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忧郁青春》影评10篇
《我的忧郁青春》是一部由埃里克·斯柯比约格执导,克里斯蒂娜·里奇 / 贾森·比格斯 / 安·海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一):我的影子
喜欢女主角的疯癫和抓狂
那是不理解的人无法理解的
有些世界没人能了解
因为发誓饱和思想的世界
蠢钝的家伙只能看却不能体会的世界
思想的不羁
精神的束缚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二):无助、不安的青春
音乐好听,什么乐队呢?
有些镜头很准确的传达出露西的内心——焦躁与不安,以及青春的萌动和无助……主演克里斯蒂娜·里奇原来是《冰风暴》里那个女孩。而且是水瓶座的,难怪把电影里的露西演绎的那么透彻。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三):百忧解
rozac是著名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商品名百忧解(fluoxetine,商品名称为 Prozac)被广泛用来治疗抑郁症。女主角站在人来人往的药剂店门口,说:这是一个prozac nation。这是一个抑郁症的国家。
几时我看这个片的时候也会想起自己惨绿少年。其实所有人少年时期都一样。有的人没有惨绿少年却有惨绿中年。这个更惨。
其实回过头看,这些全是必要的。好像得了便宜卖乖。但如果没有那些受尽折磨的过去,怎么会有今天强悍的我。
这本书,或电影,讲的是太普遍的问题了。如今中国社会也变成了美国一样的prozac nation,只是值得痛苦的事情更多,为自己的情绪去吃昂贵的百忧解对中国人来说还是太奢侈。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四):适合上大学的女孩观看
在我写东西的时候,突然又想到这个电影,这个电影需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感受,
我觉得这里的女主角露西太像我自己的某种状态了。
写文章也好,上大学也好,心里总是住着一个恶魔。经常是这种状态。
虽然我没有这么麻烦的家庭,我的家庭美满却也非常能理解小说中的女孩心理。
好不容易进了名校,却总是有一种空虚的感觉,对固执的母亲,冷漠的父亲,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糟糕经历有同感。
在经历打击后的救赎方面我还不是特别满意,奥斯卡喜欢的这种电影最后都是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所以这个电影偏重欧洲文艺片风格。
心理问题的电影其实不容易拍好,特别是要真实的那种。这个算是一个还行的文艺片,其实比还行还要好一点,值得向一部分喜欢这种风格的人推荐。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五):百忧解大国,lizzie或者余红。
影片最后称美国每年开出超过300,000,000的百忧解处方笺用于抵抗抑郁症,中国呢?
马马虎虎的校园片,这样类似的少女剧情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娄烨《颐和园》中的姑娘余红。同样是单亲早熟,名牌大学,清华-哈佛,余红-lizzie。初入大学城的她们都用习惯用敏锐的眼神和亢奋的纸笔来抵抗来自身体内部的不安分情绪。她们都聪明漂亮并且天生冷漠,并非是只有满足这样条件的姑娘就会得抑郁症,她们看似桀骜不驯离经叛道,实际上对爱情理想化的一厢情愿也都让她们身心疲惫。没人能解释一个年轻人的忧伤,他们装在透明的盒子里对着外面的眼光大喊大叫,自己却无力伸出手去握紧对方,告诉他们自己实际上是多么懦弱。
抑郁的青春不会只因为父母失败的婚姻,离异家庭的生活压力,父母畸形的期望值,过分的溺爱,gigs,摇滚乐,性解放,致幻剂,宽容放纵的大学生活,颠倒的作息时间,破处party,或者你是一个能写乐评的漂亮妞而让你想要割腕自杀。
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你说呢?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六):天才都是疯子
一个从小父母离异,在关系歇斯底里的气氛下成长的女孩。但是她有着异于一般人所没有的才情。喜欢用尖锐的利器划破自己的皮肤,让新鲜粘稠的血液依附在自己的表皮之上,在流血中体验快感。
自虐。
对她来说是一件极其不以为然的事情。这就是伊莉莎白‧伍兹尔。
才华。
年纪轻轻便就读哈佛大学新闻系。
写作。
对她而言是极其小菜一碟的事情。凌晨4点来时在打字机上敲敲打打,不顾及室友的感受而把摇滚乐开的震耳欲聋,她淡淡地说,音乐可以帮助我集中注意力。
爱情。
她的爱情是我看不懂的。很乱。很随便。但很自由。很心甘情愿。也很痛苦。那很显然不是我的方式。
在迈向成功记者之路上,所经历的浮沉与挣扎;包括父母离异後期间的争执、大学生活的迷失,以及与抗忧郁药剂的一场战争。本片主要著眼於美国年轻新一代,在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与药物滥用造成的问题。
哈佛大学毕业的美国女作家Elizabeth Wurtzel著有自传性的《Prozac Nation: Young and Depressed in America: A Memoir》一书,诉说美国年轻新一代Generation X生活中精神上的挣扎。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七):全篇剧透
最令人映像深刻的片段是 声音渐渐远离的女主感觉世界与之无关,那种绝望很共鸣。好像青春期无人理解或是刻意不想让人理解的情形,当然影片中的lizy显然症状要严重多了。
抑郁症也许在旁人看来此人顶多不爱交朋友,你无法理解她心中那翻腾的无法自救的强迫的思想,就像你永远无法让一个强迫症患者停下他正在做的一切…自救…所有的一切都是自救,旁人无法帮忙。
lizy的心理医师一开始建议Lizy完全的去信任一个人,去爱他去感受爱。而Lizy确实这样做了,她全心全意的把自己都交给他,甚至以一个亲人的角度想要帮他做任何事。买了机票去他的家,看到了他患有罕见病的姊妹,一腔热血换来发现自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是事情不是她想的那样。所以病情的加重理所当然,夹杂着妈妈的歇斯底里。
Lizy一直对妈妈是有恨的,她觉得是妈妈阻碍了爸爸的往来,是妈妈不懂事爸爸才不愿意回来,以至于这些恨都盖住了妈妈的努力。当她终于知道所有的账单和自己的医疗费用都是妈妈负担的时候,她哭了。说着妈妈我爱你说着妈妈我很对不起,但病情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一个想要好的心抵不过恶化的习惯恶化的心情不能控制的自己。
当Lizy万念俱灰,失去朋友,爱人,妈妈躺在病床上,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如此的一团糟,不仅仅是一团糟,是无法体会的那种绝望。
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也许是和漂亮女医生姐姐的最后一次咨询,她发狂般的走入了医生家的浴室,打碎了可见的玻璃,拿起了碎片,伸向手腕上的动脉……
一气呵成……当时脑海中只有这个想法……怎么收场呢……看官请自行……
我想,自己也曾有过怀疑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的时候,特别是总有一些时间很难熬,绝望,抑郁,无助,甚至都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熬过它。又必须熬过的日子。四月已经过了一半,四月头的时候被论文压的喘不过气。独自在外读书的日子真的连出去更觉得陌生,你看那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又怎样呢。
你又不是不知道,按道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八):抑郁的时候需要更多的爱
在PPlive上面偶尔发现的这部电影,字幕翻译的让我郁闷到家。把cool come on 之类的简单口头语可以翻译成"冷酷的,过来吧"。不过还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看完了。
故事并不复杂。极具写作天赋的少女,上哈佛的少女,父母离异的少女,抑郁症少女。有时候,幸福和不幸福就是一线之隔,得到的时候又是这样得合情合理。
多数人不了解吧,其实抑郁的时候需要的是更多的可以任由自我挥霍的爱。因为爱是弥补伤害的最好工具。爱在这个时候就是鸦片,樾要樾上瘾。可以刺痛最亲的人,肆无忌惮的伤害,沉沦在自以为可以放弃一切的固执中。然后理智和周遭的压迫来了,本身的对生的祈求发生了化学作用。需要刺激需要拯救需要证明自己还可以活着或者根本就不怕死。
当亲情不能拯救自我的时候,还有友情,但伤害了朋友,却得不到自以为人家本应该的理所当然的谅解。接下来还有爱情,但是爱情拯救不了本已坠落的生活。爱情不是救世良药。
女主角的对写作的热情已经注定了她的极度孤独。她有母亲,这个同样孤独愤怒的女人,把女儿看做了生活的一切。母亲的自以为是,加上父亲的冷漠,生活里除了哈佛除了写作除了音乐,还可以拥有什么让自己更轻松更快乐的东西?压抑再压抑,任性了再任性。却始终不能满足。抑郁是深渊,除非死亡,你永远都掉不到底。
让我感慨的是她与心理医生的最后一次谈话中,最痛处,终于抑制不住情绪,冲动厕所,打碎杯子,企图割腕。颤抖的其实不是手,是心。在反反复复的挣扎与折磨后,太累了,累到不想再呼吸。不能再面对现实。现实并不真实,不是么?
还是那句话,一念之间。还是用爱留住了自己。这一次,爱的力量终于大过了痛。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九):“这才是少女惨绿愁红的青春期。”
之前看《菊与刀》,说到年轻男人最美的时刻,就是从少年跨入成年男子的刹那,就像是盛开的樱花,开放了也就凋谢了。其实少女这种生物的美好之处,同样也在于此。ricci在这部电影里就是介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歇斯底里的时候看起来确实挺像个讨人厌的“女人”,但是跟着母亲有样学样地抽烟的样子,分明还是个小女孩。我觉得萌点就在于此,虽然这部根本不是萌片来的……
其实作为青春片,这部挺普通的,家庭的破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每个人其实都是所谓的“好人”,老套的情节。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甚至养育到能入了哈佛,这样的母亲,就算是有点神经质,也是可以理解的;离婚了的父亲,虽然整整四年没有付抚养费,但是别忘记了,他在离婚时房子和家产都被判给了老婆;一直忍受着女主角半夜开着音乐写稿子的室友兼朋友,虽然无法理解她,但已经在尽全力帮助她;还有男朋友,虽然他最后抛弃了她,但是,说实话,这样一个死死粘人又不听话的姑娘,便是我也不会爱她的,而且,他最后也很坦率的说了,i wanna party, i just wanna have fun",照顾一个精神病的妹妹已经够烦人的了,为什么还要忍受一个歇斯底里的女朋友?
有时候连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做的那些事情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要伤害自己爱的人,而且,在了解他们爱着自己的同时,反而要用尖锐的言语伤害他们更深;为什么明明已经决定要“像个成年人”,“这样对他对我都好”,结果却还是做了愚蠢的苦苦纠缠的事情;不必多说的还有手上腿上的那些个刀口子。其实对女主角来说,最大的矛盾是,她一方面要维持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残酷些说,她自认的与众不同和高人一等(比如说她像疯了似的给rolling stone写碟评,比如说她对好友说“你知道爱情么?你根本不了解,你只知道性!”),但是同时她也希望别人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然后全心全意地爱她。所以她尽管知道母亲手头很紧,甚至不得不从以前住的房子里搬家到更小些的地方,她仍然一直去拜访那个每小时收费100美元的心理医生。所以在最后,当她发现那个心理医生只是把她当作普遍例子中的一个,而事实上并没有人能够如她想象一般地爱护她的时候,她冲到了医生诊所的洗手间里,试图割腕自杀。
虽然是很老套没错,不过还是感动了。虽然不能说“就像看到了自己”,但是,确实有很多桥段,那恰恰是我也干过的蠢事。/__ 也只有平安渡过去了,回头来看看,才能故作沧桑地说一句,
“这才是少女惨绿愁红的青春期。”
,最感动的那一刻是the perfect day响起的时候!在这部里,Lou Reed虽然已经老成了黑猩猩,但还是在女主角的迷幻中和她上演了一部激情对手戏!女主角的房间里贴满了他当年的海报,那叫一个年轻美艳,真真恍若隔世。[哭了]
另外,在女主角的碟评里说到lou reed因为青春期不安定的缘故,当年曾经被送去电击治疗过云云,这种说法太粉饰了,他被送去电击,明明就是因为他是个死性不改的基佬嘛~[望天]
《我的忧郁青春》影评(十):抑鬱青春其實不需要藥丸
(觀後感,非影評)
我總是和別人說我有病,當然我可能也不是真的有病,因為我不需要藥丸。作為一輩子都沒辦法住在曼哈頓的第三世界的無產階級,我總這樣對別人說:“那些有錢人,抑鬱都能抑鬱得很好看,她們可以去看心理醫生,可以有一大堆藥丸,然後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沙發上憂鬱,別人還會說他們優雅好看。而窮人就不能抑鬱了,窮人抑鬱會被人瞧不起,看不起心理醫生買不起藥,只能自生自滅躲在黑角落哭,或許還會因此而沒飯吃。”
電影里的女主角就是個典型的有錢的抑鬱青少年,她有錢住在曼哈頓,她有能力可以考上哈佛,她有才華可以幫滾石雜誌寫稿,她有樣貌可以受到男生傾慕。她擁有很多,她還擁有抑鬱癥。抑鬱癥是個挺不好的東西,因為它可大可小。當她把自己的經歷全部說出來,就有人會在那挖苦道:“這些都是無病呻吟。”的確,抑鬱癥是什麽?抑鬱癥就是讓你無病也會呻吟,把所有的痛苦擴大,讓你無法面對。所以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這實際上是代表了我們沒有處理問題的能力,代表我們需要依賴他人,同時——還要認為自己很特別。我想這是爲什麽在最後她要割脈,有很大原因是她不清楚自己是誰,她以為自己是那樣的特別,沒人能理解她,直到她站著,看到絡繹不絕的人拿著百憂解從藥店里走出來。她說:“我的人格就是這樣!”
對,我們的人格就是這樣,我可以理解。
女主角的病情是從小開始培養的。其根因就是父母離異,家庭中男人的離開讓她沒有安全感也沒有被愛感。她追求特別,追求獨立,反而差不多走到了相反的方向。這麼說的話,大多數人會嘲諷:“許多人比你過得更慘!爲什麽別人過得好好的,你就這樣?”
這個問題我真沒辦法回答。我覺得很憤怒,因為我也不想這樣。同時我也感到羞恥,因為我也覺得我太脆弱,太失敗。這就是自殺念頭的催進劑——對自己的厭惡。其次才是對生活的厭惡。
如果這樣繼續寫下去,可能我也會開始情緒失控。
除了沒有女主角的才華和錢還有她那勇敢的不顧別人的壞表現,我對電影里的所有細節都感同身受。年幼時因父親產生的缺陷會造成後天的對伴侶的強大的控制欲——害怕被拋棄,希望自己被愛。她和我都用實踐證明了一點:這只會產生反效果。
然後,事情會有一個突發點,情緒會完全失控。就像一個開口向下的二次函數一樣,在最高點之後,又會慢慢的降落下來。
她說,是藥丸讓她緩過來了,給了她一點時間。我沒嘗試過藥丸,可我也緩過來了。所以我覺得根本就不需要藥丸。
爲什麽?因為真正的治愈是必須自己想要被治愈。必須自己真真切切地想要打救自己,並且從各方面去做。抑鬱癥患者想要自己繼續墮落來引起周圍人的愧疚感和愛,所以我們都酗酒抽煙亂性etc,做各種不大好的事情。gradually,and suddenly. 跌入了痛苦的深淵,沒有低谷。那些墮落實際上是一種復仇的快感,對自己和他人的復仇。快感過後,就是地獄。
Everything is not gonna be okay. 找心理醫生是否真正有用?我們才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心理醫生只是你的傾聽者。電影里的心理醫生有什麽建設性的作用否?你知道你想和你自己的父親上床,你知道佛洛依德的那堆鬼話。況且找那些業餘的心理醫生,還不如自己去研究心理學。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人。尋找心理醫生和吞藥丸,只是一種依賴,是一種無用的寄託,希望自己能夠花點錢和時間在這個身上,第二天一起來就突然變好了。實際上還是不想自己做出努力。自己害怕改變。
影片的最後扯到美國這個抑鬱大環境上了,似乎想要給主題做一點點昇華。可是足夠了。它真實地反映了一個抑鬱少女的一段時間的故事,只不過這個抑鬱少女稍微太好看了一點。還有很多像我一樣沒有才華又長得不好看的第三世界的抑鬱少女,用網絡詞語來說,可以是綠茶婊,也可以是“賤人就是矯情”。
可是,隨他去了。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your life.還有,永遠不要想著去依賴誰。沒有人有義務去幫助你,就如電影里女主角的朋友和男朋友一樣。也沒有天使。有的只是被你自己搞砸了的現實。修補人永遠只能是自己。
抑鬱青春不需要藥丸。需要的,是自己把自己所應該承擔的東西承擔起來。意識到自己的病態,並且努力更正,把銳利的敏感用在創作等其他有用的東西上,不應該讓它們把自己摧毀。同時,不應該把自己當做一個患者,不應該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因為抑鬱癥有時候是一個讓自己墮落和情緒失控的藉口。
需要的,是接受現實。
也許到了最後,大家都會好起來。
.這電影的翻譯明顯是google翻譯,裏面的‘fuck’全部翻譯成了‘發生性關係’,罵人的時候就是“你真是發生性關係不瞭解我。” 還有‘cool’翻譯成了’涼爽‘,就是你看到別人嗑藥會說‘噢這真涼爽’之類的會讓人笑場的語境。而且把所有的‘shit’都翻譯成大便也會有一種神奇的效果,就是“大便,怎麼會這樣?’ 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