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锦集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是一本由Andrew Yang著作,Hachette Book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GBP 13.9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精选点评:
●Very interesting topics on why government should incentivize universal basic income, and its impact on society as a whole. Yang definitely proved his ability to both think big and use data to solve seemingly insurmountable hurdles.
●前18章都很喜欢,Yang和我也有很多相似的想法,觉得他比较适合竞选下一届总统然后干两届。现在来说四五年后才是自动化真正迭代的时候
●问题倒是说得挺实在中肯,但提出的解决方法实在是很“理论”
●我读的第一本用数据说明问题的书!!!大赞!
●[有声书] 2020民主党竞选人,华裔,Venture for America的创始者。2018年上半年出了这本书,主要讲美国经济问题,尤其是人工智能已经及即将带来的冲击。作者给出的解答是universal basic income(UBI;即“每月每人两千块”),并列举了一些从美国国内(阿拉斯加)到北欧发达国家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的相关试验。有些章节很赞,可以作为教学辅助内容。
●The book goes much deeper than Yang’s Joe Rogan/H3/Ben Shapiro/Dave Rubin interviews. Very well worth reading even for those who’re already Yanged thru YouTube or Twitter. Andrew Yang is a once-in-a-lifetime candidate of this generation.
●非常有前瞻性的书
●Required reading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Justice class; in "Economic Justice: Employment" section 非学术类著作,是写给每一位normal people的。台裔美籍大富翁 Andrew Yang 在书中详述了他对未来高科技、自动化时代中普通人职业和生存状态的忧虑,提出了他的解决之道。对了,Yang在参加2020美国总统大选呢,他提出的政纲的主要内容,就是他在书中的解决之道: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老师在这个时候以这本书为课程阅读,实在有意思。
●A mindset of scarcity is more than just "stress"-it actually makes one less rational and more impulsive by consuming bandwidth. The same goes for sleep-deprived people, lonely people, people with their phone on the table in front of them, and poor people who are asked to think about money.
●咦这本明明很简单为啥看了这么久……抛去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部分其余内容还不错啦(小白观点),第一部分讲自动化和ai带来的失业问题最好,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于前两次是因为现在普通人的学习能力进步赶不上电脑进化。第二部分讲美国社会问题有点夸张和强加因果,当然可以说阶级固化结婚率下降城镇退化啃老废宅暴力犯罪blabla都是失业问题造成的,但感觉没有必然联系吧,很多地方逻辑挺奇怪的。第三部分宣传增值税ubi作者你开心就好~国家治理不能简单用州镇的样本和模型分析呀,我也不认为杨同学2020能当上总统(期待打脸),政治还是主要靠权谋和交易吧,虽然都意识到这个问题还是没法解决。总之别的不论,作者愿意写这本揭露问题并试着给解答的书,这种责任感就比贵国键盘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每月一本原版社科读完,地摊文学我来啦~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一):unknown world
精彩,可读性强,信息量大。第一章介绍了美国的各行各业在面对人工智能和后工业时代冲击下的转型。从零售业、餐饮业、服装业到交通运输。惊喜地发现还有很多适合政策写作用的词汇!(the most frequency words in policy writing)
精彩,可读性强,信息量大。第一章介绍了美国的各行各业在面对人工智能和后工业时代冲击下的转型。从零售业、餐饮业、服装业到交通运输。惊喜地发现还有很多适合政策写作用的词汇!()的军人做心理咨询了。它能够帮助咨询师筛选出来需要特殊治疗的患者,从而减轻就诊负担。indeed,在某些无法被替代的职业领域,AI可以成为互补品,帮助提高工作t效率
作者自嘲署名应该改成we`re fucked, 书中大胆、直接的用数据、图表指出美国在就业方面的惨淡图景
不得不说看这本书时我还是会被里面反复售卖的“失业焦虑”所吓倒
这本书看到第十九章时,杨安泽退出竞选了。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二):UBI是AI时代的新福利制度
当我们听到“给每个人发钱”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会助长懒惰;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多么愚蠢的建议啊。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个新的背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杨安泽是第一个强调顺应AI时代趋势的人。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了。但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提高的。人们有了双休日、带薪休假、福利制度。人们有了免费的博物馆、公园、海滩。哪怕是一个对社会没有贡献的乞丐,也可以在干净美丽的免费的公园里睡觉。这些都来自科技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
我们正步入AI时代。未来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我们已经在小学作文里写过了。机器人干活,人类享受生活(哪怕是天天打游戏)。这是未来的样子,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但同时,如果我们展望可预见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一部分人会因为机器人而失业,资本家依靠机器降低了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这跟我们小学作文里的愿景是冲突的。这是长期愿景与短期展望的冲突。而杨安泽强调的UBI,能让我们走出短期展望的陷阱,切入到长期愿景的正常轨道。目前只有杨安泽提出了这样的愿景。这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跟他相比,其他竞选人都low爆了。
在工业革命初期,圈地运动把人往城市赶,而城市里的工人的生活境遇很差。很多西方小说对此都有描述,例如《雾都孤儿》。但后来,德国率先推出福利制度,工人的生活境遇逐渐提高。
UBI是AI时代的新福利制度。就是这样。它不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它是解决未来问题的。如果杨安泽当选总统,美国将成为第一个实行“AI时代新福利制度”的国家。越早转变,越能适应趋势,越有优势。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三):一本关于口号而不是事实的宣传材料
如果这本书不是Yang所写,我会给5分;但如果此书没有Yang的大名,更大的可能是我根本不会看。
:本文只是书评,不是批评Yang的proposal的学术论文。
1. Yang是谁?
2020民主党竞选人,华裔,Venture4America的创始者。 Yang的精选口号是:"the opposite of Donald Trump is an Asian man who likes MATH (MATH = make america thinks harder)" 翻译是:特朗普的反面是一个喜欢数学并且致力于让美国人民勤于思考的亚洲人。Yang的旗舰方案是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无条件基本收入保障。UBI本身是一个经济学中常见的福利政策,Yang的UBI版本是给所有美国公民每人每月1000美元。
2. 为什么我会对Yang提出特殊的要求?
其他竞选者写书推销自己campaign也有很多, 仅同年的民主党候选人就有(我并没有全部看过所以不评价):
Micheal Bennet的 “The Land of Flickering Lights: Restoring America in an Age of Broken Politics” (2019)
Joe Biden的 “Promise Me, Dad: A Year of Hope, Hardship and Purpose” (2017)
Cory Booker的 “United: Thoughts on Finding Common Ground and Advancing the Common Good” (2016)
...
无论是Yang本人还是他的支持者,都认为Yang的身上有一点将他与其他所有竞选者区分开来:Yang关注的是有实际数据表明问题严重性的现实问题,并且Yang对于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已经存在的数据和研究而制定的。
其他候选人并没有以”严谨“、”学术“、”事实“、”数据“这些标签来表彰自己,其他人本来就专注于喊口号煽动民意,写一本喊口号的宣传材料,不足为奇。但Yang现在的声誉建立在Yang目前为止所有的采访和演讲中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我认为空喊口号这件事,其他候选人可以做,Yang做了反而会损害他的信誉。
3. 为什么我认为这本书中口号大于事实?
这本书中对于Yang的flagship proposal,即UBI的有效性的论证,缺乏关键的数据和研究证据组成完整的逻辑链。
这本书并不是完全空谈。相反,在书中前半部分关于自动化挤出普通美国劳动力的部分给出详实且完备的数据。这个问题学界也是早有预测,Oxford早在2013就发布了关于人类与计算化劳动力的研究(Frey & Osborne, 2013),预测47%的美国工作岗位将会被自动化代替,并且被替代的主要岗位为美国最普遍的零售业、卡车驾驶和电话接线员。后续又有不同的研究组作出了各自的预测,不重要所以此处按下不表。但总而言之,自动化取代人类劳动力对于美国人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很多贫穷美国人认为是外来移民挤占了他们的岗位,但实际上他们的工作是整体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了。
对此,Yang给出的答案是UBI。他给自己的版本命名为Freedom Dividend,给每个美国人直接发钱,每月1000。Yang的逻辑大致可以概括为:科技进步使AI替换了大量人类劳力,利用AI赚钱的科技巨头却没有补偿那些被解雇的人。从科技进步中受益的只有这些科技巨头,普通人从科技进步中得到的好处微乎其微,所以作为政府要起到财富分配的作用。让这些巨头们把赚的钱拿出来,补贴那些被解雇的人,同时让所有为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美国人同时受益。
就细节而言,Yang的论证过程非常的复杂:
1)、自动化替代人类的趋势不可抵挡
2)、自动化能替代相当大数目的人类劳力
3)、被替换出的人接受再就业教育和培训的效果很差
4)、被替换出的人将彻底成为失业人口,收入降到基本保障线或以下,甚至为0.
5)、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UBI,无条件给所有人发钱。
6)、覆盖所有人的UBI自然能覆盖这些低收入人口
7)、UBI不仅能解决这些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更能提供以下额外的效果(图摘自Yang2020 官网)
Freedom Dividend的好处。我懒得翻译了,看不懂请自行研究。8)、目前没有比UBI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红色下划线标注的为我认为重要的论述OK. 这些Yang网站上的证据,绝大部分在书中都有。问题是这些证据,足以支持UBI或者说FD的必要性吗?我认为是不够的。
UBI在经济学界是一个很有历史的议题,我不打算花时间去给没有基础的人解释。有兴趣可自行参阅这篇UC Berkeley的working paper:Hoynes & Rothstein (2019). 或者,给只能看中文的读者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来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416912
回到Yang的书的问题上来,Yang书和网站上列举的研究,就作为对Yang的FD的支持性证据而言,存在两大问题:
1). External Validity. 学习过计量经济学的的人都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我看到的Yang引用的数据,最大的范围也就是AL一州之内,绝大多数都是对小范围内的试点运行的评估,因为UBI面临的主要阻力是经济层面上的可行性,目前只有极富裕的个别小国和地区才能负担地起UBI的开销。即使假设可行,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小范围内的初步结论是否能够应用到整个美国这么大的范围内,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这绝不是直接否定extrapolation的可能性,而是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Yang丝毫不提这个问题,在这一点上存在故意回避的嫌疑。
2). Yang声称发起FD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动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是就业和经济),而保障美国人民的生活。但UBI作为资本主义体系下的福利政策本身,却是在否定这批人的生产力和消费力,换而言之,掌握资本的社会阶级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为代价,把这批”低端人口“排斥出现代化社会.当然,这不是说把这批人赶回亚马逊丛林,低端人口会依然和资产阶级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彼此之间的物理和社会间隔将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强,直至两者完全隔离。这种不把人当人的结果,难道是一件好事吗?
4、为什么如果这本书不是Yang所写,可当5分?
如我上文所说,Yang既然标榜自己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我认为这种不够严谨的书拿出来反而会损害他现有的声誉。其他候选人喊口号煽动民意是日常操作,如果在喊口号的基础上,能够加入书中引用的证据,说服力会得到极大增强,当得5分。
但也如我在开头提到过的,如果这本书不是Yang所写用来支持他的campaign,我根本不会有兴趣看。所以,我的最终评分是3分。
Ref:
Frey C.B., Osborne, M.A.,2013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 SUSCEPTIBLE ARE JOBS TO COMPUTERISATION? https://www.oxfordmartin.ox.ac.uk/downloads/academic/future-of-employment.pdf
Hilary W. Hoynes,Jesse Rothstein:UNIVERSAL BASIC INCOME IN THE US AND ADVANCED COUNTRIES,NBER,2019.02 https://gspp.berkeley.edu/research/working-paper-series/universal-basic-income-in-the-us-and-advanced-countries-5b9d75f3ac54f92624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四):他会成为下一任美国总统吗?--书评:《正常人之战》
居住在全球最强大的国家的隔壁,我对美国总统竞选的八卦之心远胜过今年十月份将要进行的是加拿大总理选举。而对于这本书的兴趣,也来自于作者Andrew Yang其人。他提出给全美的成年人每月发放1000美元的全民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他说“特朗普的反面是一个擅长数学的亚裔,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竞选总统的华裔,值得讨论。
Andrew Yang(杨安泽)其人
Wikipedia是这么介绍的:
Andrew Yang,中文名杨安泽,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华裔。1975年1月1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父母为台湾移民,在UC Berkeley读研究生院时相遇。父亲为物理学博士,毕业后服务于IBM和GE,拥有69项专利。母亲为统计学硕士,于当地大学就职,后成为画家。哥哥Lawrence,现为心理学教授。
Andrew Yang本科就读于Brown University,随后于Columbia大学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在当了五个月律师后就开始创业,先后成立了“曼哈顿备考”(Manhattan GMAT)和“美国创业”(Venture for America)。他还因为“美国创业”获“全球100位商界创新人士”称号,并于2015年被奥巴马政府授予“总统全球企业家大使”称号。
我对他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真诚,勇敢,坚定的人。相当聪明,非常理性,擅长解决问题,实干家,创业者。中学就读于小常青藤之称的的寄宿制私校,因为是亚裔常遭到歧视,而这一切并未击垮他。他自陈性格内向,因工作需要而不但提升演讲能力。他内心敏感,热爱家庭。在一次关于枪击事件后的聚会中,走下台拥抱了一位校园枪击案受害者的母亲,并且流下眼泪。他说能够体会她的痛苦,因为他也有两个孩子。
《正常人之战》其书
这是一本关于未来的书,在书中,他描述在美国,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正在以及即将产生的变化。其中包括逐渐消失的制造业工作岗位,部分可替代的白领工作,中产阶级下沉,底层与精英的两极化,以及随之到来的社会激变和动荡。他随后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虽然这些发生在美国,但是很有可能会是全人类的将来。
何谓“正常人”(“Normal people”)
在书中,他使用的是官方的近期统计数据,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发现“正常人”的标准远低于人们的想像。杨安泽指出:“正常的美国人没有从大学毕业,也没有副学士学位。他或她可能过一年大学或高中毕业,并且净资产为大约3,6000美元---除去房屋、汽车、以及少量的股权之后大约6,000美元。这些数据来自统计中的中位数,即50%的美国人在此水平之下。”
“The normal American did not graduate from college and doesn't have an associate's degree. He or she perhaps attended college for one year or graduated from high school. She or he has a net worthof approximately $36K —about $6K excluding home and vehicle equity—and lives paycheck to paycheck. She or he has less than $500 inflexible savings and minimal assets invested in the stock market. These are median statistics, with 50 percent of Americans below these levels.”
什么样的“战争”?
这些“正常人”倾向于做行政,零售,食品服务,运输,和制造一类的常规工作。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工作具有高度重复性。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公司迟早会着手自动化以降低成本。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自动化更便宜,而且拥有更好的产品或者服务。这样,一个公司的自动化,会导致它的竞争者跟随。最终,出现全行业的自动化。这必然将“正常人”挤出就业市场。其实,2000-2005年期间,自动化已经消除掉数百万的制造业岗位,这是全球化的四倍。
许多零售行业的工作正在消失,部分是因为电子商务,和自助服务。分析师预测在美国的1,300个购物中心里,未来几年将有400家商场关闭,另有650家商场会难以为继。这个预测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在我身边,从2014年至今,已经关闭的店包括但不限于:Sears、Target、Denier、Gap、Ninewest、Gymboree。接下来是交通运输行业。自动驾驶技术很快会取代百万计的司机。食品服务与行政部门的工作也同样脆弱。甚至是许多在保险,银行,新闻和许多其他领域的白领工作也会因为自动化消失。白宫的一份报告预测,83%的人每小时工资低于20美元的工作将被自动化替代。是的,大部分的影响尚未到来。
通过媒体近些年来的宣传,我们对这种趋势可能并不太陌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太严重了吧。
“战争”的后果是什么?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后果是:“In places where jobs disappear, society falls apart.”
失业的“正常人”很可能无法再次就业。不断上升的经济压力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罹患身心疾病,药物滥用,抑郁,自杀,结婚率下降,单亲家庭增加,预期寿命下降。这些是已经观察到的现象。某些地方,应该工作的成年人中有20%处于残疾状态。2016年,59,000名美国人死于药物过量,比2015年增加了19%。因药物过量致死的人数首次超过车祸,成为美国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自杀率也在上升。在统计中,中年白人的预期寿命有所下降,这在发达国家几乎闻所未闻。2016年,大学毕业生中男性仅占43%,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降至40%以下。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可能会难以婚配。而无法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男性,只能沉溺于电子游戏或者虚拟空间中寻找成就感,甚至吸毒、自杀、或者引发其它社交功能障碍。
自动化将使“正常人”变得多余,失业率攀升可能导致暴力抗议,引发社会动荡。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怀疑。在香港已经持续了三个多月的骚乱即是一个例子。我曾在香港生活三年多,亲眼见证香港经济被楼市绑架,底层人们享受不到楼市增长的红利又饱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年轻人生活空间逼仄,阶层提升通道受阻。随着大陆经济的开放与崛起,香港人的生活水平与大陆人拉平,甚至低于一线大城市的生活水准。香港人从一向引以为豪的自带光环的“精英”的身份,或者说比大陆人“高级”的身份跌落,一时之间很难接受。这样一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不能维持高人一等的生活,也无望逃离香港远遁海外发达国家,又不愿意随波逐流加入大陆人大军。参加骚乱,从而引发社会变革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相似的失望情绪如果在拥枪率为50%的美国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
特朗普在2016年当选正是因为此趋势。正如杨安泽在竞选中所说,特朗普发现了正确的问题,即产业工人大量失业,但是找错了责难的对象。并非是全球化引起的产业转移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是工业自动化化带来的影响。在书中,他将这一趋势称为“大替代”(Great Displacement)。其证据即是前述的数据。暂且不提失业到底是谁的责任,失业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确增加了。沮丧而且愤怒的蓝领找到任何可以责备的人,比如移民,比如中国,他们纷纷把选票投给特朗普,寄期望于修墙以及贸易战,能给美国人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那么将来呢?杨安泽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一旦愤怒情绪无法舒缓,激发的社会矛盾会将矛头指向谁呢?在一战后的德国是犹太人。在将来的美国是不是勤劳务实注重教育的华裔呢?无独有偶,全球已经连续出现极右翼领导人或政党当选,其中包括英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ndrew Yang提出的解决方案
在书的最后三章,他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首先,给每个成年的美国公民每月1000美元的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他将这一收入称为“自由红利(freedom dividend)"。通过对所有商品和服务征收10%的增值税(Value Added Tax)来支付。我在首次听到这个亚裔候选人提出这样的政策时,内心是很怀疑的。但是,听完他的讲话以及本书后,觉得也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
全民基本收入并不是他的首创。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曾经是当年政治讨论的主流议题。当时1965年刚通过了Medicare和Medicaid,人们渴望更进一步。一直到现在,UBI仍然在讨论和局部实践中。关于UBI,他认为这可以使人不用为金钱工作,从而拥有选择的自由,他的竞选口号为“humanity first”。他花了两章讨论,我不在此展开了。
第二,建立基于时间的社会信用体系,而不是金钱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人们通过承担日常工作,参与社区活动,甚至维护家庭的完整性而积累社会信用(social credit),社会信用可以用来兑换其他物品。在此,他认为人们应该给一些无偿但是有意义的活动予以回报。
第三,建立更加强硬的政府和新公民关系。这些包括提高政府雇员的工资但是限制他们在卸任之后的工作及服务,停止公司福利,推广更加现实的教育,提供职业教育和学徒培训,限制大学管理人员的增长,强制要求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加上“宁静设置(serenity setting )”,人工智能辅助家庭医生。都是有趣的建议。
他可能会在2020胜选吗?
个人意见:他胜选可能性小于25%。
原因:
其一:他的解决方案提供了缓冲带,但治标不治本。历史经验告我们,科技进步的车轮一旦启动,就不会停止。仼何进步都伴随着的新势力的崛起和旧势力的衰落。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群众的利益为代价。一个新时代准备到来了,旧时代准备过去,总有人跟不上列车,成为落后者或是牺牲品。虽然不想承认,但是现实就是很残酷。他的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越来越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减轻割裂带来的即刻的沉痛影响,从而为真正解决问题争取至少一代的时间。
其二:像杨这样理性的解决问题者,未必受群众欢迎。这是一群和在2016年能够选出Trump做总统的选民基本相同的选民,至少绝大部分相同,他们在四年后继续投票,会一反常态地变得理性,善长思考了吗?即,群众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模式会在四年内明显提高吗?
其三:我从来不敢低估人性的顽固与资本的贪婪。由于人的惰性,只要是危险并没有迫在眉睫,改变均为时尚早,更何况可能还有十几二十几年时间。Andrew Yang提出“人性优先(humanity first)”,希望既得利益者出让部分权益,以购买暂时的社会稳定。这不可避免地会对新兴的网络巨头,军工业,政客,大学雇员,医生群体等造成损害,因而招致上层社会的抵制。目前为止虽有Elon Musk背书,并且他的排名已经从名不见经传上升到了党内第六位,但是在主流媒体上的曝光率,仍远低于其他竞选者。9月12日的第三轮民主党辩论中,他的发言时间持续最短,仅七分钟。
总结一下,Andrew Yang的竞选确是一个longer than long shot(比希望不大更希望不大的努力)。但是,无论成功与否,他的努力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Good Luck。
我的公众号: YangQianMoJie
《The War on Normal People》读后感(五):杨安泽,为普通人而战!
1
杨安泽出生在纽约州一个华裔中产家庭。他从小成绩优异,但因所在中学内华人很少,他经常受到各种霸凌和欺侮。但也正因为这段不愉快的时光,杨安泽从少年时就开始关心被孤立、被忽视的人,成长为一位富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的优秀青年。
在布朗大学求学时期的杨安泽与家人。(图片来源:www.yang2020.com)
杨安泽从布朗大学毕业后,又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法学学位并顺利地拿到律师执照。在步入社会的初期,身为律师的他曾经一度陷入迷惘,找不到前进动力。一直到他开始亲手创业。“我喜欢小型公司,喜欢帮助小型公司不断成长。”后来机会降临,他的朋友邀请他进入一家教育培训公司。其后他接任该公司的CEO。
“到了2010年,我可谓志得意满。《华盛顿邮报》的Kaplan分部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我们的公司Manhattan Prep(曼哈顿补习)。我刚刚35岁,在我深爱的教育公司坐头把交椅。我住在纽约城,被亲人和朋友环绕。我和未婚妻也刚刚订婚,计划来年结婚。我,正在世界之巅。”
在曼哈顿补习公司任职CEO时的杨安泽。(图片来源:www.yang2020.com)
“但是,有些事情令我感到困扰。”杨安泽在为高盛、麦肯锡、摩根大通等大公司培训年轻人才时,发现很多年轻人都是来自密歇根、俄亥俄、乔治亚等州的锈带地区。他们来到华尔街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机会。杨安泽这时心中勾画出了一个新的愿景,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地将人才吸引到锈带地区如底特律、新奥尔良、普罗维登斯、巴尔的摩、克利夫兰、圣路易斯等城市。去到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焕发出当地的生机和活力。他立志重塑美国锈带城市。
2
2011年,杨安泽投入12万美元创立了Venture for America(美国创业)公司。“我的目的是培训出一大批有志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把他们输送到各个城市,去创立公司、刺激就业、带来革新。” 第一年公司预算为20万美元。而到了2018年,Venture for America公司预算增长了25倍以上。他率领他的团队选拔并培训了数百名有抱负有前途的年轻企业家,帮助18个城市创造了2500个工作岗位。他撰写的书籍获得好评。还有一部纪录片Generation Startup (创业一代)跟踪拍摄了他的六名学员在底特律辛苦创业的历程。
杨安泽创立美国创业公司。(图片来源:https://ventureforamerica.org)
杨安泽在美国创业公司的工作是开创性的,人们开始就创新和创业来寻求他的意见。2012年,杨安泽获邀前往白宫向奥巴马总统讲述他在美国创业公司的工作。
杨安泽与奥巴马。(图片来自CNN截屏)
“我可谓志得意满。我个人生活在那几年里开启了新篇章。我和妻子结了婚,有了两个孩子。生活开始忙忙碌碌。......家庭生活给我带来了一种别样的满足感。”“但是到了2016年,有一些事情开始令我感到困扰,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杨安泽不停地在锈带城市穿行以培训青年企业家时,一些地区的长期衰败令他感到触目惊心。这些地区充满着被彻底打败、彻底压榨的阴沉感觉,企业精神中的那些“勇于冒险”、“失败也无所谓”在这里都成了荒唐的空话。而他重新飞回曼哈顿或者硅谷,回到亲朋中间觥筹交错之际,体验到了一种荒谬的戏剧感。一边是美酒佳肴,而世界的另一边却是燃眉之急。当人们拍着他的肩膀夸赞他的成功时,他慢慢开始感到底气不足,开始感到满眼的繁华就仿佛是一场泡沫般的梦。这,并不是普通美国人的生活。这个国家太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不是用来建设普通人的生活,而情况可能会越来越糟。美国科技进步带来的财富积累不但没有为普通人带来好处,反而成了一场对普通人发动的掠夺之战。
3
杨安泽在书中提到,能够坐下来读他这本书的读者,以及杨的大多数朋友们,接触的几乎都是跟自己同类的人。这些人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人脉资源。这些人不知道这个国家那些真正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有着什么样的问题。
哪些人是美国的普通人?杨安泽在书中提供了一些公开数据。2016年美国个人年收入的中位数为31,099美元,平均数为46,550美元。美国人口中70%的个人收入不足5万美元。1979年至2007年这二十八年间,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收入增加了278%;最贫穷的20%的人口收入仅增加了18%。而处于中游的21-80%的普通人收入也仅增加了38%;处于更为上游的10%的富足阶层收入增加了56%。就是说,这二十八年间美国人民创造出的财富绝大多数是流向最上层社会的。而美国普通人这三十年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大幅的提高。
1979年至2007年间按不同收入群体分类的人均收入增长曲线。(来源:国会预算办公室)
以上数据反映的是美国的平均状况。其实,不同州和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存在巨大差异。2016年哥伦比亚特区人均收入为50,567美元,而密西西比州的人均收入仅为22,694美元。种族间的人均收入也存在巨大差异。黑人和拉丁裔平均家庭资产为2,725美元和4,270美元,而白人平均家庭资产为51,096美元。男性和女性的家庭收入也同样存在差异。尽管目前女性受教育程度已超过男性,女性收入仍较男性低20%。
书中总结道,“美国普通人不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可能是高中生,也可能大学并未毕业。他/她的年均净收入约为3万6千美元,依赖每月的工资过活。他/她的银行储蓄或投资资产往往不到500美元。而这只是平均统计值。一半的美国人在这个水准之下。” 就是说,普通人并没有从这么多年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中获得好处。美国的普通人靠每月工资过活而且存款甚微,他们的生活实在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发生事故、身染重疾、投资失败,普通人的生活就会一落千丈,甚至可能万劫不复。
4
在前三章里,杨安泽那抛开个人小我而心怀天下大众的博大情怀已袒露无疑。在随后的章节里,他更是以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目前和将来会如何把商店售货员、食品加工业工人、工厂工人、卡车司机等普通人远远甩在身后的。书中列举的数据表明,并非移民,而是科技进步,是人工智能令财富如滚滚洪流奔向最上层。大型科技公司的股权持有者往往大获红利,这些公司基层建设者的薪金却鲜有提高。普通人不仅收入上止步不前,而且因生活重负而在精神上深陷泥潭。
杨安泽在书中描述了在未来自动驾驶车辆普及引发卡车司机大量下岗时的可怕图景。众多有从军经历的卡车司机如果在高速公路上与警察对峙,其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杨安泽也洞悉贫富差异可能使白人平民更加迁怒于移民,他认为白人种族主义的兴起将是未来美国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而这一点已经在当前的社会现实中遗憾地得到验证。
书中还指出:一个贫富不均的社会也对富人不利。贫富的巨大差异将使富人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只有贫富分布合理的社会才会让富人有安全稳定的保障。因此开发人工智能引起的贫富不均不仅是对普通人发起的战争,其危害也使富人无法安之若素。
5
杨安泽并非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他真正洞悉这一科技进步的巨大优势和潜在问题。他希望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财富把美国普通人带出生活困境。因此他决心参选美国总统,为普通人而战。他力图通过政府政策的倾斜重新分配美国的财富资源,减少贫富差异,重拾普通人做人的尊严。
在书中,杨安泽提出了向每位18岁及以上的美国公民发放1000美元的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简称UBI)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向科技企业征收增值税,并重新整合目前已有的各种福利资金以及其他资金,为UBI提供足够的款额。UBI可以使人们不再受到长期失业、入不敷出的困扰。它可为最底层的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保证,而普通人则可以将UBI用作应急资金、教育资金、创业资金等。不仅如此,他还充分肯定了像他妻子一样的全职主妇对子女教育、家庭稳定、社区安定的巨大付出,认为她们的贡献绝不亚于任何努力工作的男人们,因此UBI也顾及了全职主妇的个人价值。同时,UBI会使人们手头留有余钱。这有利于刺激销售,提高购买力,进一步盘活美国经济。
杨安泽与妻子和孩子。(图片来源:www.yang2020.com)
UBI政策体现的是他的human-centered capitalism (以人为本的资本主义)的核心理念。他认为资本应该为人服务,而人不应该成为资本的奴隶。与社会主义不同,人本资本主义既激励市场竞争和科技创新,又体现以人为本的普世价值观。这一政策使人们不再需要白手起家,而是有了一个政府提供的发展助推器。杨安泽的愿景是一个贫富差异相对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既能使人们安居乐业,又能激发有为之士进行创业、创新。
杨安泽在书中提到:随着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人们应该转换思想观念,把个人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家庭生活、慈善救济和社区建设上。生活的目的不在于积累财富,而是在于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贡献,在于关心他人的困难处境,在于培育自身的人本情怀。他希望人们重新思考幸福的真正含义,改变为生活所迫而工作的观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
1
It’s not left. It’s not right. It’s forward!
- Andrew Yang
不向左,不向右,我们向前!
- 杨安泽
人们对他的UBI政策或持支持态度,或持怀疑态度。而我更加赞赏的是UBI政策背后饱含的人本精神。作为有少数族裔背景的企业家参选总统,他的目光深远而超前。他说:“It’s not left. It’s not right. It’s forward!” (不向左,不向右,我们向前)。是的,他指向未来的方向也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方向。
6
听杨安泽本人朗读他的音频书,非常自然亲切。有种倾听朋友讲述内心苦闷和展示远大抱负的感觉。而纸质书的优点则是里面包含了大量反映美国现状的图表,清晰直观,值得保存。可喜的是,杨安泽新书繁体中文版《为一般人而战》也刚刚付梓,这更有利于广大华语圈读者深入了解杨安泽的为人、作为和抱负。繁体中文书中“normal people”被翻译为“一般人”,这与来自中国大陆的读者习惯使用的“普通人”有些不同。但这应该不会影响读者对整本书实质内容的解读。
我想读者们在读完杨安泽的书以后,一定会像我一样被他的情怀和魄力所折服。杨安泽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深切体察美国普通人的困境,他透彻了解人工智能的优势和隐患并立志为美国社会带来转变。身为华裔,我为我们的族群中有这样一位翘楚力图领导美国人民走向一条共同繁盛之路而欣喜异常。
2019年3月25日杨安泽芝加哥竞选集会盛况。(图片由作者提供)
杨安泽亲笔签名书。(图片由作者提供)
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曾在《未来简史》一书中预见人工智能的时代正汹涌到来。他忧虑地发现,没有哪个国家领导人充分认识这个大潮到来的事实,更不用提针对这个大潮制定相应的政策。而杨安泽正可以成为这样的领导人。川普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让美国更强大)并不会给美国普通人带来益处,而杨安泽的Make American Think Harder (让美国人更认真地思考)会。
杨安泽因第二场民主党辩论的优秀表现、社交网络的人气积聚、治国理念被广泛接受,又参加了9月12日的第三场民主党辩论。我衷心希望杨安泽在竞选之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巅峰。也衷心希望华裔各界人士能够抛开左派、右派的界限,并肩携手通过捐款和选票把杨安泽送上白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