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命运晚餐》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0-03-13 06:21:32  热度: 272℃ 

点击全文阅读

《命运晚餐》是一本由[荷]荷曼·柯赫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晚餐》精选点评:

●把戏剧冲突集中到一顿晚餐,借此展开人物、情节、环境多方位的描写,时间、空间跨度跟随主人公视角充满跳跃性(以及神经质),像雷雨一样,各式各样的矛盾都在这顿昂贵的晚餐中爆发,伴随着平静的前菜、主菜之类的叙述。不知道是否有改编话剧,想来会很合适。

●非常不舒服的讲故事方式。明白这样是为了表现男主的心理病似的思想和人格,但真的,读不下去

●读起来真不舒服,神经病语言絮絮叨叨,像是一个世纪前的文字风格。伦理观的的底线也无限下潜.....人性的虚伪在于反种族主义、公平正义之类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都义正言辞,而当这些与个人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就学会了偷换概念缓解道德上的不适,这就是虚伪的本义。剧情的反转居然是克莱尔才是最疯狂的那个,将一个过失冲动的杀人案推向了蓄意杀人。

●亏我还打开了xmind,以为情节复杂需要记录,结果证明想的太多了。满篇的废话与脑补加戏,20页能讲完的事情生生的拖到300页,无论作为什么类型的小说都是不入流的,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文中的一段话倒是说出了我的感受:好比你不幸的读到一本坏书,当你读到一半时已经无法放下了,必须硬着头皮读完......浪费大周六的美好时光,哎。

●水滴石穿的反转最为致命+1星,刻板印象害死人。

●叙述故事的过程无比沉闷,让人昏昏欲睡,但从桥上那里变得有趣,却又戛然而止。

●读完这本书花光了我所有耐性。因为作者的叙事风格我并不是很喜欢,故事线也一直在过去现在之间穿插,可能是想要突显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羁绊之类,但是读得很无趣。整体观感有种错乱繁杂,本想着是悬疑小说,但是作者却关注在晚餐这个点,对故事的叙述(主线)比较失重,人物对话对人物的塑造还行,但讲故事的功底真的有点弱,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家本身写作风格的问题,我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小说。

●太啰嗦了,但是还算比较讽刺。

●过于啰嗦

●原以为是反映社会现状的,结果是精神异常类,那这主人公絮絮叨叨就说得通了。熊孩子也带遗传的。

《命运晚餐》读后感(一):许楚家:命运晚餐堪称柯赫笑中带泪的代表作

许楚家认为读柯赫的书,你会觉得他的笔比你的脑子快,这一层意思还没有领会清楚,下一重精神已经脱颖而出,让人的头脑与思维应接不暇。许楚家认为这有点昆汀《低俗小说》的味道,镜头迅速流转,我们完全有可能忽略掉某些关键的情节。 故事就发生在一家上流社会人物频繁光顾的法式餐厅。赛吉与保罗是罗曼家的一对兄弟。哥哥是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呼声甚高的首相候选人;弟弟是一个失业已久的历史老师,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赛吉的妻子芭比,人如其名的矫揉造作;保罗的妻子克莱儿,平凡下隐藏着聪明过人。 这样的两家,四口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在灯火通明之下,接着晚餐的掩饰,谈论起一桩不可告人的丑闻:两家的小孩儿,里克和米歇尔在一次派对之后,在取款机隔间里炸死了一位无家可归的流浪女子。这一事件促使双方家长不得不共同商讨如何收场,保大人,还是保孩子?这个通常决定崭新生命何去何从的问题,作为这个故事的悬念主题,毫不为过。 很难想象柯赫是如何将悬念保持到最后的,这就是小说的神秘所在。许楚家认为讲述人生,有时可以是长长的几十年,也可以是短短的一顿饭。如果人生是一顿法式晚餐,那么开胃酒、前菜、主菜、餐后甜点、餐后酒,甚至是结账时的小费都必不可少。柯赫就是以这个顺序作为目录,将一顿饭的人生撰写得细腻、精致,命运中的幸与不幸皆在笔下,以诙谐幽默喜剧笔调来叙述悲伤的故事,我想这是小说比较出彩的地方。 许楚家指出,小说中不仅有对政治家虚伪的嘲讽,也有对普通人温情的感动。当然,还有对于犯罪行为的思考,罪恶的根源是什么?是后天的环境造成了对他人实施犯罪,还是人人都是天生的杀戮者?小说的结尾是颇受争议的,是不是以爱的名义就可以摧毁道德的底线? 显然,荷曼·柯赫既不是伍迪·艾伦,也不是昆汀·塔伦蒂,他的叙事节奏感,显而易见。《命运晚餐》,堪称柯赫笑中带泪的代表作。

《命运晚餐》读后感(二):《命运晚餐》让读者回味无穷

本书我看了两遍,没错!两遍……

第一遍当我看到书中介绍:“荷兰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荷曼·柯赫实力代表作,荣获数个国际图书奖项,三度被搬上大银幕。”开始我觉得这只是图书介绍,夸张一点也很正常,但当我看完以后再看这句介绍,才完全理解“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的真正意思。

人性不容考验,同样人性也不容讽刺,尤其作者还是在轻描淡写平静的语调讽刺,这就好比一个说笑话的高手,他在说笑话的时候是从来不笑的。这才是可怕之处!

我在作者异常平静的讲述中,阅读之后,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结尾了吗?脑子里想象着米歇尔在杀害了同伴以后回到家,父子二人相互对望过后,深情相依在一起的温馨场面。可不应该是这样的吧?可能被所有电影书籍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个套路惯坏了,一时间难以接受。这是什么命运?在一顿晚餐过后,有人被杀死,有人却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当我看完第二遍才明白,本书精彩的地方就在于此啊……

说个和这本书无关的事儿。书中保罗的儿子米歇尔杀人以后的平静,让我想起曾经一个同事,男性30多岁,他把妻子杀死以后很长时间把尸体冷冻在家里的冰柜中。在警察抓获他之前,他都表现如常,谈笑风生,正常上下班。我记得很多次他都很平静地告诉别人说:“我妻子出差培训去了。”平静的眼神平静的语气,平静的不动声色。就是这份平静让事后我回忆起来更恐惧。

晚餐本来是想解决一个问题:两个亲兄弟的儿子里克和米歇尔,在银行自动取款机隔间殴打烧死了一名流浪的妇女,这段视频被流传到网络。为了掩盖这个事实,却引出了另一起谋杀……

《命运晚餐》从开胃酒、前菜、主菜……一路吃下去,吃出了现实、杀人、谋杀……更吃出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子女之间教育、兄弟亲情的淡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甚至是社会责任与逃避等诸多问题。

命运晚餐结束了,书中每个人的选择,所谓的命运,却让读者回味无穷!

《命运晚餐》读后感(三):来自保罗的吐槽

保罗曾是某中学的一名历史老师,他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庭乃至社会有诸多不满,可以说是一名典型的中年愤青,整本书从开始到中后段描写的大部分都是他对周遭一切的吐槽。

1、 对高级餐厅价格不菲却华而不实的菜肴的吐槽;

2、 对餐厅主管装腔作势的穿着和永远翘着的小拇指的吐槽;

3、 对作为首相候选人、社会名流的亲哥哥的吐槽:哥哥塞吉习惯性不懂装懂,本质就是个农民,一个没有教养的蠢货;

4、 对哥哥家领养的非洲小孩的吐槽:表面纯良实则一肚子坏水;

5、 对学校、校长、学生以及教育的吐槽:日复一日重复性的毫无创造力的课程可以逼疯任何人;

6、 最终是对自己的吐槽:保罗是一个没有情绪控制能力的躁郁症患者,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失业者,一个无力承担家庭的不合格的丈夫,一个无法照顾好孩子的父亲,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能看出保罗是不幸福的,一个幸福的人不会对周遭有如此多的不满。不论他怎样想证明平凡是福,不断地挑身为优秀政客的兄长的毛病,不停地暗示自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自己本身都是不快乐的。因为他深知这一切不过是自欺欺人,自己就是个loser。他一直以来引以为傲,或者说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家庭实际也布满裂痕,儿子有犯罪行为,很可能是因为遗传了他的郁郁寡欢和暴力倾向,这让他无比自责。甚至连最信任的妻子对他却也有所隐瞒,不相信他能处理好任何问题。

保罗的生活是没有目标的,他甚至都不知道怎样能让自己开心,也许凭借一己之力保护儿子保护家庭可以,但最后的他依旧没能做到。

看了很多关于本书的评价,大多说其构思巧妙,充满对人性的讽刺。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篇抑郁症患者的自白,主角的情感隐藏在他表面的愤世嫉俗背后,他那么脆弱,那样自责,对他人的讽刺更是对自己的嘲讽。

值得庆幸的事,保罗依旧怀揣家人对他的爱,妻子和儿子始终愿意爱他迁就他,哥哥一家在要事面前也会和他统一战线,这些他自己也十分清楚。

生活还在继续,谁知道未来会不会更好呢?

《命运晚餐》读后感(四):比神吐槽更精彩的是我遭遇过书中的情节

说实话,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本书的作者是何许人也(尽管书的封面上印着“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大师”的头衔),我最初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偶然间看到了封底的故事简介:

……看似单纯简单的家庭聚会,实际是为了解决一个难缠的事件:一名流浪女在银行自动取款机隔间被人殴打后烧死,随后记录下犯罪者活动的视频流传于网络,行凶者正是赛吉与保罗各自的儿子——里克和米歇尔……

最初看到这段文字时,我简直惊的要把书从手中扔掉:我靠,这不是我穿上警服后遇到的第一起恶性伤人案件吗?

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成为交警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那天早上我刚刚到达自己早高峰的交通岗时,就看到路边一家银行门口围了一大圈的人,已经开始严重的阻碍了附近车辆的通行。我就过去看看发生了什么,结果却发现银行自助银行的隔间趴着一个满头是血的中年人。

先来的围观者告诉我,这个中年人是个附近的乞丐,他每天晚上都会躺在自助银行的隔间里睡觉,今早有人来取钱时发现他被人打了一顿倒在这里。作为一名交警,确认有人报警后我能做的就只有保护好现场并引导120和派出所的人到达现场。

过了几天,我在本地的新闻中看到行凶者已经抓到了——两个喝高了的小青年,在清晨的大街上偶然看到这个中年乞丐,于是仅仅是闲着无聊把手上的空酒瓶往他的头上砸……

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发现作者果然是根据当时欧洲的一起类似的事件而改编的,原来这种袭击ATM隔间里的流浪汉的行径在全世界都时有发生。而动机竟无一例外,是因为“无聊”!

有了这样一份“缘分”,我就更加期待的打开了这本书。不得不说封面上“大师”还真不是白印的,无论书中主人公从头到尾的内心吐槽戏、主角老婆为了给孩子脱罪说出的种种恶心话、主角哥哥那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派真是刻画的叫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两个犯下如此龌龊罪行的两个年轻人,事后那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简直是我在现实新闻中看到那两个殴打中年乞丐小混混接收采访时,那副嘴脸最完美的写照。

当故事接近结尾时,我发现故事中主角的儿子和侄子将很可能逃脱应得的惩罚时,觉得这本书是不是要走伍迪•艾伦那种路线,让两家人就这样带着秘密生活下去?毕竟书中的前半段都一直在反复提及伍迪•艾伦。

但是直到最后一章,我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惊悚的故事,在本书最后,我们已经差不多可以肯定主角的儿子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不被发现,已经开始谋杀自己的小伙伴,而主角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后,居然欣慰的和儿子搂在一起……我猜主角的老婆即便是知道了他儿子在继续犯罪,也一定会认为是对方活该吧?

《命运晚餐》读后感(五):荷曼·柯赫在写作之前,也许画了不少草图吧

在十几年前我刚被“故事”和“文学”这种东西迷得神魂颠倒,并且对写作跃跃欲试的时候,我最想成为的,就是荷曼·柯赫这样的作家。他随手挑了一顿晚饭来写——某种两小时内一般就能解决的事情——然后把他想塞的所有东西都轻巧地塞了进去,合上书页之后,你能回想起来的是家庭、人生、阶层和命运,那种用几本大部头都可能阐述不完的话题。你再看一眼标题“The Dinner”,呀,我刚才仅仅是看人家吃了一顿晚饭啊。

这顿晚饭很贴心地在目录上为你分了不同的章节区间:开胃酒 - 前菜 - 主菜 - 餐后甜点 - 餐后酒 - 小费。好吧,我翻到目录的时候想,即便是他在整本书里都是讲段子甚至唠家常,这么好玩的分法,我也能够读下去了。

在前两章(“主菜”之前),他果然在唠家常。不过,你得相信一个喜剧演员的实力——荷曼·柯赫先生年轻时是以投身喜剧生涯闻名的,也出演过不少讽刺剧,吐槽能力不可小觑。在前两道菜,听他絮叨已经足够有趣,初读的时候我还以为他是个散文家,专门设了个饭局,满足自己天南地北扯一通,看见什么就扯什么。你看,评书这样写,不也挺好吗?

然后故事来了。什么?这样的书竟然有故事?吃完前两道菜之后我惊呆了,我以为会一直说评书呢。而且故事还是个谋杀案。我那时候觉得,看他表演相声已经可以了,怎么还突然出现这么大一个礼包——对,画风进入悬疑色彩,你得注意,也许偶尔的走神会让你漏掉一些线索和意图,无法接受它的结局。

幸好作者的闲扯一直陪伴着我们,让最后的黑暗徐徐展开。一开始你会很自然地想,如果改编成电影就让伍迪·艾伦来导演吧(他也多次提到了伍迪·艾伦),到最后你会让这个导演变成昆汀·塔论蒂诺。两种风格总是闪回,你觉得残忍的时候可以用伍迪·艾伦的口吻来歇歇,觉得无聊的时候(其实这里的“无聊”风格也是可以让你过瘾的),可以再追追昆汀可能会设置的情节。

如果把这本书改编成交响曲也会是个好主意。开头的乐章优雅带点滑稽,中间的乐章急促而猛烈,也许会出其不意吓你一跳,最后呢,回过神来可能还要颇久:“我被这前奏骗了!”你会这么说。你会觉得自己被这音乐下了药。

这顿晚饭里的故事来源于一则真实的社会新闻:两位少年杀害了一位流浪女,原因,是“无聊”;《命运晚餐》里的少年父亲是荷兰首相候选人,而这件事已经闹到了视频网站上……这顿晚饭令人揪心,或者说布置巧妙的一点,是这件大事本来是这顿晚饭的主题,但是期间由于各种话题穿插,这就餐的四个人一直没能聊到正题去,它偶尔闪现,又突然隐身了。直到最后,你才会眼睁睁地看着它出现,又痛痛快快目睹它失控……

荷曼·柯赫在写作之前,也许画了不少草图吧,想象他如何搭建《命运晚餐》故事框架也是件很享受的事,一顿晚饭和一场谋杀案,一场斗地主和一次爆炸,一次 SPA 和一个火星机密窃取事件,一段马拉松和一次私奔,后几个结合起来,会发生什么呢?读完之后,我禁不住一整天这样浮想联翩。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