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19:13  热度: 282℃ 

点击全文阅读

《老爹妈思厨》是一本由梁以瑚 (主编) / 杨阳 (主编)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一):买了之后还是有失望的

印象中港版的是很厚实的一本,可是拿到手的大陆版的,薄了很多,应该是有很多内容进行了删节。而且总感觉图片也没有原版的清晰精致,很多图都看不太清楚。你最初爱上一个人,没有得到,之后总是找跟他相似的人,真找到一个你觉得就是他的翻版之后,往往失望,大抵就是这个感觉。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二):一顿饭菜背后的感人故事

《老爹妈思厨》这本书虽然主角都是二战的老一辈,或者有些已经不在人世,但是他们的菜谱却永远留在新一代人的心中。虽然书中的菜谱可能只是非常普通的家常小菜,但是对于那些长辈们却意义非凡。

用心煮的饭菜,最希望的是有人懂得欣赏,而正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饭菜味道——历史的味道。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三):珍惜身边人(推荐序 符荣师)

珍惜身边人

符荣师

还记得上次吃祖母亲手弄的菜肴是几时吗?记得儿时吃过祖母弄的紫砂碗蒸肉片,留香至今。有紫砂与猪肉的香味,更有深厚的人情味。人不在,味常在,情永在。

我们与长者一起制作美食,分享美食,更透过戏剧、音乐、影像及舞蹈分享人生。

每一道菜都是一个人生故事:“鲜奶粟米鸡汤”的童年放牛回忆、 “家常便饭蒸肉饼”的战争与和平、三年零八个月的人生芝麻糊、一家钟爱的“甜甜蜜蜜比翼双飞”⋯⋯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道菜。珍惜这道菜,更珍惜身边人。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四):唇齿间的回忆

michael wolf来柏林办展的时候,我们去买他的画册。结果跟他聊来聊去,聊香港,聊他的生活,最后无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他就给我推荐了这本《老爹妈思厨》。

这是香港老人家们的菜谱和他们一生的故事。战争,工厂,自梳女,家庭主妇,知识分子,农民。方太食谱,叫做“甜甜蜜蜜比翼双飞”的鸡翅,用石磨慢慢推出来的黑芝麻糊。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故事,老人家用不经意的语调讲出来,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本书让我想起黄碧云的《烈女图》,《老爹妈思厨》是《烈女图》的配图菜谱版,再加上了男人的部分,男人女人都不容易。:-P

我奶奶很会做饭。小时候她常常做香辣牛肉干,每年过年都要给我做一大罐,让我带回上学的城市。我分给同学吃,牛肉干里放了橘皮和芝麻,到现在猪酱还会念叨那是如何的美味。

她还做八宝饭。我小时候不吃甜食,但据我姐说那是天下最好吃的八宝饭。我只记得奶奶的八宝饭卖相很好,里面的蜜饯干果都是整颗而香糯,糯米更是颗颗软腻弹牙,但又没有糊成一团米饼,是每一粒半透明的米都清晰可辨的。

到德国念书后,我每次回老家都要带一大包奶奶磨的蒸肉粉,她做的蒸肉粉里加了各种香料,打开塑料包香气扑鼻,但又没有盖住米粉和豆面本身的香味。那时候我常做粉蒸肉,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但后来奶奶过世,因为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粉,所以我再没做过粉蒸肉了。

奶奶年纪大了以后眼睛不好,烧菜常常烧糊,所以也就不烧了。后来她过世了,那些香辣牛肉干,八宝饭和粉蒸肉也就无处可寻。我常常后悔没有多跟她学学做菜,但后悔也没有用了。

michael wolf在香港生活了10年,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照片,好几个系列都非常不错。有一天他扛着大相机在街上走,跟这本书的主编杨阳碰上了,就胡乱聊起来,最后不可避免地聊到了吃上面。michael wolf是个好吃并懂吃的人,他毛遂自荐地为这本书拍了插图照片。我们在看到每一个菜谱的时候,都能看到做菜的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人人脸上都有自在的笑容,就像世事并不曾如此艰难沧桑。

如果没有这本书,那些牛肉饼五更饭也就这么慢慢地湮灭了吧。对中国人来说,吃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都说民以食为天,老菜谱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拆毁旧城区,简化汉字,不再重视传统的手工业,现在连我们的味觉也快要在扑天盖地的辣椒味精和香味剂里失去灵敏了。然后反倒是一个外国人跳出来,帮着我们纪录。前面写何伟的读书笔记时讲到“中国通”这件事。其实我觉得,既然中国人自己都不中国通了,那有一个外国人来通一通,也未尝不是我们的幸运呢。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五):食物的身体记忆(小西)

食物的身体记忆

小西

要谈食物跟生活、文化、记忆与历史的关联,最经典的莫过于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中,提到的一个有关“小玛德莲娜蛋糕”的小故事:在一个凛冽的冬夜,小说的主角马塞尔回到家中,母亲送上热茶和小玛德莲娜蛋糕。他没有胃口并不想吃,但随即改变了心意,舀了一勺泡着蛋糕的茶,在送入口中的片刻,味觉的感受勾起了昔日的回忆,使他想起童年时在莱奥妮姨妈家里的情形。为了重拾过往的记忆,他再次品尝,然而他却再想不起什么。当他放弃不再回想的时候,昔日贡布雷的景象,突然之间从熟悉的茶点气味中迸发而出。

不错,食物每每跟人的生活记忆交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因为人的生活记忆本身,更多的时候是在人的无意识层面上运作。有些时候,有些旧事(尤其是令人伤痛的遥远旧事)可能连当事人自身都以为早已忘掉了,但往往是一件表面看来毫不起眼但又似曾相识的对象、食物、风景,甚至路人的一个不经意的手势,突然之间让昔日的回忆自身体的某个角落,不请自来。而且过去的景象总是如在目前,但又明知早已不在了。若果让人勾起生活回忆的是一片小小的蛋糕,当曾经有过的那甜自身体的深处升起,口中的那甜便仿佛不再一样:跟记忆中的那甜相比,当下口中的那甜是差远了,但正正是口中的那甜,更突显记忆中那令人回味的味道的逝去。差了些什么呢?可能是一个人、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片早已不再存在的风景。

在这一本有关食物、生活、文化和记忆的小书中,透过公公婆婆的口述,我们勉力尝试重构一个又一个有关食物的生活故事。在消费主义当道的年代,希望让读者能够有机会从作为对象的食物,尝试回到一个被遮蔽了的价值与人文的世界。但在那被复述的记忆中,就算再具体与充满生活的细节,被复述的记忆也只能是抽象的。我们能切身体会好像马塞尔在品尝一片小蛋糕时那种“瞬间闪念”的感受吗?所以,这同时也是一本悼亡书,除了哀悼几位在本书出版之前仙逝的长者外,也追悼那种注定无法还原的身体记忆与感受。传统的家教,会强调“身教”的重要性,除了所谓“以身作则”的道德调教外,我相信更贴身的“身教”,往往来自一些表面看来毫不起眼的共同身体记忆,它的媒介或载体,可以是一件小玩具、一支老歌,也可能是一片吃了一半,搁在小书桌上的云片糕。

读王维诗作《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们往往会把“红豆”看作“相思”的象征。但有时我会俏皮地想:若果对方真的听诗中主角的意见,多采下来的红豆,又将得到怎样的发落呢?它们是否会变成一碗美味的红豆沙?当对方每次品尝平凡不过的红豆沙,那种自身体深处、不由自主地渗透出的相思感,大概只有当事人“冷暖自知”了!

《老爹妈思厨》读后感(六):味觉拾遗(小土)

味觉拾遗

小土

麦当劳是一个帝国。这个军队拿着“快”剑与“廉”盾,加上“多元化”暗器、“优惠”锁链、品牌阵法等等,统占全球饮食业。有不少学者已对麦当劳做出不少研究。无论如何,麦当劳已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饮食文化演义中不可不提的情节。在这里不是要分析麦当劳如何如何成功/败坏,值得注意的是其昌盛并非偶然。社会学家韦伯指出现代社会其中一项重要特征就是讲求效率的工具理性。麦当劳正契合此时代的精神而得以速成。

当然这只是一面之词,复杂的现象总有许多其他解释,视乎言者站于何种立场。文化之多样,又岂可一概而论。与快餐巨浪抗衡的SlowFood(慢食)也是一场不可忽视的社会运动。此书的立意或多或少与此沾上点边儿。再者,除“ 麦当劳”效应外,我们的饮食文化中更有精致品味的追求。由“米其林”(Michelin)星级定位到私房菜的同好欢聚,从烹调的艺术到进餐气氛的营造,那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轻视的内在价值。在此不是说“快”一定不好,我就不时会以“麦乐卡”购买麦记套餐,贪多一件赠送的苹果派或雪糕新地。赶上班时,更会外卖一份套餐在乘车时进食,好像很需要麦记。当然我永不会忘怀曾享用的法国大餐,每一道菜就像珍珠般闪烁,轻抚味蕾。那滋味就是一种艺术美。(花了上千元当然好食?)

食,自有其功能,也可有其内在的要求,但仍有一种价值、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味道,是我们甚或忽视,逐渐消失,几近遗忘。尚有一种构成我们文化不可或缺,甚至身份认同的一种味觉,是必须保留且需不断更新的。不是要说什么“集体回忆”。最怕的是,所谓回忆好像只需有文字记录又或(立体)相片存影,甚至流动录像,就能好好封存。想要指出的是,会不会有些事儿是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整体、一种饮食、一种文化?而不以这种烹调方法、这类材料,就不能再现这种滋味,维系这样的健康生态。这正是本书所期望努力的实践成果。其实梅菜扣肉配碟饭不会很肥,肥肉连瘦肉一口咬下那种感觉是难以形容的美妙满足,偶尔又会忆起第一次舅父牵我出外吃这碟饭时的温情。

杜甫的《北征》一诗说得好: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味道是有历史的。一道菜正是一个故事,其烹调、选料、味道,盛载历史勾起回忆之余,更体现着一种文化。我们固然有宏观的伟大叙事作共同背景,但个人参与创造的小事,也是不可或缺的变奏。而这种历史、这种味道就在这道菜、这个地方,浑然一体,构成一种价值。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身份认同就维系于此时此地。这点与皇后天星码头运动所争取的是一致的,迁移了的只是一个分离的标本。以上所论的价值观或许未必尽为同意,可再作讨论。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尚未对话,已然结束;不曾确定,已被摧毁。

本人有幸得尝书中好些长者所烹煮的窝心小吃,亦有幸听到他们的绕梁歌声,亲历他们的调皮活力。三幸,本人能够编辑此书,细味他们那勇于承担、敢于挑战、安于动荡、常存盼望、奋发创新的精神,万分感恩。可惜,愚生不才,错漏之处,恳请指正赐教。另外,本人实在疏懒,有的长者已经仙游未及看到成书,在此深表歉意。还望你亦能享受到这场盛宴之一二。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