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19:11  热度: 276℃ 

点击全文阅读

《《加拉太书》注释》是一本由马丁·路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一):值得读无数遍

唔,书单里怎么可以没有伟大的路德?不愧是现代德语的奠基人,且不说思想性,就是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了。这本书诞生于宗教改革的特殊时代,不断闪烁着真理的光辉,维护着最纯正的教义,洋溢着激情的文字与爱心,镶嵌着精炼的语句。连作者自己都称它为“我的凯瑟琳”,我又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对它的惊叹和赞赏呢?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二):对《加拉太书》必须加以严格审查

耶稣基督的十三个门徒在他将要被捕之时全都叛变了。如此不忠不义之徒根本就不值得信任。使徒保罗写出的《加拉太书》必定藏有不少谎言和谬误,我们必须仔细加以甄别,进行批判性阅读。那些完全相信此书的人必定会沾染保罗的欺骗和背叛。

穆斯林说:“《新约》被人篡改过。”他们说的很有道理。《新约》那几章节的作者都是不忠不义之徒,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必定有大问题。

而且这几个门徒敢在《新约》里透露自己背叛过师父的事情,那么他们必定干过更加邪恶的事情。卑鄙下贱的人在受审问时,总喜欢避重就轻,挑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说。《新约》的这几个作者试图通过叙述背叛来掩盖他们更加可怕的罪恶。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三):平等的曙光

今年恰好是宗教革命500年,标志性著作是马丁•路德用注释的方式撰写的《〈加拉太书〉注释》,阐述了: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为我们的罪而被钉十字架,用自己的血洗清世人的罪,并复活,使人得以因信称义。颠覆了信奉教皇就等于信奉上帝的逻辑,在先哲“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思想光芒照耀下,有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条,并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纳入法制的基本原则。

相比之下,天朝的“天子”模式开启,“刑不上大夫”却司空见惯,如今已经升级为“人民”模式,一切都是“人民的名义”,忧国忧民的“为民做主”,让百姓感激涕零。“法治社会首先是制约政府的权力”已经纳入资本主义思想,而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四):为各民族圣经翻译奠定了前所未有基础的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翻译家,圣诗作家。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分散,政治上分裂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社会各阶层变革——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因信称义”圣经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天主教时代教宗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多数民众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民众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人士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要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巨大普世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后代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民众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马丁.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旧式教权统治。 他的宗教改革更正,为基督真理的世界性广泛传播和各民族圣经翻译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后世的世界思想界,宗教界均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五):宗教的人和信仰的人区别

在教会生活中,体悟到宗教的人和信仰的人有着很大的差别。我归纳了以下几点:

宗教的人 信仰的人

在崇神的可见形式中生活 在生活中处处看见神

拘谨生活 享受生活

信念控制下的思维——不自由不自在 与神相交中的思维——自由自在

与世界在形式上分别而称为属神的 内里属神而区别于世界价值观

对形式的坚守,重规条 对真理的坚守,重本质

对人有较强的排斥性与分离性 对人有渐强的接纳性与合作性

对非原则问题不宽容 对原则问题不敏感 对非原则问题宽容 对原则问题敏感

兴趣点在神的名义与仪文上 兴趣点在神与人上

执著自己的立场 追求神的立场和对人的体恤(公义和慈爱)

冷漠与骄傲 爱与谦卑

易接受异端 能分辨异端

心情常常不快乐 心情常常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宗教的人或信仰的人,大家都在路上。但是会有倾向于哪一种的追求,那可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命情状。如下图,虽然同在水边,那棵被盆所限制的树还是干死了。这就像宗教的人,背着长长的圣经,灵里却是枯竭的。

在灵命的初期,在人类的幼年,可以是宗教性较强的,以操练镌刻出对神的概念。但无论如何,一个属灵的生命体,朝向都应是成为信仰的人。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跟神同在。否则,就是可怜的法利赛人了。

譬如一个孩子,在他懵懂无知时,你可以带他去礼拜,作谢饭祷告等,这是宗教的形式,但是会有好处。不过家长永远要记得教导的目的:是让孩子尽早建立与神的真实内在的个人关系,成为活泼地追求真理公义和爱的信仰者,而非训练成为固守宗教仪文的人。这就是区别。

在一个堂会中生活,常常带来很多宗教的色彩,生命可能被压抑。但在教会里(几个愿与主相交的人在一起)生活,则生命将被建造。

保罗曾经是一个宗教的人,自然就成了对基督的逼迫者。但有一天,主的光照着他,“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主的责备解放了他,从此成了信仰的人,也就是主基督的人了。

文章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0e57f0100qu72.html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六):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和其英译本的由来/西奥多·格雷布纳

1937年3月,出版商宗德凡(Zondervan)先生首次向我提出了预备翻译路德《<加拉太书>注释》这本书的建议。我们对此事的商讨相当的简洁,而且结果很明确。

“‘路德’仍旧是新教最伟大的名字。因为美国普通信徒的需要,我们打算请你帮助我们出版路德的一些主要作品,你愿意吗?”

“我愿意,只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这个条件就是允许我使路德的语言变得美国化,把他的话变得更简练—— 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使路德的语言表达让今天的美国人听懂,那无论是路德宗的人还是路德宗之外的人,都不会来读路德的作品。”

为了说明我的意思,我找来一本美国某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路德名著的英译本,念了几段给宗德凡先生听。

看来我的演示效果很好,因为我们都意识到,美国教会的信徒读这些英译本的感觉大概会和读路德的拉丁文或德文原版差不多,因为这些英译本都是严格地按照路德的拉丁文或德文句式结构翻译的,并且使用的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语风格。

“你会选哪一本?”

“有一本,路德自己对它的喜爱胜于其他的。让我们从这一本开始着手吧,就是他的《<加拉太书>注释》……”

开始着手这件事时,我们把它作为一项文学性的工作来看待,这似乎非常吸引人,可是后来却证明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有时甚至令人感到有压力。《加拉太书》由短短的六章组成。在韦德曼(Weidman)八开本的《路德全集》中,《<加拉太书>注释》就占了整整733页,而且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我们决定不将如此巨大的篇幅全译出来。拉丁文的文法结构紧凑,路德的拉丁文则更突显这个特征,所以我们不可能照搬其结构。要是全译出来,这样八开本的书其篇幅就有1500页之多。我们不得不压缩这一巨著。我们手里有德文和英文的译本,但即便是最被认可的英译本,先不说其文体古老的毛病,其篇幅也必须要压缩一半以提高阅读效率。现在呈现给各位读者的这个版本,如果有任何可圈可点之处,都要归功于纽约州来自日内瓦的热拉尔·马勒(Gerhardt Mahler)牧师。他在百忙之中来帮助我,他首先修改我那粗糙的译文草稿,之后多次校对,使之成为终稿,最后提交付梓。

现在让我们简略讲说路德《<加拉太书>注释》的由来。

1519年这位改教家首次讲解了保罗的这封书信,后来在1523年再次讲解。《加拉太书》是路德最喜爱的圣经书卷之一。在《桌边谈话》一书中,路德曾说:“《加拉太书》是我的书信。我和这卷书结了婚。它是我的凯瑟琳。”过了很久之后,当一位朋友正在准备将路德所有的拉丁文著作整理成集时,路德对他小圈子里的人说:“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只需再版我的那些教义性的著作。例如,我的《<加拉太书>注释》。”

我们在此呈现给美国读者的这部作品,是路德在1531年上课的讲义。这些笔记是乔治·勒尔(George Roerer)所记,他当时大约是维腾堡大学的教务长,是路德翻译圣经时的助手之一。勒尔记下了路德的讲课内容,这份文稿保存至今,后来又加上了法伊特·迪特里希(Veit Dietrich)和克鲁齐格(Cruciger)的上课笔记,他们是勒尔的朋友,和他一起上了路德的课。换句话说,这三位在路德给学生们讲《加拉太书》时记了笔记,而勒尔为出版商整理了文稿。尤斯图斯·梅尼厄斯(Justus Menius)将其翻译为德文,收入维腾堡版本的《路德文集》中,并于1539年出版。

当我们论及改教时期这部伟大作品时,我们不能不说到班扬的经历。当班扬被他的“原罪和内里的污秽”折磨,并且意识到了自己的过犯而痛不欲生时,他想找到一些早先的著作以抚慰自己的心灵。他发现他同时代的作者都“不够深刻”,便四处翻找,终于找到了路德的这本《<加拉太书>注释》,此书已经非常旧了,书页随时可能散开。班扬说:“我刚刚一读,便发现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已经在路德的经验中得到了很深入的解答,就仿佛这本书是对着我的心灵写的。除了圣经之外,我对路德的这本注释书的喜爱要胜过其他的任何书,因为没有一本书能像它那样给一个忧伤的心灵带来慰藉。”

这本《<加拉太书>注释》在新教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路德的所有著作中,没有一部能像此作品那样把基督信仰的核心——罪人乃是单单靠着基督的功劳而称义——讲得如此明白。在许多段落中,比起路德拉丁文原著中那充满凯旋的气势,这个译本读来似乎没那么有力,但路德讲义中的精神都被保存了下来。如若在某些地方,我们把路德的语言变得过于“美国化”,就请读者能以宽容来接受。我们相信,即使这些文字换上了新装,上帝仍将赐福它们,路德所雄辩的这些核心教义,正是基督教会的内在生命所赖以维系、其福音大使命所赖以成功的基石。

在1531年《加拉太书》课程结束的时候,路德做了一个简短的祷告:

“愿赐给我们力量来教导和聆听的上帝,也赐给我们力量去服侍,去行出来。”

然后,路德诵读了两处圣经以此为课程作结,它们是: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 2:14)

“惟有我们神的话,必永远立定!”(赛 40:8)

西奥多·格雷布纳(Theodore Graebner)

圣路易斯,密苏里州

(本文原为马丁·路德《加拉太书注释》英译本序言,标题为编辑所加)

购买中文版《加拉太书注释》,请点击: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15282754730

《《加拉太书》注释》读后感(七):自觉的灵、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翻译家,圣诗作家。

“因信称义”

“我请求世人不提我的名,不称为路德宗信徒,只称为基督徒。路德算什么?道理不是我的,我也没有为什么人钉十字架。我不是,也不愿作人的师傅。只有基督是我们的师傅。”

―马丁•路德 基督更正教之创立者,基督教信义宗的奠基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启者。 ---------- -------------------------------------------------- ----------------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的一个小山村。 那时的德国经济分散,政治上分裂割据,国内一片混乱。天主教会借机扩大自己的影响,僧侣们无恶不作,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沌”状态。 少年时的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会的腐败糜烂,便下定决心要进行宗教改革。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父母亲朋诧异的目光中“遁入空门”——进入雷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他在那里学习神学,并且洁身自律。1508年他成为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教皇和天主教会的腐败奢侈,日益坚定了他进行宗教改革的决心。他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1517年,为反对教皇利奥十世借颁发赎罪券盘剥百姓,路德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即九十五条论纲)。《论纲》所引起的强烈反响,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预料。社会各阶层都对《论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论纲》点燃了第一次德国社会各阶层变革——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为德国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阶层的热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罗马教庭彻底决裂的道路。 1519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1520年是宣场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书籍、文章208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予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阶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因信称义”圣经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天主教时代教宗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多数民众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民众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人士却对路德恨之入骨。1520年10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60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路德面对威逼利诱毫不动摇,在拥护者的赞美声中把教皇的诏书付之一炬。路德的反抗行动进一步划清了自己同教会的界限,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德意志和西欧各国的人民,他们更加崇敬路德,也更加向往宗教改革。可以说由路德点燃的宗教改革之火在西欧各国已成燎原之势。 面对这种可怕的局面,教皇有些慌了手脚,只好一再敦促德皇查理五世为路德定罪。德皇终于决定于1521年4月17—26日,在沃尔姆斯召开帝国会议,为路德定罪,给这样一个叛经离道的叛逆者以惩诫,同时也要给路德的拥护者们表演一次杀鸡儆猴的把戏。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吓倒,他昂首挺胸地到达沃尔姆斯,在帝国会议上据理力争,毫不让步。他声称“我坚持己见,决无反悔!”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当时德意志人要求摆脱罗马教庭控制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 路德并没有沉寂下去。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巨大普世意义。

1543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后代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莱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民众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岁。

马丁.路德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旧式教权统治。 他的宗教改革更正,为基督真理的世界性广泛传播和各民族圣经翻译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后世的世界思想界,宗教界均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他无愧于这一光荣。

quot;因为你污损神的真理,愿神把你毁灭在这火里!" 。

quot;我觉得自己得到了重生,经过敞开的门,进入了乐园!" 。

quot;若果今次大难不死,就会成为一名修士" (天主教) "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话眷束。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

quot;我承认粗暴!激烈!好战!"

quot;我是上帝话语的奴仆" 。

quot;我是民众的战士" 。

quot;我是一个好修士,严守诫律,我可以宣称,若有修士能因着遵守诫律就能到达天堂,那应该就是我。在这屋的伙伴,只要是知道我的,都能够为此做证。我若是拖延着礼拜,祈祷,阅读和其他这类的工作,我想我可能会痛苦而死" 。

上帝的話語與音樂是最密切的結合。

“魔鬼无权使用好音乐 ”。

quot;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马丁•路德墓志铭>>

没有马丁•路德,今天的我们没有圣经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