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精选10篇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是一本由威廉·夏伊勒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1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一):好长的书
着重写了希 特 勒的执政过程,上部较为繁密一些,下部就如同帝 国 的衰落一样,很快就读过了。其中很有趣的借鉴是在:苏 联的行动过程,和英 国的退让,以及法 国的跟屁虫行为。我们日常的生活过程与此雷同。书中还有一点就是德 国的陆军一直具备反 对 希 特 勒的力量,而一直没有爆发,这与生活中现象又有相似的雷同。生活的过程与此雷同。世界就是这样的生活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二):挺详细的关于希特勒的书
京东搞活动进的,实在是太实惠,折扣价基础上再600-400。
书的评价还是不错的,这个版本貌似是以前上中下册的再版,只有上下两册了。作者有幸收集到了德国战败后的大量资料,结合其他信息,集合成了这套1000多页的书。
从行文来看,这本书还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很多书的那种无谓调侃,正史的风格。
之前对希特勒只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写的很全面,包括这位元首的从曾祖父开始的身世、流浪的日子、喜欢读书、善于搞群众运动,等等,与那个疯狂的元首形象差距很大。
从希特勒的人生经历可以看书,要想做成大事,还得异常的执着,以及不同于常人的判断力。
本书的翻译应该是由多人完成,每个大的部分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且,有的章节错字有点多,以及不通顺的地方,有点尴尬。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三):看书有感
一本颇有意思的历史书。异样的解刨出了政治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无情。我终于明白了那个问题。为什么一个出现了康德。马克思。黑格尔。这样伟大的思想家的民族。在希特勒的带领下会这样。一个由人民选出的独裁政权。还记得1942年戈培尔的那场演讲吗,连续三问"你们需要战争吗?"。全场十万人回答需要战争。你亦可以理解成纳粹政党的洗脑。但依然反应了一种那时的主流声音。
我还是坚信那怕没有希特勒。德国依旧会走向战争。大量的灾难赶巧似的一股脑压下来。那怕是当时制度最先进的魏玛共和国也坚持不住。究竟是乱世出现了英雄。还是英雄铸造了乱世。
当然或许是写的时间较早。一些观点个人认为比较浅。有些枯燥乏味。千秋帝国。纳粹。希特勒。历史的耻辱柱上。可悲的时代。可悲的人生。可喜的风云。澎湃的岁月。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四):主线梳理
一战战败赔款,导致国内严重通货膨胀和失业,希特勒政党崛起,美国经济援助,希特勒名不正言不顺只能按兵不动共和国得以苟延残喘,美国大萧条,共和国经济崩溃,纳粹夺权,党内斗争肃清异己,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猪队友)联手并建立西部防线,英国出于和平(怕死,被忽悠,以及为反共产主义苏联拉拢第三帝国)容忍希特勒夺取奥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想搞波兰,苏英法不同意,巩固西线防御拉拢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不满英法想坐收渔利),德苏共同入侵波兰(苏坐享其成还敲竹杠,积下怨恨),攻占丹麦挪威取得资源和港口但海军损失惨重,进攻计划落入盟军手里调整计划,少量兵力攻打荷兰与比利时引诱英法出兵救援装甲部队从阿登森林突袭法国,法国溃败希特勒疑虑有诈和出于政治考虑以及戈林的空军为了邀功在敦刻尔克放过了盟军(实际上丘吉尔也不相信法国这么菜,连后备部队都没有),海狮计划入侵英国失败转向东线(斯大林一直得寸进尺),和南斯拉夫谈妥后对方国内搞事情一怒之下把贝尔格莱德铲平因此延误了对苏联的进攻,巴巴罗沙计划因为战线过长天气和对苏联战力的错误估计而失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全线败退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五):遥远却很近的历史
作者说他自己很惊奇,这部书竟然有人肯花钱买。这些年读书兜兜转转,很少啃完大部头,却把这本顺利读下来了。记述的风格琐琐碎碎,没有宏伟的战争场面,却也有引人之处。
作者对于慕尼黑协定的签署,抱着疑问与猜测:如果此时,从捷克进行军事反击,是否能改变整个战争与欧洲的局势?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也许是,但进行战争的终究是人,此时的欧洲,一战的记忆还在,人们的心态是厌倦战争,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不愿意开始战争。如果张伯伦或达拉第坚持客场作战,一旦失败,必然面临下野。捷克之战,终究只能存在后人的幻想里。
作者也始终替陆军将领们着急,他们一次次的想暗杀或逮捕元首,却始终犹豫观望。在战争期间除掉元首,德国不但不会得到媾和的机会,反而会陷入西班牙内战的境地,若德国没有弗朗哥一般的人物出现,下场只会更惨淡。
作者说,1945年回到一片废墟的德国,发现人民虽然忍饥挨饿,却不怎么痛恨希特勒。我想我能理解,因为在我出生与成长的国度,即使经历了十年人性磨灭的日子,却仍然有很多人崇拜并信任他们的领袖。也许人民并不需要思考对与错,人民只需要领袖。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六):随笔几句
1、不要瞧不起屌丝,在讲求血统讲求贵族出身的年代,屁民希特勒逆袭成功。
2、独裁的必要条件:
(1)控制军队:将军们都得是自己人,瞧不起我这种屌丝的贵族们请靠边站
(2)控制武器:枪炮在手,不怕手持棍棒的各种内部敌人
(3)控制媒体:有了媒体就有舆论,强大的宣传机器,谎言说一千遍也成了真理
(4)百废待兴:别人都不行,兄弟们就指望你希特勒了
(5)妖言惑众:能说能忽悠能让人心潮澎湃
3、为什么总是有人刺杀希特勒,却没人刺杀天皇?说白了,希特勒说到底还是代表一个政党,天皇却代表一个民族的信仰
4、一般而言,人们面对战争,面对强权,面对恶行的态度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恰恰给了所谓合纵连横以可乘之机。所以德国早晚打到英国家门口,打到苏联家门口,甚至招惹起了美国
5、相信很多有良知的纳粹没有严格执行犹太人屠杀,比一根筋的日本军队好不少,这又扯到了信仰问题
6、感觉这些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打打杀杀输输赢赢几百上千年,就剩一个国家没有溃败过----米国(当然是建国后的米国),越战之类的那也只是欺负别人而不影响国力。我相信物极必反,那么米国可能的转折点会是什么。金融危机?特朗普?传染病?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七):一本不一样的希特勒的传记
第一次看见这书的初版,好像还是九几年上初中的时候,老爷子所在的学校图书馆清理旧书,论斤卖,老爷子买回来了一堆书。那会儿电视台正演加里森敢死队,培养起了班里好几个军事迷,天天在课桌底下偷看舰船知识、兵器知识杂志,一群人傻乎乎的对希特勒崇拜的不得了。一天无意在家中书橱翻出了2大厚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如获至宝,仔细一看却不像杂志一样,没有什么配图,全是大段的像新闻报道一样的文字和满篇拗口难记的冯某某,冯某某,不禁兴趣索然。
直到高中暑假闲的无事,家里的书基本都翻遍了,才无聊的重新翻开2厚本蓝皮书,读了2章发现,书里写的东西和以前接触的杂志和课本上的东西完全不一样。书里有大量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记、发言记录以及纳粹党领导人的电话录音史料,那时没有网络没法查作者背景,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弄到的那么多的资料,就像是作者一直在希特勒身边的书记官一样。
书里有大量让当时的我毁三观的内容,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的那一章,从来没从历史课本和杂志上看过,头一次觉得苏联居然和纳粹德国是一路货色。
如果想了解希特勒和纳粹德国,想了解二战欧洲战场,这事吧必读的书,虽然确实很厚,没有配图。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八):史诗巨著
这本书时在大学图书馆发现的,之后我如获至宝,借走了好久,也读了好久,非常的喜欢。我觉得这是我在大学之中做的最有意义的事之一。
书十分的厚,而且有两本,想要读完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不过整部书的内容很充实,作者在其中生活过很长的时间,很多的事件作者都有所经历,有的甚至有所参与,因此可信度非常的高。从第一页开始,就像是作者慢慢的讲述一部电影,一个故事,当然整个第三帝国的兴亡史也像是一个故事。
从内容方面来说,书中写的重点放在了政治方面,比如有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实权人物,很多历史性事件发生时,那些创造历史的人是如何想的,怎么做的,作者还大量引用那些历史参与者的日记,书信,第三帝国政权的官方文件,保密文件等等史料,从而再现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那些历史人物的思想状态,处事方法等等。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是希特勒对于政治局势的把握,以及他的很多的书信之类的。
整本书对于第三帝国的征战史并没有叙述太多,很多的战役进程都是很快带过,但是在此期间的那些官方的文件,历史人物的笔记之类的史料引用了很多,决策者,军队上层,国家的统治阶级,关键的人物之类的心理特征也因此显露无疑。有很多很多的研究二战战史的著作,重点放在了战争的具体进行情况,以及对于战役战争的分析,这些都可以互相补充。
这部书可以说是史诗,详细的写了第三帝国的发源,诞生,一直到其覆灭,这一段的历史对于整个人类的进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而言之,对于这部巨著,我十分的推荐,绝对值得一读。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九):记住过去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在
页数1185,字数144万,这个恐怕读起来得有些耐心。
当初为什么会购买这大部头的名作呢?也谈不上对二战历史和第三帝国的兴趣,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读过类似的内容,这些战争和政治不在我的涉猎范围之内的。新君即位,言钳更紧,渐觉左转,时生绝望。所以,有了从历史中找寻历史陈迹的念头。而法西斯德国和红色苏联,是最好不过的样本了。
初读,真的有被这本书体量之大吓住,而且,书的开始很大一部分是讲的枯燥无味的社会历史思想分析,读起来很乏味。不过总算坚持着断断续续地读了下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历史的展开,气象为之大变,站在历史的面前,就是一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巨幅画卷。读到最后,却又隐隐有些怜惜他了。
从2013年10月2日开始读,一直到2015年3月4日读完,竟跨越了3个年头,时光真是倏忽而逝。
这三年来所发生的事情很多,但是自己很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进步呢?常常觉得生活工作的无趣,只有夜晚点亮台灯、或卧或坐读书的时候,才能有些许的快乐和惬意甚至是满足。
也许全神贯注的读书,只是为了忘记痛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读后感(十):对组织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已经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了,不过我还没有想好如何去给这本书写一个合适的总结,这是一本内容很丰富的书,而且能够给我很多的启发。
我认为没有正义的战争,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特别是战争在消耗大量社会物质和生命的角度上。
不过如果抛开上述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希特勒的对手,我想也会这样子认为——希特勒的确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而且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前者书中已经经常提示到,不过后者,虽然作者有过几次明示,不过可能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特别留意。
在成功进入德国议会之前,他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党,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中甚至连充当警察和军队参谋职能的部门也具备。所以只要他能够当选,其他政府部门权力的收编只是原有的党部门职能的扩展和延伸。而且这一切一切并没有经历过“革命”这种激进的方式,甚至是合法的将所有权力囊括到一个人——希特勒的手上。
书中最迷人的、写得最细致的地方倒不是战争的进程,而是希特勒如何一步步将议会的权力,政府的权力,军队的权力甚至其他国家的政权收编,而战争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这对我有很大的启示,现实中很多制度的改变、推行,使用的都是强硬野蛮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甚至造成反弹。这在软件开发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例如要推行一种新的编程语言,一种新的代码管理软件,甚至一个新的统计报表都将会得到很多的非议和阳奉阴违的执行。
但是如果新的事物是通过先创建一个最小的可执行单位,然后再通过逐步的推广至其他组织,这样的话可能虽然时间花费得长,但是相对而言遇到的阻力会更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