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杨氏女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0-03-13 09:48:51  热度: 288℃ 

点击全文阅读

《杨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杨氏女》读后感(一):杨氏女

如果篇幅少了一半,那会是精品。我觉得作者太贪心,杨芬芳自己经历那么多种,青梅竹马的爱,虚荣顺从的爱,姐夫暧昧的爱,渴望孤寂的爱,但哪一种爱都有同类文学形象,反而都没有独特性。巫丽雪是有影射的,我不知道是否作家亲历,但我了解李香芝的遭遇就类同。易风竹是个谜,没有交代清楚。孙志新是用同情的眼光写得,应该现实生活的原型也如此,如果要增加篇幅的话,我建议增加他的恶,面对拥有无限权力的岗位,以及无限无聊的孤寂,滋生出的人性的恶。

《杨氏女》读后感(二):人作孽

看着本书,有点虐自己。让自己看到了这么多的所谓的不好的东西。可是这些确实真真实实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像刘氏女,杀夫做腌菜,这个刘芬芳是个彻彻底底被时代害了的女子。不仅是她,而且还有那些其他的女囚犯,反政府的罪比刑事罪还要严重,一个反毛的精神病人,竟然让人家去死。原本可以和无极开开心心在农村过安稳的夫唱妇随的小日子的爱人,却被迫不能在一起,一个被判死刑,一个二十年的牢房。在真个事件中,最清醒的莫过于何老太,最终也自杀。就像何老太一样,我也是个清醒之人,应该说,现在社会的人都是清醒之人,却无力改变,我们都在自欺欺人。真是作孽啊。那是个什么社会。庆幸现在比那时要好。也许有我们不知道的,就让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别让我们知道吧。我只要苟活!

《杨氏女》读后感(三):时代变了,人的本性不变。

看过这本书已有几个月了,再来写书评,也只能挑有印象的来写了。杨氏女如同很多现代女性,渴望爱情却又经不住物质的诱惑,想要二者兼得最后落得自己一败涂地。到底是嫁给钱还是嫁给爱情,面包还是爱情,很难选择。所以古有说法“女要富养”,有条件的要让女孩子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开阔视野,以防日后被男孩儿的一块蛋糕骗走,我是非常支持这种说法的,女孩子不是仅仅拿来持家的,持家的同时如何让丈夫的事业更成功,如何让孩子更优秀,如何让家庭更和谐,这都和之前的经验积累和见世面有关,这样的女孩子知道自己想要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我想爱情和面包还是可以兼得的。好像扯得有点远。

再来说说书里的军人(看得太早,忘记名字了),军人在军队里在战场上飒爽英姿,但是还是非常不懂如何处理家庭问题的,再浅一点说,不知道如何谈恋爱,只知道靠蛮力、权力(在军队里习惯吼吼)。其实现在也有不少这样的军人,本以为现在的人都应该是有些文化素养之类等等,可是听朋友说起来,还是有好些军人没什么素质,五大三粗。

以上是我的小看法,可能用词不是很准确,小时候没好好学语文的后果。

《杨氏女》读后感(四):普通人在历史中

文学比历史的记录更贴近真实,在那段黑白颠倒,万众疯狂,道德沦丧且至今不敢让某些阶层正视的历史中,多少人含恨九泉,多少人忍辱偷生,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自上而下的统治,而那场浩劫确实360度的毁灭。

最喜欢的人物竟然是书中那个清朗的何老太,这样的女人有文化,聪明透彻,如果不是那个年代,这将是一个活的精彩的女人,比起女主角善良的近乎无脑,老太却是看到因果,一直为老太的爱情感动着,虽然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句,但是感受到的是里面的爱情的分量,沉甸甸真切切,可是这个世界并非是善恶终有报,除了黑,白还有灰,在大片大片的灰色下,再洒脱的人也只能拿出全部家当,求个好心人将自家人葬在一起。

后半部似乎和前半部关系不大,场景转换,独立性很强,后半部的叙述,让人看到的就是无边的绝望,对人生对家庭对社会,那里的每个女人都不是大奸大恶之人,心里揣的都是无奈的苦水,无论曾经多么漂亮,高雅,风光,失去了舞台,失去了特权,就是沦落。

《杨氏女》读后感(五):不能称其是一本好书

从她的杨氏女开始,我就决定要把她写的这一系列书都看完,不单单是看这苦难是女性,而是看看这苦难一代。多灾多难的世代,最悲惨的永远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小孩和老者。章诒和就是在书写这些女性,这些如今在我们普世的眼光之中,根本微不足道的言行。和刘氏女相比,杨氏女更让我震撼,她的一生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是她能够左右的。

从婚姻,到丈夫遇刺,到和情人阴阳分离,再到当小组长,最后被他人征服。她的一生任何一事都由不得她做主,甚至都不允许留有其争辩和思考的余地。如果这不是命运,这又能是什么。一切就单单因为她和一个不该爱的人相爱。相对于喜剧,悲剧是很能震撼人心灵的,人人生而平等,而实际上社会处处都在体现这不平等。同时代的男人们经受的是精神上的压抑和折磨,同时代的女人们不但精神上,肉体上,甚至还经受着性羞耻心的折磨和摧残。

不能称其为一本好书,看这样的书会让人痛苦,人不是天生来寻求痛苦的。这更像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都说小说比历史更真实,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杨氏女》读后感(六):世上有两种人

世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有主见。

有主见的人好像天生就有这种能力,能发现生活的秘密切口,凭此,窥探到遥远的未来,做出极可靠的判断。这样,他的未来的轨迹总是留痕在与计划不远的地方,现实与想象吻合度极高。发生的任何结果,都在他的预料级别之内,在他的承受能力之内。只要不是运气太差,都活的如鱼得水,灿烂无比。

一种人,没主见。

如果是因为大智若愚而表现的没有主见,也不算赖。可,多是真真正正的没有主见,他们看不见眼前之外一毫米远的地方。判断靠随性,靠人云。

没有主见不是不判断,是没有判断力。做决定,且认为选择的没问题,却总是被实际证明问题很大。过程的经历中懵懂,幸运的话能体会到快乐,可事情将发展到什么地步完全不知,也完全不顾。最后的统一结局是得到痛苦,而且不知道痛苦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生出第一环的。

糊涂的人未必不幸福,他容易乐在其中。况且生命短暂,保持着一个舒适的节奏,一会儿就结束了。只要周围的力量不围攻欺负他,踹他一脚,给他一拳,他也能长大。成就不敢说,快乐美满总是不难实现的吧。

愿这个世界慈悲,阳光普照角角落落。让没有主见的人,不必因为判断错了方向而受到惩罚。让没有主见的人,也能傻呵呵地过满此生。

《杨氏女》读后感(七):困顿于生活的情爱

看章诒和的小说几乎是心痛的,她因政治罪判刑入狱,20年青春付之牢狱生活,将女囚的故事一一记录,原本只是想睡前翻几页,没想到竟无法挣脱杨芬芳命运的牵绊。

这是一个爱欲为生活所胁迫的故事,只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通奸杀人的故事,却因为其浓烈的时代色彩而使人难以忘怀。章诒和是这样叙述的“故事总是有头有尾,有因有果。但生活并非如此,它处处吊诡,毫无逻辑。一路奔来,都是偶然无序,一路下去,都是跌撞坎坷,几个人能躲过支离破碎的命运。”

生活一旦起头便会囫囵下去,杨芬芳与何无极是那样炽烈地爱着,却嫁给了一个粗暴沉闷的军人刘连长,这个看似不合理的结局却种满了因果。在那个年代,很难说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结局。是嫁给刘连长的军属头衔所带来的荣耀?是能够像《青春之歌》里林道静一般闯荡生活的兴奋?是那纸木已成舟的结婚证明?是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美景?甚至仅是那一件现做的红色灯芯绒外套?一丝虚荣,一点贪念,加之一份没主意人的好心肠,于是错误一桩接着一桩,最终酿成了惨祸。

在单纯的杨芬芳看来,生命中可以容纳两个男人,她甚至觉得有罪的相恋,也比干净的夫妻要好。对现状她不自知,更不挣扎,不懂得自己的美貌会引起男人的贪恋,更不懂得这贪恋终将引向灾难。

与我而言,更喜欢故事的上编,何无极处死,行刑那日,何无极的手腕上缠着杨芬芳给做的桃色手帕,红色的牡丹向外显露,鲜艳的刺目;杨芬芳因获反革命罪入狱,刘连长来探视,要回了那件红色灯芯绒外衣,临走前眯缝着眼说:“有人手里端着一碗白生生的大米饭,都不知道怎么吃啊。”故事的下编无非是将杨芬芳的无助与苦难更加重了一层,女囚的生活更多的也是反应着那个时代的残酷,虽好却不免让人觉着该戛然而止的地方又硬拖出了一层,且用意过于明显。

何无极的母亲一辈子是个有主意的人,顶着地主帽子扶助着丈夫,养育了儿子,她早说了“杨芬芳不是妈,也不像妈,她人好,可心软,没有主心骨。要知道现在嫁给地主的儿子,一个女孩子得下多大决心啊!她可没这个决心,也没这个打算,所以杨芬芳顶多能跟你玩,不能跟你过。”言犹在耳,故事却悄然结束了。

可惜,生活既吞噬了那个没主意的人,也没有放过那个有主意的,何无极行刑当天,何母也随即自尽。天意弄人,他们没有等到时代的转变。在我看来,恐怕个人于时代之卑微,如同沙粒于大海,我们以为躲得过浪涛拍岸,其实只是浪在那一时一刻无心拍岸而已。

《杨氏女》读后感(八):夏娃的诱惑

女人,终究是被撒旦引诱人夏娃,自从偷食了禁果后就不再纯洁,在上面嘴唇和下面嘴唇中都要极其的温饱与满足,是情欲惹的豁,是饥饿埋下的种。——题记

《X氏女》是章诒和以女囚为主题的书籍系列,虽然仅出了两本,但读后却又期盼下一本的出版。她的书,一本本被封杀,因为大多涉及那被所有中国写作者不敢涉及的领域——政治。

女囚们的故事,不仅是某个人的半生缘,更是人性情爱与愁恨的剥离。故事像一部抽象的影片,她诉说,你聆听,从而转化成电影画面一一在脑海中呈现。

《刘氏女》——杀夫,解肢并将尸块分坛装起,淹制成泡菜样式藏在床底。一岁的儿子看到了全部的血腥过程,并在两年后的姑姑拜访中道出了真相——妈妈将爸爸淹成泡菜。年幼的孩子,究竟是记忆力太好还是父亲的尸骨未寒,阴魂不散?

《杨氏女》——与发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在姐姐与姐夫的欺瞒及物欲的引诱下错嫁他人,一边是爱情,一边是生活,在那特殊年代,又如何抉择?女人,终究是被撒旦引诱人夏娃,自从偷食了禁果后就不再纯洁,在上面嘴唇和下面嘴唇中都要极其的温饱与满足,是情欲惹的豁,是饥饿埋下的种。

情欲的纠葛,物欲的引诱,肉体的狂欢,心灵的饥渴……当这一切无法满足时,欲望演化成罪恶。那种歇斯底里的暴发,是魔鬼的引诱还是人性的恶毒,都无法估息。女人犯罪,多多少少都比较单一,缘起缘灭,缘浓缘淡,缘和缘散,无非离不开一个“情”字。

监狱中的生活,是一个社会现状的真实映射。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句出口无心的话言便将成为别人揭发、陷害的把柄。事实证明,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今的世道。《圣经》中记载,嘴是万恶之源。保守你的上嘴唇,多思、多想、多做,少说才是最聪明的处事之道。

历史被时间的洪流所掩盖,可很多人始终无法将它遗忘,纵使有时间这剂良药,也终究无法达到治根的目的。那些深入骨髓无法忘怀的记忆,某一时刻暴发的样式像极了沉寂多年的死活山,外表安静祥和,内里汹涌澎湃。

人老了,便喜欢回忆,回忆那些过往,编织成文字,这不仅仅是写作,更是灵魂的出路与岁月的纪念。有些事情,说出来了,心底的压抑便释放,总比隐在心底憋屈到死要快活的多。小说编撰的成份少于真实,与其说《刘氏女》、《杨氏女》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牢狱生活的回忆录,她将心中那段生活的百味杂陈一一倒尽,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喜欢听人讲故事,源于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真实的存在,有血有肉,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以及他们的人生。这些,让我们惋惜的同时更多的警醒,她人走过的路、酿下的错、吃过的苦、欠下的债,我们一定要不再去触及。

《杨氏女》读后感(九):从《刘氏女》到《杨氏女》

章诒和以前写的多是历史散文,大部分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其中的笔调常是悲戚而不满于历史的。《刘氏女》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刚出版时我便买了读了。《杨氏女》是第二部,均是女囚系列,也是偶尔在书店看到便买来读了。从《刘氏女》到《杨氏女》,两部小说的主题并无多少变化,讲得还是女性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悲剧,突出的现实和理想的残酷差别,而最后的结尾也都是残缺而令人绝望的。故事则更是可以相通,因为多是作者在坐牢期间的所见所闻,人物之间本身就有交叉。尤其是牢狱生活的描写,两部书可以互为补充。但读来却不让人觉得重复,其中故事外的深意值得细细品嚼。

《刘氏女》的篇幅非常短,大概不过五万字,叙事上也较少铺陈,更似一部报告文学作品。而《杨氏女》则不仅在字数上有了极大的扩充,而且在小说技巧上也有一些运用。故事情节不再是一铺而就,而是缓缓道来,有前有后,有铺垫也有高潮。读《杨氏女》不似读《刘氏女》,读后者时觉得处处诡谲,心情一直难以平复;而这次读《杨氏女》则是有缓有快,有喜有悲,有哀有叹。

相对于刘月影,杨芬芳是一个更加典型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形象。两人的苦难都源于内心的虚荣和现实的无奈,但刘月影更占据着主动权,杨芬芳一步步走向深渊是被刘庆生、姐姐和姐夫一干人推着走的。而她自己对于大城市繁华的艳羡也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两者叠加造成了她与不爱之人结婚的悲剧。但她内心又是个充满爱的人,她渴望激情,并不甘于过平庸的日子。这引致了更大的悲剧。如果杨芬芳是一个更加现实的人——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刘庆生未尝不是一个合适的配偶。但她偏偏与何无极爱得死去活来,她心中向往的是那一弯水中的明月,但心里却又有物质的魔障;她不甘心屈从于世俗的现实,却又无法抵抗虚荣的诱惑。这样的矛盾心理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

刘月影和杨芬芳身上都有很“典型化”的东西,那就是对美对爱的追求。刘月影虽黑但别有一番风韵,杨芬芳则是无争议的美人。这样的美人是不甘于平庸的,她们的“美”实则具有象征意味,可引申为每个人心中对自我的一种肯定,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和认可,不愿自己的“美”被这尘世淹没。因而刘月影和杨芬芳都努力了,但努力的结果却是悲惨的,这是一种性格悲剧。人与时代、与现实的抗争,常抱着人定胜天的理念开始,却以宿命结尾。除却两位主角外,作者对于军人的形象似乎也有一些“典型化”的处理,刻板,不解风情,目标导向等等,不知道这是作者往年生活经验所得还是为了故事情节而设定?

作者没有将作品停止在入狱前的大悲剧,而是继续讲述了两位女囚入狱后的故事。她们的犯罪更像是一种间奏,而非结尾。如果故事就到刘月影杀夫或者杀父的事迹败露、何无极砍杀刘庆生,那么后续的空间便敞开了。但作者有更多的故事要说,因而小说的后半段都有对人物命运的进一步描写。这些描写中让我最动容的是刘月影儿子对母亲杀父阴影的抗争,儿子心里对母亲存在着爱与恨两种情感的激烈斗争,那种无奈是对动物本能的无奈,是对天伦的疑惧,是一种时间都难以抹去的伤痛。

除此以外,两位女囚在狱中都经历了另一段感情,但都是以悲剧结尾。或许对于女性而言,寻找到一位真正的爱人是一生的幸福。两性对于生活目标的定义常常不同,这也是很多两性矛盾主要来源。老覃因为母亲舍弃刘月影,孙指导员为了一己私欲占有杨芬芳,都表现出了这一两性思维的差异。我们无从知晓这些女囚后来的生活轨迹是如何的,但可以想见经历过这样痛彻心扉的事件之后,一个人的人生已经被彻底改变。

很明显作者的两部小说都和“性”字脱不了干系,性是爱的必然结果,而爱却并非是性的必要前提,两位女囚的悲剧都自“性”字而始。何无极窥视到刘庆生对杨芬芳的性暴力,实则正如章诒和在《杨氏女》后记笔谈中说到的,其实是一种何无极不知道的“性玩法”。两人对于性行为认知的差异,触发了何无极心中的怒火,这本质上是一场性的悲剧。《杨氏女》中的巫丽雪更是性悲剧的牺牲品。在后半段的叙事中这个人物一度喧宾夺主,成了小说的中心,让人难以忘怀。

这两本书的篇幅都不长,但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作者在书中希望表达的观点有哪些我无从知晓,但是通过阅读可以接收到的信息确实非常多的。因此读完之后细细品味其中很多的情节,或许更能读出作者的一层深意。

《杨氏女》读后感(十):章诒和: 看无主花枝可嗟,一任他东风相嫁

《杨氏女》笔谈

—看无主花枝可嗟,一任他东风相嫁

章诒和

在女囚中,婚姻犯罪、性犯罪几乎是第一位的。

一次,我下山到劳改农场的场部领农具。一路上,先后迎面走来三个年轻又漂亮的女囚。一打听,都是通奸杀人犯罪,奸夫全枪毙了,她们全是徒刑二十年。所以,杨芬芳不是特例。

□ 真不知该如何描述归结她的命运

今秋,写完《杨氏女》,身心疲惫到了极点,我到海边住了三天。晴空万里,海天之间一片伟丽宁静。细密的波浪,缓缓地冲刷着倾斜的沙岸。黄昏观看落日,海面皆放金光,似乎自己是沐浴在灵光之中……我愿永远在此站立,感受那永恒的神圣。落日渐沉,变成一弯,一弯变成一线,再猛地一沉,没有了太阳,光明随之而去。深夜,从远处传来大海的涛声,仿佛是透着绝望的呼声,不停不断,看着黑色的海,从心底生出幻灭感,云水苍茫,万物忧戚,一切都化为乌有了。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杨氏女》中的何无极与杨芬芳,他们不也是这样么?刚刚还是霞光万道,之后,化成被掩埋的一堆骨骸,化成了我眼中的一滴泪。

许地山说:「爱,就是惩罚。」过去对它的涵义我从未细想。现在懂了。我认为这几个字,基本上就是《杨氏女》故事的主题。何无极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因为一场鲜血飞溅的情爱,使短短的一生过得像夜晚的焰火,「嗖」地飞升到天空,瞬间金光四射,很快坠地,归于沉寂。杨芬芳与他的相恋,亦如樱花般美艳灿烂。但是因为一夜血雨腥风,洗尽了所有的芳香和甜蜜。杨芬 芳一边与邻家青年热恋,身许;一边「嫁」给了陌生强势军人。故事就在苦恋和军婚之间,在性爱与强暴、炽热与冷涩之间的激烈冲突中滚动、展开,终于,酿成一场通奸情杀之生死血案。

在杨芬芳身上,爱情与婚姻是悖理的,敌对的:既是勇敢追求性爱的少女,又是怯懦被动的性奴;既有毫无顾忌的对性爱的渴望与担当,也有愚昧、屈从物欲权势的自欺,自己也始终在真伪之间摇摆挣扎,「看无主花枝可嗟,一任他东风相嫁。」最可悲可怜的是杨芬芳每次的选择,几乎都是错的,包括最后拒绝赵勇海。无奈啊!杨氏女是以真实情节作基础的,表现出世俗的天性。这个并非百邪不侵的玉女,最后成为屡屡受害的罪犯,就很可理解了。善与恶,罪与罚,天道,人伦,我真不知该如何描述归结她的命运。《杨氏女》多多少少蕴含着这个民族久远文化痼疾的印记吧。

□ 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自愿

在与刘氏女、杨氏女以及即将动笔的邹氏女(一个同性恋者)等女囚的长期接触中,我对女性的性别特征有了一些认识,女人,除了吃饱穿暖和传宗接代以外,她们需要情爱,需要性快乐。当然,那时我们对性材料、性实践以及看法、玩法,远没有像今天这样达到现代社会的水平。的确,「西方的性实践,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完全像外星人的事一样遥远」(李银河《虐恋亚文化》,第4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这一点,被狱中生活屡屡验证。是啊,《杨氏女》中农村青年何无极哪里知道激起自己举刀砍杀的那个动作,叫「口交」呢?是个性玩法。

当然,刘庆生性行为中的强迫性、暴力性,彻底扫除了夫妻之乐,而成为一种主人与奴隶、统治与屈从、施暴与受害的关系。对刘庆生的「异常」性实践,我也理解——它无非是植根于男性的基本本能,并存在于性关系中男女之间「统治与服从」的普遍倾向里。在这里,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就是自愿,这是一切「稀奇古怪」性行为、「千奇百怪」性关系中的核心概念。男女交往,无论哪一方如果不是自愿,那么他(她)面对的就是地狱和灾难。杨氏女和指导员孙志新之所以能长期偷情,且甘冒风险,就是因为在野合的时候,暂时摆脱了看守和女囚关系。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时,孙志新就要求杨芬芳不要叫自己指导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 性,足以使人忘记一切危险和所有烦恼

杨氏女们是真正的性犯罪。性,一向具有多种意义:生殖,色情,浪漫,罪恶,娱乐,精神,等等。性,也是一种机制,即维系生命的机制。而我本人则比较欣赏李银河的说法:「性,是一种需要和欲望的交易;是一种被人喜爱,需要,向往,成为他人生活最重要的事的需要;是对另一人吸引力的标准;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李银河《性的问题》,第4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故而,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是它与肉体快感有关。为此,李博士还把性的意义概括归为七种,从为了繁衍后代,到为了表达权力关系。在当代生活中,生殖目的的确不再是目的,甚至爱的目的也无绝对之必要。它可以是一种游戏,一种单纯享受,可长期可短暂,可多次性也可一次性。

在性成为单纯感官快乐的世界,在对性不必那么严肃的今天,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看守还是囚犯,性无疑是共同的快乐和极大的享受。它足以使人忘记一切危险和所有烦恼。确认了这样的前提,杨芬芳与发小何无极的交欢,与军官刘庆生的婚姻,与监狱指导员孙志新的苟合,都在情理之中,甚至是顺理成章。有理由吗?有——因为在性领域,一切行为都可以接受和理解。于我而言,我深深地接受杨芬芳何无极带着血色以致付出生命的短暂性爱。尽管杨氏女先后被三个男性占有,但她在我的眼里依旧纯洁、美丽;尽管何无极举着菜刀朝着情敌狠狠砍下,但他手腕上缠着的绣有小红花的手帕,依旧让我冲动、沸腾。有理由吗?有——因为他们的性爱是双方对灵魂与肉体的渴望与追求。其动人处就在那瞬间的无私和浪漫。

他们是罪犯,罪不可赦。但我喜欢他们,我也是罪犯。

□ 违规的性

故事纠结在刘庆生的身上。他与杨芬芳的婚姻带有欺骗性,当然,杨芬芳的姐姐、姐夫也参与其内。不错,杨芬芳本人也有责任。在社员(农民)普遍处在饥饿形势之下,在知道了「骗婚」真相之后,她还是半推半就地接受了当军官的刘庆生。原因极其简单而实在:因为她无力阻挡「吃饱饭,当干部,灯芯绒」的强大诱惑。面对上海外滩的动人美景,她终于和刘庆生像情侣一样地拥抱了。在她的内心,何无极是第一位的;在她的眼前,吃饱饭是第一位的。因此,在爱情面前,杨芬芳属于何无极;在现实面前,杨芬芳委身刘庆生。如此尖锐的矛盾,使她无法得到平静:一个隐秘的灿烂之春,时时缠绕,徘徊不去。这样,她与刘庆生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就很别扭,一旦上了床,做爱就很冷漠,僵硬。是啊,女人身体不会说谎,一旦放倒和剥光就会回归真实。一边是丈夫,另一边情人,杨芬芳开始了婚外性活动。这属于违规性活动,每个国家对它的惩罚标准不同,惩罚程度的轻重不一,从罚款到入狱。当然,对这类事也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及惩罚,是非常严厉的。现在,也有人主张惩办通奸者。如果再做细致一些的分类,杨芬芳与何无极的通奸,当归于有爱婚外性行为,这比无爱的性行为能获得更多的容忍度。但是,丈夫与情人的俨然不同的社会身份,彻底否定了「容忍度」,在大讲「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年代,这个一点也不复杂的通奸杀人案,毫无疑义地上升为反革命阶级报复案。结果可想而知:不管身为军官的刘庆生死没死,身为地主之子的何无极是死定了。

令我感叹的是何无极的刑前表现,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他依旧痴情。说句实话,有这样男人爱自己,我也知足了。

令我痛惜的是何老太。在整个事件中,她最清醒。清醒又如何?只有结束自己!在写这个老人的时候,常因想起我的母亲而泪流不止。

□ 我的生活欲望就是写作欲望

让我们再回到海边。

在风平浪静的黄昏观看落日,多有守伺圣哲庄严平和之感。纵是凡夫俗子,也会感到自己的肉体已然消融,只留下了灵魂。

我在想:生命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事故?年轻的时候,总以为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经历了许多之后才明白:其实生活中每个问题都有无数个解,而其中没有一个是绝对正确的。请问《杨氏女》中,谁正确?可能我也不正确。

七十岁了!想做什么事,就赶快去做,因为已经没有第二次机会。这是唯一的。对我来说,我的生活欲望就是写作欲望。

北京守愚斋二○一一年十月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