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同窗之爱》观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7:14:29  热度: 304℃ 

点击全文阅读

《同窗之爱》是一部由Marek Kanievska执导,鲁伯特·艾弗雷特 / 科林·费尔斯 / 加利·艾尔维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同窗之爱》观后感(一):历史,背景离我有点远

这部电影不是一般生活化套路电影,所处的年代背景与我所熟知的世界也相去甚远。所以不多作评论了,不过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叫The line of beauty的电影。他们所讲述的故事当然不同,但是大概都是因为英国片的缘故,总感觉拍摄手法很相似,剧中人物的气质也很雷同。

《同窗之爱》观后感(二):看得很是欢乐

男主角绝对是风情万种,人见人爱啊,但是老了之后真是惨不忍睹啊。

没有那么深刻的见识,也没有看出里面那么伟大的深刻现实。

只是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同性恋跟共产主义居然成为了好朋友,一起幻想着没有阶级没有歧视没有人与人的内斗大家都相亲相爱的天堂。

多少年之后,沿着共产主义道路挺进的国家没有几个在法律上保证了同性婚姻。而其它的问题呢?腐败、歧视、权钱关系、新的阶级隔阂也一个不少,而且最宝贵的人类情感也都快灭绝了。

我不知道Guy(仅对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言)跑到苏联后是否碰到了另外一个金发男孩让自己心跳加速,是否可以跟他一起大胆低手牵手走在人群中而不用夜里偷偷地相拥在月下。

《同窗之爱》观后感(三):月光

说实话是为了伊顿公学西装革履的帅哥搞基才看的,颜值足够,很多场景都美型到想截图做桌面,但是亮点应该是青春,少年气和月光吧。 叛逆杂乱的深色卷发,年少的无畏无悔很有个性。请james吃饭时的高贵优雅深思熟虑的遣词造句和私下不可一世的模样造成强烈反差萌到不行。集合时悄悄的观察以及让信使送信的情节都很青春浪漫。眯着眼睛流着汗忐忑着心等回复很少年气。 月光在这部电影里好像有很大的作用。男主爱上james后便常常在窗前月光下来回漫步,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对james的喜爱。两人在夜里相会也是在月光下的小船中悄悄依偎,大概是就此定情?colin的角色爱共产主义,也是夜夜在月光下阅读著作,都是很美好的情感。 至于最后的通敌叛国又是为了什么呢?不为什么。国不爱我,我又何必爱国。毕竟被月光映照着少年是值得令人放弃一切的。

《同窗之爱》观后感(四):随便写几句

倒叙的手法有一种模糊伤感的感觉,曾经的日子不是美好的,充满了苦难。音乐不着痕迹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一张张年青英俊的脸庞。风笛忧伤地吹着,钢琴的旋律像是水痕一样铺展开。回忆中的James像在画里,可那份激情却再也找不回。时光是个奇妙的东西,故事的倾听者永远无法介入。他已经是个坐着轮椅的老人,而历史将永远晨封下去。没有什么启示,只是会无休止的讲述下去。悲伤的是人在追求着,男孩子们的歌声在另一个世界久久唱下去。

叛离,痛恨。但是他没有忘记过他对James说他要骑着自行车环游欧洲,阴差阳错的是他带着judd的梦想去了苏联。

jud是那种我非常喜欢的人,左派的浪漫,那种本质纯真的追求。科林大叔年轻时候真是想咬一口。Guy倒在地上幻想着他所爱的人,Judd灯下执着的追求着他的梦想,我愿意做Guy身边的James。

《同窗之爱》观后感(五):有爱的同窗

Rupert Everett 和Colin Firth的大荧幕处女作,青涩无比。光看这两位的初生形态就极有意思。不过《同窗之爱》的标题再加上两人共倚廊柱的海报太有误导性了,Colin Firth在电影里是个彻头彻尾的直男。他饰演的共产主义青年,并不完全理解同性恋的选择,模糊的用“这只是少年一时爱好,长大就会不一样了”的想法来使自己消化接受。但是他并不排斥打击同性恋的朋友,甚至能够违背自己共产主义理念,加入学校的上层阶级,去帮助朋友避免严酷学长的管理和迫害。对他人持有的宽容理解之爱,应该是同窗之爱所指的更深一层意思吧。

最近在读一些杂文,介绍了二十世纪中早期英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Isherwood, Auden, Spender, Waugh都是在英国公学严酷的环境和等级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也都是同性恋身份。这部电影的原型,和他们同一时代。于是能够通过电影一窥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假想他们当时的心绪。

这两个原因,此片很值得一看。

《同窗之爱》观后感(六):无力

男主太美。colin太嫩。伊顿也有这种阶段啊,真的难以想象,这妥妥的黑历史。不学习,整天追求虚荣的荣誉,森严的等级,政治,怪不得要掀起一场革命。传统,秩序,这些追求的太过了就必然不好。任何制度都有不好的一面。政治我不懂,但歧视我还是能说两句。现在社会不比以前,前辈们经历了这么多苦难才有今天,我不知道为什么英国从最反对同性恋的国家变成现在的腐国,但即使是开放的今天,大家还是接受不了。反同的人就不说了,即使那些腐女,那些看小说电影这种经过美化的看的津津有味的,其实也不是接受,而只是看两个帅哥而已。作为性少数人群的一员,我不得不承认,即使是我,还对异装癖,性反转,娘,带有偏见,我不会去说什么,但是我有内心深处的反感,当然我比绝大多数人更理解,支持他们,但我还是会被这隐秘的反感震惊到,并且去反思。所以有时候人们接受,不见得能忍受看到,听到,成为朋友。我甚至会反思当今社会的开放其实也不是真的开放,也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至少在中国不是。压抑,不管是几十年前的伊顿,还是几十年后的中国,都是存在的,都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当偏见来袭,当惩罚来袭,为了保护心爱的人,我们放弃了反抗的权利。

《同窗之爱》观后感(七):一个同性恋一个共产主义

十岁时候的M告诉B他知道自己只会爱上男人

十岁时候的我只知道数学很难,我要嫁给刘德华..

一个同性恋一个共产主义,两个极端的人在那个迷人却并不光彩的英国社会

他说“如果社会主义是真的话那就好了”

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坚定“是真的”

他又问在天堂还是在世间

他说“世间,在世间”他一定是笑着回答的,因为他相信!

哪怕一次,哪怕只看到一次J吻一下B我也圆满了,私心确实过重,不过也情有可原吧!我以为J至少会在影片最后B最难过的时候轻轻kiss一下那么那么爱他的B,但没有,始终没有。也许这也是B一辈子记得J的缘故吧,得不到的那个永远是真爱~

思路被俺家颗颗的呼噜声打断,忍不住笑了出来,我也要赶快睡去睡去!我要在梦中,那个美丽的校园和他们相见,我挽着B的手微笑着给J行屈膝礼~ 我们在小径快走,我们在草地玩板球,我们在那静静的湖上徐徐的撑篙前行……

不对..他俩之所以惺惺相惜是因为他俩都是那“幸运的小撮人”,那我极端什么呢?

嗯……这是个问题……

那…如果……我又是les又是communist..算不算~

《同窗之爱》观后感(八):本片看点:鲜嫩的re和cf

Rupert everett像高配版胡歌,眼睛深情一塌糊涂,时时刻刻在骚情,Cary elves斗鸡眼且气质全无,不知道在美男如云的house是怎么被re看上的。谁能科普一下这个学校的官僚体制??judd必须当prefect那一段愣是没看懂orz最高年级长是god,充斥着欺凌、专制和压迫的贵族学校,仿佛军营,处处流露着压抑气息,然而家长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进去。judd随身携带列宁雕像,无时无刻不在读马克思,一个标准的愤世嫉俗青年党员,唾弃资本主义的一切,向往着共产主义编织出的人人平等的美好幻想,然而真的好看啊啊啊,科林叔年轻时如此美貌且有气质。有点不懂这片是怎么把同性和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全片讲压抑的英国贵族学校中同性恋的痛苦处境,突然一个回眸guy就从当年的骚情小少年变成叛国的俄罗斯间谍,怀念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judd之后,留下一句“之前的人生没什么可留恋的”,就他妈结束了??所以judd是guy叛国投向党的怀抱的启明灯吗?自从你走了我就活成了你?然而发现到头来你的信仰也是一场空?

看来我需要恶补一下当时的背景知识,不然只记得一群光鲜亮丽的同性恋美少年了。

《同窗之爱》观后感(九):《同窗之爱》--- 鲁伯特·艾弗雷特和科林·费斯已露锋芒

英伦电影情节上的确不像美国电影表现的那么大开大合,“恋爱情节”在影片中感觉似乎都不是最主要的,但电影仍旧像一股涓涓细流慢慢渗透到我的心里。

最想说的其实是影片两位主演。科林·费斯和鲁伯特·艾弗雷特都是我非常欣赏的英伦演员。鲁伯特当年虽然才20出头,但演技已不容小看。其实在电影之前,这个故事先改编成舞台剧,也是由鲁伯特和科林主演的大获成功。据说当年丹尼尔·戴-刘易斯(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啊)和他们同城飙戏,被鲁伯特“打”得体无完肤。舞台剧大获成功后2年,此剧才改编成现在这部电影版,还是由鲁伯特和科林主演,鲁伯特还因此名声大噪,走红于英国影坛。(八卦一句,此君在此片中的确帅到无语啊!)当年的科林各方面感觉有点不如鲁伯特,但也能说是初露锋芒了。看着这部1984年的电影,再联想到现在他在《单身男人》里如此精湛的表演,我觉得我似乎看到了他这二十几年来一步一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不断锤炼,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的过程。

TW:每次说到这部电影,就会想到同样时代、同样经典、同样是半自传体小说改编的、同样由我非常欣赏的实力派演员主演的英伦电影《Maurice》。不过《Maurice》可以完全看成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没有《Another Country》政治性这么强,所以在此推荐一下。

《同窗之爱》观后感(十):永远的间谍永远的基

就随便说几句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注意到的事情。

1 今次看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James和Guy Bennet第一次在高级餐厅里约会(无误)时Guy提到自己父亲是死在母亲身上这件事。类似细节也出现在John Banville的The Untouchable中主要人物波伊("BOY")身上。两种可能性:或者这本来就是历史真实细节,或者就是John Banville从影片中借鉴来的了。(The Untouchable这本书写得很好,算是在剑桥五杰题材的书中很有新意文字也上乘的,唯一的缺点是至少读两遍才能把混乱的时间线和插叙理清OTZ)

2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一所贵族公学而不是大学,这里学生会是绝对权威是许多人生活的目标。而少年Guy Bennet凭借着哪怕在这所公学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家境名列下一任会长首选。他是同性恋这件事学生会也好同学也好恐怕也都心知肚明。和他发生关系的人很多,牵扯到学生会高层(其实我私心想,Barclay恐怕也……),Guy更加有恃无恐。……嗯,最后他退学也是因为当不上学生会长了心下绝望。

3 James的饰演者美貌有余气质不足,真是不理解Guy Bennet看上了他什么。尤其是身边有Tommy Judd大美人==当然美人已经嫁给了马克思主义他追求不得才退而求其次的一定是这样的。

4 顺便说,Rupert Everett真是长得不一般得像Hugh Grant==

也许会有后续但是我要去睡了(喂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