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锦集
《炼金术的秘密》是一本由劳伦斯•普林西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炼金术的秘密》精选点评:
●“整个行当从头到尾充斥着匿名、化名、保密、神秘、作假和诡计”
●作者化学那么好咋不给点化学方程式,我真的想不起来元素符号和名字
●序言提到了钢炼,尖叫!
●“生命短暂而艺无穷”2月29日读完打卡。买回来一直供着没看,结果一打开就停不下来,作者和译者各值5星,尽管普林西比diss了哈利波特,但他组织材料和命中要害的能力简直就是黑魔法,看到第二章,脑海里一直脑补斯内普的脸
●已经开始要做大集合啦
●重新认识了炼金术,本身只是作为兴趣一读,没想到读的是化学-科学史,想想最早由哲学实践学科变成科学这个过程,多少代人默默折腾探索,令人对这些人敬佩再三。
●很有趣的一个主题。从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得知炼金术这门技艺,第一次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全面地认识它。这本书与科学史译丛的其他作品也能够相互呼应,描绘了西方“科学”发展与宗教、社会等其他文化方面互动的宏大图景。 作者cue了很多次哈利波特着实令人激动!之前没有想过哲人石和所谓“魔法石”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含义上的区别,还有尼可勒梅、红色哲人石、蛇怪…虽然哈利波特在事实方面的确称不上什么,顶多就是充满神秘学指向的小说,但知道其中的这些深意后还是要给罗琳点个赞!
●1.从炼金术的角度窥视欧洲思想史文化史,揭示炼金术与现代化学的共通性,分析炼金术的概念是如何在18世纪以后被污名化和神秘化。 2.炼金术(科学?)与哲学、宗教不矛盾,且存在密切联系:古希腊哲学中单一本源的观念被运用到希腊埃及时期的炼金术中;亚里士多德和盖伦的四元素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为阿拉伯炼金术提供思想渊源;西欧炼金术与基督教存在相通性以及欧洲人认为制金有利于从财富和健康的层面对抗敌基督的统治。 3.不同时代炼金术文献的加密方法:冠以假名、插图寓意、分散知识等。 4.作者亲自实践了多种炼金术的配方,说明了这些炼金术师们实验中的某些合理性。如果这些炼金术士知道有这样的后人如此认真地解读密语,试图理解他们的工作,而不是单纯地将他们贴上“魔法师”的标签,应该会很欣慰吧。
●科学并不是一个由现成事实组成的集合,而是由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类观察者所讲述的一个关于世界的不断发展的故事。
●“整个行当从头到尾充斥着匿名、化名、保密、神秘、作假和诡计”,而这些作假和诡计让千年之后浸淫在现代化学技术里的人们依然神魂颠倒
《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一):炼金术的秘密揭开了就不是炼金术了!
书一开始对从公元前到18世纪至今的炼金术历史进行了梳理并重点介绍一些主要的炼金术士作者。这一部分比较乏味,有点像文献综述,但能够清晰看到炼金术如何从一开始名副其实的炼金变成一种神秘的宗教追求(不局限于某个宗教,而是广泛的神的学),如何与化学逐渐分流或者说被排挤出了化学界。 后部分才是对炼金术的介绍(其实介绍历史时已经揭开了炼金术面纱了,现在就是带你摸摸它的脸)。作者亲自按照炼金术书里的配方做了多次实验,根据自己对炼金术历史和化学的了解来揭秘炼金术。这很有趣,他发现了这些配方虽从现象来看是正确的,但对于现象的认知却不一样(每个时代对于这些神奇的化学现象解释都会不一样)。最戏剧化的是制造“锑的硫”,作者发现真正起化学反应的不是炼金术士所想象的锑,而且他用来搅拌的铁棒。另外他根据解开加密了的炼金术文献还成功制作了哲学树!作者用实验证明了这些炼金术士虽然不是化学家,但可以说得上是优秀的实验者和观察者。 文章的结语部分是对整本书做了简洁有力的总结,能够帮助读者理清作者的思路,再回想前面的内容,会更加的清晰明了。“但‘生命短暂而艺无穷’,无论哪本书都不可能揭示炼金术的所有秘密。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这门高贵的技艺还有许多东西可教。” 总体来说,这本书像是一篇关于炼金术的学术论文。 作者描述了炼金术如何日渐隐秘,最后却成为陈旧迷信的代名词被逐出了化学的圈子。但当我们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还原最初炼金术的面貌,其实可以看到他们在尝试“炼金”的过程所做的实验,是如此正常和“化学”。 这一层根深蒂固的偏见不仅是它神秘化的后果,还是为了确定化学在科学界的地位。作者灵魂发问:“如果这本书叫《化学的秘密》你还会买吗?”
《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二):科学史上缺漏的一环
看此书前在概念中常混淆西方的炼金朮与中国的炼丹术。可能是Alchemy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阿特伍德(1817--1910)在十九世纪未最先提出炼金术是一种自我转化的心灵修习。(P140)以此在后来的解释传播中渐渐带上了心灵修习的概念。按历史脉络,炼金术产生于希腊-埃及时期的哲学思想对物的实践。有佐西莫斯的“灵魂和身体”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盖伯的“最小部分”。而其存在的土壤在于制作“假币”。
在历史中的不断尝试最终把有效用的试验方法保存下来了。不管怎么混杂着欺骗,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着玻璃器皿的材质、火候的控制技术、不断试验并记录实现的各种反应。在寻找亚氏的基本元素或盖伯的最小部分中不断地提纯。到最后找出现在的所谓单质元素,这不是以一贯之的吗?到找到了相应数量的单质时;不约而同地去寻找内部的规律;到蒙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按图所骥;然后发现中子质子电子,这也还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源流。正如作者所述(他们试图理解自然世界,揭示,观察和利用其过程,提出并完善对其运作的解释,寻求其神秘的秘密p296)不断用综合分析的方式来层层递进解释世界,不同于现在的科学工作者,过于庞大的分支和数据使自己忘记了前行的初衷。(许多现代早期思想的目标都涉及寻找,构建和使用世界中的联系,而不是像在现代科学中常见的那样,只对研究的事物本身进行解剖和隔离p293)。
谈谈和中国炼丹术的一些异同及联想。炼金术作者们“用许多名字来称呼一件事物,又用另一个名字来称乎许多事物”p22.把一个事物的名称追溯到一个虚构的创建者。p30.贾比尔说,我呈现的知识的方法是把知织切碎,分散到很多地方。p63中国的炼丹术中也用很多隐语,如龙,虎,用八卦配时,配方位,杜撰假托作者。西方化学后附炼金术著作犹如中医书后附房中术著作。都执着于铅银转化。不过西方的原因是铅汞是已知的贱金属而中国丹道是坎为水为黑比作黑铅。坎中一爻为阳比作银,肾水中取正阳之气比作铅中取银。
以下个人一些其他想法,在盖伯的《完满大全》后,炼金术融入了自我转化或心灵的炼金术。在这之前心灵的转化的确不属于炼金术,但是觉得应该有这项技术,托以别的名称。在盖伯时两者在基督教内结合,另一物假借炼金术之名得以流传,以后便难解难分。而器物性的炼金术发展为当今的科学技术从而也失却了原来的平衡,造成今日种种弊端的显现。之后看了张卜天老师的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再来谈谈感想。
《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三):笔记:"hen to pan,一即一切"
尽管普林西比也手持坩埚,在新世纪的现代化学实验室里亲自复原了炼金术过程,尽管就历史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著作,然而却不能为炼金术的魅力再增添一分半毫。炼金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显然不是最后成功或失败的锻造的黄金,而是妄图变革与僭越自然的雄心,甚至只是一个个在烟熏火燎中的模糊形象,正如人的实际生存充满了无奈、肮脏和狡诈,美在漫长的一生中不过吉光片羽,另一个人-他者想要接纳的多半不是这样一个个真实的人以及他们的真实处境,而是从对他们的想象中获得愉悦。
真实的炼金术只是一种模仿【炼金术的核心目标:实现金属的恶嬗变;制造更好的药;理解物质变化(P157)。基于金属可挥发(精神)与不可挥发(身体)的嬗变则是分解结合,调整比例】【通过炼金(丹)术来寻求永生仅仅是中国人的目标(P6),西方也有基于金属的稳定与防腐想象的药用,是防止过早衰老和希冀永远不老的区别(这种区别可能与中国没有另一个世界而西方有最终审判相关),而且被置放在为即将到来的敌基督时代作准备的背景下(P103)】甚至也不是对自然技艺的模仿,因为人不过只是一只拙劣模仿的“自然之猿”(P280),物质层面最成功的炼金术士也都只是改变了物质的表面,伪造了一层表面的覆裹,一个表面黄金,物本身并未被改变。
当我们说“一个物质还是一个物质”时意指什么呢?物质属性不是物体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吗?如果一块铁、铅这样的贱金属拥有了金子的全部属性呢,这种嬗变的追求被普林西比归结到了一元论的自然和神,"一即一切"(P34)【讨论知识神圣性(阿拉伯世界中名字神圣性的分解名字即分解事物见P60)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炼金术作为‘神的恩赐’”无疑是整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在其中普林西比追索了这种紧密相连宇宙观的四个根源:1.新柏拉图主义的“自然阶梯”观念,万物存在于链条中;2.亚里士多德无所不包的自然哲学观;3.占心术经典《翠玉录》中相连的大小宇宙;4.基督教的唯一真神(P283,以及PP.16-17)。这里他引用了昆拉归分的获得知识(根源在神的知识不可被售卖)的四种途径:神启、他人、书籍和对自然的观察(P284)】
不过就嬗变来说,相对于最后多半只是表面的黄金,人这种混沌物无疑更易于想象,在自然-神-人的复合体中,炼金术士形形色色的作坊里最后想要从模仿中挣脱,进入到创造,创造创造者本身——人,“这种技艺的顶峰是制造出一种类似于人的生物,被称为‘侏儒’”(P193),不过这毕竟是字面意义上的想象,只有在虚构中瓦格纳才能在实验室里造生出荷蒙库路斯,另一种想象似乎更为切实——人的心灵,将一物变成另一物到了将一人变成另一人,到了十九世纪,哲学石不再是金属而是锻造者本身,一个“哲学人”,“正如阿德伍德所言,‘人是这种赫尔墨斯技艺的真正实验室。’”(P139)
整个第七章所讨论的发生在炼金术之外的这种极端,一面影响到的是神学家、作家以及艺术家,另一方面则是心理学家,确切地说的早年即参与神秘团体的荣格,对他而言,炼金术并不涉及化学实验,而只是某种借用化学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潜意识类似于亚里士多德那并不实际存在的原初材料,空洞而无法捕捉,需要具象/物质承载,方能被感受、被看见。普林西比分析的炼金术文本的神秘性也就只有分散、指引的特点(P61),我们不如想象,有人不喜爱钻石黄金,然而抽象事物毕竟无法直接被讨论,而只是具象-物质化。基于历史和实践,普林西比认为这种看法与寓意解经一样虚妄,除此之外,他也愿意在真实的实验室中锻造黄金,最终普林西比呼吁的是那种囊括一切的整全时代。
《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四):误解与猎奇
《哈利波特》中的魔法石(socerer’s stone)、《梅林传奇》中琥珀色会发光的石头指示的炼金术与巫术的关系,是我对于炼金术的唯一认识。因而也猜想,炼金术很可能曾像女巫审判一样受到教会主导的迫害,炼金术士与巫师一样都从事着秘密的活动。我像许多人一样,充满猎奇心理的同时,满怀着现代人所谓科学思想的优越感,将炼金术视为迷信与伪科学。我还记得当年GRE课上词汇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来讲解“炼金术”和“化学”的类比关系。大概因为作者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发现女巫》中女主的炼金术研究从手稿的研读入手,但依然不自觉地将炼金术著作中隐喻性的插图抽离文本,似乎它们是破解炼金术之谜的关键所在。这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炼金术史研究者的路径,对这些图像异想天开、充满神秘趣味的解释,构成了对于炼金术认识的陈词滥调的一部分。
虽然以我们已有的价值体系和知识建构接受和理解新的事物是普遍的认识方式,但以今格古却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回归原有语境,对正确认识是必要的。要言之,炼金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希腊罗马时期埃及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玻璃、人造宝石、合成化妆品等古代化学工业商品的生产,为炼金术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这种工匠传统与希腊自然哲学中以一元论为主体的关于物质和变化本性理论的融合,催生了炼金术3世纪在埃及的出现。从这一时期开始,炼金术士的工作就是在理论原则指导下的实际观察与操作,他们思考、构想和解释工作的方法受到他们构想整个世界的整体方式的影响。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炼金术士采用了使用假名和以梦境的形式传达信息的保密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保守商业机密的传统和戴克里先(Diocletian)皇帝从对伪造货币和货币价值降低等方面的忧虑出发而对炼金术的废止有关。在此之后,直到8世纪之前,埃及和拜占庭时期的炼金术将实践与理论和哲学在更大程度上融合在一起。他们把希腊哲学思想(尤其是关于质料的希腊哲学思想)应用于炼金术,继续为炼金术建构着日益复杂的理论框架。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阿拉伯世界所继承。此时还产生了强大转化剂的概念,这一概念在7世纪以后霍获得了“哲人石”(philosopher’s stone)这一更为持久的名称。最经典的炼金术形象即源于此。
7世纪中期左右,新兴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地中海东部的拜占庭土地,继而埃及。新生的穆斯林世界开始与希腊思想和文化密切接触。第一批炼金术文本也于8世纪从埃及传播到阿拉伯世界。从8世纪中期到15世纪初,炼金术在阿拉伯时期广泛发展起来,在理论、概念、使用技巧和材料等各个方面都有创新和推进。对炼金术说法的批判、怀疑和否定,也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之后从未消失。到12世纪,伊斯兰世界与开始蓬勃发展和复兴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在巴勒斯坦、西西里岛和西班牙这三个地方共享边界,炼金术知识与其他许多知识一起,在12世纪初被中世纪欧洲所初次接触。
随着阿拉伯语文本被翻译成拉丁语,炼金术进入欧洲,此后在欧洲繁荣了近600年,给欧洲的文化和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并为现代科学基础的奠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争议和批评的出现、越来越多公开的官方审查以及法律制裁,拉丁炼金术呈现出更加富含暗示和影射的倾向。又在属灵派方济各会末世理论的影响下,炼金术与基督教神学产生了联系。药物制备也成为炼金术活动的一个关键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即从葡萄酒中蒸馏出酒精,并用于制备各种酊剂。到16世纪初,拉丁炼金术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越了阿拉伯炼金术,除了炼金之外,药物制备及一系列用化学方法来生产用于艺术和制造的产品——盐、颜料、燃料、矿物算、合金、香料、各种蒸馏物等也继续发展。炼金术的观念、隐喻、产物、理论、时间和实践者,也逐渐进入了艺术家、剧作家、传教士、诗人和哲学家的视野。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和现代早期,炼金术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炼金术在实现金属嬗变、制造更好的药物、改善和利用自然物质、理解物质变化等多个方向得到发展,炼金术与神学和哲学概念的新联系也被创造出来,用于解释结果和指导实践研究的理论激增,从业人数也大幅度增加。17世纪以后,随着商业和制造业对欧洲经济的日益重要,与之密切相关的炼金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与日俱增。现在一种普遍的倾向是极力贬低炼金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实验内容,但他们的实验室活动却提供了相反的证据。作者作为化学家和历史学家对炼金术文本的破译和实验室复原的第六章非常精彩。炼金术士并非痴迷地一再重复错误、追求不可能,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同时有着实验室操作和观察的基础。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炼金术所表达的理论思想是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相一致的,也因为其活力和多样性及与其他许多知识和创造性领域的联系,其在现代早期文化中广为流传。
进入18世纪以后,反对炼金术的声音变得更加强大而持久,主要关注点不再是理论上的理性争论,而是关于炼金术在道德和社会方面的欺诈议题。17世纪末,随着炼金术在科学研究、医学、贸易和思想活动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不断增加,它最终开始职业化,形成了一门正规学科的轮廓。“炼金术”与“化学”开始逐渐分野,炼金术不道德的坏名声使得从业者急于对其去污名化,这种去污名化加速了这种分野。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将炼金术与巫术、魔法、占卜、占星等归入了“神秘科学”的垃圾箱。人们对不接的事情进行争论,对只是相信却给不出理由的事物进行断言。批判对理性盲目崇拜的浪漫主义运动,又给炼金术贴上了“反权威”的标签。进入19世纪之后,炼金术又逐渐与强调自我转化与心灵修习的“神秘学思潮”发生关系,并进入到心理学的讨论范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潮流下,炼金术在这一时期被重新定义和重新诠释,虽然人们对之前的炼金术和炼金术士做出了错误的论断,并深深地影响到今天,但同样构成了炼金术历史的一部分。
科学史属于科学的范畴,更属于历史学的范畴。那么抽离历史情境的价值评判和解读都将扭曲科学发展史的真相,这是书中不断强调和努力澄清的。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提出,作者在开篇就指出西方炼金术传统与中国炼丹术传统在文化和思想背景上的迥异,冒然合并讨论只能造成混乱,“假设和断言这些联系是不明智的”。两种事物是否具有可比性是比较研究的前提,这应该引起如今许多随便什么东西都可以用来做比较研究的人的重视。
《炼金术的秘密》读后感(五):从科学到神秘学
炼金术起源于公元3世纪左右的希腊-埃及时期,当时的炼金术还没有和“神秘学”扯上任何关系,而是一种正统的科学。当代科学早已证明,炼金术中最关键的“金属嬗变”(transmutation)根本无法实现,但在当时,这一点却从未引起过任何怀疑。人们都相信,金属嬗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古希腊哲学。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在世间万物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其实存在着某种稳定不变的基底,而这种观念被称为“一元论”。以此为基础,炼金术所要做的其实就是将这种稳定不变的基底和金属的其他性质分离,最后再通过对这种基底进行加工,将“贱金属”转化为“贵金属”。所以,炼金术在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被认为是一门“玄学”,因为它结合了实验室工作和哲学理论,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到了公元750年至1400年左右,大量的希腊文本被翻译为阿拉伯文,传入阿拉伯世界,炼金术也借此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制金的思想通过《赫耳墨斯秘文集》和贾比尔·伊本-哈扬等人的著作被大众接受。此时的炼金术具体操作方式虽然有所变化,但其理论基础仍然来自于古希腊哲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排出物”(exhalations)理论,《创世秘密之书》指出,所有金属都是由汞和硫两种本原复合而成,只是其汞和硫的精细程度和比例不同。所以,金就是由最精细的汞和硫按照最精确的比例完美结合而成的,由此可以推出,通过调整其他金属中的汞硫比例即可得到金。也是在这个时期,历史上开始出现否定金属嬗变的声音。但是,这种反对并非来自于科学实验,而是出于对人力的质疑。在《论炼金药》等书中,伊本·西那提出,人工制备的东西永远也不可能与自然物一样,所以炼金术改变的只是表明差异而非本质差异,即炼金术中产生的金并非真正的金。有趣的是,这种人工制品比不上自然物的想法即使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人们往往都对化学物质(如味精等)极为警惕,并提倡使用自然物品(如海盐等)。从这时起,炼金术开始和骗术扯上关系,其科学基础开始受到怀疑。
而在拉丁中世纪时期,炼金术向“玄学”靠近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靠近首先来自于炼金术与基督教产生的新关联。对于中世纪的修士们来说,炼金术是一门在“敌基督”时代会变得至关重要的科学,因为当“敌基督”来临时,炼金术能够保证教会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同时,炼金术中对汞的处理被维拉诺瓦的阿纳尔德和基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位作者认为,基督经受的四个阶段的折磨(鞭笞、戴荆冠、钉十字架和十字架上的渴望)和汞经受的“四重折磨”相似,且正如基督在受苦之后得到崇拜一样,汞也通过这个过程成为了受人赞誉的“哲人石”,所以,了解炼金术可以使人了解基督教的教义。
当然,15世纪之前炼金术中也并不是不存在任何“神秘”的成分。从希腊-埃及时期开始,炼金术士们就一直致力于使用保密的写作手法,采用“匿名”和“信息加密”等方式保护自己的知识成果。这种尝试的目的在于将“配不上”这种知识的人排除在学科之外。阿拉伯时期,炼金术士们将一个想法或工序分散到一本或几本书中,以“一本书打开了另一本书”为座右铭,遵守着“知识分散”的原则。到了14世纪,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就“伪造货币问题”开展了一次与炼金术相关的辩论,指出不受限制的制金知识会破坏经济和政治稳定。自此,炼金术文本的保密性进一步加强,这就意味着,只有最刻苦和最聪明的一小批读者才有可能破译炼金术文本,进入炼金术的世界。
15世纪末,炼金术进入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炼金术各种理论和方案并存,呈百花齐放之态。化学学科逐渐成型,但炼金术还没有被打入“神秘学”的冷宫,化学和炼金术仍然共享着“chymistry”这一名称。炼金术的辉煌一直延续至18世纪20年代,也是在那时,它才真正从正统的科学中分离开。18世纪初,反对意见聚焦于炼金术在道德和社会方面的欺诈议题,炼金术突然衰落。出于对金属嬗变的道德拒斥,以及提升“化学家”和“化学”的地位等目的,巴黎皇家科学院将化学范围内最容易受到批判的事物分离出去,贴上“炼金术”的标签,而被认为有用的过程和观念则作为“化学”被保留下来。“炼金术”和“化学”一分为二,两个词都有了更加严格的定义。到了启蒙运动时期,炼金术更是成为了一切“愚昧”(Unenlightened)事物的标志,受到了来自理性主义和传统道德的双重攻击。
但真正让炼金术成为“神秘学”的,还是19世纪时的“神秘学复兴”运动。玛丽·安妮·阿特伍德在当时出版了一部名为《赫耳墨斯奥秘初探》的炼金术著作,并在其中提出,炼金术是一种自我转化的心灵修习,“人”是炼金术中真正的实验室,金的转化依赖于心灵而非物理的操作。阿特伍德是历史上第一个将炼金术与人类的“精神进化”联系到一起的作者,她的观点来源于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广为流传的催眠术和“动物磁学”,在当时深受追捧。阿特伍德的书进一步加剧了炼金术与化学的分裂。在此之后,伊桑·艾伦·希区柯克在《评炼金术和炼金术士》中对炼金术文本进行道德和基督教式的解读,认为炼金术纯粹是对道德生活的寓意描述。在1893年出版的《炼金术科学》中,威廉·怀恩·韦斯科特将炼金术与东方神秘主义糅合,加深了炼金术的神秘学色彩。韦斯科特海帮助组建了“金色黎明会”(Hermetic Order of the Golden Dawn),该组织对维多利亚晚期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对诗人叶芝的重大影响也早已得到承认。另一位作者亚瑟·爱德华·韦特更是设想了一种“人的炼金术转化”,试图通过唤起“人的身心未进化的可能性”来“永葆青春”。而关于炼金术从科学向神秘学的转化,还有一位大家不得不提,那就是荣格。荣格认为,炼金术其实是对无意识的描述:炼金术士的心灵内容被无意识地“投射”到其容器中的材料上,与物质本身毫无关系。这一切都使得炼金术与科学越走越远,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将炼金术视为“玄学”的观点一直到19世纪才产生,也就是说,针对19世纪以前的炼金术,这种观点并不成立。
所以,我们后来更加熟悉的关于“炼金术”的阐述和再造,其实都来自于19世纪之后。比如,颓废主义时代的波德莱尔曾经说过自己的诗是一种“炼金术”,其含义正是对炼金术“提纯”和“嬗变”概念的借用。兰波曾写下《文字炼金术》一诗,其中的“炼金术”和中世纪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炼金术,已经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而在当代,炼金术通过流行文化又再次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借助于大众熟悉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里的“魔法石”其实就是哲人石)、《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等小说,以及《钢之炼金术师》等动漫作品,炼金术再次成为一种玄乎其玄的文化注脚。但这也导致现代世界对炼金术的了解仅仅停留于表面,大多数读者对于炼金术士的想象也仍然停留在穿着长袍、身材佝偻、守着沸腾坩埚的巫师形象。但实际上,今天也许仍然还有许多真正的“炼金术士”分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执着地寻找着哲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