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读后感100字
《人造肉》是一本由保罗·夏皮罗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食品袋,页数:20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造肉》读后感(一):资源比我们想的还要浪费
美国作家保罗.夏皮罗在《人造肉》一书中写道,现如今的资源可能比我们所知道、想象中的还要浪费。特别是肉质、蛋白品。 近些年,三胎的开放,不单单中国;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地球已经深受自然资源短缺的困扰,我们该如何平衡营养的养活这个星球上的数十亿人呢? 从1960年到如今,全球人口已经翻了一番,并且我们对动物制品的消费已经增长了5倍。据联合国预测,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更严峻的是,随着中国和印度(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国家)等原本较为贫穷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富裕,许多以前主要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开始转向需要大量肉类、鸡蛋和乳制品的美式饮食。 而随着资源紧缺,人造肉开始慢慢出现在货架上。就像1931年丘吉尔说的“通过在合适的培养基下分开培植鸡胸肉和鸡翅膀,我们就不用荒唐的为了吃这两个部分而饲养一整只鸡。 这样的做法消弱了成本,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节省了水资源。因为许多人并不知道,当一只小鸡从孵出蛋壳、喂养长大,直到放在货架上,它所需要的用水量是一千多个1加仑的水罐。 后来,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吃素食的人越来越少,大家更倾向肉食。 当国家越富裕,就会越想要得到更多的肉。 过去这些产品在过去是富人的专属,但如今大多数人都买得起。许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观察到,作为食物的来源,饲养动物比种植植物更为低效,人们对动物制品需求的增长将使地球不堪重负,导致气候变化更剧烈、森林砍伐更严重、水资源消耗更大,以及让人难以忍受的动物虐待。 这其中就包括有些厂家为了加速鸡的生长,开始给鸡打激素。迫使它不按照自然规律成长,成为40天的速成鸡。 预测显示,到2050 年,地球上将有90亿~100亿人。如果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以像现在的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那样大吃大喝,那么很难想象我们将如何满足这种口腹之欲所需要的大量土地和其他资源。 现在,人类站在十字路口前。
当地球上增加几十亿人口,而这几十亿人口期待吃肉的占比是90%,那么全球将会变得不稳定。
《人造肉》读后感(二):走在科技进步的前沿
保罗·夏皮罗的这本《人造肉》在封面设计上很有创意,以至于我只能想到用一个贬义的词来表扬——欺诈性。这本书的封面可以用另一个词来代替——包装。这个极其具有“欺诈性”的包装,特别是包装的背面,看起来就跟食品包装袋的背面没有区别,列出了配料、净含量、生产商、产地、生产方式、生产日期、冷藏保质期,甚至还有一个营养成分表。
在看到这样新奇的设计之后,让我不禁想跟大家开个玩笑。于是便将背面拍照发到朋友圈,附上“走在科技进步的前沿”这段会让人产生联想的文字。不出意外的是,不明真相的朋友们无一例外都“上当了”,以为我真的吃上“人造肉”了。 从留言看出,最多的是关心“味道如何”“好不好吃”的,其次是对其中的原料成分及售卖价格比较关心的,对于这东西是否能吃提出质疑的只有一人。当然,可能更多的人看到之后是选择一口否决,绝不接受,也有人可能是处于一个观望态度。 这样的结果似乎与作者在书中写到的欧洲地区2013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有些类似,相对来说,在我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里里面,愿意接受人造肉的比例更高,男性比女性愿意吃人造肉的比例更高。 记得上一次看到人造肉汉堡还是大概三个月前,那还是在一部科幻作品中,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在纪实类作品中看到了人造肉。也许是有这样的因由在其中让我从一开始就对人造肉没有那么多的抗拒,在我读过本书的内容之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人造肉得到产品化的支持。 正如作者在书中分析的那样,很多人之所以会对人造肉产生抗拒心理,主要原因还是人们害怕自己不了解的东西,特别是当这件事物是未知的科技时,特别是当这项科技还运用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上。
关于人们对未知科学技术的畏惧心理,作者在书中前后列举过两个相当有意思的例子,一个是“反对一氧化二氢运动”,很多人在签署的时候似乎没意识到所谓“一氧化二氢”其实就是水分子。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转基因生物,因为有人害怕,商家在宣传的时候给西红柿打出了“无转基因作物”的标签,然而世上压根就没有转基因番茄。 之于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造肉技术如若成功的话会给世界带来多少益处,很多问题对于未能切身去了解的人来说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但一旦点破的话,又似乎近在眼前。也许,很多原本并不接受人造肉的人,只要读过本书中关于工厂化农业的危害,以及人造肉这种清洁肉的诸多优点,也许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当然,本书作为一本介绍这项技术近十年来的兴起探索阶段,写的还只是实验室的发展,真正迎来产业化的时候,也许一些之前未能发现的弊端也会发现,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也未可知。但这绝不会成为阻碍科技进步的绊脚石。
《人造肉》读后感(三):人造肉是一场食物革命,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
近年来,不断有声音提出地球超负荷问题。2019年11月,全球超过1.1万名科学家联合在《生物科学》上发出警告称,整个世界正面临气候危机,若不作出深信且持续的改变,世界将面临“数不清的人类苦难”。
造成气候危机的原因很多,要做出改变,涉及的领域也必然繁杂。不过,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地球生物数量的不断增加,当然这里所说的生物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据统计,截止2020年,世界人口总数超过72亿。而预测显示,到2050年,地球上将有90亿~100亿人。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意味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资需求的增多,也意味着资源的消耗。
在刚刚读完的《人造肉》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仅为了满足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每年就有超过90亿只动物被饲养和屠宰,这还不包括鱼类等水生动物,因为水生动物是以重量,而不是数量计算的。
90亿只动物,这个数量比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还要多。
《人造肉》作者保罗·夏皮罗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保护组织美国人道协会的副总裁,也是“同情屠宰”组织的创始人,同时还是世界上首批人造肉的消费者之一。
2014年,保罗·夏皮罗走进“现代牧场”参观,并在那里第一次品尝了人造肉。品尝过后,保罗·夏皮罗说:味道很好,让我想起了烧烤。
人造肉是用微小的细胞培植出来的,它不同于以大豆蛋白、小麦蛋白、魔芋等为原料制成的素食。个人看来,人造肉的发明是一场食物革命,接受还是不接受,都需要首先了解它。这本《人造肉》就是一个很好地了解、认知人造肉的媒介。
作者保罗·夏皮罗经多次实地考察,从资源、市场化趋势、科学拯救、实验室成果等诸多方面,讲述、讨论了培植肉技术的发展历程。跟随他的文字,我们可以走进那些致力于人造肉研发生产的公司,近距离观察人造肉的培植、发展过程。
2011年,第一家在实验室培植肉类和皮革的商业企业“现代牧场”成立。2015年年底,全球第一家专门致力于清洁肉商业化的公司诞生,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瓦莱蒂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可以拥有动物制品而不伤害生命的世界。
虽然,以早期(2014年)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0%的美国人愿意吃“实验室里培植的肉”。不过,随着信息的不断推广,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认识了清洁肉,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了愿意尝试清洁肉的行列中来。
推广清洁肉(人造肉),可预见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正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人造肉可以满足人类对肉食的渴望,但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巨大的伤亡,因为比起饲养动物再利用它们生产出同样的肉,人造肉要高效得多。
回到气候危机问题上来,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查塔姆研究所)指出,畜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如果全球肉类和乳制品的消费不发生变化,全球气温的上升不太可能保持在2°C。
面对人造肉这一食物革命,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去面对,无论接受与否,首先需要正视它。
--END--
《人造肉》读后感(四):clean meat 干净你我他
这个世界怎么了?
我想很多人从2020年的伊始,就会时常想“这个世界怎么了?” 。物种灭绝、环境恶化、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等全球性问题频繁出现在联合国的报告里,即使现在的自己、家人、城市、祖国蒸蒸日上,也不能忽视10年后的人类生存状况。
人们常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同理,如果人类在膨胀式发展经济之初就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平衡,现在的环境问题等根本不会出现,或者不会像现在这样大的破坏性。可是人类的盲目、愚蠢和自私,只为自己更加舒适,何曾顾及可持续发展?
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坦诚人类留下的罪恶,而开始积极行动,保护生态、进而保护人类的永续存在。
在翻开《人造肉》这本书之前,我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在林田湖水草的平衡、动物保护区、限制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排放这些常见的环境保护宣传上,从来没有思考过在人类的饮食结构上会对地球造成更大的伤害。
猪、奶牛、鸡都是因为人类的消费而大量存在。这种大量的养殖,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富裕而几何数上升。我大胆猜测很多人对此的想法: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补充肉类的蛋白质是非常必要的!”
“我就是爱吃肉,一顿不吃就难受呀!”
“养殖这些家禽不就是水、空间和饲料,能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父母、家人、朋友、同事以及阅读这本书之前的自己,都是如此认为的。在此基础上,回想我自己的饮食之路,也印证了这些想法。
我自幼除了鸡蛋、猪肉、鸡肉、土豆和小青菜,其他蔬菜和肉类鱼类都是极其厌恶,吃到嘴里就难受。爸妈虽然对此很是头疼,却也只是尽量满足我的口欲。长到14岁左右,身高而体弱,面黄肌瘦,为此妈妈又添加了牛奶,直到26岁,我都保持每天一杯牛奶的习惯。26岁我因为工作而和姑姑一家人住了一年,大量蔬菜涌入我的胃里,豆制品、鱼类、肉类的丰富性也增多。我的身体却因为这丰富的饮食结构而更加健康。我不禁怀疑如果我爸妈早年就逼我改掉饮食习惯,我是不是就不用喝那么多牛奶了?(毕竟牛奶也是极其腥而每每都想吐掉)。
如今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更多家长在奢侈地补充孩子肉类、牛奶。如果有科学研究告诉家长,人的身体需要的不是肉,而主要是肉里面的蛋白质,他们是否会改变对肉的执念?如果家长知道家禽养殖已经造成全球25%的污染,它们体内蕴含着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对它们的屠宰和运输会导致食源性病原体,家长们是否会优化家庭饮食结构?是否会寻找更加健康的肉制品?
我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有些科学家、组织工程师、社会学家意识到禽类养殖的问题,并从各自的领域里开展积极的行动。
2002年,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杰森·马西尼带着“使印度的艾滋病毒感染率降低”的任务,前往印度调查、收集和处理数据。在此期间他来到新德里的一个村庄,采访间隙闻到恶臭,主人带他来到自家的养殖场:
见到如此窒息的生存环境,马西尼进一步调查发现畜牧养殖的更多的问题:食源性病原体、禽流感、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生态破坏、气候变化,而在了解美国宇航句研发的鱼类产品,他萌生了通过细胞研发肉类产品的想法。
2004年,创建了“新丰收”——一家研究机构,它的三名员工为其研究团队提供支持和资金来源。真正从事研发的是组织工程师、生物学家,将clean meat快速推进的是企业家、投资人。宣传、研发、推广、资本投入,clean meat (人造肉&清洁肉)从不可能到可能。
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好
2013年,荷兰的马克·波斯特耗资33万美元研制出来第一个人工培植的汉堡,2016年的首个人工培植肉丸仅1200美元,clean meat的成本问题在逐步解决,从实验室的培养皿到工厂的大规模量产,从严苛的政府监管到市场的自由买卖,从千年习惯的养殖肉到近10年才出现的新产品,clean meat需要解决以上种种从技术、规模、监管、人性的种种考验。正如书中第一页所写:
从最初的构想,到现在的人造汉堡、肉丸、鸡肉、鹅肝、牛奶、蛋清、明胶和皮革,科学家们正在为因养殖禽类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二氧化碳排放、垃圾处理等问题而努力,虽然在人们的接受度上还有待观察,但是善良的人类一想到
就会愿意开始第一次的尝试吧。
牛养殖-牛肉
clean meat的过程
细碎的肉
读这本书时
256页,10小时,相对以往3小时的阅读时间,这次延长了7小时。在最初的4章里,我按照原因、现象、研发过程、问题、解决方法梳理了clean meat,对这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理解一家初创公司的架构,归纳文中提及的历史发展中的案例,认识到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和发展的长期性,在5-10章的阅读就明显加快了速度,也提升了理解力。从不接触到希望了解更多,读完这本书的收获很多。
杰森·马西尼
福加齐
人类科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