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读库1106》读后感10篇

时间: 2021-02-17 17:49:01  热度: 371℃ 

点击全文阅读

《读库11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317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106》读后感(一):曾有那样的时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本期《读库》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徐百柯的《教授们》、谭夏阳的《漫邮记:园林之美》、苗炜辑录的《声音》······,尤其《教授们》,西南联大简直就是中国大学的金色岁月,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在对比目前丑闻多多的学界,除了衙门习气和铜臭气日盛外,唯独缺少文气,不由产生今昔之叹。

《读库1106》读后感(二):会与开会

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GMD的税多,GCD的会多。开会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会有各式各样的,不见得就等同于会议,因为有议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会议,没有议的会只是人头的一种汇聚形式。

因此,有没有议,如何议,其实是个大学问,大到此乃民主的真正实践形式。开了无数的会,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会开会。

《读库1106》读后感(三):读库永远好看!

将近100页的《教授们》,文体很像另一本书《细说民国大文人》。里面说到的几十位教授,皆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实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成两类:没有熬过文革的,文星陨落;熬过文革了,通透而长寿。

看着他们的小传,一件件细碎小事,生动的一个个小场景、小剪影。想想,人呐,还是要有些脱离现实的爱好或者寄托。原始祖先,在岩壁上画画,不也就是为了生命补全由劳作与糊口组成?几千年过去了,中产阶级们有机会坐着劳作,但意思还是一样,还是有这个需求的。

人生的一部分时间,应该与生计无关才好。也就是钱。这部分时间穿插在漫漫人生中,但时不时地总该有这一小段一小段的时间,不用想赚钱,也不用想花钱,真的仿佛世间没有“钱”这回事。呵呵。

这不是什么高尚,或者洒脱。真的只是生存的需要。大部分时间“钱”着,也是生存需要;剩下的时间不“钱”着,也是生存需要呀!

还有之后那些精美的邮票,和背后的故事。

不一一说了,真好!真好!!

《读库1106》读后感(四):读《愤青》

愤青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愤青们比狭隘无知的普通民众更可怕。他们将会是未来中国企业中,政治中的骨干,而且,他们能说会道,会引经据典,能运用新的技术,传播观念,具有煽动性。这篇文章应该是外国人写的,其实比较客观,并不是批判或者为自己的西方申辩,只是有一种巨大的怀疑,对于这种“新一代的新保守民族主义者”。但是,对于文中唐杰这种人,也许真是一种累积的表达欲的爆发,从其家庭环境看,成长环境看,而且看过这么多书,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国家,对民族,急于负责,企图掀起全民的爱国热情,民族热情。可是中国现在不缺这样的人,只需一个这样的人,一大批一大批民众就奋不顾身投身于要求西方国家还中国公正公平的大军中。这是百年侵略史的后遗症吗?脆弱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只会引起更大的不满,动荡,这些,中国现在也不需要。就像韩寒比喻的一样,没必要人家说你笨蛋,你就慌忙告诉人家你不是笨蛋。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能管住人家的嘴。真正的自由和民主是什么,哲学狂热者的唐杰,也许还不够了解,急于成为某个主义的追随者的唐杰,只能说是一个激进的狂热分子,标上爱国的标签,极容易误导群众,有什么用呢,不过间接伤害了更多的人。

—————读库 1 1 0 6《愤青》欧逸文

《读库1106》读后感(五):酣畅淋漓

这四个字是我对本书的评价。看到杨云标一步步成长起来,看到袁天鹏不舍不弃的寻找罗伯特议事规则的渊源时,看到原以为不相干的两个人最后融合,在中国农村政治上发光发热的时候,我便觉得心内一片激动,好一场酣畅淋漓的奋斗。

其实我最佩服的还是作者。原以为是男的,因为字里行间都是大气理性,一股正气或英气充斥其中。看都后边才知道作者原来是女的,无论从文章的建设上,还是整片文传递出来的精气神都是让我羡慕敬佩的。

人之所以会感到震撼必定是接触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东西,思想、或事物,而《读库》就是这样一本书,每次都带给我震撼。《学开会》也是,我的世界里以前本不存在如此探究“规则”“农村建设”等事物,只懂得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中,从没想过形而上学的那些东西,现在把规则里的一块慢慢拆开,讲给我听,便会觉得异常新奇有趣。

在杨云标、袁天鹏年轻的时候便已拥有了追求真理的精神,将他们看作精神领袖是毫不夸张的,想到自己也是青年,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却缺乏优秀人的若干精神,很是汗颜!

《读库1106》读后感(六):那些往事

个人比较喜欢这期的读库,其中基本上每篇文章都仔细阅读了:

(1)寇延丁的《学开会》主要讲的是南塘十三条的由来,杨队长是怎么从想在城市当律师而变成为村民的维权,而袁天鹏又是如何将《罗伯特议事规则》带入中国,并将这种程序正义和民主带入中国农村的。

(2)Evan Osnos的《愤青》讲述的是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民族思潮泛起时的年青人的想法。其实我个人不同意把他们称为中国的保守主义者,而是更认为他们是偏激进的爱国者。他们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能左右中国的前进。

(3)马多思的《上海面孔》告诉我们一个半个多世纪前生活在上海的犹太人摄影师的故事。我更喜欢的是那些老照片,里面的人物温和而从容,有股民国风。

(3)徐百柯的《教授们》是下了功夫的,介绍了这么多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教授的趣事。这些教授,是在清末民初自由氛围下的产物,而他们的荣辱很多都伴着这个国家的兴衰。

(4)谭夏阳的《漫邮记:园林之美》说的是邮票上那些中国园林,从苏州园林,到扬州园林,最后到岭南园林。这些描画中国园林的画家,笔法都非常出众,是很好的视觉盛宴。

(5)霍不思的《春秋亭的一霎时》说的是程派著名的《春秋亭》的故事。大爱那句: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辛酸处泪湿衣襟。

(6)苗炜所辑录的《声音》,记录了逝去的2011年中的不少有意思的话语,其中也有不少先哲的话语,读来可以做一个思想小体操。

《读库1106》读后感(七):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106》

显而易见,在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一些乡村走得比城市更远。当然,由于乡村政治的惯性与宗族势力的影响,不少乡村的民主实践难免坎坷,投票选举流于形式,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付之阙如,往往陷于简单的循环。这就需要外界给予切实的指导了。寇延丁的《学开会》,记录了源自西方的议事规则经由各方人士的努力,结合现实情况,在中国乡村生根开花的历程。其间数次讨论值得珍视,可谓议事规则的具体体现。不完美的“盗火者”袁天鹏真实可感,他与这个团队推行着大陆版的小革命,令人充满敬意。

徐百柯的《教授们》,与其《校长们》(载《读库0704》)一脉相承,不求面面俱到,而是撷取人物言行闪光的瞬间,呈现其性情、识见与气节,让读者不由得有今昔之叹。谭夏阳的《漫邮记:园林之美》,继《漫邮记:古典之美》(载《读库1006》)、《漫邮记:金花绽放》(载《读库1104》)之后,聚焦中国古典园林题材的邮品,园林的古典之美,邮品的方寸之妙,邮品审批、设计、印制、发行的逸闻趣事,作者均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堪称优秀的艺术导游,让人有不少门道之得。苗炜辑录的《声音》,众声喧哗,我更偏爱贴近当下又超越时代的先哲话语,转引几条:

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康德)

人民极少使用思想自由这项权利,所以他们把言论自由作为补偿。(索伦·克尔凯郭尔)

一个只乞求他的政府维持秩序的人,在心灵深处已经是一个奴隶。(托克维尔)

在中国,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面前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大家一样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别必然不大。大家既然没有荣誉心,人与人之间又没有一种个人的权利,自贬自抑的意识便极其通行,这种意识又很容易变为极度的自暴自弃。(黑格尔)【20111220】

《读库1106》读后感(八):中国人的范儿

看了1105我本来不打算订阅12年读库了,看了1106,立刻觉得这书还要好好读下去。

这一期如果总结,可以用“范儿”这个词,开书第一篇谈现代中国的民主实践,那是中国人人在种种苦难之下企图活出的范儿。一般人提起范儿,似乎都属于民国,而民国范儿一般也都属于那几个文人。那个时候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没有范儿的,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关于中国人那个时候的照片,都是衣衫破烂,一身苦相,一脸麻木,透露着卑贱。似乎不把那个时候的人们形容得足够悲惨就无法衬托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有些“立场足够高远”的人就会根据这些来反对大家所钦慕的民国范儿。

这一期《上海的面孔》一文告诉我们这个民族固然有苦难,但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会有自己的范儿,以色列摄影师下那时候中国人的脸上也有自信的笑容,也有隐藏的豪情,即便他拍的街头上那些衣衫破烂的孩子也有几分得意笑容,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形象。

说起范儿自然离不开民国文人的范儿,那是一个文人真的是文人的时代,他们的范儿足够代表中国人心中的那根傲骨,但这些范儿我们似乎只知道胡适鲁迅这样几个著名的人,但事实上这些名人之所以有那些范儿,是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范儿,那是整个中国文人有范,《教授们》没有选那些太过著名的教授,就写了至少我不太熟悉的教授,一一讲述他们有趣有味的生活,讲述他们真实的学术。

但我现在读书多了一个毛病,一般看到这样的人,我立刻想到的是这个人49年后怎么死了?就想立刻翻到最后一页看看,看到扼腕的结局,这书读得就沉重了。这其实是一种自虐的读书习惯。

因为自从在那之后,中国人的范儿就剩下了领导人的范儿,从那以后,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范儿估计就是我们的周总理,他彬彬有礼举止有度,的确最有范儿。但可惜所有中国人的范儿都没了,文人的范儿更是一种危险的东西。

但不是没有希望,开书第一篇就给出了答案,那艰难的民主实践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范儿,我们已经开始重新装扮自己的范儿。但是我们的范儿是令人尊敬的范儿,而不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惧怕的范儿,《愤青》算是借外国人之手对我们的一种友好的规劝吧。

等着我们的范儿。

《读库1106》读后感(九):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读库-特别是第一篇

这本读库应该是所有读库系列里分量最重的的一本,或者之一。

开篇的《学开会》,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我竟然不只是在地铁上读,回家抽空还在读,内容太吸引人了。这篇2009年南周也报导过的,应该说对中国民主改革十分重要的文字,我,当然还有大多数人,竟然闻所未闻。这当然有众所周之的原因。

为了让哪怕多一个人知道,我列出南塘十三条如下。就是怎么开会。学会了开会,也学会了如何把民主具体化,可操作,而不只是口号似的我要民主。

看似简单的条款,凝聚了多少心血。每个词都敲定了好多次吧。向袁天鹏,杨云标,寇延丁们,致敬。

“南塘十三条”

第一条:会议主持人,专门负责宣布开会制度,分配发言权,提请表决,维持秩序,执行程序。但主持人在主持期不得发表意见,也不能总结别人的发言。

第二条:会议讨论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明确的动议:“动议,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动议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行动建议。

第三条: 发言前要举手,谁先举手谁优先,但要得到主持人允许后才可以发言,发言要起立,别人发言的时候不能打断。

第四条:尽可能对着主持人说话,不同意见者之间避免直接面对的发言。

第五条: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超过二分钟,对同一动议发言每人不超过二次,或者大家可以现场规定。

第六条:讨论问题不能跑题,主持人应该打断跑题发言。

第七条:主持人打断违规发言的人,被打断的人应当中止发言。

第八条:主持人应尽可能让意见相反的双方轮流得到发言机会,以保持平衡。

第九条:发言人应该首先表明赞成或反对,然后说理由。

第十条:不得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就事论事。

第十一条:只有主持人可以提请表决,只能等到发言次数都已用尽。

或者没有人再想再发言了,才能提请表决。如果主持人有表决权,应该最后表决。防止抱粗腿。

第十二条:主持人应该先请赞成方举手,再请反对方举手。但不要请弃权方举手。

第十三条:当赞成方多于反对方,动议通过。平局等于没过。

第二篇的愤青,说的是2008年的旧事。现在读起来,真是讽刺。短短的两三年,是怎样大的变化啊。

先写这些。后面的还没有看完。

老六,辛苦啦。

(看完后补)

上海面孔那一篇,我知道照片上的很多人后来都受了很多苦。。最后一张,好美好美。

教授们里的很多逸闻趣事都听说过,再读还是很感动,很喜欢。印象最深的是刘文典呵斥沈从文,和黄侃讲课。每次看都呵呵笑,还读给我妈听。

不过每次看“声音”这篇,都好累。

猜你喜欢

推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