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经典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44:31  热度: 257℃ 

点击全文阅读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80元,页数:2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一):尋找自己

「慢慢的拼湊 慢慢的拼湊

拼湊成一個完全不屬於真正的我」

讓我不自覺想起這首歌,薛松就是這樣,慢慢的拼湊自己的過去,去尋找自己。

通過零零散散的記憶碎片,加上自己的想像,尋找回真正的自己。

將自己寄託在了古代,覺得自己更加適合生活在古代,於是就編寫出了這樣一個自己,覺得不滿意了還可以重新再來。

通過古代人物的描述,表達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二):不小心选错书了

从我的角度讲,我只看出了王小波是想通过《万寿寺》表达他对写小说的看法。

对学院派的禁锢的嘲讽。

不知道这本书是否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本来想通过这本书重新拾起对小说的兴趣,但可以肯定的是我选错书了。全书不断地在不同的场景里切换着,却是第一次看这种小说,但是剧情连续性不大,还是感觉王小波就是想表达它对当时学院派对文学作品的禁锢。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三):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别具一格

语言直白,通俗搞笑。黑色幽默里尽是有趣的人和有趣的事,有现实和荒诞,残酷和变态,还有隐喻和讽刺。 交叉展开的故事主线,是历史和现实的交错,也是现实和虚幻的汇合。一边是失忆的“我”,一边是“我”笔下的“薛嵩”……

有多少种开始,就有多少次结局,每件重要的事都好像都有几个版本……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混乱中反倒像是悬疑,像不断地推演,推倒重演。 王小波告诉我们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主角也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而且他都在故事里写了出来。他还在书中提到一种写小说的投入境界:“我”已经不是“我”,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可以是任何人。

我喜欢由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的无限可能性。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四):简略的想法

刚刚看完一本小说,不知所云。

王小波的《万寿寺》。

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黄”,他毫不忌讳地性器官以及性事的描写。其次,他应该暗含了一种讽刺,只是我没能读得很明白。有两个词,“学院派”和“自由派”,文中的“我”是自由派的,红线、小妓女也是。而其他的老妓女、白衣女子、领导是“学院派”。“薛嵩”似乎是摇摆不定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他是个十足的“学院派”,而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

文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领导要求“我”写文章。“我”绞尽脑汁地想到了三个高尚的主题,大抵是《老佛爷性事考》《历史脐带考》《万寿寺考》,却被打上了三个大红叉。而当“我”决定开一个恶毒的玩笑,写下《唐代之精神文明建设考》《宋代之精神文明建设考》《元代之精神文明建设考》,却被那个戴蓝布制帽、穿蓝布制服、带有马尿气味的领导赞许。

全篇的“我”与莫迪阿诺的《暗店街》的主人公相似,一直在寻找自己遗失的记忆。在结尾处,“我”记忆已经恢复,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我”觉得这是不够的。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此上只是本人个人看法,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五):我决定读完王小波的所有作品

最近,几近疯狂的迷恋上了王小波的文字,所以决定读完他的所有作品。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这是他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到的,一直被我作为座右铭,心不大,懂理快乐即可,时间不多,遇到人与事有限,碰到 有趣的非常难得,人生在世如一流星,过程只是一瞬,只会在流逝中留下痕迹,留给其他人或事倩影,而过程短暂已无心在意别人的眼中自己的影,更注重自己的感觉,自己将会经历的事,人生若能如王小波说的那样,也算美好。

王小波的作品读起来,甜甜的,如蜜,入迷,细品有些涩,略苦,如人生,不如意的人生。《万寿寺》和《红佛夜奔》是同类的作品,王小波把历史故事演绎成荒唐文学,又历史照进现实,故事连系着自己,将自己对现实的迷惑与愤懑化作气输进了书中,这样两本书就有了神,两部作品便形神兼备。

《万寿寺》讲述薛嵩与苗族姑娘红线的故事,改编自《太平广记》中的《红线传》,稍看了一眼原著,与书中故事出入很大,王小波有很优秀的改编能力,而且“扯淡”功力出神入化。书中对几个妓女身份和心理的描写极具戏谑与诙谐,将薛嵩,老妓女,小妓女和雇佣军们的地位关系,矛盾的设定都很有趣,充分展示了王小波对故事的驾驭能力,其中对老妓女的描写入木三分,形象栩栩如生而且细节描述略生动。

至于具体书中细节,读读便知,个中滋味,品过的人才知道。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六):万寿寺

《万寿寺》中有两个主要的叙事层面。一个是“我”的世界,地点是灰暗的北京城。在小说开始时“我”的世界因为丧失了记忆而“一片朦胧”,“我”认不出自己的妻子,也辨认不出自己的同事和表弟。即使对自己亲手创作的手稿,也不十分确定。但最终,往事穿破层层迷雾,“我的过去不再朦胧”。“我”记起和表弟一起度过的童年,记起了我的大学时代,一记起和白衣女人的恋爱和婚姻,记起了“我”工作的单位是社科院的历史研究所,记起了“我”被撞的原因。万寿寺里下水道被堵,厕所垃圾弥漫,我忍受不了现状要去捅,但白衣女人却阻止“我”做这件事,拖“我”去北京图书馆查资料.理由是这么多年连助教都不给“我”评。在这个层面,“我”的“戴蓝布制帽,穿蓝布制服”的领导划掉了“我”要写的《老佛爷性事考》、《历史脐带考》而替之以各朝代“精神文明建设考”。“我”的世界没有学术自由,人人满足于现状,习惯了平庸无变化的生活。另一个层面是“我”的小说的世界,地点时而是千年前的长安,时而是湘西凤凰寨。在这个层面,有薛嵩,红线,老妓女,小妓女,刺客等人物出现。薛高先是大唐长安的纨绔子弟,他变卖万贯家财,买了仪仗马匹兵器,雇佣了一批士兵,去湘西做节度使,去实现他成就丰功伟业的梦想。继而又被写成能工巧匠,造出各种神奇的器具。薛嵩抢婚(抢红线),刺客来犯,杀掉刺客,高塔救人等故事场景被书写了一遍又一遍,提供了一种可能又一种。“我”的世界和薛嵩的世界互相反衬,现实和虚构相蹂合。现实中的“我”无力改变目前的生活,让虚构的薛高尽情实现“我”的梦想。小说多次把“我”和薛嵩等同,类似“我对这个故事有种特殊的感应,仿佛我就是薛嵩,赤身裸体走进湘西的炎热”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想象的世界越美好,现实的世界越无奈。“我”的世界和薛青的世界构成两重时空,他过着“我”的想象的生活,但也承载着“我”在现实中的无奈。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七):又是一部邪典

Cult Fiction:那些非主流,未必十分出名和畅销,但在某些特定读者群中得到了狂热追捧的小说。在我看来,王小波先生的这本小说当得起这个称号。虽然我一直坚持王小波先生被过誉了,但包括《万》在内的被我拜读的多本小说都显示了王小波先生在本书序言中说的“好的文字”,请让我在这里随意翻开一页,摘录一下那些如诗的文字:“因为园里的花,她身体上曲线凸起之处总带有一抹紫色;在曲线凹下之处则反射出惨白的光……(P70L21)”,这段文字只是我随意翻开的一页上看到的一段,所以,小波先生的文字工地着实让我嫉妒。如果让我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来换取这功底的十之一,我也会迫不及待将所有珍惜之物奉献出来任君挑选的。那么,是什么让我对小波先生作品的评价只是停留在好小说,而不是最好的小说之一呢。

我想有两个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看小波先生的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在读同一部小说,不管是《黄金时代》、《红拂夜奔》还是这本《万寿寺》,情节变了,人名变了(当然总有王二),但男的不管是谁都像是王二,女的不管是谁都像是陈清扬。小波先生也许是想写一部王二的史诗,但显而易见让我很是困惑。还有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原因是小波门下走狗的吠叫了,用这个比喻丝毫没有贬低喜欢小波先生作品的狂热读者的意思,这是我出于一个自己也爱写些东西(自然是一塌糊涂)的舞文者的些许相轻。

作为小说新编中的一部,《万》要比《红拂夜奔》更加丰满一些,这体现在王二和薛嵩的交叉记忆上。一轮又一轮推翻之前的情节,初读的时候还是有些让人恼火,不过故事还算简单,只是计较一些细节。小波先生在这些细节上的轮回着实让我惊艳,文字透着一股节奏感,情节上也时不时出现让人忍不住笑出来的妙笔。第五章我是在地铁里读的,时不时绷住笑脸的窘迫样子勾起了坐在我旁边美女的兴趣,她瞟了几眼以后,怕是被满篇的老妓女小妓女吓到了,竟然趁着对面座位空着,避开了我去对面装睡了,也是读书的一大趣事,这位美女恐怕是一位“学院派”吧。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八):万寿寺 读后感

也许静下心来看,《万寿寺》比《寻找无双》更好读一点,作为小说又比杂文好读一点,是因为作为后期作品吗?还是因为是小说?绕着写的地方好像没那么多。 但我作为一个不享受看这种不明不白的黄暴情节的读者,为了读下本书,我一直告诉自己:提炼框架,把握脉络,不深究每个小曲折的意义;毕竟杂文的事例明显绕着主题,但小说中的设定,于我而言,几乎是无解的。 初次翻看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过滤掉了许多关于性的描写,以至于差点把整本书跳过,并且考虑:这种成片出现的黄段子存在的含义是什么呢?老小妓女的出现及她们如何服侍村里的人、老佛爷和皇上的器物、薛嵩可能因为包皮过长而与红线不和、以萤火虫比喻做爱……以前我曾经觉得村上春树的书哪里都好,就是有些黄,现在看来跟《万寿寺》比起来,后者可称作SM启蒙教材了。 但我再次细看时仍稍稍提炼了书本脉络:一条线薛嵩去凤凰寨当节度使,圈子里有老妓女小妓女,薛嵩的老婆红线,刺客。围绕薛嵩分别作为没什么用的节度使抢婚红线和作为能工巧匠博取红线欢心、刺客分别是男是女时被困被杀的漫长过程、刺客们反主去虐打老小妓女、刺客们如何行刺这几个故事穿插交融,和另一条线:失忆的“我”在医院和工作间万寿寺徘徊,遇到了一个个人如医生、我的老婆、有钱的表弟,和逐渐想起来的大学、工作片段。 后来我越发认为自己就是薛嵩,“领导和我谈话时并没有注意到,我不是一个人……其中不仅有红线、薛嵩…假如他发现自己在和如此庞大的一群人说话,一定会大吃一惊。除此之外,我还是想当广阔的一段时空…他怎么会懂什么叫诗意。”在这个小宇宙中享受着只属于他的想象小宇宙,引以为傲。并且—— “我”很平静。“我”在自己的世界中活着。故事主线进度缓慢,但每一步的描写都很详细:“我”仔细观察出现的人和物,动作一帧一帧的推进,“我”把这些尽收眼底。但“我”不说什么,我平静地在自己的世界中运行着,“我”不急着知道自己是谁,不急着让别人知道“我”不知道别人是谁。我不知道我的过去,我不规划我的未来。就像薛嵩和红线杀刺客前不慌不忙,仿佛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一般,练血肉模糊都平静地有美感。当有别人评价我“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我顺着他们的描述中又对自己了解得多了一点,我又有一个他们说的那个特性。就如同王小波在他的散文中那样旁观者沉默者的态度:我现在胆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想证明我有思考过,没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只恳求有人顺便听一听。 临近书的尾声,原来“我”对于记忆当成可厌的东西,恨不得忘掉一切。“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我和过去融会贯通,这样就越变越少了。所谓真实,就是这样无可奈何的庸俗。”“我”还在贪恋着自己的那个长安城里的故事,且不够,还应该一直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九):故事就是故事,不应该有寓意

对于《万寿寺》的行文结构褒贬不一,看到《万》新奇的文章结构,让我眼睛一亮。小说就该是:天马行空。看惯了死板的学院派小说,《万》真是深得我心。故事,就不应该有固定的开头过程与结尾,王小波对于小说结构的孜孜不倦尝试的确可以说他是个敬业的小说家,在这以赚钱为目的套用各种死结构的各种畅销书泛滥的时代,好看的小说真是难求。有时隐隐会觉得王小波和村上这两个人的的小说套路有点像,他们都有受奥威尔的《1984》的影响,我觉得可以去看看这部传说中的经典之作。不是说各种片段生生打断然后凌乱拼起来就是结构新颖,王小波的特有的逻辑像一个巧手的工匠,把它们摆放得极致巧妙,让人不得不暗暗佩服他是个天生就会讲故事的人,看王的小说一点都不累,我一直觉得阅读的快感是读书最不可缺的东西。故事就是故事,不应该有寓意,你看得舒服那就是舒服,对于小说,不应该刻意去懂点什么,去像做高考题一样问作者的主旨是什么,那就乏味了。作家是凝练出生活的种种展示于众人,当然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优秀的小说家,则是以最自然的方式娓娓道来,你该懂的你自然会懂,而不是跟政治课本上面一下给你列出一点点精要,那跟工具书有什么区别。

整本书里面对于学院派大大的讽刺看得好爽,“在唐朝,妓女这个行业分为两派。老妓女所属的那一派是学院派,严谨认真,有很多清规戒律,努力追求真善美。这不是什么坏事,人生在世,不管做着什么事,总该有所追求。另一派则是小妓女所属的自由派,主张自由奔放,回归自然,率性而行。”学院派和自由派的引出从妓女做入口,果然是王氏幽默的风格。没了记忆,没了现实的苦恼,才能做得了自由派。文章的结构其实也是他自己在标榜着自己的不羁。文章末尾那些看似精致的学院派写景就是极大的讽刺。

可是现实中自由派的人还是必须要偶尔地去讨好一下学院派,否则自己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吃了亏,《历史脐带考》你过不了关,有《唐代之精神文明建设考》你才能混口饭吃。现实的束缚,你又能怎么摆脱得开呢。因为王二失去记忆,短暂出现的薛嵩和红线,只能随着他记忆恢复不知不觉地就没了踪迹。只剩下王二在现实中辗转煎熬。

“当一切都无可挽回地沦为了真实,我的故事就要结束了”

“长安城里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王小波全集 第一卷》读后感(十):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如果有一天醒来,你发现失去了所有的记忆,会怎样?

当然,这么狗血的情节大概也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碰到。现实生活中,遇见的概率估计和你捡到一张500万的彩票差不多。

可是,我们真的不会失忆吗?

我们在生活中一天天成长,也在生活中一天天迷失自我。你还记的最初的自己吗?你还记得那曾经的梦想和许下的诺言吗?

有一句偏激的话或许说出了成长的现实“我们终将会变成那个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是现实生活的残酷,还是对自我的叛变?!

失去记忆的“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着薛嵩的命运,离开长安城的薛嵩要去那红土堆砌的地方,带着一帮兵痞子,带着一个老妓女,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出发了。环境确定了,这是不能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是薛嵩处理事件的手段。不一样的性格有着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方法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其实如同生活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一样,环境是我们不能左右的,那么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真实的自己,人生的价值,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或接近或远离。什么才是最好的选择,没有谁能给你最正确的答案,只有你去亲自走上一趟,才会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才会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

薛嵩的不同改写属于人生观的寻找与定位,那么红线呢,红线应该就属于人的爱情观,什么才是最好的爱情?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爱情?

通过对不同性格红线的描写,不同的相处方式,有着不一样的结局,什么才是好的?这个没有谁知道,只有薛嵩自己才清楚,别人听见的看见的都不是事实,至少不是全部的事实。只有薛嵩自己的感受才是全部的真实。如果自己开心,那么打打闹闹也是恩爱;如果自己不开心,那么风风火火也是悲剧。

爱一个人,会怎样呢?你认为好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你认为幸福的不一定就是她喜欢的。你用温柔接近,还是霸道闯进?这个其实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老妓女和后来的小妓女是生活中的诱惑,而兵痞子和刺客则是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很多事情我们必须面对,逃不掉也不能逃;而有一些,我们可以忽视可以视而不见。能够诱惑你的,不是因为太美好,而是我们的心中没有让自己坚守的。面对困难,我们或是想办法解决,或是干脆妥协,只是一次的妥协后很容易就有第二次的妥协,第三次……以致我们习惯性的不是想办法解决困难,而是在第一时间想到了妥协。生活中不能解决的困难毕竟只是少数,只要想,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只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有没有解决困难的决心与信心。

我的过去一片朦胧……无论是对从前的变节,还是对未来的无所希望,只要心中没有坚持,没有你想要去守护的,那么生活就是一片朦胧。

白衣女子是“我”失忆生活中的一道亮丽色彩,一抹温暖。我终于知道了她的名字,终于恢复了记忆。

一切都会结束。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