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锦集
《故宫的古物之美》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的古物之美》精选点评:
●今天听了祝勇在郑州的讲座,相当失望,与这书差不多,言之无物,实因半路出家,肚中无货。呜呜泱泱一屋子人,不过被他“故宫”的诸种标签所吸引,然而,他真的了解故宫吗?
●断断续续在睡前迷迷糊糊看完,借的书就有点囫囵吞枣,了解故宫里的艺术史可一看。这样是不是参观时候会更有底气呢。
●其实是2018年的最后一本书,为了在书店看完,结果过了餐厅的下班时间没能吃到佛跳墙,2018的最后一顿饭就此变成了路边摊,倒是省了好多钱……书其实一般,过于抒情,定位算是普及读物吧。
●【2019.40】以前读祝勇的《旧宫殿》读得手脚生寒,再读这本故宫古物好似私人志,偏暖意了,文风还是挺舒服的,可能自己的干货略少吧,多是抒情向的
●感觉序言和印刷还好。序言部分最喜欢那段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和蚍蜉撼树的引用。 说是在写历史和文物,但读起来毫无沧桑感和厚重感,只有如数家珍的广度而没有往下探索的深度。读过之后没有什么知识体系留在脑子里,只有碎片知识。
●行文啥的都不说了,太贵了!有必要用这么好的纸吗?!
●
●手不释卷,我竟然大半天读完了。读书确实见仁见智,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很喜欢祝勇的文风。把文物揉在历史里娓娓道来,一幅自夏商周至明清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画卷徐徐铺开。我看到的是一个血液中流淌着华夏文明基因的笔者,勤勉真诚、小心翼翼地拭去古物的沉寂,带着我回到钟鸣鼎食、觥筹交错。他是通灵的,也是自在的。
●内容给三星,一星给此书的编辑,很精致的排版和装帧。全书十八章,像十八集小纪录片,以科普和表现情怀为主。虽然没有学者的敦厚沉稳,但多了几分俏皮,属于比较平易浅显的读物。图片和印刷要给好评,赏心悦目。
●赶了故宫文物的潮流写的书,内容真的是随笔,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弃。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一):文物承载之美
故宫的文物据说几辈子也看不完。但凡和它沾边都会火。这本书写故宫文物之美,美到妙不可言。于文物本身描述专业,于文物背后故事下笔细腻。那娓娓道来的功力非平常可及。读完掩卷,回味良久。再多些文物才解馋啊。什么时候,故宫的文物可以团圆呢?当年南迁文物的人们会后悔吗?文物的美,怎么都美。如因时局有损,就太可惜了。希望台北故宫的文物早日回来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二):一张图了解《故宫的古物之美》
大家好,《故宫的古物之美》是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2018年的新作。此前他还写过《故宫的风华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深受读者喜欢。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是祝勇老师在人文社出的第一本书,这个系列还会继续下去,感谢大家的支持。
作家冯骥才曾说:
祝勇已经着魔一般陷入了昨天的文化里。这样的人不多。因为一部分文人将其视做历史的残余,全然不屑一顾;一部分文人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写作的素材,写一写而已。祝勇却将它作为一片不能割舍的精神天地;历史的尊严、民间的生命、民族的个性、美的基因和情感的印迹全都深在其中。特别是当农耕社会不可抗拒地走向消亡,祝勇反而来得更加急切和深切。他像面对着垂垂老矣、日渐衰弱的老母,感受着一种生命的相牵。我明白,这一切都来自一种文化的情怀!
出版人俞晓群曾说:
故宫历史浓厚、人文荟萃,器具精美,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祝勇整日与苏黄米蔡为伍,与沈文唐仇为伴,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有了一个妥帖的释放点,也为他未来寻得了一个可靠的基础。但说到底,还是他的心静。他说,他在故宫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读的书,大多是繁体竖排没标点的。在这争名逐利的世上,他能不为利益所动,沉潜在中国文化的魅力里,致力于读书做学问,颇有《楚辞》里“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在浮躁的今日,更显出一种风度。
艺术家冷冰川曾说:
……祝勇则是深省静穆,像江南深深的小巷,像巷尾微澜的古井,自是一派闲静。祝勇的为人为文多是冷冷的不动声色,但很干净——气味很干净,心灵很干净,其中蕴有足够的真诚和内在的激情,有一种特殊的诚恳在里面,是那种我喜欢的有真正感情的人,当然带着坦然的目光(指目光中没有任何企图),带着一种北方男人的力量……
欢迎大家打开《故宫的古物之美》,走进祝勇的文字宫殿。
《故宫的古物之美》详情图《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三):以古物抵抗时间
今年年初,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让故宫和故宫宝藏再次走入了大众视野。霎时间,故宫里的馆藏似乎已成为了网红般的存在。那些从历史长河里延留至今的珍宝,让观者深感敬畏与感慨。而那些日日身居故宫高墙之内,与钟鼎字画为伍的研究员、修复匠人,更是时时感觉到来自于远古力量的召唤。祝勇便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他也无疑是讲述故宫故事与故宫秘密最勤奋的耕耘者。
从前年的《故宫的隐秘角落》到去年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再到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从空间、人物到具体的物件,试图为我们层层剥开这座古老宫殿的前尘往事。然而如他在序中所言,故宫收藏的文物多达一百八十六万多件(套),如果一个人一天看五件,全部看完也需要一千年。当文字遇到这么庞大的藏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于是,祝勇决定选取18件故宫藏品为代表,以18篇散文娓娓道来一件件国家宝藏的前世今生,串起那些风云时代的故事。
为什么称“古物”而不是“文物”呢?祝勇说这是为了强调时间属性,“每一件物上,都收敛着历朝的风雨,凝聚着时间的力量。”于是,我们从高傲华贵的觥和“二里头”的鬯酒芬芳中,感知着商代的宽阔、野性、暴烈;在纷杂繁复、活灵活现的动物纹饰中,体味春秋多元包容的气度;在博山炉漫溢出的缭绕仙气里,勾勒汉人为之魂牵梦绕的蓬莱仙境;在铜绿斑斓、光影陆离的铜镜里,又寻觅着那些曾于深宫容光焕发如今却香消玉殒的气息;在林林总总的《诗经图》中,遐想古人内心和世界的鲜美透明……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大江东去,时光的年轮刻画在这些古物上,缀连起一条熠熠生光的历史长河。
可以说,祝勇的笔下写的不仅是古物本身,更是与古物发生着密切联系的历史、艺术、民族、军事等元素。谁说时间无法战胜?这些古物就是时间的印迹,承载着记忆、文明、智慧种种。
当你站在唐人王维或明人杜堇根据历史绘画的《伏生授经图》前,望着画面上那个白发苍苍的九旬老人,怎能不回到千年前那个令人动容的场景——经历周、秦、汉三朝的老人伏生,颤巍巍地砸开自家墙壁,捧出当年在焚书坑儒中冒死收藏的《尚书》余件——那是人间幸存的唯一一部《尚书》,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历史文献。在他生命的终点,晁错匆匆而来,抢救这位老人剩余的记忆。那些曾付之一炬的文字,从伏生翕动的唇中,终于穿越了秦朝的黑夜来到汉朝。
在中国文化漂泊的转折中,伏生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正如祝勇所说,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文化,总是能这样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正是因为这个国家始终不缺像伏生这样“认死理、死认理”的人,才有古物的再现。而当我们今天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再次谈论起那些风骨与理想时,还不至于那么孤单。
原文刊发于《深港书评》2018年05月19日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四):语言创造世界
晚上去书城看了一本书,非常好看《故宫的古物之美》,作者是一个艺术学博士哦!艺术学,看起来就很高深了,而且还是个博士,更是高不可攀了,非我等纯粹为了糊口而学习的普通专业的本科生可比的。
作者在书里面有一个论调很经典:语言创造世界。以前没有那么深刻的感受,有一次孩子班上发生了一件事儿,让我特别直接的感受到了语言的能量。孩子班上有一个孩子是有点问题的,不但不能专心学习,还有暴力倾向,学校长期花费了大量精力辅助这个孩子,但是收效甚微,他家里人还在班级群里面埋怨学校不作为(后来家长跟学校以及在律师以及社区民警的鉴证下让他转学了那是后话),在群里面大放厥词。然鹅老师实在是忍不了了,语文老师站出来打了很长的几段话,写的特别客观和直接,意思就是学校在您家公子身上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了,班里还有其他40多个小朋友,不能只管您家一个公子啊。老师的文字特别客观而且有理有据,家长们看的特别清楚明白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那次真是对语言的能力有最直接的感受。
然后就是这本书了,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很多让人感叹中国古代人的语言魅力的内容,比如古代人,对于一个器皿上面的装饰,就有好多形容:
蟠龙纹、龙纹、虬纹、犀纹、鸮纹、兔纹、蝉纹、蚕纹、龟纹、鱼纹、鸟纹、凤纹、象纹、鹿纹、蛙藻纹,这么多文字形容不同的装饰,好丰富,有一些不常见的,百度了一下,
鸮,通枭,又称鸱枭,在青铜器纹样中指俗名猫头鹰的猛禽,实际上鸮、枭并非同一种鸟类,但在纹样中已难以细分。
蛙藻纹--这个词干脆在百度里面没有查询到,现成的词只有蛙纹,或者藻纹。
想一想古人在信息交换那么贫乏的时候,居然能凭着自己的想想造出来那么多根本没见过的东西,也是很强大了。
古代人很早就是开始喝酒了,酒这个亦正亦邪的东西,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几千年一直存在的,古今中外都有。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面,比较常用来形容喝酒喝hi了--现代人就是这么没文化--的一个成语:觥筹交错,里面的觥和筹都是古代的酒器,除了这2样东西,还有那时的酒器,还有爵、角、觯、斝、尊、卣、方彝、枓、勺、禁等等,这些酒器就是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那些演员拿着摆样子的东西,当然我们就不能细究每一部戏里面拿的酒器到底对不对了,不能对剧务要求太高了,毕竟大家都是统一在横店仓库租出来的。
然后这本书还讲了一个这样的文物:亚酗方尊,这个方尊已经很珍贵了,更针对的是它的纹饰,这个萌萌哒的不知道是牛还是象的东西,古代人就是这么萌,怎么能想出来这么好玩的造型。这个尊上面刻的字的大意是: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作者说古代的那些青铜器,一般都是贵族祭祀用的,因为它的原材料是很难找到的,尤其是古代冶炼技术也没有现代发达,说是商朝有可能是为了找这些金属,不停的搬迁首都,这个现代完全不能想象啊,缺啥直接在某宝上买不就得了。
还讲了一个叫李少君的人,是这么介绍的
李少君,异人,道士。常自称七十岁,隐瞒自己的年龄、籍贯、平生经历,因懂得祭祀灶神求福、种谷得金、长生不老的方术而得到汉武帝的尊重。能驱鬼神,擅用药物,能让人返老还童。大家听到他的本领就把自己的财物给他,所以自己的金钱、衣服、事物总是用不完。人们奇怪他为什么不耕种而丰衣足食。他在田蚡的宴会上和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讨论老人祖父游玩的地方、言中了汉武帝的古代铜器是齐桓公时期的。他说他见过安期生,去过蓬莱仙岛。后来病死,而汉武帝认为他只是身体与灵魂分化。这个人把皇帝蒙的服服帖帖的,一方面人家有这个本事,一方面皇帝就那么容易相信人么?这个人的水平让人想起来那些做精神传销的人,水平是一样高的啊!
《故宫的古物之美》读后感(五):《故宫的古物之美》:文物之美的说明书
《故宫的古物之美》:文物之美的说明书
作者是祝勇。
读过祝勇的书,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已经超越了他的文本。可是,看到装帧得美轮美奂的《故宫的古物之美》,忍不住在网络上曲径探幽,“故宫博物院影视所所长、艺术学博士”等作者所拥有的头衔,还是让我将其收入囊中,并很快读完。
意料之中,更是在情理之中,因为,作者是祝勇。出版400余万字作品的漫漫长路中,祝勇到底从哪一步开始有了自己文本的固定格式?这不是一个非祝勇粉丝能完成的追溯。甚至,我都没有办法用一句话概括祝勇式文本的特点。豆瓣上有一条短评在我看来非常恰切:“每一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作者抒情太重(也是他行文的一贯风格),对于艺术的介绍稍微少了一些”。若将此条短评稍加详说,这位评论者认为祝勇式文本有这样3个特点:一是没有将每一篇文章所涉文物讲深讲透;二是由文物生发的抒情没能做到恰到好处;三是关于每一件文物的钩沉不够到位。因为认同,所以面对《故宫的古物之美》就犯起了嘀咕:要不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从书名到装帧都十分漂亮的《故宫的古物之美》?
在过去12年中,每年暑期我几乎都会跟随上海博物馆主办的“文博之旅”去往某地参观博物馆。每每看到同去的中学生站在一件文物面前总是习惯借用历史教材的眼光去打量,比如,首都博物馆的玉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中数量和品质都属上乘的。那一年,我徜徉在首都博物馆螺旋式上升的玉器陈列馆里细细品味玻璃展柜里一件件珍品,就听身边的一位男生感慨:打磨出这样一件白玉鱼形佩,劳动者得付出多少心血!听罢此言,再看这件玲珑剔透的玉佩,凭空添了裂纹。我有些恼怒地跟着这位学生去看余下的馆藏,发现“劳动者的心血”成了他评价文物价值的唯一标准。
后来,只要在博物馆里看到玉器,那个男生的话语总会屏蔽不掉地回响在我耳畔。他的话不无道理,问题是,时间荡涤了文物背后的血雨腥风后,再看它们我们有没有能力从艺术品的角度欣赏它们?历史教材恐怕没有篇幅教会学生也能艺术地欣赏文物,那么,哪一本书能部分地承担起这个职责?
祝勇的《故宫的古物之美》庶几能够成为一本抵达文物之美的说明书,教会不那么懂得艺术地欣赏文物的初入博物馆者,看到文物之美。
兽面纹鼎、兽面纹兕觥、莲鹤方壶、宴乐渔猎攻战图壶、兵马俑、鎏金博山炉、伏生授经图、竹雕竹林七贤图香筒、永平元年四神纹镜、龙首三足鐎斗……读罢《故宫的文物之美》,怎样用美的眼光去欣赏故宫的这些收藏,我们应该已握有了入门常识。
十数件故宫藏品玉成的祝勇的18篇文章,如我们摊开的手掌,大拇指粗短、中指细长。要说18篇文章中最赏心悦目的,我以为当数第十四章“雨过天晴”。
《故宫的古物之美》的封面,其实是用博物馆的两件馆藏拼合而成,上图是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瑞鹤图》,下图则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阎立本的《女史箴图》。鹅黄色的腰封打横拦在封面上后,只有《瑞鹤图》能立刻映入读者的眼帘,这也是这本书的封面如此打眼的原因。第十四章的篇名“雨过天晴”就受启发于宋徽宗的这幅画,瞧瞧别有艺术造诣的赵佶,他用了什么色块来再现瑞鹤飞翔的蓝天!臆想出能让所有形容词哑口无言的蓝色以后,宋徽宗的艺术想象更长出了飞翔的翅膀,竟然以“雨过天晴云破处”为色标命令烧瓷工匠为他们的圣上烧制出艺术佳品。由《瑞鹤图》到“雨过天晴云破处”,祝勇想用“雨过天晴”为名极写宋徽宗的艺术天赋,可他选用这一事例来破题,实在是给自己出了难题:谁能给出“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标?就在我替祝勇感到为难的当口,只见作者笔锋肆意一转,将读者引向故宫藏品“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徽宗有没有留下一言半语告诉我们他梦中看到“雨过天晴云破处”是否就是汝窑天青釉?但是,祝勇用他的言之凿凿让我们相信了两者之间相互相成的关系,而他对汝窑天青釉不加掩饰的情有独钟,则让我们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情感宣泄,感受到了天青釉到底美在哪里。
仅就如何引领读者去感受古物之美而言,《雨过天晴》做得最好,当然,《雨过天晴》以外的17篇,作者也一直在努力让每一篇都向《雨过天晴》看齐。正因为如此,就算有那么多质疑祝勇的声音,《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它的阅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