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玉女风流》的观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13:21  热度: 396℃ 

点击全文阅读

《玉女风流》是一部由比利·怀尔德执导,詹姆斯·卡格尼 / 霍斯特·布赫霍尔茨 / 帕梅拉·蒂芬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女风流》观后感(一):无疑是一部政治喜剧的杰作

如果说有哪一部片能最好的展现出BW过人的编剧能力,那大概就是这部吧。一部喜剧,能以如此紧凑的节奏串联起富集的包袱,构造出一个十分顺畅的剧情,不愧为一部影视留名的杰作。James Cagney的娃娃脸既然历经岁月洗礼仍然不减风采,其精湛的演技让这部几乎大半镜头跟在他身上电影丝毫不显乏味,恰恰相反,正是他在办公室“改造”Otto所下达一连串指令的镜头,将这部电影推向了高潮。看看当年评选奥斯卡的影片,再反观近几年的获奖作品,真是令人唏嘘。

《玉女风流》观后感(二):妙

1961年哇,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在干啥?我不清楚,可能饭都吃不上,听说有些地方的人把神仙土当作粮食,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缺吃喝的,甚至精神食粮也很丰富——什么赛过“亲爷爷”的毛主席的语录啦,雷锋日记啦、马列选集什么的

“”导演真真一个妙人,其实我挺迷惑的,同样是人,彼此看不上的两个阵营里的人差距竟然有这么大,人性,真的是难以捉摸!“”

“或许是这些年我们花了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党性和政治信仰的神圣性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的缘故罢”

《玉女风流》观后感(三):又找到一个绝不可能引进的电影。(内详)

。。。。。。。。。。。。。。。。。。。。。。。。。。。。。。。。。。。。。。。。。。。。。。。。。。。。。。。。。。。。。。。。。。。。。。。。。。。。。。。。。。。。。。。。。。。。。。。。。。。。。。。。。。。。。。。。。。。。。。。。。。。。。。。。。。。。。。。。。。。。。。。。。。。。。。。。。。。。。。。。。。。。。。。。。。。。。。。。。。。。。。。。。。。。。。。。。。。。。。。。。。。。。。。。。。。。。。。。。。。。。。。。。。。。。。。。。。。。。。。。。。。。。。。。。。。。。。。。。。。。。。。。。。。。。。。。。。。。。。。。。。。。。。。。

什么原因,自己看去吧, 提示: 和洗脑,体制有关。。。。

《玉女风流》观后感(四):你不会想错过的经典

这部电影太棒了,要不是有知影社的活动,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这样的好电影,我爱文艺青年的互帮互助活动。女主角是个头脑愚笨的富家女,但也正是她的荒谬支撑起了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各种奇妙的转折。政治,商业,离异,信仰,物质,当种种冲撞在一起的时候,你没有任何判断力,你只能跟着第一选择走,这就是蠢人笨人,也是政府希望我们所成为的人,这也正是重要程度的排序。

电影的结局也极度讽刺,看似完美无缺,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他们的happy ending,但就在电影时间里的短短两个月,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很剧烈,发生了无限转折,到最后所有人都变成了佛性青年,接受了在知晓原来坚守的事情真相后相对而言不错的结果,他们不再争取,跟着社会的大流走,就是最好的。

上骗下,下骗上。很精彩了。

《玉女风流》观后感(五):精彩台词

情境下的笑话

老板:有时候真怀疑是不是我们打赢了。

逆向思维:

起立的点

开始是以为老板专政,然后才知道是员工习惯。

“以前专政还好,还可以命令他们,可是现在民主了,他们自己习惯站起来,也不能强迫他们。”

30min大概的故事模式出来,在明天中午之前找到经理的女儿。

台词:

拆散一对情侣

我给你2千?

如果是2千?5千怎样?

5千,没问题。

既然这样那不如换成5万卢布吧?

5万?!are you crazy!

i just want to see 他们为了拆散一对幸福夫妇会怎样的不择手段。

i spite on your money,i spite all your ***?

对于意识形态的讽刺。

比利怀尔德的片子有意思在,所有人都看得懂之外还会让人思考。但是又不需要思考的太深,马上就能领悟到。所以,大部分人会觉得不错。

《玉女风流》观后感(六):缘 妙不可言

Lumen

来吧,送我

第一,

最好的裁缝,最好的西装,好贵的气质,淡淡的忧伤,翻领的立领的全都可以,单排的双排的关键显瘦,尺寸39号半。

第二,领带不能怂,优雅又从容,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尺寸爱咋咋地。内裤,貂皮的,真丝的,反正都要最贵的,袜子,黑丝的,网眼的,反正就要性感的,皮鞋,不要太宽,不要太窄,不要太花哨,还有,睡衣手帕袖口裤袋钱包套套等等等等。

发型同样要炫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起来一句话,血帅!

帽子必须戴点绿,深绿浅绿荧光绿,绿到灵魂深处去,谁看都说诶我去。

补充一点,香水给他买两瓶,喷完一瓶喝一瓶,新婚套房订一间,五星一下不用选,再买一床鸳鸯被,八九十人随便睡,婚戒必须贵,钾钙钠镁铝,铜汞银铂金,分量一定足,否则不用心,二十斤太少,三十斤太多,脖子后面使劲搓,下一个订一家饭店,川鲁粤淮扬,闽浙湘本帮,大连海鲜来一箱,最后来点花,万花丛中躺一躺,心情一定很爽朗。

《玉女风流》观后感(七):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黑色喜剧啊哈哈

在哔哩哔哩上搜比利怀德搜出来的一部片子,不得不说译名太抓眼球,所以戳进去看了,全程爆笑且毫无尿点,比“热情似火”和“七年之痒”还要有趣,怎么就默默无闻的多呢?

纵观本片,我觉得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简单。它没想着考观众的智商,耍太多的手腕去讲故事,像“两杆大烟枪”或者“低俗小说”那样,在故事的层次或者叙事的架构上做文章,只是简简单单按照时间的线性去讲述了一个三岁孩子都能看懂的故事。被宠坏的浪荡美国富家女被老爹流放到还处在分隔状态的东西德,结果却爱上了一个共产党员,在意识形态有着严重分歧的冷战时期,让老爹的德国下属不停的给自己擦屁股。然而仔细想想它的成功也并非简单,其实在这成功的背后,要付出的恰恰是复杂。

1.此故事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众所周知,当时大家的精神状态都不太对劲,不管是此阵营还是彼阵营。随便拉一件事过来都可以让现在的人捧腹,然而要把它处理好,把所有的笑点集合在演员的台词中,也需要相当的功力才行。

2.每一个故事包袱

什么时候甩哪个包袱,怎样做到一个“波”能得到系统的“三折”效果,足见导演功力。1波:嫁给东德共产党员→1折:耍计谋让其陷入牢狱(计谋运用也颇见功力)→2折:姑娘怀孕→不得不解救小伙子,而此时对方已经被屈打成招美国间谍(伏笔)→虽然对方极度不配合改造计划,然而其“美国间谍”的身份不得不让他服从卡格尼,假扮一个德国贵族。→3折:美国富妞傻兮兮的把自己老公的身份说给了记者,就在大家以为这件事又起波澜的时候,卡格尼的手下冲进来对记者一个敬礼,原来记者本身是前党卫军成员,被抓了小辫子之后只好服从卡格尼。任何一个转角没有出现,故事都不会如此精彩。

3.演员的选择

大肚子叔叔卡格尼,一副长年身居高位又汲汲营营的中年男人形象,换成任何一个有着闪耀形象的好莱坞影星都不能担当他在片中的角色。他的妻子,刻薄又富有同情心,看看那位女士的高傲的嘴唇,谁能赢过她?美国小姐,一开始活像60年代的嬉皮女郎,一旦真正爱上了奥托,立马脱胎换骨成了美丽温柔的少妇,尽管还是没脑子。一群德国职员也太可爱了,说话行事都有着希特勒时期的遗迹,然而都得到了戏剧化的处理。

总而言之我是对这部片子爱到不行,最爱的黑色喜剧没有之一!!!

《玉女风流》观后感(八):比利的编剧之才

有人说这部电影每一句台词都能让她高潮。 我也承认,从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每一句对话都是个梗,90分钟的笑料能够抵得上老友记全集。 况且,每一个幽默都丝丝入扣,服务于剧情,不生硬,不唐突,恰到好处,极尽机巧。 原本是冲着标题党点开了这部影片,期待它会香艳更胜《七年之痒》,没想到观影过程中比利·怀尔德以其惊人的才气迷醉了我,让我觉得它能够杰出更比9.6分的《控方证人》 于是乎怀着跪拜的激动心情想要了解比利怀尔德这个人。 “比利·怀尔德作为最著名的编剧型导演,坚称电影“有作者”论,认为导演过程的主体部分应当在剧作中完成”——来源:《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的文学杂志) 全片用了相当于快进1.5倍语速的对话来呈现。英文片名一二三的意思,片尾略有点题,就是类似军队中行军一二三的口号,一二三走起,形容行动力强,节奏快。当然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另外理解很多很多,数字可以无限发散,类似电影《一一》最简单亦是最复杂。 因为无法用语言描述我对它的喜爱,所以从头到尾流水账记一遍。 片头曲是《麦兜》车车车车 车车车车 冲向你爸爸的原版,应该是麦兜致敬后面的汽车追逐戏,此为源头出处。 勃兰登堡门在影片中存在的形式感象征着不只是冷战下的两种主义,还是两种阶级,两种性别,有点中国人阴阳生万物的意思在里面。一,比利更多的代表主流西方观念,视左翼激进人群皆为唯恐天下不乱的粗鲁氓流,因此Horst Buchholz这种演惯了强盗的人来演无脑激进dangyuan,呲牙咧嘴想要推翻旧秩序,建设新世界的屌丝心态,生动到可以让我联想出生活中,网络上的太多人的脸谱。 换面接下来是东德门外举着赫鲁晓夫卡斯特罗毛xx头像的游行,游行中放飞的气球中,疑似有避孕套夹杂其间,与后面可口可乐老板千金怀孕相照应。同时气球也是后面性感美女双峰的象征,比利开了个玩笑,都是谈不上高雅,却也不低俗的性暗示。 男主名字麦克纳马拉,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同名,显然不会是偶然。其职位在可口可乐公司也类似一个处于事业低谷,能力卓越,期待抓住一切机会爬升的角色。整个办公室员工工作面貌保留了前纳粹党卫军的遗风,这一点暂时看不出讽刺的点是什么。 最初一段跟他的跟班施莱默(跟德国表现主义舞蹈大师奥斯卡·施莱默不知是否有联系?)的对话,一,可乐瓶到东德就回收不来,是个伏笔,后面会解答。二,施莱默自称是柏林开地铁的,不知上面一切情况,撇开于盖世太保(党卫军)的关系,也是伏笔。其余对话,纯粹为了有趣而生。 凹凸有致的金发女秘书,一颦一笑,都神似Mad Men里面的女秘书,可能是那个年代的秘书经典形象。 接下来,不遗余力的把社。会。主。义阵营黑出翔。三个俄国人过来谈可口可乐的合作,希望得到配方。关于配方的话题,可以理解为对军事机密的谍战讽刺,苏联得到,中国就会立刻搞到手?古巴假雪茄交易对应的是苏联假火箭。火箭失败两个按钮,一个炸火箭一个炸专家。还有党支部式的开会形式。机智而传神。 最高潮的段落是秘书热舞那段。赫鲁晓夫的画像落下,露出斯大林,嘲讽的潜台词,纵然两者不和,后来者几乎全盘否定了前者,但是其统治方式可谓换汤不换药。光头卧底探员亮明身份,美色当前公然反水同流合污,一大笑点。当然全篇笑点最足的是,胖子担忧叛国后,老婆,丈母娘,统统枪毙,逐渐灵光闪现,转化为一张笑脸,毕竟人生四十,三大喜。最后胖子出卖了另外两个朋友,投靠西方阵营,功夫不负有心人,挖走了性感秘书。 比利讽刺社。会。主。义大规模造人,集体化生产的经典台词:别让一个女人9个月产一个婴儿,而是让9个女人1个月生产一个婴儿。 再随后,麦克纳马拉开始改造毛脚女婿,一气呵成井井有条正定自若的准备好一整套天衣无缝的计划,正是主角魅力领袖魅力爆棚的时刻。麦克纳马拉夫人同样是能力过人,处处闪耀与其丈夫匹配的智慧。保持了女性尊严,最终夫妻和好,家庭也圆满。也传达了比利“家庭最重要”的观念。其所言,讽刺比喻老公外遇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的产能转移计划。 在汽车里带上中意的圆顶帽子(加上可口可乐,合称糖衣炮弹)的瞬间,女婿应该是从内心里接受了西方世界的审美,以及它的价值观,迅速腐化,今入了角色。同样,暴发户美国人,对于贵族的欧洲文化,居然行了跪拜之礼。可见比利不分敌我,全盘讽刺。对于全世界全人类一同讽刺,除了泰姬陵,莎士比亚,人类没有希望,我总是无端的喜欢这种悲观态度。也可见其政治立场也并非十分鲜明。这并不是一部为政治服务的喜剧那么简单。 最后,有着媲美《控方证人》的结尾大转折。我甚至自作多情的觉得,这位风流玉女,最后些许爱上了能力过人的麦克纳马拉,口味从歌手,摇滚明星,革。命分子,转化为智慧型成功人士,对她的身份角色来说,是回归也是成熟的转化。

《玉女风流》观后感(九):你还记得Ninotchka么

三个苏联经贸部专员,色咪咪又故作正经的来到资本主义国家代表面前。

这不就是异国鸳鸯的再现么。异国鸳鸯有3个编剧,但是现在看来,写政治讽刺的活儿大概是比利干的。

还有Otto在卡格尼办公室那段关于资本主义的演讲,与Garbo在异国鸳鸯里的表现何尝不是如出一辙?

比利善于写这样的line,比如这段:

苏联特派员:我们跟古巴签了协议,用雪茄换我们的导弹。

卡格尼:你们上当了,这古巴的雪茄是劣质品。

苏联特派员: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

比利是我心目中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没有之一。但是很难精确分析出他编剧的特点,他的十大准则,都是一些基本东西,优秀的编剧也能掌握个七八分。不过从比较玉女风流和异国鸳鸯,再回头看玉女风流里的台词,可以感觉到一些模糊的点,哪些是比利想出来的,哪些是IAL的。像夫人在机场拿起一只菊花伪装话筒,这个我觉得IAL的可能性大于比利,而夫人那句好吧我的元首,则更像是比利的。

比利讲笑话喜欢用铺梗,容易出现对比或者排比,卡格尼那句“do me a favor please, bury us, but do not marry us”,就像to be or not to be里面“我爱我的国家和我的拖鞋”,这大概是我琢磨的比利台词的一个特点。比利虽然30大几了才开始学英语,而且他的英语一直带有极为严重口音,其发音是全好莱坞最难懂的,但是他似乎非常善于掌握押韵,掌握语言里一些有趣的相似点,比如bury和marry,

还有类似的:

Mac夫人: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

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

Mac夫人:they don’t make mistakes?

carlet:they don’t vote

这两个they don’t通过转折递进制造笑果,也是典型的比利笑点。

这个戏里还是能看到刘别谦的影子,基本上,比利的喜剧都有刘别谦的影子,film-noir的话则是斯特劳亨。这部戏里,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画销量上升的直线,这是默片遗风,比利没有拍过默片,但是他见过刘别谦怎么拍戏。比利虽然说学不到,但还是学到一些皮毛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返回头说比利的喜剧,比利的喜剧和刘别谦的喜剧最大不同在于什么?在于比利是有鲜明立场的,他不是一个允许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他是允许某些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基本上他对政治的态度是最明白的,关于柏林他就拍了几部戏,在控方证人里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女人。他是不原谅这段历史的,他直面其残酷,因为他从中感到了极大的痛,父亲和继父死在集中营。地理上讲,他又是一个波兰人,无法原谅苏联人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但是比利跟刘别谦学会了用笑来做武器,只是他的武器更锋利。

总有一些观点,对cynical这个词滥用,非要把刘别谦和比利归纳为犬儒。我们在使用犬儒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词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犬儒cynicism,来自希腊,有一个学派叫Cynics,这群人的哲学主张是live a life of virtu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所以拒绝所有conventional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利、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群人是道家,主张的东西跟庄子没啥区别。

过了两千年,这个犬儒的提法变质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解释,王尔德说它意味着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而乔治奥威尔认为犬儒是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是一种不可知论。但总体来说,犬儒的含义是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观的不信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玩世不恭,而不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看看刘别谦,刘别谦玩世不恭么?有一点,但那是Jewish legacy,而不是cynicism,刘别谦不是彻底的,他是有所坚持的,有所保留的,是有信仰的,而不是否定一切的,他是有道德劝化的,而不是破除所有的守则的。

比利,在cynical的程度上比刘别谦稍微强一些,其原因在于生活经历,他出身并不高贵,早年做过新闻记者,来美国的时候住在女厕所隔壁,他苦过,难过,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经历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经历过一文不名,他对社会的态度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对好莱坞的态度也不是乐在其中的。但是比利只能说是一个边缘的insider,而不是一个彻底的outsider,他还是这个系统里的,还是这个系统调教出来的,尽管他调皮,他嘲笑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就嘲笑,但是他也有所本,不是蔑视一切的,尽管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出发点,找到他坚持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我不认为有真正cynical的导演,如果有,早期的赫尔佐格可以算一个。本身来说,德国人是过于复杂的,辜鸿铭说他们深刻、广阔,但不单纯,而美国人则是广阔、单纯但不深刻,所以当不单纯的德国人来到不深刻的美国,就会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总体来说,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刘别谦和比利只是焦虑感程度不同罢了。

《玉女风流》观后感(十):当爱情遇上阶级斗争

不要被香艳的译名所迷惑,其实,这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 导演,是大名鼎鼎的比利.怀尔德。背景,被放在了冷战时期的柏林。 这是一座神奇的城市,一城两制,相安无事。当时,柏林墙尚未建立,东德人民和西德人民可通过勃兰登堡门互相拜访,一如街坊邻居间的串门子。 男主角麦克纳马拉,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很受领导赏识。 但,这位成功人士却遇到了职场生涯的最大危机:老板的千金斯嘉丽来了柏林,他受托成了她的监护人。 小姑娘只有十七岁,性格却极其奔放,已经订过四次婚;她的前任男友,是个篮球运动员,前前任男友,是个摇滚歌星;坐趟飞机,都能勾搭上几个机组成员。 父母被她搞的焦头烂额,只得安排她到欧洲散心,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这个烫手的山芋,落在了麦克纳马拉的手里,让他如临大敌,战战兢兢地严防死守,唯恐出什么乱子,辜负了老板的信任。 没想到防不胜防,最终他还是被斯嘉丽摆了一道。她白天老老实实地扮淑女,晚上却跑出去私会情郎,等到麦克纳马拉发觉不对,她已经和一个东德的穷小子结婚了。

穷小子叫做奥托,是个长在红旗下的热血青年。在他的眼中,所有的资本家(包括他岳父在内)都是吸血鬼与寄生虫,是腐朽堕落生活结出的邪恶果实,必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两种制度,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奥托出现后,影片就沿着政治讽刺喜剧的方向一路狂奔。 东德、西德、苏联、美国、资本家、傻白甜、中二病、特务和纳粹都成了导演的调侃对象,当然,更多的火力点还是落在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方阵营。 比如:“为什么我们不叛逃去西德?”“你疯了吗,我的家人都在莫斯科,我跑了她们会被排成一排处决掉,我的老婆,岳母,小舅子,小姨子……等等,我们走吧。” 再比如:“也许我们选错总统了。”“这在俄国就不会发生。”“他们就不会选错吗?”“他们根本不能选。” 具体到奥托身上,就是:“亲爱的,他们给我分配了一间很棒的公寓,我们可以在床上吃早餐。”“太棒了!”“还可以在床上吃中餐晚餐。”“为啥?”“他们没分配桌椅板凳。” “孩子半岁送到集体的幼儿园,隔周就可以探望一次,另外,我们还可以在游行的队伍中见到他。”“次数是不是少了点?”“不要紧,他们几乎天天都游行。” 这样的毛脚女婿显然不能让老板满意,麦克纳马拉被雷的外焦里嫩,只得想尽方法来棒打鸳鸯。

作为邪恶资本家的一员,他首先想到的是用钱来解决问题,结局可想而知,穷小子很有骨气地拒绝了他的提议。 于是,邪恶资本家又使出了第二招:栽赃陷害。在他的设计下,奥托被视作“美国间谍”,关进了东德的监狱。 大功告成之际,他却发现斯嘉丽怀孕了,眼见这没爹的孩子就要出世,两害相权取其轻,麦克纳马拉只得大费周折地把奥托又救了出来。 忙了半天又回到原点,而老板就要来了,危急关头,麦克纳马拉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生欲,他想出一个大胆的计划:包装上市,把愣头愣脑的傻小子改造成符合主流审美的高富帅。 奥托当然极不配合,但,“美国间谍”的身份让他没了后路,最终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扮演一个德国贵族。 从外套到内衣,从皮鞋到领带,从出身到工作,再从言谈举止到餐桌礼仪,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忙得团团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要将社会主义的好青年改造成资本主义的富二代。 这一段拍的妙趣横生,欢闹异常。插科打诨,嬉笑怒骂,连珠炮式嘲讽都信手拈来。金句层出不穷,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几乎不给观众喘息的时间,让人一路狂飙地从开头笑到了最后。

结局更是峰回路转出人意料,改造计划大获成功!太成功了以至于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老板对奥托超级满意,麦克纳马拉念念不忘的那个职位,被老板给了自家的女婿。 最后,导演还留了一个伏笔:奥托不改无产阶级的本色,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属下罢工,来对抗邪恶贪婪的资本家,老丈人头疼的日子,估计还在后面。这种题材,若是能拍个续集,想必是极好的。

猜你喜欢

推荐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