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1-26 23:09:23  热度: 333℃ 

点击全文阅读

《民主的逻辑》是一本由包刚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20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主的逻辑》精选点评:

●包老师书的质量下降得厉害,一本通识没写够又拆成民主专题来卖,就像中信爱卖的那种国师丛书,大标题套小标题,小标题就讲故事

●作为本书第一个读者(如果不包括速记小姐姐的话),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民主政治学大型文献综述+全球民主经验分享会=《民主的逻辑》

●很好的入门书。

●读包老师,《政治学通识》,大好,迷上了,期待这本新书!

●并无新意

●浅显易懂,由浅及深,是一本值得一读的政治学入门书籍。

●讲的很通俗,用他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没有那么学术,基本涵盖了国内对于民主问题的主要讨论议题,可以作为讨论民主问题的一个引子。

●这本是读的包老师第二本书,今天读完了!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威权政体的分析,对新兴民主国家转型的论述!能打9分吧!好书!

●看过《政治学通识》后就没有那么有新意了。 但新意未必是衡量好坏的标准。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一):民主的逻辑

未发表内容的备份发件人:豆瓣网<[email protected]>+收件人:子扉我时间:2019年01月20日 14:29 (星期日)你好:

你要发表的 民主的逻辑 ,因不符合网站的社区指导原则,经管理员审核后不能发表,下面是文章的内容备份:

https://mp.weixin.qq.com/s/oqS4DsOvjdHLwIB-tdoY9g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二):《民主的逻辑》笔记

近一个世纪以来,民主在世界范围内的繁荣与倾颓呈周期性的变化:1940s中期~1950s,二战盟军胜利后,许多新兴独立国家模仿欧洲宗主国建立政体;1960s~1970s中期,拉美、亚非国家频繁发生军事政变;1990s初,西方赢得冷战胜利,互联网兴起,第三波民主带来“民主突破”;当今,很多人又对民主前景信心不足。

第一讲

古代雅典拥有高度发达的古典民主政治,但也受人批评。老寡头认为:民主是下等人的统治;多数人的统治谋求的可能是私利;民主效率低。柏拉图认为:统治的智慧知识和技艺只有少数人能掌握;多数人缺乏德行。古希腊和古罗马反对民主制的哲人支持的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政体。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对民主的质疑,为此做出了设置参议院和最高法院、实行选举团制等制度安排,麦迪逊认为共和制(即间接民主)可以防止民主制带来的斗争失控的状况。托克维尔为民主正名。时至今日,“尾灯效应”失效,发展中国家在向谁学习的问题上陷入彷徨。

界定民主的三个版本:1.民主就是民主的统治;2.民主就是竞争性的选举制度,熊彼特的观点;2.现代民主是复合型政体,如选举民主+法治。

罗伯特·达尔在《民主及其批评者》中提醒,政体之间比较需要明确,究竟是基于理想的层面,还是基于现实的层面。一个典型的错误就是拿理想中的威权政体与现实版的民主政体比较;有人强调民主体制下的政治决策风险,达尔:事实上,每一个民主体制要承受人们犯错误的风险。但风险的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所有体制中,而且20世纪最为糟糕的错误就是非民主体制下的领导人犯下的。

第二讲

人类民主演进史:雅典城邦民主—古罗马共和政体(君主因素、贵族因素和民主因素的混合)—英国议会政治。

从新兴国家的转型经验来看,如果不能在民主化过程中实现某种程度的混合政体或均衡体制,即便有了民主选举,仍难保证民主的品质与善治。

英国最大的政治贡献是发明了一套融立宪主义、法治传统、议会主权、代议制度、责任政府和政党政治为一体的现代政体。

第三讲

人类社会三波民主化的总体趋势:从发展阶段角度讲,整个世界的民主演进大致是从不民主到不完全民主(精英才有投票权),再到完全民主(投票权获得普及);从空间角度讲,民主政体从西欧向全球扩散,和工业革命的扩散、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进程基本一致;从时间角度讲,这一进程呈现出民主化浪潮和退潮的交替。

第四讲

托克维尔认为美国能维系民主的几个因素:地理环境、法制条件和民情条件(政治文化);学术界解释民主化的三种主要理论路径:经济社会条件论、政治制度论、政治精英论。

一个国家越富有、越可能变得民主;经济发展更可能让那些已经出现的民主维系下去,结果是富裕国家更可能是民主政体;经济发展到民主是一种非线性关系。

学术界目前大致认为,族群或宗教的分化结果跟民主转型挫败的可能性之间是一条⌒曲线的关系(单一族群-宗教集团的人口比重都很小,族群-宗教集团的政治身份和政治认同反而弱化)。

只有民主与有效的国家能力想结合,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善治;高能力的民主国家,才称得上人类优良统治秩序的典范。

推论:对一个威权国家而已,如果它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缓和阶级矛盾、培育中产阶级、弱化族群或宗教冲突、提升文化教育程度、塑造自由包容的现代政治文化、降低社会不平等诚度、与民主大国维持良好关系、推动现代国家构建和培育有效国家能力,那它未来就更有可能实现成功的民主转型。

韦迪尔热定律:比例代表制倾向于导致形成多个独立的政党……;两轮绝对多数决定制倾向于导致形成多个彼此存在政治联盟关系的政党;简单多数决定制倾向于导致两个政党的体制(纯粹的比例代表制给纳粹党提供了以略高于2%的选票率获得国会少量议席的机会)。

第五讲

目前基尼系数在设计上主要考虑的是收入——这是一个流量概念,但不少国家分化更严重的其实是财富——这是一个存量概念。

现有研究揭示了两个重要因素对民主政体治理绩效的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一个国家的政治分歧结构的维度和程度。

已有的研究经验认为,有两种社会条件更容易在民主政体下引发阶级冲突:贫富悬殊的社会(解决方式:控制贫富差距,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用常规的政党政治将阶级斗争制度化),呈现高度的族群和宗教分歧的社会(欧洲经验:充分发展工业化和工业社会,弱化基于族群身份的政治认同;建立平等主义国家;塑造民主认同和国家认同)。

一方面,民主对抑制政治冲突有积极的一面,因为民主本身就是一种和平的、制度化的解决政治冲突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民主对缓解政治冲突有消极的一名,因为民主政治很容易演变为从政治竞争到政治动员再到政治冲突的过程,那些因族群、宗教、语言或阶级因素而呈现严重政治分歧的国家尤其如此。另外,当民主持续时间较短,民主程度较低时,一个国家更有可能发生严重的政治冲突;而随着民主持续时间延长、民主程度提高,政治冲突往往趋于缓解。

第六讲

新型的民主政体的转型通常会面临三个主要挑战:民主初创之后能否运转起来(前提:没有重要的政治力量反对民主,政治力量的竞争能在民主规则下达到基本的均衡);民主能否产生绩效(政治条件:有基本的国家能力或政府效能);民主能否得到巩固(民主制度建设和政治文化转型)。

理解威权政体治理绩效的难题的视角:不同威权政体有不同价值取向:发展导向和掠夺导向;威权体制下委托代理关系链条延长,会使治理有效性变低;威权体制下重大政治决定或公共政策的风险;威权政体往往需要付出更高的维稳成本;威权政体往往更难选择具有胜任力的领导人。

停滞型权威主义:反市场、攫取型、非制度化;发展型威权主义:市场导向、、社会经济领域的包容性、倾向于制度化。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三):如何通向民主?

今年因为读包刚升老师的《政治学通识》,而迷上他,他的新书《民主的逻辑》早就预告要出,结果在上架前被要求销毁删改重新出版,所以等了好久,不过好饭不怕晚,拿到手读完之后果然受益良多。

本书的核心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块:民主的历史、如何走向民主和民主到来之后挑战。

一、民主的历史:希腊民主、罗马法律和英国宪政

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了解他的历史。何况,民主不是一蹴而就,有着漫长的发展和积累过程。

1、古希腊:民主政体与希腊哲学的思想资源

众所周知,追溯民主的历史时,大家都喜欢从古希腊开始,言必称希腊,确实,古希腊出现了人类历史最早的民主政体,尽管和现代民主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古希腊的民主因素给现代民主诞生,留下了重要遗产,但是书中论述较少是古希腊给政治哲学留下的深厚遗产,虽然说其中很多反民主的思想,但是希腊哲学应该是现代民主诞生别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2、古罗马:共和政体、基督教、罗马法

同样古罗马也给民主留下了重要的遗产,有人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从这句话大致可以反应罗马为民主留下的遗产。

武力当然不太恰当,这里主要是想说罗马强大武力背后的共和体制,罗马共和国是一种混合政体,罗马混合整体的实践和理论,甚至影响到后来的美国制宪会议,元老院就相当于议会,元老就相当于元老,罗马平民大会更是代表民主因素。

关于民主和基督教以及法律的关系,本书没有多少论述,相关的论著很多。

3、英国:立宪政体、议会政治、责任政府和普选权

英国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起源,主要就是因为英国为现代民主的诞生贡献最大。

首先,英国出现了最早的立宪政治,而这种立宪政治出现起源于欧洲封建主义,这个观点秦晖老师在《走出帝制》中也有论述,但是此封建我们的封建不同,因为欧洲封建主义是一种契约关系。

我还想补充书中没有的一点,英国立宪政体的出现,英法的百年战争也是重要推动力,因为打仗需要向贵族借钱和平民征税,所以国王不断让渡自己的权力,逐渐形成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后来出现了《大宪章》更是确立立宪政治和发展至传统,逐渐发展出议会政治,国王变成统而不治,接着又出现政党政治,又演变出了责任内阁。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因为工业革命以及这英国政治的本身的动力机制,普选权开始落实。

通过民主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民主体内的混血和促成民主的诸多因素。那么要具体才能通向民主呢?

二、通向民主之路

如何通向民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看学习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案例经验,另一方面研究民主转型的政治理论。

1、三波民主化浪潮

第一波民主化浪潮主要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美国革命最为成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开国精英们制定的共和制宪法,母国英国的政治遗产以及美国的土地制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民主并非一开始就很完善完美,比如种族歧视、镀金时代等,一直到今天都并非完美,但是却越来越好,不要想一次设计出完美的制度,制度就是逐渐演化和适应的。

第二波民主化浪潮直接力量来自二战结束后的反殖民化运动,深受全球化影响,亚洲、非洲也参与其中,民主逐渐确立了全球支配性意识形态。

第三波民主化包括西班牙、韩国、俄罗斯等,第三波深受美苏冷战影响,同时也受工业化全球化影响,包括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有研究专著就叫《第三波》,他总结第三波的原因: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削弱、长期经济增长、大国力量和角色、邻过示范效应。

2、民主转型的三种理论

通过三波民主化浪潮不少学者研究出了多种民主化理论,主要有三种:条件论、制度论和精英论。

条件论认为现代化、宗教、政治文化传统、国际因素等都会是民主转型主要因素。

制度论认为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地方分权制度等是民主转型的主要因素。

精英论认为开明强势的政治领导人或政治精英团队时民主转型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种并不冲突,以上都是能促进民主的因素,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具备的和所需的推动力可能也不一样,所以并没有保证疗效的民主转型方法,本身学习就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认识更多可能。

三、民主到来之后?

完成民主转型之后,并不是可以稳坐江山了,还面临一些列的问题,主要是治理问题和民主危机。

1、民主治理:民主与经济增长、政治治理、平等和冲突的关系

放眼世界,民主国家都比较富裕,是因为民主能带来经济增长吗?不一定,只是因为民主在富裕的国家更容易存活。民主本身有促进也有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

民主之中有促进经济增长、政治治理、平等和减少冲突因素,也能阻碍这些的因素。

2、民主的危机:治理挑战、转型难题和威权政体的复兴

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某大国崛起都被视为新一波自由民主的危机,当下民主主要面临三大危机:治理挑战、转型难题和威权政体的复兴。

治理难题主要是因为民主发展本身导致大政府兴起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市场经济、贫富分化与民主治理的三角关系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以及宗教族群多样性带来的治理问题,反种族歧视、女权兴起、伊斯兰人口激增等,身份政治成为新的焦点,所以福山写了一本新书叫《身份》。

按福山的说法,现在是民主转型出现很多败退,甚至家族政治和威权整体迎来复兴。威权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崛起,但是,这种后发优势也可能变成杨小凯所说的“后发者诅咒”

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空间很大,他们往往先选择更容易模仿的技术,而制度改革因为触犯既得利益,所以十分艰难。这种做法或许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隐患。

未来之路,曲折且艰难。

(日记里提到的图书:民主的逻辑)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四):中国如何通向民主?

今年因为读包刚升老师的《政治学》通识,而迷上他,他的新书《民主的逻辑》早就预告要出,结果在上架前被要求销毁删改重新出版,所以等了好久,不过好饭不怕晚,拿到手读完之后果然受益良多。

在政治学阅读中,相比民主,我以前更喜欢研究威权和集权,因为跟我们更相关,后来发现这方面一般不让说,还不如多了解民主、自由相关理论,然后分享给身边的人,让观念的水位一起上升,也许终有一天走向民主,这本《民主的逻辑》就是系统了解民主的一本好书。

本书的核心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块:民主的历史、如何走向民主和民主到来之后挑战。

一、民主的历史:希腊民主、罗马法律和英国宪政

了解一件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先了解他的历史。何况,民主不是一蹴而就,有着漫长的发展和积累过程。

1、古希腊:民主政体与希腊哲学的思想资源

众所周知,追溯民主的历史时,大家都喜欢从古希腊开始,言必称希腊,确实,古希腊出现了人类历史最早的民主政体,尽管和现代民主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古希腊的民主因素给现代民主诞生,留下了重要遗产,但是书中论述较少是古希腊给政治哲学留下的深厚遗产,虽然说其中很多反民主的思想,但是希腊哲学应该是现代民主诞生别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源。

2、古罗马:共和政体、基督教、罗马法

同样古罗马也给民主留下了重要的遗产,有人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从这句话大致可以反应罗马为民主留下的遗产。

武力当然不太恰当,这里主要是想说罗马强大武力背后的共和体制,罗马共和国是一种混合政体,罗马混合整体的实践和理论,甚至影响到后来的美国制宪会议,元老院就相当于议会,元老就相当于元老,罗马平民大会更是代表民主因素。

关于民主和基督教以及法律的关系,本书没有多少论述,相关的论著很多。

3、英国:立宪政体、议会政治、责任政府和普选权

英国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国家的起源,主要就是因为英国为现代民主的诞生贡献最大。

首先,英国出现了最早的立宪政治,而这种立宪政治出现起源于欧洲封建主义,这个观点秦晖老师在《走出帝制》中也有论述,但是此封建我们的封建不同,因为欧洲封建主义是一种契约关系。

我还想补充书中没有的一点,英国立宪政体的出现,英法的百年战争也是重要推动力,因为打仗需要向贵族借钱和平民征税,所以国王不断让渡自己的权力,逐渐形成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后来出现了《大宪章》更是确立立宪政治和发展至传统,逐渐发展出议会政治,国王变成统而不治,接着又出现政党政治,又演变出了责任内阁。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因为工业革命以及这英国政治的本身的动力机制,普选权开始落实。

通过民主的历史回顾,我们可以看到民主体内的混血和促成民主的诸多因素。那么要具体才能通向民主呢?

二、如何通向民主?

如何通向民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看学习三波民主化浪潮的案例经验,另一方面研究民主转型的政治理论。

1、三波民主化浪潮

第一波民主化浪潮主要是美国和法国的革命,美国革命最为成功,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开国精英们制定的共和制宪法,母国英国的政治遗产以及美国的土地制度。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民主并非一开始就很完善完美,比如种族歧视、镀金时代等,一直到今天都并非完美,但是却越来越好,不要想一次设计出完美的制度,制度就是逐渐演化和适应的。

第二波民主化浪潮直接力量来自二战结束后的反殖民化运动,深受全球化影响,亚洲、非洲也参与其中,民主逐渐确立了全球支配性意识形态。

第三波民主化包括西班牙、韩国、俄罗斯等,第三波深受美苏冷战影响,同时也受工业化全球化影响,包括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有研究专著就叫《第三波》,他总结第三波的原因: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削弱、长期经济增长、大国力量和角色、邻过示范效应。

2、民主转型的三种理论

通过三波民主化浪潮不少学者研究出了多种民主化理论,主要有三种:条件论、制度论和精英论。

条件论认为现代化、宗教、政治文化传统、国际因素等都会是民主转型主要因素。

制度论认为政府形式、选举制度、政党体制、地方分权制度等是民主转型的主要因素。

精英论认为开明强势的政治领导人或政治精英团队时民主转型的主要原因。

其实这种并不冲突,以上都是能促进民主的因素,但是因为每个国家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具备的和所需的推动力可能也不一样,所以并没有保证疗效的民主转型方法,本身学习就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认识更多可能。

三、民主到来之后?

完成民主转型之后,并不是可以稳坐江山了,还面临一些列的问题,主要是治理问题和民主危机。

1、民主治理:民主与经济增长、政治治理、平等和冲突的关系

放眼世界,民主国家都比较富裕,是因为民主能带来经济增长吗?不一定,只是因为民主在富裕的国家更容易存活。民主本身有促进也有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

通过,民主能带来更好的政治治理水平吗?也不一定,民主有有利于治理的因素比如:约束权力、回应民意、公共利益优先。也有不利于治理的因素。影响民主治理的主要有两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分歧程度。

民主会更平等吗?也不一定,更可能是形式平等,就是拥有平等的权利,也就是机会平等,而财富不平等可能会更大。

民主能更少冲突吗?不一定,民主有缓和冲突和引发冲突的因素。

这点说明,民主并非完美的制度,一方面避免对民主过于迷信想象得过于美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民主的认识。

2、民主的危机:治理挑战、转型难题和威权政体的复兴

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某大国崛起都被视为新一波自由民主的危机,当下民主主要面临三大危机:治理挑战、转型难题和威权政体的复兴。

治理难题主要是因为民主发展本身导致大政府兴起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市场经济、贫富分化与民主治理的三角关系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主要原因是全球化;以及宗教族群多样性带来的治理问题,反种族歧视、女权兴起、伊斯兰人口激增等,身份政治成为新的焦点,所以福山写了一本新书叫《身份》。

按福山的说法,现在是民主转型出现很多败退,甚至家族政治和威权整体迎来复兴。威权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崛起,但是,这种后发优势也可能变成杨小凯所说的“后发者诅咒”

落后国家模仿先进国家的空间很大,他们往往先选择更容易模仿的技术,而制度改革因为触犯既得利益,所以十分艰难。这种做法或许在短期内会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但也必然埋下重大隐患。

虽然通过后发优势取得暂时的经济成就,但是威权政体本身面临一些列问题:

首先是,威权政体的价值导向,有可能走向发展型,但更可能走向掠夺型。

其次是,威权治理的委托代理问题,上下层监督难,容易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容易出现上面好心下面办坏事,所以老百姓容易恨贪官不恨皇帝,这个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有非常精彩的分析。

再次是,决策风险,威权整体的决策更可能没有经过充分讨论,有少部分甚至是个人决定,而且容易出现领导人风险,想想太祖解放后的作为。

最后是,威权政体的维稳成本,听说某大国的维稳成本已经超过了军费,这是直接成本,为了维稳而进行信息封闭造成的,思想和创新力缺失是见解成本,甚至更可怕。

威权整体还会面临“威权整体发展悖论”,如果不发展,生活悲苦,就会面临合法性危机,发展起来之后,中产阶级壮大,公民意识觉醒,会对威权整体形成挑战。

前进有民主的曲折,身后有威权的包袱,未来之路,进退两难。

《民主的逻辑》读后感(五):民主的反对意见

民主的反对意见 民主不管是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理念还是实际的制度构建,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赢得了普遍认同和赞誉,即使是威权国家的执政者也不会公然反对民主,而是以民主之名——比如声称自己代表人民利益或者采用“XX特色民主”等说辞——构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但其实从古至今对民主的质疑就从未消散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人,进入现代社会后,上至政治领域的研究学者、政商精英,下至普通民众(尤以“管论”和叙利亚学为代表)都对民主抱有深深的疑虑,对民主的质疑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反功利主义式的担忧,担心民主会引发多数暴政,即占社会多数的群体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少数人利益,对个人权利和社会稳定造成伤害。在立宪主义从民主政体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担忧最为常见。以阶级对立而言,处于社会有利地位的贵族、工商阶层和市民团体担心底层一旦掌握权力会制定相应政策以夺取他们的财富和权力。在宗教、种族、地区冲突严重的国家,社会冲突经民主程序政治化后可能引发宗教迫害、种族清洗和内战。关于多数暴政,卢梭是必须要深刻理解的一位政治思想家。卢梭创立了人民主权理论,抹除了个人权利和集体意志之间的张力,号称通过民主手段,个人就把他的全部权利都转让给了集体,接受“公意”裁决就是按他自己的意志而活,就是处在真正的自由之中。卢梭的理论没有为个人不受他人打扰的自由权利留下任何空间,使民主政体导向其反面——极权主义,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激进化和暴力化。 正是考虑多数暴政,虽然经历光荣革命的英国和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确立了代议制政体,但对选民的限制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典型的做法是把选举权与财富拥有量、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挂钩。后来随着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不断壮大,选举权才逐渐扩张,形成了现代民主的普选制。民主伤害社会稳定的一个典型例子是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当时代表中下阶层利益的阿连德政府面对本国高度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差距,采用激进的社会主义改革方案,与国会、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完全对立,造成巨大的社会混乱,最终使智利在维续41年的民主政体在一场军事政变中瓦解,由将军匹诺切特实行十余年的独裁统治。 在本书290-292页,作者介绍了民主与政治暴力的相关性研究,以民主程度为横坐标,极端政治暴力的可能性为纵坐标,可以得出一条凸曲线,这条曲线的意思是:当民主程度较低、威权程度较高时,由于威权政府的强控制力,政治暴力程度较低;随着民主化改革启动,民主程度提高,政治暴力发生概率显著提高,因为不同的阶层、种族、宗教群体、利益团体和政见人群被广泛地动员起来,政治冲突随之加剧;随着民主化的基本完成和民主程度的继续提高,政治暴力发生的概率明显下降。关键是在民主转型的国家中,处于凸曲线的“爬坡”过程中的民众面对混乱的社会现状可能丧失对民主改革的信心。 现代民主与古典民主的最核心区别就在于引进了人权和法治的概念,如果一国民众对两者有深刻的理解或者本身就长期处在以两者为主的政治框架内,当可以避免多数暴政。 对于民主的第二个质疑是素质论,背后的道德判断标准来自目的论的能力应得,由古希腊哲学家论述得较为完备。目的论是从一项事物存在的目的出发,推论得到这项事物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与资格(应得)之间建立紧密的因果联系。于是作为政治领域的目的论是先确立政治共同体存在的目的,然后由此目的出发推论统治者需要的能力,然后得出结论:谁应当统治。柏拉图就是这种目的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城邦应当由哲人来统治,因为哲人具有高超的智慧、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德思辨能力,可以保证城邦良好运行下去。 在现代社会,这种目的论多少被弱化了,人们不是从正面意义推导“谁应该统治”这个话题,而是反过来解释“谁不应该统治”,于是体现了对无知短视的民众的不信任。政府迎合庸众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美国政府在60年代采用的房租管制政策,造成的实际后果是租房短缺,因为在房租管制政策下很多不需要大房间或者租房需求不强烈的租客能够承受低价格的租金,造成了稀缺性资源不能正常配制给需求最强烈的那部分人。如果美国政府是由经济学家来实行统治的话,一定不会颁发房租管制政策。 这种目的论的能力应得反映了精英论调与平民论调的冲突,精英论者可能会认为类似雅典的直接民主不仅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不应该由民众直接统治,代议制才是合理的方式。关于人民如何被代表,安德鲁·海伍德在其著作《政治学》中介绍了一种“全权受托模式”,体现了精英论调,这种模式意味:代表是一种道德义务,代表者一旦当选就应独立思考并进行自主判断,因为多数人民并不知道自身的最佳利益;代表者必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分子;代表者任期相对较长。与之对立的是“受命代表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代表者根据人民的明确指示或训令行事,支持短任期,主张建立代表和选民间应有频繁的交流机制,强调选民的罢免权利。在民粹主义抬头的当今政治环境,对于庸众的担忧再次成为一个主要的政治意见。 wlx对长期受专制思想荼毒的威权国家设计了一种递进民主,作为普选制之前的过度阶段,以保证民主转型中的社会稳定(避免因政治参与扩张程度超过政治竞争扩张程度而引起政治冲突加剧)和政策正义——比如防止头脑发热的民众以公投形式决定对他国进行不正义战争。简单来讲,就是以较低行政区划(N级)的民众选出的代表组成上一级行政区划(N-1级)的立法机关,再由这个立法机关选出同级行政区划(N-1级)的执政团体。如果民主转型是由执政者自上而下发起的,即递进民主处在既有政治框架下,那么需要面临一个严峻的技术挑战:如何处理委(组)的嵌入。目前政治结构中,实行条块管理,某一级的行政单元不仅受到上一级行政单元的管理,还受到同级档委的管理,人大主席团也必须由同级档委领导人担任。即使递进民主成立,它的选举规则也一定会被D委(组)限定,沦为选举游戏。 第三种对于民主的反对意见与第二种针锋相对,其并不是反对民主本身的某些元素,而是认为当今的代议制民主不够充分,不能充分反映民众的诉求,本书作者称之为“民主选举的形式与实质的分裂”。持这种质疑观点的人是精英论调的反对者,他们认为代议制民主过于强调政治竞争,使民主沦为那些富裕阶层的利益代言人的竞争游戏,脱离了民主“人民统治”的主旨。熊彼得对民主的定义侧重于选举过程本身,被指责为“选主”。 对于民主政体有一个经济学的阐释,把选民比喻成顾客,把政权竞争者比喻成商家,用贩卖政策来收买选民支持。但问题是这种浪漫化的理想模式从来就不是真的:在商业行为中,顾客可以根据所买商品的好坏及时做出好恶调整,而民主选举更像一锤子买卖,民众在忍受一个政府的任期之后,恐怕迎来的还是一个民望低的政府。 第四种质疑来自对民主政体治理绩效的担忧。很多学者都总结了有利于民主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推崇自由主义的民情,公民社会,经济长期增长,庞大的中阶级,人均资源丰富,分裂程度低的族群、宗教和阶级,较强的国家能力,和平的国际环境,邻国的民主转型的示范作用,天主教廷对民主化的支持等等。这些有利于民主的因素加以否定就可以反过来解释民主政体为何治理不良,甚至发生崩溃。民主化和现代化会使社会分裂因素政治化,转化为选民分裂,造成显著的政治冲突。 本书作者在另一本学术专著《民主崩溃的政治学》中提出了民主崩溃的结构性解释,将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和民主政体类型作为两个自变量,得出对因变量——民主政体的存续——的影响结果。其中民主政体类型取自利普哈特的研究,那些激励政治家和政党适度合作、有助于培养强国家能力的民主政体称为“向心型民主政体”,反之,激励政治家和政党过度对抗、不利于培养强国家能力的民主政体称为“离心型民主政体”。造成离心型民主政体的要素有以联邦制为代表的高度分权的央地关系、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和总统制的政府形式。与之相对,向心型民主政体的关键要素是中央集权化的央地关系、简单多数制和议会制。民主制度能够使民众动员起来,当高程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和离心型民主政体相结合时会使政府无力解决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从而容易造成民主崩溃。作者举例,面对国际经济大萧条的魏玛共和国、处于严重地区和种族分裂的尼日利亚、高度阶级分裂的智利阿连德政府都是此中代表。 另外对民主的另一种质疑来自于民主自决的盲区——忽略大共同体的道德纽带。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能源,这个地区的人民不想接受中央政府的分配,继而试图通过公投来脱离国家,该如何评价这种“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行为?从社会契约论(就像《独立宣言》所显示的)和“人的价值基于自由选择”的自由主义价值观角度出发,可以推导出,一个地区内民众用民主自决的方式选择公共生活是一种正当的政治行为,但是考虑到全国人民长期交互作用(比如人口迁移、经济转移)而形成的紧密联系,道德纽带已经形成,因此独立行为应当作为民主自觉的最高级别的解决极端政治对立的手段而存在,不能被轻易使用。从人的独立自主的属性出发,对于共同体的态度应该是参与而非归属,当人们以民主方式仅仅追求自己从属的阶级、种群、宗教或地区的利益时,不仅民主制度的正当性被削弱,民主制度本身的稳定性也受到动摇。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