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坚果壳》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0-03-13 06:19:07  热度: 227℃ 

点击全文阅读

《坚果壳》是一本由[英] 伊恩·麦克尤恩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坚果壳》精选点评:

●是在子宫里的哈姆雷特,胎儿成为一个巧妙的装置被困在一本小说里,来充当麦克的喉舌。九个月胎儿的悲喜交加的审议,它无所不知的语言把我们直接矛盾延伸到破裂的边缘。莎士比亚的名言藏着这儿和那儿,这才是真的复活节彩蛋让我们直扑而上。生存还是死亡变成了一个产前问题:是撒出生命的种子,还是冻结死亡的甘露。

●2016年9月在牛津blackwell书店已看到此书即将发行。2018年8月终于在上海书展上看到中文版。但不知什么原因无论是在上海书城或西西弗等连锁书店,在北京的pageone、三联,《坚果壳》都没有影子。有说译文想等麦克尤恩十月来华宣传时再推出,但也有可能是要再校检。像第81页“盛夏,二月的大风盘旋、呼啸”,难道英国成了南半球?还有第132页,“不过我们都挺挺挺过来了”这挺得太多了。喜欢看麦克尤恩写少女反省自身“天真”、中年男人反思自己“直男癌”,这特别紧扣他写作的中心——“赎罪”的意味。但这个想要与《哈姆雷特》形成互文以婴儿的视角切入,“目睹”母亲为了情夫谋杀亲夫的故事阅读过半后还是难以让人产生共鸣。这个巨婴太成熟了,但又不足以披上丹麦王子的外衣慷慨激昂。不过麦克尤恩式的瞬间还是有的。

●有意思

●叙述角度很奇特。 剧情没什么新奇的 但是语言真得难以让人望其项背,其实在借“我”的嘴在发表一些看法,对我来说趣味性基本没有。 该看第七章,弃。

●太精彩了。伟大的金字塔建筑 世间精华的混合物迸发 结构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对哈姆雷特的戏仿。麦克尤恩精湛的体现了作为一个双子座的素养。高端高端。难以企及

●挺有意思,找到一个形式把观点一泻而下,期间还兼顾了叙事。一场荒唐之事是如何推动至结束?其中的推动确实果决而利落,尤其喜欢结尾几页。

●简单的故事,新奇的视角。ps.中国的存在感可真强啊……怪得不帝国主义要处处针对咱。

●更正:在了解完作者的生平后,我对这部作品有所改观,这大概是他对自己父母糟糕婚姻的一种控诉,是对自己童年从未反抗过的一次思想上的抗争。

●应该是写着玩的,很多议题(移民、性别、社交网络etc)都浅尝辄止,不过阅读过程还是很抓人。胎儿的叙述视角太聪明了,有时候我在想胎儿有没有可能变成母亲的另一重人格?p.s. 小吐槽一下翻译,大部分都蛮好的,不过这个译者一定不爱喝酒,Sauvignon翻了一个很生僻的名字,这就算了,但Gin & Tonic您给我写成“杜松子酒和汤力水”我是真的无法接受:)

●麦克尤恩的作品,可读性自然是高的,只是这部小说的立意,他完全可以写得更好。然而真实的阅读感受是:麦克尤恩写着写着懈怠了、放松了,不想好好写了。所以很多理念没有表达出来,比如“蓝色和粉色”,关于人的自由意志,关于父亲回魂的意象等等。如果像年轻时候写作那般卖力,这些元素都是能贯通起来的。不过故事的视角真的很棒:一个未出生的婴儿在母亲子宫里观察真实世界的一切,只可惜麦老师也没有用好这个视角,从而显得噱头大于内容。(还好麦老师的作品买得早,这套上海译文全新版本真有点贵,但设计和做工还有捧在手里的感觉都很好,适合地铁阅读和收藏。)

《坚果壳》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万物皆有灵

首先要感谢【豆瓣鉴书团】这次的活动!让我有机会第一时间能够拿到麦克尤恩的新书。

首先,整体下来的阅读体验还是比较轻松。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叙事的角度,全书基于一个仍孕育在母亲腹中胎儿的视角,从他所描述的世界里,我们目睹了一部发生在21世纪英国的《王子复仇记》。

而书中真正令我着迷的,恰恰就是主人公自身。从一开始当读者意识到正在向我们诉说着的,是那位自我意识才萌发不久的腹中胎儿。我不知道这样的设定是否可行,我们可能也无从知道。但又如何,如此耳目一新的视角,确实能提供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甚至还会有一种“万物皆有灵性”的感觉。

不过我唯一有点疑问的是,虽然书中的父亲是一个博学的诗人出版商,母亲每天都有通过收音机朝闻天下的习惯,但是我们主人公所展示出的谈吐以及阅历,着实让我自愧不如。

《坚果壳》读后感(二):【豆瓣鉴书团】《坚果壳》读后感

开篇,“于是我在这儿,倒挂在一个女人的身体里。”故事以一个婴儿的视角,讲述了他在面对母亲和叔叔乱伦,为了得到遗产设计害死他的父亲,他在母亲的身体里,知道了他们所有的计划,想阻止却无能为力。他爱他的母亲,同时也恨他的母亲,这两种情感交错着,折磨着他。

母亲和叔叔计划得逞之后,面对他们的谎言,他们的残忍,婴儿内心的仇恨剧增。复仇:这是一股本能的冲动,十分强烈,可以原谅,在被侮辱、被欺骗、被伤害后,没有人能够抗拒为报仇出谋划策的诱惑。

一个人一旦开始他的复仇行为,便无法回头,没有慰藉;不会安心,一切都会改变。

母亲作为谋杀的策划者,她对自己伪造出证据信以为真。

只有说服自己,人才能心安理得、一如既往的骗人。

麦克尤恩,坚果壳喻子宫,以一个婴儿的视角来写故事,洞悉一切而无法改变,你只能远远的看着他发生,却无法阻止。

《坚果壳》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关于谋杀这件事

首先感谢豆瓣读书时隔一周再次给了我中奖机会(也许运气都花在这上面了吧2333

这次拿到的是麦克尤恩的新书,在这之前只读过一本他的书,还是因为友人的多次推荐才看的,然而那时候的自己对这种类型的书并不感兴趣,读了一本之后只好作罢。而这次的新书简介里提到了莎士比亚,让我的兴趣一下子起了来,拿到书之后在一个上午断断续续地读完了。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读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便可以猜到结局是什么,但是吸引人的是它的叙事视角,也就是从婴儿的角度来阐述一桩被人性击败的谋杀案。故事精彩的部分不在于谋杀的过程,而在于谋杀成功之后二人的心理变化。而婴儿,还未出生,可否称作人还是一个未知数。想起那句老话,“比鬼更可怕的是人。”正是因为婴儿的从未出生,这赋予了它人所不具有的上帝视角,但是这也限制了它的权利。

与其说是为父报仇,不如说是人性为犯罪报了仇,永远不要考验人性,也永远不要低估了人性。

《坚果壳》读后感(四):[豆瓣鉴书团]GO NUTS GO BANANAS

在莎士比亚面前,卑躬屈膝,是我们的荣幸。致敬莎翁!

无论是在西方文学世界或戏剧界,莎士比亚都是一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能在他的照耀下匍匐前行,是我们的荣幸。如果无知无畏,认为莎翁的戏剧不过尔尔,我斗胆建议你去读一读他的十四行诗原文。人类文明灿烂时。

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千人千解。而“复仇”这个主题,则长久存在于神话故事、戏剧、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是,存在于我们的基因里。

复仇成功苦,复仇失败亦苦,总之,怎么都苦。

坚果壳,Nuts Shell。子宫是壳,“我”是种子,亦是疯子。通常书名起得巧妙且富有深意的故事,都不浅薄。伊恩•麦克尤恩在这本书里,夹杂了大量的个人见解,关于人类,关于世界。在第27-31页,集中发力。“哈姆雷特”式的故事和语言是外壳,作家的思想是内核。

GO NUTS GO BANANAS. 读完这本书后,你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坚果壳》读后感(五):【豆瓣鉴书团】你我皆“我”

说来惭愧,在《坚果壳》之前,麦克尤恩出名的《赎罪》《儿童法案》都还没来得及看,这是第一本。但读时和读后感觉都很好。

对我而言,这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书:我们谁都不记得在妈妈肚子里的事情,到底有没有思想,会不会有想法,每次踹妈妈肚子到底是不是有所表达。而麦克尤恩这次的讲述,以一个未出世婴儿的视角,来写外部世界的一个巨大阴谋。

实际上作为读者而言,你我皆“我”——这位未出世的婴儿。我们只能旁观,只能通过描述来想象,无法阻止所有事情的发生。就像是《一出好戏》里那只蜥蜴,冷眼旁观,无能为力。

约翰。读开篇的时候,我想起《月亮和六便士》里那个善良的德克。中间我一度以为约翰也有自己的伎俩,还想说会不会大快人心,最终却还是归于一声叹息。

特鲁迪。我不理解她。情欲真的能如此蒙蔽人的双眼吗?克劳德的市侩和愚蠢,她也知道啊——但转念一想,我对克劳德的全部观感来自“我”的叙述,谁又能知道“我”是不是真的客观呢。

我很喜欢结局的描写,那种努力撕开一切,想要冲出来的新生感。这是我看过对出生最独特、也最有生命力的一次描写。

也不禁想,“我”还记得这一切吗?会有真的“复仇”吗?

夸赞这本的描述和翻译,读起来非常流畅。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