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精选

时间: 2020-03-13 06:20:28  热度: 258℃ 

点击全文阅读

《铁血兴亡录》是一部由王凌寒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5-12-17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血兴亡录》精选点评:

●演的成分太多了 假假的慢动作。故事还是牛逼的。

●如何很好的抓住机会才是王道

●历经唐、宋、元、明,存在时间最长的藩镇,驱逐南诏,抗击蒙古,保卫宗族,守卫边疆,一个家族七百余年的辉煌。

●87/100 如今海龙屯能走的路,曾经都是血与泪,“上帝折鞭之处”。

●东方的史塔克家族,尽臣节,守疆土,满门忠烈,即使是最后的杨应龙实际上也并无谋反之心,可怜可恨更可悲可叹。三段式故事,唐,杨端,克南诏,复播州,永镇斯土;宋,杨价杨文父子,修筑钓鱼城海龙屯,坚守抗击蒙古铁骑40年,钓鱼城之战重创蒙哥“上帝折鞭处”;明,杨应龙,红颜祸水和不作死就不会死,仍然忠于朝廷出兵抗倭寇,也是个军事天才!纵观700余年杨氏家族史,能够长久存在,文治武功,皆可称道,利用天险地势,骁勇善战,御前雄威军;水利农事,发展生产,宽容治理,与少数民族融合。由此可见,杨氏领主个人能力都是过硬的。

●很好看,一个家族的兴亡史总是让人感慨。短短三集,有开疆拓土,有民族融合,有家国天下,有士大夫情怀也有男儿血性,真的很难得了。唯一的遗憾就是太短了,要是能拍长一点讲详细一点就更好了

●有趣,因为四川的一个小兵的一炮,拯救了埃及人免受蒙古铁骑之苦。

●强烈推荐!

●很棒,一段不为人知确又精彩纷呈的历史。别的不讲,播州杨家军抗蒙的那段历史就足以为世人铭记。

●1.为抵挡南诏,太原杨氏在唐朝风雨飘摇时进军播州,也算是逃离乱世成功在域外立足。当然,按片中描述创业初期并不容易,数代艰苦征战才站稳脚跟,但毕竟汉人的技术优势才是基础原因吧。 2.一开始征战的罗闽部居然就是后来的水西,是不是与汉人军队的接触和征战也促进了水西形成地域相对广阔的统一政权? 3.许多情节究竟是不是史实表示怀疑,但仍然相信抗蒙战争中的表现确实牛逼。强烈觉得是极好的影视剧素材!其实本片拍得也像演义。 4.杨应龙作,但贵州和四川的地方官似乎更作。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一):国家的荣辱,家族的使命

在看这部作品之前,一直只是对钓鱼城有所耳闻,但是具体,却不知道,中国的历史长如长江,在这漫漫的几千年中,人间百态,英雄本色。同时也正是因为这历史太过漫长,所以,有些英雄,我们忘却了。

很难想象,一支四川的地方军队,居然能抵挡住北方蒙古的铁骑.一座小小的钓鱼城,居然能够死守40年,直接或间接改变蒙古和亚欧大陆的历史,如果没有钓鱼城,文艺复兴的成果将付之一炬,忽必烈也不一定能够如此让人如雷贯耳。在这四十年间,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想来想去觉得,他们守的不只是一座城,而是一个名族的气节。

人们总说宋后无中华,明后无中国,其实不是说什么名族歧视,而是讲的名字气节,南宋灭亡时,丞相陆秀夫能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身后十余万的军民均跳海相随,这样的气节,让如今脸皮厚道一定程度的日本举国縞素,上至日本天皇,下至平民百姓。这样的气节,对比清末的情景,是不是对比鲜明。

播州杨氏,虽然只是我国历史上千千万万身怀名族气节的中国英雄的一个缩影,也许,他们的丰功伟绩不足以成为战神般的传说,但是正是数已不尽的他们成就了如今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名族。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二):杨应龙之死的惋惜

真的佩服杨家开疆拓土,守土尽责的精神,杨应龙最后之死无比令人惋惜。

很显然,杨应龙谋反完全是官逼民反,是川贵两省觊觎播州财富的妒忌和猜忌诱发的,片中提到的贵州钱粮调度问题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虽然史书会记载杨人品不行有几大罪状,但是这都是过去历史惯用的写作手法,常常在讨论问题时首先使用道德标准去审视,而对真正的利害关系描述不多,甚至存在抹黑或粉饰的情况,而杨应龙显然被抹黑居多。然而,他的死可能是偶然的,但杨家退出历史舞台却是必然。因为从明朝开始,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已经逐步实施,将原本属于蛮荒边陲的土地逐步纳入中华文明核心区也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而播州在杨家七百年的经营下已经是鱼米之乡,具备了改土归流的条件,中央政府不能再允许这样的土皇帝存在了。

事情原本可以用更合适的方式解决,就像杯酒释兵权一样,只是历史进程的发展太过血腥。川贵两省因为觊觎播州财富,故意收集把柄,在处理杨应龙时故意采用激化矛盾的方式,最终酿成悲剧。杨应龙也许到死也想不清楚,即使如祖先一样对国家尽职尽责,为什么在最后几年,自己的生活却依然被混乱包围,最后身死败亡。往小了说,是巨大的财富被小人记恨,往大了说,是被过河拆桥了。当播州被占无力收回时,用永镇斯土吸引勇士前去耕耘,当播州欣欣向荣时,就要去摘夺果实了,而创业者不肯爽快的答应,小人们只能挑拨事端了。是想,又有谁能爽快呢?

历史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歇,相同的事情依然在如今这样的时代上演,只是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如今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创业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曾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疯狂上演,最轰动一时的,就是健力宝。这个案例所讲的,也是在企业做大做强后,管理层和大股东最终分道扬镳的故事,其剧情与播州杨家的脉络如出一辙。

过去我在了解历史时喜欢区分好人坏人,史书也往往使用忠奸善恶的标准来叙事。然而历史的经验早已明示,推动历史发展的并不依靠个人的道德自律(假如杨应龙不杀妻就不会被取缔吗),而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播州已成鱼米之乡),和遵循社会运行规律的制度安排(改土归流)。我为杨应龙惋惜,是因为我不想简单地认定他是人品败坏的反贼。我也感到遗憾,因为曾经的那些开拓者最终没有美好的结局。播州这样的历史事例是不折不扣的坏榜样,它必然会打击后来者对未知领域的开拓积极性。事实上,如今许多初创企业在处理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时都面临着许多困难。阿里巴巴希望成为一家102年的公司,如今中华大地上也涌现了一大批这样的改变人们生活的企业,那么,这些开拓者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最终能获得皆大欢喜的结局吗?以及再处理相似的问题时能创造出更人性的方式吗?希望历史不再简单的把人区分为好人,坏人。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准确来说,是一个延续700年的家族兴旺史吧。

唐末年间,南诏统一南蛮六部以后在播州(遵义一带)与巴蜀一带与大唐征战不休。

播州作为南诏进入川蜀的唯一通道,战略位置特殊。

当时唐皇因为平内乱等原因,无力看顾西南地区,因此宣布能够平乱的人可以永镇斯土,基本等同于一方诸侯。

为了扩大家族势力,原太原门阀杨氏家族杨端带领家兵并团结其他势力前往播州。

经过几十年征战,在播州稳定下来,并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团结少数民族。

唐末,朱温篡权,建立大梁,唐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代。

播州杨家彻底与本家失去联系,不得不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血脉融合。

宋朝建国后,投靠朝廷。

南宋末年,率领播州军抵抗蒙古铁骑,建立要塞合州钓鱼城、海龙屯,死守西南防线。

播州军军规严苛,只可战死,不可战败,善近战、夜战,刚好克制蒙古铁骑。

播州一带成为蒙古铁骑久攻不下的土地。

可惜蒙古在久攻不下播州后,就换了战术,绕路从湖南攻打南宋都城,因此南宋还是亡了。

亡国之后,杨家降元,先人获封播国公。

到了万历年间,杨家已经发展至顶峰。

当时杨家家主刚愎自用,宠妾灭妻,加上不会做人,私德有亏,得罪了一干少数名族首领和其他官员。

哪怕他战功赫赫,还是被接连弹劾。

万历皇帝考虑到他还有用,处处忍他。一旦用不着他,就开始卸磨杀驴了。

可能察觉到危险的杨家主(忘了叫啥了)开始重修海龙屯。

随着一系列我怀疑是阴谋论的事情发生,皇帝征集24万正规军+农民军,号称百万大军,跟他带领的十六万播州军打起来了,史称万历三大征之平播战争。

这场战争耗时百来天,双方军队死伤数十万人,明朝耗银300万两,直接导致国库空虚,为几十年后的明朝灭亡埋下隐患。

- - - -

历史上把杨家末代家主写得挺不堪的。

但我始终觉得有如此军事才干,并且还有那么多将领力挺他的人,不至于如此。

杨家被灭的原因,更有可能是政治博弈失败的结果。

一个家族从开创基业到灰飞烟灭,在历史上不过也就短短几百年。

世界上每一刻都有家族在崛起,也有家族在没落。个人一生的起落、家族的起落、国家的起落,甚至文明的起落都是转瞬之间,兴衰荣辱,不过如此。

突然能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了。

以及,突然对《万历十五年》感兴趣了。

❥ 每一个朝代,少数民族治理问题都很让人头大。最常用的手段还是通婚以混淆血脉。

我发现无论是西边,还是东边,都爱用这套。

❥ 头几天发现河套平原是肥地,现在发现遵义附近也是啊。种地、牧马、养鱼、挖矿,农林牧副渔,要啥有啥。

❥ 万历年间,丰成秀吉也统一了日本,居然还两次攻打朝鲜。突然对日本战国史也产生了兴趣……

❥ 民族统一、扩充领土、征服世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统治者的梦想。

❥ 昨天看亚历山大打到印度,觉得亚历山大太疯了;今天看到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一路打到欧洲多瑙河,突然觉得……他俩没遇见真是可惜啊。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四):观《铁血兴亡录》后随感

1.铁血,是播州杨氏的特征。数代人战死沙场,平南诏,抗蒙元。但他们远不止于铁血,兴水利、农业,教化才行,对于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贡献巨大。(尤其是我是重庆人,离播州近,母亲又姓杨)看着这部 铁血兴亡录 ,只觉正如片中所述,传奇、伟大、荣光、可歌可泣!

2.知道这部纪录片,是从机核的一篇文章(好了如我预料,这就是楼上 @白羊先生 的那篇图文并茂的优秀影评)其中阐述了播州杨氏与我冰火中的史塔克家族的相似。如此倾心于狼家的我,自然是充满了期待。当时惊异于二者的相似,尤其是为和平而臣服(和因女人而灭亡,这点看后觉得不很相似),就觉得,马丁老爷子虽然参考历史,但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这段长期被掩埋、私以为中国人也不太了解的历史,大概提供没有参考的,于是对于这种巧合,这种偶然中的必然甚为惊讶。

看后末代家主杨应龙之子的死更是引起我的联想。一是这让我想起史塔克家族艾德的兄长和父亲的死。若要细究,二者在形式上不同,可是这种以亲情(父子情)为矛盾关键的内核,让我深感二者相似。二是联想到阴谋,联想到琅琊榜。杨应龙也并非庸人,他至少骁勇善战,从受小妾蛊惑弑母杀妻,到次子在局势微妙的时刻死去,再到当时重庆官员不怕事大的处理方式…我本来怀疑了一下杨应龙本来已经在备战,他自己杀死儿子(天呐我的脑回路,我又想起了神盾局特工中嘉颖挑起战争的苦肉计)但我又觉得从后面看来他还有家族荣誉感,并不会做这种事。(啊也不一定)总之我就是想起了琅琊榜中滑族公主的报复手段、梅长苏复仇洗冤的手段。

另外,杨应龙此人的刚愎自用,从纪录片中后来呈现的情节,就已可见一斑。

当然以上只是细节,播州杨氏仍是一个伟大的、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家族。除了对播州本地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不破的钓鱼城和平播对整个历史进程也有深远影响。

说到家族,第一集中对 世家大族 的介绍,他们的家族利益至上的观念让我不由得想起冰与火之歌中的类似设定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人物和情节,尤其是权力的游戏剧中泰温的一句legacy回荡在脑海。

李化龙也值得一说。在播州杨氏的铁血兴亡录中,他是配角,但我认为他也很有人格魅力。他一开始因不知情和自己与杨应龙的交往而为他辩护,到知道真相后认理而不是认人,他是非分明。后来赤脚上阵,戴孝指挥,忠孝难两全的悲剧色彩更是加重了他的英雄气。而平播之战本身又意义重大,我眼中指挥官李化龙在也因此浓墨重彩起来。

3.那篇几个机核文章中说这部纪录片制作精良,服饰等也很好,对此我不太懂,也就不予置评。

我只是觉得纪录片的讲述方式是“带勾子”的,不断设问又解答,增强了观看的趣味性,但也让人略觉啰嗦和(央视特有的?)故弄玄虚。每集开头都有所回顾,分开看就是很好的,可能原先在央视是一天一集播出吧,我三集一起看时略觉啰嗦。都是小问题。

另外我觉得讲述虽然形象丰富,但却并不脱离史料,其中的引用使人感到可信度甚高。最后杨应龙之败的叙述主观色彩浓厚又少有史料引用,让人觉得可信度比较低。但是杨应龙自杀有引用史料,再加上到了平播之战时关于播州杨氏的史料应该丰富得多了,不像之前史料匮乏,所以我也没查资料,只是觉得片中虽然感情色彩浓,但应该没有臆测吧。铁血兴亡录 (2015)暂无评分2015 / 中国大陆 / 王凌寒

《铁血兴亡录》观后感(五):这部纪录片告诉你,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一个史塔克家族

《权力的游戏》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影响力比较大的美剧之一,这部改编自长篇小说《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电视剧以其精良的制作和出色的剧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剧中的主要家族之一,坐镇临冬城的史塔克家族一直在观众们心中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其实不止在剧中,就算在原著中,史塔克家族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冰与火之歌》的世界中,史塔克家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家族。早在数千年前的英雄纪元时期,史塔克家族便出现了一位传奇人物——“筑城者”布兰登.史塔克,他筑造了史塔克家的家堡临冬城,并且孩建造了用来抵挡塞外野人和异鬼的绝境长城。从那时起,史塔克家族便成为了“冬境之王”(后来改称“北境之王”)。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史塔克家族不断兼并周边势力,逐渐成长为维斯特洛大陆北部地区最大的势力。但坐拥北地领土的史塔克家族并没有热心于维斯特洛大陆的权力争斗,而是坚定地负起“北境守护”的责任,积极协助守夜人军团对长城的防守,一次又一次的将野人和异鬼阻挡在长城之外,为维斯特洛牢牢的守住北大门。

后来,征服者伊耿和他的两个妹妹骑着巨龙来到了维斯特洛大陆,妄图抵抗的各个势力在巨龙的烈焰面前均化为灰烬,面对这种无法抵抗的神力,当时的史塔克家主托伦.史塔克向伊耿屈膝投降,托伦史塔克也当即被任命为临冬城公爵和“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保全了领地并且世代镇守北境。直到那个“错误的春天”,因为一名女性,史塔克家族起兵反叛,而后来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曾经强大的史塔克家族在战争中几乎被毁灭。

以上就是在《冰与火之歌》这部鸿篇巨作中,史塔克家族的命运。而巧合的是,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上,有一个家族也同史塔克家族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这个家族,就是播州杨氏家族,而三集纪录片《铁血兴亡录——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就为我们讲述了关于播州杨氏家族七百年的传奇历史。

播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在唐朝时期,它的地理位置在现今的贵州遵义附近,而播州的播字意为“番之有才者”,即招抚夷人所置的州,看字面意思我们就能知道,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而我国悠久的历史也多次告诉我们,这样的边远地区最容易发生对中央政府的反叛。公元859年,播州地区的南诏部落反叛唐朝,并且逐渐攻占播州全境,而此时的唐王朝已经进入晚期,实力大大衰退,面对反叛,当时的皇帝唐懿宗竟然无兵可调,只得下诏全国,招募有能力的人士前去播州平叛,而平叛的筹码则是可以“永镇斯土”,也就是永远保有这块土地。

如同史塔克家族由“筑城者”布兰登开创出辉煌历史一样,播州杨氏家族也有这么一位“筑城者”,他的名字叫杨端。当时的杨端是会稽太守,作为省级干部的他敏锐的察觉到了朝廷的这条诏谕背后的意义,于是他毅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回到太原老家,举全族之力,率领由八大姓家丁所组成的私人武装共四千余人,怀着为朝廷排忧解难、为家族扩大领地的“家国”志愿,踏上了前往播州平叛的道路。

民间有句俗话,叫“强龙难压地头蛇”,闯进播州这片偏远荒蛮之地的杨端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播州地形险峻,物产贫瘠,叛军像游击队一样躲藏在各个角落里等待着发动进攻,但有些人注定要造就时代,面对种种困难,杨端一面搞武装斗争,一面搞生产自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而这时候老天也帮了他一把,当地三大地主家族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杨氏逐渐击退叛军,收复播州,并在此落地生根。

就在杨端率领家族艰难的站稳脚跟的时候,远方却传来了唐王朝被朱温葬送的噩耗。从此,中原大地陷入混乱割据时期,而播州杨氏也与太原本家彻底失去了联系。此时的杨端面临着比“筑城者”布兰登还要险峻的局面,因为中原的乱局已经波及全国,播州附近各个势力都对其虎视眈眈,不同于小说中的原住民史塔克家族,杨端所率领的军团是闯进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汉族势力,而这些有限的汉族人口每经历一次战斗,都会减少一部分,面对着岌岌可危的局面,播州领主杨端在临终前做出了一个非常英明而艰难的决定:允许杨氏子弟放弃汉俗,与当地夷人融合。由此,播州杨氏家族,正式建立。

杨端死后,播州杨氏家族一边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一边与四方来犯势力对抗,杨氏的先后四代家主,都死在保卫领土的战场之上,最终,他们成了播州这片土地上不可动摇的统治者。虽然成了割据一方的豪强,但播州杨氏始终恪守先祖杨端遗训,于公元1108年主动请求归附北宋,宋徽宗加封杨氏家主“播州安抚使”,世袭永镇播州。但没过多少年,蒙古大军的铁骑便到来了。

作为镇守播州的豪强势力,杨氏始终坚守着“家国”思想,由家主杨价亲自领兵,配合宋王朝在四川战场上数次挫败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不但派出军队,继任杨氏家主杨文还向四川战场总指挥余玠献上《保蜀三策》,在制定了建城防御的策略后,杨氏还派出了领内两位内政达人冉璞冉琎协助建城,而这座城,就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钓鱼城”。

关于钓鱼城,一直以来被外国史学家称为“上帝折鞭处”,这所以这座城池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原因完全在于其改变历史的作用。公元1259年,不可阻挡的蒙古铁骑在欧洲打到了波兰城下,在西亚,打到了仅存的伊斯兰国家埃及城下,但在南宋,却碰到了钓鱼城这颗硬钉子。当时的蒙古军队最高统治者蒙哥亲自率军攻城,却被守城宋军的飞矢击中,命丧钓鱼城。此后,蒙古军队各势力陷入对最高权力的争斗之中,钓鱼城一战拯救了欧洲和伊斯兰世界。

对于蒙哥的毙命,播州杨氏家族功不可没。有意思的是,在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金庸把这段历史写成了独臂大侠杨过在协助防守襄阳城时用飞石击杀蒙哥大汗,不知道这是对播州杨氏的一个致敬还是仅仅是一个奇妙的巧合。

在看到钓鱼城在抗击蒙古入侵的功劳后,杨氏家族也没有放松对自家地盘的守卫,在南宋朝廷的协助下,杨氏又在领内修建了钓鱼城的“影分身版”——海龙屯,结果没想到蒙古军队宁愿改变作战计划,也不愿踏进播州一步,绕道从广西杀向了湖南。就这样,播州杨氏在西南战场上跟蒙古军队对战了四十多年,几乎没有败绩,以至于到元帝国建立后,只有播州这一个地方没有被征服。

南宋灭亡两年后,元世祖遣使入播州,告诉当时的杨氏家主杨邦宪:南宋已经灭亡,再抵抗下去已经毫无意义,而且只要愿意投降,则不计前嫌。不计前嫌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意义重大,纵观中国的历史,恐怕还没有哪一朝皇帝能跟人说你揍了我四十多年我都不计较,还继续给你封官进爵的事儿,这足以说明播州杨氏家族的勇猛。在大哭三日后,为免生民涂炭的杨邦宪向元帝国臣服,忽必烈立刻封杨邦宪为“邵庆、珍州、南平宣抚使”,追封其父杨文为“播国公”。这几乎与《冰与火之歌》小说里,托伦史塔克臣服坦格利安王朝后被封为公爵的情景一模一样!

而关于播州杨氏家族的崩溃也几乎与史塔克家族一样,在《冰与火之歌》中,围绕着莱安娜史塔克发生了一系列混乱与猜忌,最终导致史塔克家族起兵谋反,协助拜拉席恩家族推翻了坦格利安王朝,最终在五王之战中遭遇灭顶之灾。而播州杨氏家族也因为最后一任家族杨应龙杀掉了自己的妻子张春花而引发了杨氏与大明王朝之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猜忌,最终杨应龙起兵谋反,明王朝调集八路大军才最终将杨氏剿灭,这也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延续了七百多年的播州杨氏政权就此灭亡。

这三集纪录片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太奇妙了,我国历史上的播州杨氏家族和美国作家乔治马丁小说中的史塔克家族竟然是如此的的相像,它们不但对于各自所处大陆的和平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甚至连兴起和衰败的轨迹也都几乎一模一样,真是让人感叹。

随后再说说这部纪录片中的历史再现场景,在片中,有大量的历史还原镜头,通过演员的表演为我们再现了杨氏一族从筚路蓝缕到顽强抵抗再到挣扎灭亡的历史过程,考究的道具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简直比现今大多数的古装剧还要好,不光是那些还原历史人物的演员,甚至就连扮演普通士兵的群众演员,精神面貌和演技都远超影视剧普遍水平,堪称是良心大作。

可以说,这部纪录片通过非常严谨而又极具观赏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而不为人知的家族的历史,从中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是如何在历史大潮中实践的,如果你也对历史感兴趣,这部纪录片绝对值得反复欣赏。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