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34:15  热度: 270℃ 

点击全文阅读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是一本由刘军洛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258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一):值得一看

刘的博客原来关心过的。应该说他的思想站得还是很高的。书可以读一读。不过对于个人来说,萧条或者可能是痛苦的未来无法逃避,先有个心理准备也好吧。一句话,如果事情没有到无法忍受地步是不会有改变的,所以灾难或者不幸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然也是必须的。期望中的完美社会是不存在的,对于一般小民来说,也无能为力。当然,最重要的是,人的命运受所处的时代制约,只不过是大波浪中的小涟漪而已。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二):如果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么30年的努力过后,唯一属于我们的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的财富,这财富将是1911年以来我们孜孜追求的---democracy!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三):如果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么30年的努力过后,唯一属于我们的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失去的财富,这财富将是1911年以来我们孜孜追求的---democracy!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四):“Context” is the ability of your mind to hold a big picture.

我在2015年读到刘先生的这本书,美元指数96,黄金价格不到1100,说明全球经济现状并不如刘先生所述的那样糟糕。看了一些前辈的书评,刘先生的思维和论据都很跳跃,我才疏学浅,半天跟不上节奏,读得甚是辛苦。

然,刘先生有个论点我是再同意不过的,“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结构性低,中国居民消费从经济理论和实际数据根本不构成中国通货膨胀因素,反而形成了中国的结构性大萧条和恶性通货紧缩的结构性问题。” Spending Drives Economy,而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结构不是主流文章吹嘘的那么回事。

刘先生的金融战略论,拓宽了我对美国债务的认识。泱泱军事大国,即便是再有多大的债务,要是真成了坏债了,撕个逼总是有点话语权的。况且,正是因为这样的债务,让美国拥有垄断全球的高端服务业,这是缺乏金融外汇市场所不能比拟的。

最近加拿大中央银行调息,房地产交易活跃,以前的主街道上关了很多小生意,就业率貌似也有所下降。这是短期债务周期呢,还是已经进入萧条了呢?且行且学习吧。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五):大局观VS阴谋论

大局观也好,阴谋论也罢,实体经济危机+货币危机+金融危机,总之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中国金融和经济问题。以前也看过刘军洛的书,感觉就是悲催的中国高层领着全国人民被美国玩弄,有点世界末日的状态。有些事,尽信书不如无书,只算是多了一个角度看待经济和金融问题吧。

推荐第11章---页岩气世界价格杀手。文中解读了未来能源革命作为下一个世界价格革命的引爆点,非常规油气占油气资源总量的80%,美国现在已经解决技术问题,更加清洁环保,价格低廉,储量丰富(按目前消费可使用100年),未来美国将垄断世界能源领域和领导能源革命。反观中国,由两桶油主导的石油和煤炭能源结构和政府主导的风能、太阳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下场会很杯具。

也与投资界的人聊过,他的观点是未来的商业的爆发点和投资方向是能源创新与能源革命,互联网已经到头了,总的来说市场投资的方向包括:市场的需求、人的需求、人性的解放、社会发展的瓶颈与危机。从现在看,美国页岩气和油页岩已经走在了下一场社会变革的前列了。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六):时间的答案

粗略快速看完了刘军洛的这本书,书中的观点是鲜明的,即整个世界经济会经历萧条,强势美元将会来临。作者的这个观点与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媒体的看法是对立的。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面。

书中作者部分观点是与我的看法是相同的。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经历金融危机后,政府过多的提供流动性,虽然使经济触底反弹,但其中的后遗症是明显的。人口红利的消失、老龄化,这些都是不安因素。所以基于种种现实状况,中国经济已经告别单纯依靠投资、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平衡、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发展方向。日本走过的路子我们需要借鉴!

不可否认,美国是现在世界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因素。欧洲、新兴市场国家的低迷,美国成为了注目的目光。资本从国外流回美国,必然导致美元的上涨,新兴市场国家汇率的动荡。

美元或者黄金,是需要我们选泽的。从技术面上,黄金在过去几年上涨幅度已经不能支撑其的上涨,美元阶段性底部趋明显。黄金的作用在于通胀,而美元更多的是避险作用。与作者一样,相比而言,我相信美国的远大战略,相信美元!不过这些都需要时间的检验。让我们一起去体会这不可思议的世界吧!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七):拭目以待的经济迷局

在继《中国经济大萧条还有多远》对全球经济进行把脉之后,被誉为“预测中国发展未来,著名民间经济学家”的刘军洛又推出了这本《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经济大萧条》一书,进一步深入的对中国经济发展布局和民生后续的保证做出了进一步的解说,给身处经济谜团中的人们以指引,能够更快速的从经济学者的专业角度出发来认清经济形势,不管2012是否是经济的大转点,民众都适合把自己的小钱早做规划。

经济,与国家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等都是有着不可分性的,这本书就是利用经济的手段,从政策方面入手进行的分析,并通过大胆预言的方式来展示未来的堪忧,一个以平民百姓的角度写作进行深层次高阶段分析的经济学指导书,多少会让人眼前一闪,加上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经济现状。

关于经济学者的言论,最初总会让人疑窦顿生,之后总是令人喜忧参半,试水深浅并不自控也未可知,而刘军洛特别的独树一帜将自己与“主流经济学家”进行了区分,在理论观点上进行了根本性的抨击,重点讲解了中国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和外汇储备多元化相关问题,中美关系,中美经济的被钳制影响,都成为了本书的焦点论题,而过于宏观的理论难免会让人产生不定的质疑,一个人如何知世界?这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的学说又是否是危言耸听?以往对黄金、粮食、石油以及世界经济走势的强势预测逐渐巩固了他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其在经济学领域中的言论也开始被神化,换句话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刘军洛的学者地位不断巩固,但从这本书的严格意义上来说,数据统计的引证还有铁证可考的不足。

尽管分析的头头是道,也曾经在预言中屡屡应验,但这次关于世界经济大萧条的临感预言到底能否生出准效,还有待时间进行检正,是真是假,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只是对于小众来说,如若真的出现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灾难是无可避免的,自保也不现实,但提前的预知走势并将个人损失尽量降到最低,还需了解适当的前沿经济观点以坦然应对。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八):历史在重演中

刘军洛的前一本书据说反响蛮不错的,于是听说有新书立刻兴冲冲地翻阅,便是手上这本《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中国经济形势如此恶劣,原来那些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全都是鼓吹和掩饰,原来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还没富裕便即将赤贫,这真是让人心寒寒。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每日的辛苦都是为了什么?比外国人勤奋许多倍,可是我们休假却比外国人少,我们的生活也比外国人差,GDP虽然高企,综合国力虽然在国际上排名又提前,可是国人里越来越多的人却在温饱线上挣扎,又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小康或中产阶级的梦想?

在这本书里,刘军洛言辞大胆,针对性非常强,通过对历史成因的细致分析,深入解说了中国经济发展困局和引发的种种民生问题。作者预测“2013年以后,美国奥巴马先生将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总统;2013年以后美国经济将开创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繁荣和腾飞;同时,2012年中国很可能进入史无前例的大崩盘。”在作者看来,美国与中国的命运相辅相承,借用德国天才战略家曼施坦因的一句话“胜利一方的果实,是失败一方奉送的。”这如果成为事实,真是让人伤心失望无比。

当然,或许也因为我是第一次听到这样铿锵有力的反主流的声音,于是觉得精彩精辟。但从他分析的方式,重读历史,分析历史,尤其是人类历史上两次大萧条和局部金融危机以及货币危机的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预测结论----这种透过历史看现在,从历史是相似之中找到相似的发生发展轨迹的方式,让作者的说明也颇有信服力度。当前中国银行业踏前车之鉴重蹈覆辙,没有预见性,中国经济布入死局;全球商品市场再次大崩盘,中国和世界的长期产能过剩和债务过剩问题,回避不了的高速通胀,将拖着所有人进入世界范围的大萧条。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房价都在降了,也正应了刘军洛的预测。前日看新闻,又听到中国的真金白银正大量输出国外换外汇,据说还要救欧洲,真是让人无语。

在这场即将来临的大萧条面前,真的就是束手无策,任人宰割,或者听天由命么?刘军洛称这是“民族的生存和毁灭”----不知这样的言辞不知又能引起多少重要官员、有识之士和掌握话语权的人的重视-----中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掘祖坟,不思悔改,报应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至于到底如何,选择信还是不信,或者信也无能为力,走一步看一步,那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了。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九):我们如何走出大萧条的局

江山/文

原本枯燥的经济文字变成我们生活中的符号,更多的贴近柴米油盐,以微观洞察宏观经济体的发展与风向。笔者曾读过,诺贝尔经济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的预言:第三次大萧条即将来临,这次衰退看起来更像长期萧条,而不是严重的大萧条。然而,这种黑色预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全球经济处于萧条的当下所阐述的感慨而以,非悲天悯人,却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经济的状态。

2011年四季度到2012年一季度,中国进入高利贷交易周期,债务结算成为推动经济下挫的关键。如同霸王项羽唱起的《垓下歌》一样,大势所去已即成事实,而这次刘军洛只是用他贯有的才华与专业常识开启了《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以一种更加细致的经济分析告诉我们相信真实的存在。

中国经济,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上却深藏暗涌,我们无法直观的面对真相,也无从知晓真相,只是充满困惑而以。人民币升值了我们还是那么穷,房产限价了还是一片飘红居高不下,物价上涨了农民还是赔了个底儿掉,人们发现黄金白银可以保值了,却忘记了买份保险。这一切是谁在从中作梗,刘军洛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切的变化。

1928年美国中央银行和美国经济学家们缺乏远见的反击通胀政策,直接导致当时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美国,陷入长达10年的经济大衰退;而同样,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和日本经济学家们缺乏远见的反通胀的政策,直接导致当时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日本,经济陷入长达20年的经济大衰退。股市赌场论更是让中国经济形成股市泡沫体,其带来的经济成本损失和社会成本损失远小于房地产泡沫带来的损失,这个比例在欧洲和美国是1∶7,中国现在是高达1∶20以上了。所以,如果2001年以来我们一直走股市配置中国资本的道路,而不走银行和地产配置中国经济的道路,2010年中国股市可能在几万点,我们现在就不可能有机会出现恶性房价下的低劳动生产率了。如果假设中国股市是从几万点高空往下砸,中国市场由于劳动生产率较高,只会出现“金融危机”,但绝不会出现“货币危机+金融危机”的双重同步危机。

时代不断变迁,包罗万象的历史却在悄无声息地开始重复,所以,刘军洛站在经济历史的高度开拓了这场萧条的警示,告诉人们提前作好心理准备,来迎接这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或许,全球至今还没有反应过来,运用“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理论,而最适合当下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思维置身局外,脱离于传统的经济学研究之外,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当下。这是刘军洛提供给我们最有效的方式,也是我们不再妄言的基础保证。

《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读后感(十):信则有,不信则无

信则有,不信则无

评《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

今天是圣诞节,祝大家元旦快乐!

马上就到2012了,关于2012的谶言曾经喧嚣一时,但后来已经成为了神马浮云;关于世界能源将枯竭殆尽,即使是油价不断攀升,但后来证明了还有很多能源有待开发;关于下一个经济危机或者经济大萧条的预言,和世界末日的预言一样,和我们的信仰一样,信则有不信则无。这本《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就是“非主流经济学家” 刘军洛先生的一个预言,关于他的预言有很多版本,最开始喜欢他的直爽,后来喜欢他的精辟,再后来就不知道了。

刘军洛先生说第三次世界大萧条即将来临,我们首先无法确认世界大萧条的定义或者内涵,但从刘先生说的1929大萧条和2008金融危机来看,基本上是以美国的经济危机为主,那么第三次大萧条也应该和美国有关系了,可是刘先生另辟蹊径,把中国经济引发的危机(暂时还不知道有没有)定义成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不知道是对中国的抬举(即使是中国发生了经济崩溃,她能引发世界大萧条?),还是对美国的贬低(书中提及的美国经济即将复苏,而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不可避免,难道美国老大的位置不保?),还是有其他的意图(刘先生和吴先生、许先生还有学术上的争鸣?)。

在这本《即将来临的第三次世界大萧条》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先生有两个比较鲜明的观点,第一是中国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将导致灾难性后果,中国经济将崩溃并引发世界大萧条;第二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多元化是一种错误,还是应该多储备美元,因为美元即将步入升值的空间。中国的金融市场亟待完善,因为对于游资、热钱的攻击,我们的办法还是比较少,但如何应对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金融系统。书中提及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将是美国经济繁荣、中国经济崩溃的功臣,但是我们却很难理解,既然中国不能采取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那么刘先生为什么不拿出更好的软着陆办法来?既然不希望中国的经济学家为美国经济卖命,为什么还鼓励中国多多购买美元?

民主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但是我们希望有话语权的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呼声,而不是借用自由的名义,行使极权的工具。我们赞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但对于未来的预测持保留意见。语不惊人死不休,最终受累的是那些跟风和激动的人们。2012年马上到了,关于2012年的谶言也就马上可以得到验证了。我们牢记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我们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训,我们还应该牢记刘先生的预言,待几年之后再见分晓。

还有一点不知道的是,中国的经济学家怎么和刘先生过招?信则有,不信则无。对于刘先生的预言,他们信不信?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