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经典影评集
《悲惨世界》是一部由拉吉·利执导,让娜·巴利巴尔 / 达米安·勃纳尔 / 亚历克西斯·曼蒂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影评(一):香港离巴黎有多远?
刚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法国新片,在上海电影节无时差展映。
一次法式维稳的失败,一场青年暴动的酝酿。电影始于庆祝法国世界杯夺冠引发的骚乱,贯穿着欧洲圣母对移民少年的人文关怀,却终局于巴黎的官民主客贫富黑白之间的不期冲突。作为故事,全无前因后果起承转合的轨迹可循;但作为现实,往往就有不可理喻不知所以的发展逻辑。
在这个悲惨世界上,民变动乱此起彼伏,从巴黎、委内瑞拉再到香港,有多少深陷其中的个体不知不觉就成了事件的一块积木。就像影片结尾,持枪的白人片警和手握燃烧瓶的黑肤男孩惊悚对峙,双方都目光坚定如同自己手握真理,这时画面定格影片落幕。所有的“真相”和“意义”都是留给站在时空远处的我们信手描绘的……
《悲惨世界》影评(二):《悲惨世界》
这是一部完成度特别高的长片处女作。致典古典文学的现代解构,剧本精巧,有黑色也有黑色幽默。
巜悲惨世界》用现实主义文学自描手法,直陈在移民冲突、阶层分化和行政失序等多重困境下撕裂的法国。多族裔混居的法国就像一座活火山,随时可能被某种意外点燃,滋生不可收拾的暴力,凯旋门前八方同聚万人空巷的盛大场景,也许只存在于世界杯夺冠之后的狂喜瞬间。紧张复杂的底层社会关系,警民冲突,宗教种族差异,移民问题都有一个高度临场感的呈现。视听有冲击力,讨论不泛化,而是具体铿锵有力到振聋发声。
"这世界上没有邪恶的植物,也沒有邪恶的人,有的只是邪恶的培育者。"
"开放性"结局让人揪心,但似乎也注定悲剧,复仇的怒火无可避免,导演已经通过台词给出了暗示。
《悲惨世界》影评(三):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的传神之处在于这部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无比丰满动人,比真正的人还更能体现出人性。这其中,我最喜欢警察沙威。 沙威是法律的化身。他勤恳工作,保卫人民,却对犯罪者冷血无情,独断地将一切话语曲解为狡辩,坚定地将人民分为有罪者和无罪者。惩罚罪犯、保护民众,他贯彻这一信条。甚至在自己身上,他又用这个信条构造了他的世界。这是一种极其正直的扭曲。沙威不势利,不拜金,却被周围的世界深深影响。而冉·阿让宽恕他,则是对他最大的打击。在此之前,沙威是那样果断,毫不吝啬自己的性命。而此时,他犹豫了,他无法接受自己不是法律、而是人的现实,便果断地以结束这种犹豫来做最后的抗争。 沙威的角色迷人之处就在于他与冉·阿让在行为、立场,精神上的对立,而这种对立有归结与他们性格里的坚定和他们对希望的追求。 《悲惨世界》这部作品就像一块水晶,用一个个角色构成的棱,把这个世界映射出来。
《悲惨世界》影评(四):黑夜不是全然的黑
這是一部嚴肅的電影,至少在看完之後,諾大的影廳靜到能聽見彼此的呼吸;沈重無比。
相較於短片版本,103分鐘的電影增加了每一個角色的家庭描繪、還增加了馬戲團獅子出走的戲碼,不過核心劇情依舊影射歐洲乃至當下世界性的社會衝突。
電影中的一個橋段是路過文豪雨果先生就讀的學校,暗示了接下來悲劇的故事;片尾字幕也引用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話:「沒有絕對的惡人,也沒有天生的劣苗⋯」或許只有以觀察者身份置身事外的空拍小男孩,才比較接近乾淨。
移民問題帶出的爭議,暴力在執法者、當權者、底層身份者、兒童幾個角色上輪替發生,觀眾從最初的價值觀判斷到後來無法分辨的善惡走勢,一片咆哮混亂,一片煙硝血海⋯收尾在絕望的對視中,不知是導演難定奪,還是因為此時此刻仍不斷有著類似的事件?看這部電影真的會感覺到顫抖,拍攝前完全料想不到的,卻離我們那麼近地正在發生。
著實為這個世界難過。
題外話:交鋒場挺難拍的,尤其指導一群孩子。凝重氛圍營造得不錯,可以一看的電影。
《悲惨世界》影评(五):世界悲惨
社会的黑暗,人性的丑恶,在雨果先生的笔下发挥的淋漓尽致。用主人公“冉阿让”经历的“无辜入狱—逃狱作恶—感化发财行善—正义入狱—又逃狱救女孩—姻缘后死去“的情节,使全文环环相扣的同时把“冉阿让”仁慈正义和“德纳第”的阴险狡猾形成鲜明的对比。 文中的世界很黑暗,但也有光明的一面。前期的“冉啊让”靠蛮力生活得十分贫困,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底层的无奈。后期的“冉阿让”遵守国家纪律,虔诚于主并且德不断施救穷人。显然,这是天使的化身,是上帝的灵魂所在,这反应了部分身处于中层以上劳动人民的生活。但其中的善举容易被心怀诡计的奸恶小人所利用。那便是社会黑暗的一面:从死人身上收刮钱财、把“珂塞特”当做摇钱树直逼她母亲含遗憾死去、屡次骗取好心人的仁慈费等行为无一不指证“德纳第”的贪婪无度。让我们这些读者看的恨啊! 卞福汝主教的仙逝、沙威探长的投河、“冉阿让”的幸福长眠都印证了当代社会正义力量的薄弱与无奈!而以“德纳第”为代表的黑暗势力的猖狂与邪恶将永存!这究竟是法律的缺失?还是社会的黑暗?
《悲惨世界》影评(六):奇幻世界
前半小时一直生气,后一个半小时一直叹气。
生气是因为完全听不懂,除了骂人的部分,后来渐渐被带入故事,也是硬听了半小时以后开始熟悉那个口音了。
故事背景是去年,法国赢了世界杯。
简直奇幻!
我们明明在同一个时代,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可是我只能坐在电影院里看他们的生活,终身都不会踏入他们的街区一步。
太讽刺了。
我男人说,倒找我3000欧我都不会看,太沉重了。
我不以为然地说,这都接受不了?比这部还更残酷的现实多的是,满世界正在进行时。片尾打了那么半天,一直到少年手握燃烧弹,警察又无处可退时才掏出枪。我没感觉到对峙的紧张,倒是非常非常惊讶,竟然一直忍到这个时候才掏枪,我一直以为他们没有枪!
不接受难民的瑞士确实安全,接受了难民又处理不好的法国,特别巴黎,确实治安差,可是,我更爱这个,宁愿忍受治安差,也要拥抱人道主义的法国;默默忍受公共交通系统罢工,地铁挤得要死,各种步行滑板车自行车,也面不改色毫无怨言的巴黎人。
真的很酷!
《悲惨世界》影评(七):影史最高水准的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通过冉阿让的后半生,将法国拿破仑统治的后期的各色人等和各种思想都展现出来,一片面包换来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这就是所谓的绝望吧。全篇给我最大震撼的,是安你海瑟薇的演技,让人震惊,而她也凭借此片拿到了最佳女配的小金人儿,但是如果没有苏珊大妈的歌声,她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演绎效果吧,I dreamed a dream, 海瑟薇一镜到底,一面流泪一面歌唱,歌声宛若一片厲风中破碎顫抖的残瓣,如泣如诉,锥心处,氤氳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奈悲戚。 这部戏让歌剧重新达到了巅峰,却非常考验人的耐性,对于只能听懂中文的我们来说,看下来全篇是很累的,不仅眼睛累,身心都会很疲惫吧,可是,脑海中却只剩下了“荡气回肠”四个字。为什么会累呢?因为音乐剧加深了影片的感情色彩,它让悲伤更悲伤,激愤更激愤。 那个时代的法国,充满着残酷和悲悯,破灭的梦想、失落的爱情、生命的牺牲、痛苦的革命和一个人的自我救赎。其实中国的黄花岗也发生过这样事情,而且结局也一样,一群学生因为自己的理想和正义,纷纷涌上街头,可是反抗的势力永远没有镇压的势力强大,无论他们创造了多么伟大的历史作用,他们都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这也是雨果所要呈现给我们所谓绝望的悲惨世界吧。
《悲惨世界》影评(八):无需编剧的“巴黎斯坦”
巴黎北郊的93省、臭名昭著的圣丹尼,是吃瓜群众耳边真正的“巴黎斯坦”,是耸人听闻的公号新闻里华人被抢被打的地狱,是打卡游客绝对清楚要避免的禁区。可那儿除了无法无天的罪犯,也总该生活着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吧? 马里裔导演拉吉·利的《悲惨世界》,开始于2018年世界杯法国夺冠时的疯狂庆典。街坊黑人小孩聊着登贝莱、姆巴佩这些英雄名字。银幕外的世界里,那个时候也摆出1998年和2018年法国冠军队的全家福,后者几乎全黑。那么问题来了,这究竟是谁的法国? 接着,电影就以大段的日常生活手持跟拍,向观众展现那个“最不白”的法国,究竟是什么样?前一半的时间,我们看到足球小将、新调警察、社区大妈、时髦少女……狂欢终了,柴米油盐跟上,一切平静到可以叫做“圣丹尼的日与夜”。然而,从巴士底狱到黄背心,巴黎毕竟是“革命老区”,不可能这么安静下去。社群内警民之间、族群之间的高度不信任,正在一点点摩擦中产生危险的火花。惹祸后逃跑的孩子,被警察的防爆弹打伤,而这一幕,偏偏被头盔女邻居的无人机拍了下来……最终积蓄成了巴黎版的“小丑”暴动。 从愤怒到爆发,从摩擦到骚乱,一切顺理成章发展着,完全不露一丁点编剧的痕迹。“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电影以雨果同名经典的引文结尾。
《悲惨世界》影评(九):一场法律界限与道德良知的拷问
片名是维克多·雨果的名著,甚至片尾也引用了原文的话“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影片以2018年世界杯后的凯旋门下大游行开场,由一场非裔少年和警察的冲突拉开了序幕。事实上,法国早有革命传统,不论从两百年前的足以记录史册的大革命到近期的“黄背心运动”,在法兰西人民团结一致的表象下人们的不安和困惑以及对权利和秩序的混乱界定一直存在。
电影不但涉及了微缩影像下法国真实的社会问题,而且引出了法国人对种族问题、女性弱化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电影中是矛盾的,随着电影人物情绪的升华,这样矛盾的态度隐匿在了循环的暴力当中。一个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权利的归属和对阶级以及原始地位的敏感性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在权利产生的同时,权利的使用却受着不同社会族群牵制。随着权利的不断交叠,这场蛰伏已久的交锋达到了高潮,于是在阳光下的阴暗面,暴力不可预知、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即使我们身在21世纪,但从巴黎、智利到香港,这样的冲突仍在上演。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用冉·阿让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是恶的终结,可在现实世界,善恶有着更复杂的判断标准,在这样的境况下,有着善恶灵魂的浮屠众生本是一体。没有坏的庄稼和坏人,但我们的确要思考,谁是那个坏的庄稼人。
《悲惨世界》影评(十):一场法律界限与道德良知的拷问
片名是维克多· 雨果的名著,甚至片尾也引用了原文的话“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影片以2018年世界杯后的凯旋门下大游行开场,由一场非裔少年和警察的冲突拉开了序幕。事实上,法国早有革命传统,不论从两百年前的足以记录史册的大革命到近期的“黄背心运动”,在法兰西人民团结一致的表象下人们的不安和困惑以及对权利和秩序的混乱界定一直存在。
电影不但涉及了微缩影像下法国真实的社会问题,而且引出了法国人对种族问题、女性弱化的态度。这种态度在电影中是矛盾的,随着电影人物情绪的升华,这样矛盾的态度隐匿在了循环的暴力当中。一个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权利的归属和对阶级以及原始地位的敏感性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在权利产生的同时,权利的使用却受着不同社会族群牵制。随着权利的不断交叠,这场蛰伏已久的交锋达到了高潮,于是在阳光下的阴暗面,暴力不可预知、无法避免地发生了。
即使我们身在21世纪,但从巴黎、智利到香港,这样的冲突仍在上演。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用冉·阿让的故事告诉我们,善意是恶的终结,可在现实世界,善恶有着更复杂的判断标准,在这样的境况下,有着善恶灵魂的浮屠众生本是一体。没有坏的庄稼和坏人,但我们的确要思考,谁是那个坏的庄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