涉猎了。

当你在网络上查找有关“现代设计”的相关解释或资料,就会发现,有的人将“现代设计”的理念总结得很简单,有的人概括的却又颇为复杂。

那么,不妨来看看这样一本书,你一定能深受启发,又收获颇丰。

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所著的新书《设计沉思录:杭间近作选》,这是一本有关“设计”的大著作,是作者在设计领域深耕十年的产物。

这本作品集里,杭间教授对现代设计的中外先驱走过的路进行了回溯,并结合了当今的社会、思想、体制、人性、科技和艺术的变化,给工艺和设计带来的深刻影响,重新在现代设计和工艺美术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思考,是一本思想精华集。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香菇木耳菌子等都用竹筐盛装。外商收到货品后,对其重新进行了包装设计后,价格提高了数十倍,商品附加值暴增,可见设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后,国内逐步引进了家用电器、手机等新技术,国人对产品设计才有了初步的认知和提高。

随着鸟巢、水立方的建成以及苹果手机的出现,这种具有美感及服务理念的设计都对国人产生了设计认知上的冲击。

书中有两个核心词汇“民主”和“大设计”。

作者认为,“民主”并不应该只视为政治学词汇,它同样适用于设计范畴。要真正做到“设计以人为本”才叫做“民主设计”,而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标榜的口号。

比如,瑞典家具和家居零售商--宜家就一直提倡“民主设计”,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仍始终如一地坚持“以人为本”和“环保”的理念,基于对使用者的感受和经济成本的考虑,设计师们创造了很多经典又物美价廉的设计作品,至今还有很多消费者在购买。

所谓“大设计”,它需要设计师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构建作品,在“服务与人”“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还需考虑与社会环境、自然、科技以及与未来的关系,并能进行批量化的投放市场。这是一种设计生态链。

你看,如果设计师要设计出既满足于当代大众需求,又能历代不衰的跨时代作品,这就需要他具有 “全方位的思考能力”。

但,这并不容易。作者在书中强调,这些是现在和未来设计师及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洞察与素养。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设计。

比如,出土三星堆的考古面具、玉器、太阳鸟等金属制品,都是美轮美奂的设计,当属精品。还有皇家使用的器皿、家具、瓷器等都是古代设计的顶级创作。

近代著名工艺美术家及教育家雷圭元,是五四之后贯彻中国式设计的先驱。他奠定了中国工艺设计的基础。

随着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黄作燊将德国“包豪斯”设计理念引入教学中,国内的设计开始受到“包豪斯风格”的影响,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对大众的关怀。

杭间教授也是“设计博物馆”的积极创立及推动者,志在对大众进行现代设计理念的普及并推动更多的设计师具有“大设计”思维,创作出更多服务于社会的“产品”。

同时,他也以“大设计”的理念培养了众多具有高素质的现代设计人才。

《设计沉思录:杭间作品选》的书封装帧精美,采用凝石纸硬朗灰,沉稳大气,散发独特的艺术气息。

这部花费杭间教授十年的思想集结,串起中国设计教育、设计博物馆建设、欧美现代设计与中国设计关系等内容,给后来的设计研究者提供观察和有价值的参考,给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爱好者带来启迪,也给非设计专业人士提升精神修养和审美的能力。

改革开放让国人学习了很多西方的观念,但在设计中也不能盲目崇洋,设计师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有中国特色的设计。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时候,根据现代设计的理念,设计更多的美学乡村、美学城市。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