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情感狱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34:43  热度: 261℃ 

点击全文阅读

《情感狱》是一本由阎连科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狱》读后感(一):尝不尽的人间苦难

我向来是不喜欢看农村题材小说的,可对阎连科的作品是个例外。阎连科的文字有种能抓住你心的能力!不由自主地一口气看下去......

失学、失恋、招工名额失去,当兵的名额也差点失去......主人公把人间的苦难统统尝试了一遍。为什么十八队这么倒霉?只因为“上面没有人”!

我不知道主人公“连科”是不是作者阎连科本人?如果是的话,那他太了不起了!在如此得艰难困苦中出人头地,不容易啊!

《情感狱》读后感(二):连科呀,连科。

开始读的时候略显艰涩,因为作者用了很多他们老家的方言话语句。但是越到后面读的还算顺畅,基本就都能一直往下读。一个农村的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想必对一个无人脉无关系的社群里面是有多么困难。可想而知了。连科,我不知道是不是说的作者本人,但是似乎有点暗讽的意味。他爹为了他和他自己为了走出他们瑶沟村,可谓是煞费苦心,一次一次经历了希望,又破灭掉了。第一次是为了娶支书的女儿,第二次是为了当村里的秘书,第三次是为了到县工厂当工人,第四次也是为了娶村长的女儿。第五次也就全书结尾的那次,要不是他自己拿着刀比着自己的脖子,要管招兵的干部,非得当兵不可的话。估计又给落空了。但是最后还是通过这一戏剧性的结局,来说明一个农村娃无权无势想要出人头地,何其困难与艰辛。时代的大熔炉总是无情的碾压着希望,但这不就是现世嘛#阎连科##情感狱#

《情感狱》读后感(三):阎连科的“皇帝梦”

《情感狱》是作者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角毫无隐晦地就叫阎连科,其中故事也与作者的一些人生经历相吻合。阎连科自己曾提及儿时有过“皇帝梦”,认为自己一定能够飞黄腾达,成为村民的骄傲,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所在。与作者此后的作品一样,村人之梦从来都是“一厢情”,无论付出何种努力,结果都是“竹篮水,一场空”。 “皇帝梦”是自己的,也是村人的,都是为了摆脱耙耧山沟沟那穷乡僻壤的悲苦生活。当它是村人们的集体向往时,主人公就成了被寄予厚望者,也唯有他这唯一的高中生、文化人,才有可能代表村民走出黄土地,踏进权力场,进而实现村民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憧憬,故此他也就成了被裹挟乃至被强迫的难以自己之人。因为即便自己可以认命,但村人们却从不丢弃幻想。所以,每每当自己为了读高中、当秘书、攀高亲而奋斗,且村民们都倾尽全力相助,但却一败涂地时,辜负众望之情感包袱就愈加沉重。“一厢情”如同狱中囚徒,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逃离命运之笼。 此外,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阎连科塑造“强权型”角色的萌芽,在此后的作品中,他们将更加的疯狂甚至变态,当然故事也更加的夸张精彩且耐人寻味。

《情感狱》读后感(四):历史大潮中的泡沫

中原大地上山沟沟里一个年轻人拼尽全力走出宿命的心路历程。

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自己的宿命呢?

连科从上高中到竞争村秘书,从当工人到争抢支书女儿,最后当兵入伍,哪一步都像石磨在研磨着那个年轻人不谙世事的心。

开始总是希望这回磨难能出正果了吧,可结果却总是残忍的。最后的结局太过仓促,我想作者就是要让你觉得这是假的结局,可能事实上,在那样的历史大潮中,在那样的乡村政治土壤中,这样一个年轻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同样出生于农村,对连科的抗争感同身受,然而相差二十多年的历史差距,无法完全体会和理解他的苦楚。

我们只希望能够拥有机会的平等,然而这些时日的阅读,使我认识到阻碍平等的权贵原来一直都存在着,并非因为某些革命而变化,变化的只是当权贵的人,甚至这种大王旗的变化,也恰是革命的目的。权贵不仅仅在宫廷,在一个村庄,同样存在着完整的权贵关系网。特殊利益集团,不仅仅是高官,每个人可能都是某个特殊利益集团中的一员,不同的只是属于不同的特殊利益集团。

也许这样的结论让人沮丧,然而这就是现实,面对上古流来的历史大潮,一个小小的泡沫能做什么呢?

这是我读过的阎连科最好的一部小说。

《情感狱》读后感(五):命运是你家

命运是你家

一气读完小说,不自觉的想到《命运是你家》,伴着经典的旋律回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

二十多万字的小说,一气读完,是轻松,但更觉沉重。贫穷、绝望、算计、小人物的奋斗、现实以及它的多变……让人总觉得心中一阵阵的酸痛。作者是故事情节多变的导演,可是扣上现实的帽子,却让人不自觉地指认命运才是这可恶现实的祸端。不服命运的抗争使得现实显得壮烈。

到处都是满眼的贫穷。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像一种永远难以满足的奢望,舔一口白馍让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神魂颠倒一个上午,一整个村子供不起一个高中生,拆椽换钱,青黄不接……好像一切都是围着吃食而展开,却总是走不出贫穷的阴影。这难道是村人的命运?洪水淹没了即将收割的稻子,种种的算计和“奋斗”最后只能换来一句“我操你八辈祖宗”,只是支书成了村长,姑娘离开了少年。“我真想在现实面前吐上一口恶痰,在现实的胸口上踹上几脚”,可现实还是现实,死皮赖脸,满目狰狞。

可是我看到了爱和牺牲。这是对现实和命运的无畏的、不屈的抗争。队长和村人对洪水的咒骂,二姐弃学为连科让路,400斤返销粮为换一个大队秘书名额,60多岁老父亲为了儿子一个工人指标甘愿做替死鬼受批斗三个月……这一切啊,让人觉得悲壮,也无可奈何。到最后啊,那个高中生实现了他的支书梦了吗?村里的人物果真出了吗?还会有田地被临队硬生生划走吗?我们看不见希望。

就像作者自己说的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救援的光芒。正事作者的这份情感与真挚打动每一位读者。

《情感狱》读后感(六):阎连科笔下的阎连科

《情感狱》算是阎连科小说中较为不同的一部,很明显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减少了对魔幻语言风格和叙事的追求,反而仿佛在运用一种更加接近现实主义的方式进行描写。不难理解,《情感狱》就是在写作家自己,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就叫“阎连科”。

这部书讲了一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最热衷叙述的故事,那就是小人物在社会中的奋斗史,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都是在讲这些,本不是十分稀奇,阎连科笔下的阎连科又有如何的与众不同呢?可以概括为绝望与荒诞。绝望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农村的少年如何才能出人头地?贫穷注定了无法读书、谋出路,卑微注定了在世俗社会中被他人夺取各种利益,这是最现实的东西,特定的历史下的人生无疑难以摆脱如此,因此在这一点上《情感狱》与路遥的小说《人生》有相似之处。当然,作家阎连科还要讲这个“悲惨”的故事讲上许多遍,这就更加符合他的气质,绝望多了就成了荒诞,就成了自嘲,就成了饱经沧桑之后麻木之乐,主人公阎连科与18大队的村民、大队长三叔、他爹、二姐、七叔等一众人一次又一次想方设法想要攀上各种关系,改变个人命运,最终改变村庄的命运,却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失败……就如同《日光流年》里活不过40岁的村民自知天命无法抗拒,还要奋力与老天作斗争,这两部小说内涵上有一致之处,一个更象征,一个更现实而已。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失败,18大队的人还能够“乐此不疲”地相信人情、婚姻能谋得一条生路,却不知他们根本就不在那个圈子里,人情是讲给那些有的交换的人的,你奢求攀上的关系也在奢求更高的关系,低人一等永远不是他人的最佳选择,很可惜18大队就处于最底层的位置。所以,小说的悲剧性在于他们的善良与单纯,是义无反顾的相信幸运之事可以凭借个人努力争取所造成的失败。

小说的结尾,阎连科笔下的阎连科终于谋到了出路,正是因为他明白了卑躬屈膝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是没有用处的。于是,他成为了这个村庄、甚至是农民中明白自我价值所在的人。

感谢阎连科。

《情感狱》读后感(七):没得选,当努力;有的选,当珍惜

有人说,阎连科笔下的耙娄山,类似加西亚的马孔多。它寻不出具体出处,却是扎根在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里。--题记

《情感狱》里的阎连科的梦想却总是照不进现实。高中就差最后半学期就可以毕业,就在这时,久病’体弱的大姐突然病发去省城治病。救人与学习,变成一道最难的选择题。即便之前的两年半高中生涯已经够坎坷了,可是老天却认为还不够似的。队长卖了自己父亲的棺材,砍了祖坟的树来卖,还是凑不出看病和学费的钱;二姐选择将自己偷偷卖给残疾人,用嫁妆来换取读书的机会。最后是背着行囊,去城里给包工头做小工,以偿还预借给大姐看病的钱。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辈,他们的经历何其相似。

儿时听父辈在聊天,他们在互相打趣说,当年你爷爷要是舍得让你去哪里念书,现在就是老师,就是搞IT的,就是某某行业的。最后总结一句:就不用像现在这样,干得像牛像马一样,辛苦得半死,却赚不到什么钱。我爸说当时都把行李提着到马路边等车要去念农业专科学校,也是最后被带回了,读书的事从此再也与他无关。他后来耕者父辈耕过的田,芦柑市场好时,管着上千颗芦柑树,后来芦柑树得了黄龙病,才从劳作的十余年的柑橘园里面退出来,另谋生路。生活,有时候,没得选的。就像碰到一道没印选项的选择题,只有做了,才知道对错。或许,生活下来了就是对的。

现在偶尔经过那年的供销社,石墙已斑驳,屋瓦已发白。还记得儿时坐在凤凰牌自行车的横梁上,与父亲去供销社用化肥票换来化肥。买布用布票,买粮食有粮票的世代,资源短缺的世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新农村的建设,一栋栋的砖房子代替了群居的土房子;互联网的普及,有形有质的拉近所有距离;快递网络的覆盖,乡邻间问说这件衣服挺好看,哪买的?也会听到她们笑笑的说,这个啊,网上买的。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祖辈、父辈在极少选择机会的生活踽踽前行,被时代推着走。现在每天都是信息爆炸,看不完的公众号,刷不完的朋友圈,好似哪天不看就会被时代抛下,朋友见面若不聊点朋友圈里看到的事,好似便无话可谈似的。世界太大,父辈用身体亲历;世界太小,我们透过网络看看,选择性亲历。

没得选,当努力;有得选,当珍惜。

文/米光

《情感狱》读后感(八):生即入狱

不管你信不信,不由你信不信。开篇荒诞的故事引出这样淡淡的一句,虚实莫辨,真假难分,越诡谲越正常,越虚幻越真切。通篇读完,你陷进故事里,也成为狱中囚,这样一个牢狱在你阅读的过程中即从文字里钻出将你摄魂幽襟。此曰情感狱,不屑于限制你的肉身,而是奴役你的灵魂,和滋养你灵魂的一切:情感、祈求、血脉、抗争、正义、抗争… 它不用浪费多少材料来建筑:一块贫瘠与肥沃之间的黄土,一片温顺与狂躁间或的云天,一张关系和利益织就的欲望网。这三样,把往来生死的人个个笼络其中,或捆绑或倒挂或拴颈或踩踏。

作者以同名第一人称来写,创作时一定是在回忆中的现实和构建中的虚拟之间不断穿梭的吧。从文字里也看得出,土塬乡里的生活侵肤入骨般:有血缘脐带相连,在故乡每个人都是从未脱胎的婴儿;有情感羁绊牵挂,乡土家庭可以为亲人舍弃一切自我、献身是为了成全一个,好像,每个人都那么命苦不堪,便拿出其他人身上尤可恋的资本来吧,去成全其中一个人的稍大一点的希望……

你想做一个高飞风筝,即便不知飘零何处渺茫希望究竟几何,也奋不顾身回头切断牵制的绳索。可是挣脱土塬怎么那么难?它像宠溺子女的憔悴老母那样紧紧拽住你抽不开的手。留下,是继续几十辈祖宗一样穷苦艰辛的日子,承受古老故事里上天对人类富足之后懒惰的惩罚,趟在齐胸高的淤泥里喘息的佝偻腰身。离开,是着眼些许尺时光之内胜算微茫的改善,驮载全队乡亲的希冀和踩在脚下的被无奈舍弃的尊严、婚姻、口粮…那是一条被正午赤日炙烤的殷红,把年少的青涩烘焙成残忍的成熟,心计情绪都挂在面具之下却时时透过眼睛散发饿狼般的幽绿光芒。也许你成了擅变伪装的狼,但可能一样没有供你啃食的羊。

我见到的都是苦难,我感受到的皆是无奈,我未掌棋子何以与天斗棋?我甚至亦非棋子何处寻以立足?瑶村的天地风雨像是我心有灵犀的情人,它的一眸一笑于我都像自己的掌纹一样清晰了解,可是滋养我的同时压榨我,怀抱我的一样摧残我,我感到的爱是以滴血的方式撒向心头,都只因为太穷太苦……我尝到的欢快爱恋关怀亲情,都是苦的麻痹的舌头上一点清凉。

:很喜欢阎连科的文笔,特别新奇贴切,庄稼人认得最真最准的是粮食,感受的最细微深入的是自然的风雨气息和黄土太阳,读进去,你会惊喜的发现许许多多切入适当比拟精妙的手法,原来密集有力的雨点可以比作扬场纷纷坠落的饱满麦粒,原来白面馒头在嘴里有那样复杂美妙的滋味,深长的呼吸可以用吸一口飘来的炒肉香味差点把肉也吸进肚里来形容。。整本书中处处可见此类修辞,绝妙好辞。

曾经有曾经为了生存口粮的苦苦挣扎,现在一样有现在为了生存机会的忿忿奋斗,可能人类种群的极盛和个人生活的品质真的是矛盾的吧。毋需为此顾影自怜,不过,尽量避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地,以及,你破釜沉舟,会不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得不偿失。最后,你的夫人、兵、和霸业,哪个对你才最重要呢。。

《情感狱》读后感(九):情感有狱——读《情感狱》有感

情感有狱

——读《情感狱》有感

精典博维重版了阎连科先生的几部作品,《日光流年》《受活》《情感狱》,这几本或许是现在出版社能出的仅有的几本,我还想看《丁庄梦》《为人民服务》,只可惜被定为了“禁书”,当然,还有阎先生自己经常提到的《四书》。或许我可能会在以后日子里的某一天读到,或许我这辈子都不会再读到,这些都是或许。这样的情感,或许就是被关进了一座监狱,我们可以有情绪,可以没有情绪,但是再强烈的情感,都只能被权力无情的禁封着。

我在想,会不会有人趴在这道监狱的墙根下,借着凿壁进来的光线,偷偷的看一两眼,哪怕肥头大耳的狱吏拿着已经打过很多人的橡胶警棍。可是,凿壁真的能进来光吗?

这道情感的监狱太过深重,怕是闯不破。如果不去冲破这座监狱,那所有的秩序都将按部就班,心情好时,可以放你去晒晒太阳,心情不好时,是不是连凿壁的动作都不让你做。那时,我们的情感是不是就成了闻一多先生笔下的“死水”。我不要“让给丑恶来开垦”,那只会让贫瘠的土地更加沙化。

回顾《情感狱》这本书,疲于应付周遭的闲杂事,本无心仔细阅读这本书,但翻阅第一篇阎连科先生的序言《水里的光》,我恍惚中感受到身体巨大的颤抖,“我不知道是时间在水里流淌,还是睡在时间中潺流不止;不知道时间的出生要早于水的来世,还是时间在水中孕育后漫出水面而有了时间的存在。但是,我知道他们彼此永不消失的生命既可以互不依存,而又必须以对方的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忽然间就把我拖入一种关于人生、关于时间、关于水的思考。这种感觉是一种陷落,是一种释放,是一种美好情感的蓄积。如同第三篇序言《真挚的光芒》中的结束语一样:情感才是小说的脊梁,真挚才是照亮小说久远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对小说写作者而言,更是对小说阅读者的一种情感高度的要求。

通读过后,我还是不得不指出,《情感狱》还是不及《受活》《日光流年》的高度,诚如作者自己所言,“《情感狱》不是最好的一本,他的语言、叙述、技巧,都还显得稚嫩或者笨拙,我格外地对它偏爱,就如收藏家偏爱意见最为粗糙的器物一样。”我开始还在较为生硬的小说叙事中流转,情感始终得不到聚集,我想这或许与作者把情感聚集的太私人而已。阎连科先生在写作的时候讲全部的感情凡在其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运用其中,“《情感狱》有我成长中的许多最为真挚的情绪,写作它时我曾经不停地微笑、呢喃或流泪。”

全村上下使尽各种方法、手段,就是希望连科能当上一个秘书,一个在常人眼里都无关紧要的职位,似乎全队上下的齐心协力让连科有些超出常人的想象力,然而把这个问题加一个“可多要几百斤返销粮,遭遇不公时能有人帮助说句公道话,可以打赢被人欺负却从来没打赢的官司”这个前提,一切就变得顺理成章,符合逻辑。我们回顾这套逻辑关系时,发现他是那么的弱不经推,但又天衣无缝,甚至给人感觉,这是故事必然的过程。在这个不仅是“我”想,是整个队里的人都在想,全队的人都在追逐的这个“秘书”,是对一种权利的追逐,人们在过往几千年中树立起来的“权力”观念,彼此明争暗斗,却是在一种固有的习惯中,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队长算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可以骂着“操你八辈祖宗”为村民去要返销粮,同洪水作斗争,在支书面前依然是一副唯唯诺诺的神态,这是人们骨子里的“无意识”在作祟。正如此书的名字——情感狱,把追逐权力的过程比作情感,把这种权力当做狱,于是情感就有狱。

说了这么多,我还要说的是,这部书并不是十分完美的。每一章、每一节拿出来似乎都能单独成章,阎连科先生在序言中也有提到。整本读过来,我有种链接不畅的感觉,或许每一部分过于独立,割断了整篇的连续性。

我个人认为,第二章似乎在文章的结构中显得突兀,或许作者在此有独特的寓意,只是我没读懂而已。读到了这一章,我想到了顾城的一首不被人熟知的诗——《十二岁的广场》,在此,我引用部分段落:

我希望自己好看

我不希望别人

看我

我穿旧衣裳

风吹着

把它紧紧按在我的身上

我不能痛哭

只能尽快地走

就是这样

穿过了十二岁

长满荒草的广场

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阎连科先生作为一个具有极大争议的作家,他已经开始往大师迈进。我们有理由期待阎连科先生的作品不断涌现,我们也相信阎连科先生的作品会更加完美。我们也完全相信,《四书》会冲破千层万层的情感狱,得以面世。

我期待着。

注:本想先投下稿,拖了好几天,但还是约定在先,就不投了。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