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34:58  热度: 276℃ 

点击全文阅读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是一本由【美】劳拉·李著作,南方出版社出版的210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一):觉得作者是个挺好玩的人

因为时不时能从理论分析的段落里看到这样的话。。。“无聊的人就是那种你问他过得好吗,他真的回答好还是不好的人。”哈哈

还有这句。。。“不管玛丽莲•梦露说过些什么,钻石都不是女孩最好的朋友。她最好的朋友应该是G点。”。。。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二):能做到的

封面写:如果追求物质财富及消费快感并没有带来人们所说的快乐,为什么我们还要保留这样一种一直怂恿人们这么做的文化呢?

我想,也许文化什么的我们个人无法左右,但至少我能决定自己少受一点虚荣、浮华的诱惑,多做一些真正能带给自己幸福感的事。

另外,我觉得书里提到的一个生活质量衡量标准还蛮好的,记下来:这个指标衡量的东西包括各种人际关系的健康程度、工作的愉快程度、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社会参与机会的多少。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三):我们努力活得精彩,好让自己看起来活得精彩

“美国人看重名声胜于看重宗教信仰。人们普遍认为名声是个正面的好东西。最有名的人肯定是最伟大的人,最伟大的肯定是最有名的。

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塑造外在形象,这些精力本来可以更好地用在追求一些可信的事物之上。在美国,我们总是力图表现成乐观而幸福的人,富有,向上爬,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费尽心思去演这出戏,很少停下来思考我们的观众到底是谁。我们以为谁会去买张票来看我们演戏呢?”

中国,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四):信用卡的圈套

书里说,这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办到信用卡的时代。银行想要诱惑所有人,每一个人。它们不仅像过去那样,想从有钱的大量消费的客户那里赚取利息和额外费用,现在它们还想拉拢那些经济状况危险、可能需要支付惊人利息的客户。银行将每月还款额从欠款的5%降到更低,希望更小的每月还款额会让你的欠款越来越多。

如果你有银行账户或者信用卡,那么即使你是一个按时还款的大信用卡用户,你也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被收了许多隐性费用。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总署有项研究表明,每三个信用卡用户里面,就有一个在 2005年被收了罚金,平均费用是34美元。

“每三个用户里面就有一个被收取罚金,这已经不再是罚金的问题了——而是任意收费,是为大部分人群设计好的圈套。”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五):不想再做疲倦转动的陀螺

窝在城市工作久了,有时感觉自己像是一只陀螺,看上去速度挺快,却越转越迷茫,越疲倦。

真的挺喜欢这本书里的标题,好多句都让我看的愣一下。也许已经习惯了一直跟着社会的驱动在转,想不起来问问对不对,虽然越走越疲惫。而读书就是给了我一个理由停顿一下,想一想,这样转的方向是对的吗。

其中一节标题是“是不是增长和进步被估计得过高了呢?”相比八十年代,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快了许多,物质也丰富了许多,GDP蹭蹭上涨,可是幸福感却似乎并没有多。往大了说,有一部分是由于各种政策或者经济流动的走向,这些我们无从左右。但具体在个人生活时,我们不知不觉地牺牲着和家人相处的时间而去工作、加班、购物;用工作时的沮丧来伤害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沉迷于电视、网络和各种虚幻的形象,把内心的平静踩在脚下。

值得吗?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六):钱少一点的时候,人反而会随意一些

对于好不好我不予置评,因为其实我没太读懂,只是里面一两句话我觉得很经典,其中我就记住了“只有当我们能够从对金钱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更为坦然、勇敢、理智地追寻自己真正认可的生活状态,才能获得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和真实的幸福感”还有“任何跟钱有关的东西,渴望都比拥有更有乐趣”,还有比较认同的是,我们以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带来的快乐要比我们预计的少,而我们为之担心的事情所带来的恐惧,也要比我们语句的少或者短暂。以及一些很容易引起共鸣的思考“当人们被要求想象在发生了某件糟糕的事情后,他们感觉会怎么样时,他们几乎总会把生活估计得过分糟糕,但其实在惨剧买的发生后,人的心灵会努力地找回平衡。”以及“当我们想象未来时,放进未来场景的,还是我们现在的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未来的自己可不会用现在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的不满足感,不是来自我们已经拥有的,而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现状与我们自认为生活应该是什么状况自己的差异。”这本书灌输于我脑海里的是一种意识吧,其实我也没太读明白···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七):需要 VS. 想要

不买东西,对你可能有好处,但对于想卖给你东西的人,或者想鼓励你更努力工作才有钱去大买特买的人来说,可就一点都不好了。他们会用各种方法说服你,让你觉得需要这些东西,虽然以前你根本没想过——如果没有电动睫毛夹、游泳池专用的充气式流动式烧烤架,或者那种叫做“大嘴比利•巴斯”的装在墙上会唱歌的鱼,你的生活会变得不完整。总之,他们不会让你考虑是否应该买某样东西,而是促使你开始考虑该买哪样东西。

20年代,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流水线和电气化让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中产阶级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他们再也不用买什么东西了。工业家们开始紧张了。如果人们都买够了,谁还来买他们的东西呢?他们的业务还怎么增长呢?这时他们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如果美国人不“需要”更多东西了,至少你可以让他们“想要”更多东西。

1929年,赫伯特•胡佛委员会在《最新经济变化》就这个促进销售的新方法发表了一份进度报告:“调查确定了一个长久以来的理论,那就是,欲望几乎没有止境,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了,就得为其他欲望让路。结论是,在经济上,我们有一大片空间,新的欲望一旦得到满足了,就会为更新的欲望让路,永无止境……我们的处境是乐观的,我们的动力是十足的。”

“生活标准”这个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现代人(那时候是男人)不仅要去工作赚得食物、房子和安全感,还得认为应该通过物质财产来衡量自身的进步和提高。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八):还是碎碎念

书名很可笑。物质和能量也是所有生命赖以存在的前提,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有占有物质,消耗资源。而物质和资源在当今这个被经济操纵了的时代主要通过财富来体现。若身无分文,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都尚未可知,他如何能爱上这种生活?

为了生存,一个人无论作出多大的牺牲都无可厚非。但是,就拿我们现在来说,生存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不仅如此,我们还能比较有尊严地,体面地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考虑清楚,我们的权衡取舍是否值得,我们为物质财富所做的让步是否值得。那些所谓的名牌、奢侈品的价值真的能和它们的价格相匹配吗?还是仅仅是一种商业圈套,甚至说是欺诈?原来牛仔裤最初只是矿工的工作服。恰当的包装,宣传再加上高昂的价格以及一部分人盲目的认可,原本的普通商品甚至是低劣商品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所谓名牌,经过一定时间的酝酿之后,或许还可以升华为奢侈品。

人的欲望通常是无止尽的。虚荣心更是助长的人的贪婪。你想要iphone,ipad可能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真的需要,或许你只是想和你身边的人攀比。你现在用的手机真的已经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了吗,必须要换成Iphone?即使是你确实需要,ipad真的比其他的pad好吗?为什么它的价格可以高出那么多?

但是“小富即安”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追求更好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体现人生价值的一个方面。正因为有了奋斗,生活才能充实。充实的生活才能让人感到幸福。

就这样,我应努力奋斗,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权衡取舍,我知道什么才最重要。

*************************************************************************************

新的一年,希望有个不一样的自己。所以要学着写字,学着表达,顺便帮自己记忆。或许很久之后的某一天,我会再回头看自己曾经稚嫩的文字,幼稚的思想,然后边看边傻笑,边脸红。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九):“东写西读”之《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

丹尼尔•吉尔伯特,著名的幸福研究专家指出,我们以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实际上带来的快乐要比我们预计得少;而我们为之担心的事情所带来的恐惧,也要比我们预计地少或者短暂。这应该算是典型的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相对统一纠结而悲催地结合。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幸福——既然这句话是“著名”的幸福研究专家讲的,先不论这个头衔有多么的不靠谱——大概的意思,就是不要过分地希望,也不要太担心,反正,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试图将幸福与否与金钱的多少联系起来是本书的首要努力——《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弥漫着一团令人抓狂的烟雾腾腾——而要说明幸福与金钱似乎没什么太大的关系是本书的最大努力——看起来,本书作者像是拉着自己的头发拼命地把自己往两个方向扯,看上去不仅疼,而且人格分裂——可是,当我们谈论起“钱”这个话题的时候,让人觉得会有抓狂的“欠揍感”以及人格分裂式的“两难感”本来就很难避免了。而把“爱上”与“身无分文”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呈现出欠揍感和两难感以外,还会有更好的结果吗?可以去想象的一个画面是,如果一个男人站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说他爱上了身无分文的日子,其结果肯定就是24盏灯在一瞬间熄灭这一种,而本书作者却将这件事写成了一本书,还成了畅销书,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当我们有选择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大概会选择富足而悠闲——这其实是废话,有几个做流浪汉的是因为梦想?——但是,往往天不遂人愿,经济的危机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它们几乎成了联体婴儿。或者,总会有些突如其来的东西,比如说,偶尔看到了老板的裸照,当天下午就失业了等等,我们落入困顿的几率,似乎永远比飞黄腾达要高上100倍,哦不,1000倍。然后,落入了困顿怎么办?好吧,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我们得用“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相对统一纠结而悲催地结合”的方式去处理,这也就是本书的真正努力所在了。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在“没钱”了之后继续“尽可能”体面而“幸福”地生活。作为一本畅销书,我们似乎再也不能要求本书更好一些了,事无巨细,从怎么安排一次“缺钱”的野餐,到怎么调节“自尊心的幻影”,一直到怎么挑选便宜,却没有“可疑的廉价感”的服装等等,亏得作者的有心——我们甚至怀疑,作者干嘛还要写这本书脱离“贫穷”状态呢——她精心地把“身无分文”描绘成了一种含情脉脉的温馨状态,好像人类的坚强与乐观到达了这样的高度:即便身无分文那么惨,但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攀登上“幸福”的半山腰。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至少,在放下本书的那一刹那,我是相信的。并且,一觉醒来之后,我也还半信半疑。

《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读后感(十):屌丝生存指南。

这是一本像我这样的豆瓣低端用户喜闻乐见的好书,我估计是“金融危机”作祟,所以无缝不叮的出版商意识到许多美国人还没有熬过真正意义上的苦日子,于是这样一本穷逼生存指南就应运而生了。正如书中所言——你并不是唯一一个工资没有跟着GDP一起增长的人,理所当然,你也不是世上唯一的穷逼,所以我们要热爱穷逼,以生为屌丝为荣。不过,尽管有度娘,但是许多人对于“屌丝”的含义都不甚清晰;因此,人民艺术家夏老湿决定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屌丝”严肃意义上的几个特征,亲们可以都来测试一下:

1.首先,作为一个“屌丝”,你应该无法支配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穷逼”;实际上,无法hold住自己的生活品质也是“屌丝”的一种体现,就像在法国奢侈品店里不断赶场的中国大妈一样,用盲目的品牌消费来堆砌自己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屌丝”的出身。这种欲盖弥彰能否达到效果全然靠个人功力,也就是——你hold不hold得住你目前的生活,如果hold不住,那你还是属于无法支配自己生活的那类人。

2.屌丝的社交能力都很糟糕,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没钱可以到处挥霍到处玩,所以他们选择宅在家对着草流社区撸管或者在豆瓣同城约炮“射交”,过分依赖网络度日,会让他们的社交能力陷入恶性循环;另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可选择的社交项目实在有限,久而久之不愿意主动积极去参与社交活动,产生消极情绪后,更加无法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

3.屌丝在某部分层面上来讲,等同于性能力很强者或江湖艺术家或性能力很强的江湖艺术家。相信有名的艺术家基本上活着的时候都是个穷逼这件事我们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不了解,可以详细阅览本书),而荷尔蒙分泌旺盛的男子更贴切我们心目中满脸胡渣和油光的宅男屌丝形象。毫不客气地说,艺术家除了画个画唱唱歌剩下的时间就是用来骗炮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了“果儿”这种具有献身精神的群体。并且,有科学表示,性高潮、艺术和宗教气息均属于人的右脑所掌管,所以,你懂的。

4.淘宝。上淘宝购物的都是屌丝。我知道你们膝盖都中箭了,但是淘宝网的确是屌丝们的福音地和寄居地。所以的屌丝们都应该跪谢马云,真难想象失去淘宝对屌丝们来说会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

Anyway,判断自己是不是屌丝的方法还有很多,大家可以举一反三进行测试。如果不幸躺中,不要担心,首先,欢迎你加入屌丝欢乐世界。贫穷有时候是富贵的敲门砖,看看那些奔跑于LV和PRADA专卖店的大妈们,她们难道没有点燃你人生的希望吗?同时,只有当你真正出入一个困境时你才会发现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不是场面话,在书中,你会发现很多“富贵”的谎言,比如结婚用的钻戒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稀有,而且现代科技早已经可以人工制造钻石,你以为标榜了自己的身份在钻戒店花成千上万买的“金克拉”,说不定成本价真的只要998.

负责任的说,这本书除了教你如何在困境时过得更好,还有很多你所不知道的趣闻和人生理念,相信对你人生观的全面培养(天啊,我是新闻联播主播上身了吗?)大有帮助。不过,比起“爱上这身无分文的日子”,我更希望你是“感谢这身无分文的日子”。努力吧各位,让“身无分文君”都成为我们的EX。诸位豆瓣低端用户,新一年务必要继续加油!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