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走错未来的人》的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46:06  热度: 264℃ 

点击全文阅读

《走错未来的人》是一本由[加]埃朗·马斯塔伊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错未来的人》读后感(一):人间最可贵——

这种带有科幻色彩的书读的很少,很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脑子用不过来,只能一口气跟着作者从开始到最后,读完就忘记了,只记得过程中的爽。这本书却是慢慢读完的,大概是在主角人物的性格中看到了自己投射的暗影,和整个人类现存的拙状。

你有想过时间旅行吗?回到过去。

或者想象一下,你站在原地,时间往回倒退——一秒一分一天一月一年,你看着过去所有时刻的自己。也许一些时刻你想快点过去,又或者想停在某个地方,但你必须眼睁睁的不断返回,返回,懊恼又无力。在几十年的时间流逝里,有些事变得无比渺小,有些人变得无足轻重。头脑渐渐清醒,我应该做什么,什么是重要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维度的时空里,但大部分时候只感受时间的变化——又过了一天,又长了一岁,诸如此类。但事实上,我们脚下的大地时时刻刻都在移动,就算回到时间上的昨天,在空间中不知前进了多少公里。但书中作者却开了一个神奇的脑洞,在某一个重大的时间点,当时辐射射线的细长轨迹成了链接现在与过去的纽带,就这样,在一个无比先进社会(你能想象到的一切先进)看似一无是处的“我”进行了一次时间旅行。

此前,父亲是一个天才,而我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可有可无。我什么都不做只自卑的放逐,在各种职业间随波逐流,分道扬镳是老朋友间难以脱逃的宿命,在他们步调一致的奔向远方之时,独留在家乡慢慢堕落。看着喜欢的姑娘带着昨晚刚刚存在于世的孩子,在眼前变成非物质消散。而面对这一切,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背着父亲,走进了时间旅行的机器,只是觉得如果不做些什么,怕是会在生活里溺毙。所以当我回去失误的改变了原本的未来,在另外一条时间线里醒过来时,看到复活的母亲,可亲的父亲和意外了解我的妹妹(原本没有)时,是怎样的惊慌失措,以至于书里有慢慢一页“***”。这个世界的我不再一无是处,他是一个建筑师,冷静睿智,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我取代了他,甚至找到了这条时间线上我的姑娘。

所有人都发现我变了,我亦惶惶。我不是他,我不敢拥有此刻。在不断证实真相的过程中,我又一次回去了起点。但这一次的再返回,原本高级的世界真的不见了,只有现在,只有合二为一的我。我感受到了从未有的幸福,并期待以后。

是否社会越先进,人情就会越冷漠。我们能够离开所有人独自生活的那一天,也可能是决定逃离的时刻。其实理想的生活,不过一间房子,一个向阳的窗,一个温暖的床。白天工作很累,可回来有人愿与你并立黄昏,笑问灶前粥温。最可贵,不过这人间有爱的烟火气。

《走错未来的人》读后感(二):一切都错了,那又怎样

封面上大大的时钟,中文名《走错未来的人》,英文名《All Our Wrong Todays》,都在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时间旅行的书。这几乎是在科幻小说中被写尽了的一个题材,不过这次,在作者Mastai的笔下,似乎又有了新的趣味。

主人公汤姆·巴伦生活的2016年,与我们的2016年完全不同,因着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引擎的发明,社会发展到了极致,人类进入了一个科幻小说中描述过的科技乌托邦。然而我们的主人公汤姆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loser,颓废迷茫,偏偏他的父亲执着于发明时间机器,偏偏又因着母亲的遗言将汤姆放进了时间旅行者的团队中,虽然只是替补,又偏偏临到头来出了意外,汤姆一个人启动时间机器,回到了过去。

于是一切天翻地覆,引擎没能发明出来,那个完美的2016年,变成了我们生活的这个2016年。汤姆·巴伦变成了约翰·巴伦,他的人生也变了样。

All our wrong todays,汤姆走错了未来,一切都错了。

真的错了吗?新世界里的约翰,是成功的建筑学家,父母安好,甚至多了一个妹妹,但是约翰冷漠严肃,是个工作狂。当约翰和汤姆住在同一个身体,变化开始发生了。当经历过穿越时控的生死,他变得有趣了,他开始懂得爱了。可这终究是一个错的世界,汤姆为了纠正自己的错误,弄清真相,再次开始时间旅行。

书中有许多反转和烧脑的部分,探求时空真相的过程,同样也是主人公成长和自我了解的过程。作者借着故事探讨了亲情、爱、人生意义等等命题。到了最终,“我”终于发现,他不想要的那些冷漠、幼稚、沉闷、恶毒,其实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他只想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光明、纯粹和善良,其实是不可能的。“活生生的人内心深处总有黑暗”,“真正爱你的人,对你唯一的要求就是做你自己”,“你能借助爱的力量将破碎的残片组合成全新的自我,即使有明显的缝线痕迹也没有关系,缝线和伤疤是你独特的标记,也是成长的证明”。我想,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话吧,一切都错了,那又怎样?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全错误的世界,在任何未来,你都可以做你自己。

此外,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想象,比如,时间旅行的重点其实是空间,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如果设定原地回到过去,实际距离会偏移,而旅行者很可能出现在墙体之间被夹死。比如,约翰建筑学上的灵感其实统统来自于汤姆所在的那个完美的科技世界,所以,那些灵感不断的天才们,很可能也是无意中盗用着平行世界里的创意。比如,汤姆与约翰人格上还未能统一时,会出现一个人的性格占据主动而另一个人格完全感受不到的情况,看起来非常像是人格分裂,所以,说不定人格分裂的本质就是平行时空的冲撞。

这正是科幻小说好玩之处,这些脑洞究竟是真是假,谁能说得清呢?

《走错未来的人》读后感(三):被擦除与被重建的

在众多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时间旅行和外星生物、人工智能鼎足而居,三分天下。时间旅行元素既衍生出以《蝴蝶效应》《时间旅行者的妻子》等为代表的软科幻,也缔造了以《终结者》《源代码》等为代表的硬科幻,当然还有以《哆啦A梦》为代表的二次元科幻。

这些以时间旅行理论上成立为前提的作品,都面临着“祖父悖论”的考验:假如你回到过去,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没有了父亲,也没有了你,那么是谁杀死了祖父?从“祖父悖论”延伸出的对平行宇宙、平行时间线、量子物理、相对论的探究,更是玄妙高深。

尽管众多软科幻珠玉在前,《走错未来的人》也并不逊色。从时间旅行这一元素来看,埃朗·马斯塔伊在时间旅行何以成立、时间旅行能否改变历史和未来两个子命题上,阐述了对于悖论的哲思。

不同于245光年以内的任意门和随机漫游的时间秩序损坏症,埃朗·马斯塔伊提出时间旅行不仅要回到指定的时间,还要回到指定的地点。这个时间和空间的定点,就是格特雷德引擎启动时,τ辐射在历史上设定的时间锚点——1965年7月11日下午2:03:48。时间锚点用以解决时间旅行中的空间移动问题,如果完全不考虑地球和太阳的自转公转,终结者从2029年穿越到1984年之后,要在宇宙中行进525000000000英里,才能抵达地球杀死莎拉·康纳。很可能在他还没有到达的时候,人类抵抗组织就已经放弃抵抗了。

时间锚点也解释了时间旅行对历史和未来的改变,我们生存在空间横轴和时间纵轴交叉而成的时间矩阵之中,时间旅行者的存在时空的排列,成为了新的时间锚点。实际经验告诉我们,现实世界只有一个,是因为时间旅行者在与历史的互动中,将平行世界擦除了。平行时间线是存在的,它们指向历史的可变生,也指向未知的可能性,这些时间线程的交叉,会以某种方式在时间旅行者的身上留下痕迹,可能是既视感,可能是自闭症,也可能是精神分裂。

在科幻框架之下,《走错未来的人》也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作者设定了一个本该存在的乌托邦,在那个2016年,没人缺衣少食,没人会为了财物犯罪,日常生活中充斥着高科技的食品合成器、衣物回收器、神经扫描仪和隔音疗养舱,但那背后全都是科学塔尖上的疏离和冷漠,在一个连梦境都可以合成的世界里,没有人会对朋克摇滚有所需求。就算科技发达到能绝对控制世界,也不意味着世界会变得更好。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永远都是信任、理解和爱。

时间旅行者的记忆闪回中,有融入家庭的安心踏实,也有投身事业的灵光跃动,还有遇见命定爱人时,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的涌动心潮。虽然这样的现实世界,只是一片荒芜的反乌托邦,但时间旅行者还是选择了这片荒原,那在指尖缓缓流动又转瞬即逝的51年告诉他,一个无法满足情感需求的世界,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走错未来的人》读后感(四):想象力来自哪里?来自抄袭另一个世界的产物。

“如果有时间旅行,那么我将要回到小时侯,告诉自己应该立刻去死。”时间穿梭是人类历史上宏大叙事不可避免,也无法逃脱的魔咒,随时间波动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极力挣脱永恒的魔咒。尽管宏大叙事结构下已被阐述而尽的题材,在埃朗·马斯塔伊笔下,多维度叙事成为了可能,透过二维的文字,我们能看到三维、四维乃至更多维度的想象。

作者:[加]埃朗·马斯塔伊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品方:未读·文艺家原作名:All Our Wrong Todays译者:孙璐 页数:311定价:49.8元装帧:平装ISBN:9787559620002

很难想象“时间穿梭”,一种被无数人写过的题材,不可避免的脱离陈词滥调的套路。作者笔下汤姆·巴伦所在的时空是一个高度文明发展的世界,研制时空穿梭取得了进展性的成就,人类可以进行时空穿越。在出发前的那一刻,佩内洛普作为首要探索者怀孕了,罪魁祸首就是汤姆·巴伦。事情由此发展出有趣的现象,佩内洛普利用时空机器自杀,实验室被封存。

作者笔下的汤姆·巴伦,在前半段铺垫中,已竖立了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他自然而然的开启时空穿梭仪器穿梭回1965年,一个事件锚点。为什么他只能穿越到这个时间点?大家看完书自然会有因果逻辑的想象。不过汤姆·巴伦之后开启回溯装置,想回到自己的时间点,最后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叫约翰的人身上。这约翰和他长得一摸一样,有一样的父母,但他们性格不同,他还有了一个妹妹。这个世界和他的世界完全不同,书中详尽描述这种不同,让我们能进入作者的世界。汤姆发现这个世界的约翰,他从小所画的东西、设计的建筑是他所在世界的样子。这点让他十分惊讶,于是汤姆开始寻找熟悉的人,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个世界与他之前所在的未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这个世界的佩内洛普,但她叫另一个名字。故事应该到这里结束,然而并没有。之后,约翰和汤姆开始来回切换占领同一具身体,汤姆·巴伦开始寻找时间节点的人,找到了一些重塑的可能性。结局特别有趣,浑然天成的结尾,自圆其说的能力。

以上是这本书《走错未来的人》二维层面所带来的内容。

透过二维在三维层面,我看到了二个宇宙的链接,汤姆·巴伦走错了世界,但在这个世界,他看到了一种连接性,时空穿越毁了他之前所在的世界,所有的时间节点开始重新回溯和塑造。在如此强大的文字力量背后,隐约隐藏着作者对人生、时间的看法。

想象力来自哪里?来自抄袭另一个世界的产物。

人生是什么?时间节点的重塑,我们无法变成另一个人,我们只能是自己。就算是穿越回去,也将是自己,那个当下的你。

在四维层面,对我来说,只能捕捉一些零碎的内容信息。诸如,技术层面的词汇是现在物理学所能验证的;我们的世界有着各种可能,但最终没有成为大方向;我们的世界其实是360度立体全景观发展,只有其中一股力量是最强的,它成为了我们的未来。等等。反复穿越,一个细微的改动都是无法掌控的。

有些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在脑海中盘旋。好的故事带来强有力的想象;好的故事让人体会到弘大叙事的格局;好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未知的领域,引领思维的不断深入探索。

弘大叙事格局能驾驭的如此之好,作者文笔功力时分厉害。好奇心查阅了一下,埃朗·马斯塔伊是一位影视行业的老编剧,这也难怪了……

《走错未来的人》读后感(五):一部向穆尔考克致敬之作——《走错未来的人》

一部向穆尔考克致敬之作——《走错未来的人》

美国“新浪潮”科幻作家迈克尔·穆尔考克的星云奖大作《看呀这人》(Behold the Man,中译本名为《走进灵光》)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一事无成的人,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前的时代,想要目睹神迹,却发现真正的耶稣其实是个傻子,他自己扮演了耶稣的角色,最终被钉上了十字架。

不过这个故事似乎不是同类故事中最早的一个:早在1952年,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头骨》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杀手被政府派到过去,去暗杀一位宗教领袖,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位宗教领袖。类似的时间旅行故事还有克里斯·马凯导演的短片《堤》和特瑞·吉列姆导演的《十二猴子》。在这两部影片当中,主人公亲眼目睹了从未来返回的自己的死亡。

加拿大作家埃朗·马斯塔伊的作品《走错未来的人》,与穆尔考克的作品有不少相似之处:作品的主人公汤姆·巴伦也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一事无成的人,他从2016年返回过去(1965年7月11日),是为了目睹“创造未来的人”莱昂内尔·格特雷德发动他那能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的“格特雷德引擎”。当时亲眼目睹这一奇迹的除了格特雷德本人之外,还有十六名观众,他们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怀疑、敬畏、困惑、高兴、嫉妒、愤怒、若有所思、害怕、超然、忧虑、激动、冷漠、苦恼……几天之后,所有这些人都死于引擎所带来的致命辐射。但是格特雷德引擎取得了成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令人类进入了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科技乌托邦……毫无疑问,在这个故事里面,格特雷德和他的十六名观众,就是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

汤姆·巴伦的出现改变了历史:格特雷德在慌乱中企图关闭引擎,造成了一场事故,实验失败了。汤姆·巴伦回到2016年,发现人类没能进入科技乌托邦,世界变成了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在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汤姆名叫约翰。这个世界虽然不完美,但是汤姆却感觉比生活在原来的世界中还要幸福。因为在完美的乌托邦中,汤姆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母亲死于一场意外,父亲不爱他,他爱的女孩也自杀了。在这个世界里,他是个成功的建筑师,有爱他的父母和一个妹妹,还找到了他爱的女孩。

不过汤姆感觉自己有义务拯救世界,让世界恢复原样。他设法找到了依然在世的莱昂内尔·格特雷德,却发现格特雷德其实是个自私的人,并不是他心目中的救世主。格特雷德逼着汤姆乘坐自己发明的时间机器回到1965年7月11日去拯救世界。这里依然是向穆尔考克致敬:主人公发现救世主令人失望之后,被迫亲自扮演救世主。

汤姆最终发现,让世界恢复成完美的乌托邦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今天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可能出现的最好的世界了(让人联想到莱布尼兹的观点)。因为他还发现了来自另一个糟糕得多的世界(格特雷德引擎毁掉了半个世界,同时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自己维克多(从一个末日般的未来返回过去,让人联想到克里斯·马凯和特瑞·吉列姆的电影)……他们所能做的只是一点一滴地努力,让世界更加接近心中那个完美的乌托邦。

汤姆没能拯救乌托邦,把人类带入人间天堂,却拯救了我们这个不好不坏,既好又坏的世界。(汤姆、约翰和维克多所属的三个世界,让人想到天堂、人间和地狱。来自“天堂”的汤姆最终拯救了“人间”,这也暗合了耶稣的故事。甚至连他在“天堂”中没有母亲,只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也能引起我们的联想……)与耶稣和格特雷德不同的地方在于,汤姆既没有被钉上十字架,也没有成为举世瞩目的救世主。但他不仅得到了家人和爱人,也获得了人格上的完整性:汤姆、约翰和维克多三个人格融为一体,他的性格因此变得更加成熟和丰满。

最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乌托邦呢?在这本小说当中,人们不必为生活必需品而奋斗,每天娱乐至死(娱乐业是最大的产业),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和反叛行为,连反叛性的音乐都没有。人们的性格也都很肤浅,或者软弱无力胸无大志,或者野心勃勃刚愎自用……这些都让人想起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尽管小说所描写的显然并不是任何一种极权主义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无聊,因此也难怪汤姆最后拯救的不是这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我们所在的不完美的世界。不过也有不少科幻小说(如查尔斯·斯特罗斯的小说)认为,一个物质和能源都不再匮乏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无政府社会,因为维系政府所需的劳动分工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乌托邦呢?什么样的社会是乌托邦,什么样的社会是反乌托邦,也许只取决于作者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