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精选
《1950年上海大轰炸》是一本由张犇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50年上海大轰炸》精选点评:
●1950年的大轰炸,上海滩最后的战火岁月,国民党政权如何在城市上空做着最后的疯狂?!新生的中共政权又怎样在危机中树立权威?——领导不让我发宣传文章,我自己写写广告语总可以吧!!!哼
●优秀的学术论文反而不生涩,反令我多次眼红欲泣,实在应该多了解一些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增加一些现实感,不会总有独自在时空中飘零的感觉。
●二六轟炸的軍事史與社會史綜合考察,兩岸材料綜合,有趣材料不少,寫法中規中矩。轟炸之後的社會動員、救濟工作、輿論宣傳、城市監控成為分析1949﹣50年年中,上海城市接管史有趣視角,反轟炸/中蘇關係/解放台灣/反美/公債認購在輿論上的綜合穿梭,宣傳的實際用途(防空)與意識形態表達存在落差。可與魏斐德警察研究,張濟順街道居委互參。各報宣傳畫,還有圖像分析價值。城市史+戰爭史,美、日、中學界新近研究還真不少。PS.「犇」讀「奔」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上海往事。
●当素材看的,比较全面,很容易带入想象。偏学术却不难读。带着去中部看了一周多,有一种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魅惑感。
●3.5星,难得还有对岸的史料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一):放行报告轰炸损失的电讯的检讨 徐永煐
一九五零年二月六日,匪机狂炸上海各电力厂的这一天,我不问内容,不查真相,只凭主观了解和不重要的政治作用的想法,贸然提出意见,放走依法应当删削或者是扣发的电报。我的意见被采纳了。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可能因此蒙受不必要的损失。后果是严重的。我犯了粗枝大叶,缺乏警惕心的错误。这个错误应当向电讯检查有关的工作人员检讨以免引起对于电讯检查原则的不正确的认识;并且应当向上级报告,未应付可能的严重后果。我并且请求上级给我处分。
节选自徐永煐的检讨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二):1951年第一期《上海公安画报》
1950年2月9日,嵩山区卫生事务所所长王宗元致函卫生局,申请为东南平民诊疗所成立防空急救站的报告。报告中写道:“顷准东南平民诊疗所二月七日函为:「日来匪敌为作垂死挣扎频以机群轰炸本市损失甚大尤以市民惨遭死伤为数甚众该所有鉴于此并本服务人民之宗旨自即日起拟组织防空急救站以减免市民伤害而济危急函请准予成立」等由。”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三):不曾了解的一段历史
以1950年2月6日上海大轰炸为代表,解放前后国民党对于上海地区的轰炸这一段历史在过去是不曾关注的,新中国成立前后最为薄弱的就是“空军力量”,彼时仅有的航空队都有戍卫京都,无暇顾及上海,而上海作为国内第一大都市就成为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桥头堡,因此展开了连续的轰炸行动,其中很多行动都是“无差别轰炸",之所以2月6日轰炸为代表,一方面是死伤惨重,死伤市民1464人(死595、伤869人),同时也对上海的五大电力公司的四家进行了轰炸,造成了上海持久的电力供应短缺,给本来就通货膨胀局势难以遏制的上海经济火上浇油。透过上海大轰炸的前前后后,有一些细节是值得关注的:轰炸中体现出了中国战略纵深的优势,一方面是可以向内疏散群众,另一方面可以集全国之力支援上海的物资供应(海外供应受到国民党封锁);反应当时国内的航空建制的落后,一无空军可以升空对战;二无高射炮台可以还击;三五雷达可以预警,还是通过肉眼发现敌机;当时正是上海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也需要发行大量的公债收回现金来遏制通货膨胀,二·六大轰炸本身也成为中国宣传的着力点,促进了一定公债的募集速度;二·六大轰炸之所以在历次轰炸中被选为代表,主要是由于电力供应影响颇大,一直到3月底上海才解除了电力管控;二·六大轰炸之时恰逢中共领导人访问苏联,航空的短板也促使中国决心依靠苏联建立自己的空防体系,苏联趁机享有了部分在中国东北和新疆的特权,同时派出航空部队保卫上海,从此上海领空不再肆意受到国民党空军侵犯;苏联空军入驻上海也让蒋介石意识到中共追击的决心,遂下令舟山驻军12万人撤回台湾本岛,从而保留了1/4的有生力量,同时恰逢朝鲜战争爆发,台湾海峡遭到封锁,台湾收复事宜无限期搁浅。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四):历史的点滴
承平年代出生长大的孩子无法理解父母辈的故事,比如时下的小朋友无法理解没有网络、手机、地铁和私家车的世界,而80后的我们同样无法理解这本书的时空背景。
1、今时今日台湾不断抗议大陆空军绕台行为,网络上也讨论统一台湾的手段包括封锁台湾一个月,台湾的能源供应(尤其天然气)很快会枯竭,尤其在去年台湾公投重启核电的时候,后者这个问题在台湾政论节目上屡有提及。
可能我们已经忘记,蒋介石在1949-1950年代就已经同样执行过封锁港口海岸的战略,只不过是台湾对大陆的封锁,当时大陆的经济完全是外向型的,原材料和能源完全依赖海外,因此当国民党海军封锁近海后,上海连发电厂用的煤马上就成了问题,甚至连制作铅笔的木材都无法获得。从这个情况可以想见今天的台湾如果遭到封锁是个什么景象。
2、以上情况也可见当时国共双方的海空军实力相差悬殊,大陆对于国民党海军封锁港口无能为力,甚至连对方封锁长江口的新闻都强行压下。
1949年至1950年初的形势是非常困难的,大陆解放了非岛屿的大陆地区,但近海的岛屿都在国民党手中,由于缺乏海空军的配合,登岛作战非常困难,自上海外海开始,舟山群岛、一江山岛、大陈岛、马祖岛、平潭岛、南日岛、乌坵岛、金门岛、东山岛、南澳岛、东沙岛、万山群岛、海南岛都在国民党控制下,其中舟山和海南还是国民党的浙江省及广东省政府所在地。即华东、华南的大部分都在国民党空军威胁下,华东和华南的海岸都被国民党海军封锁,尤其是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的港口,无论生活、生产空间都受到极大的压制。
这种情况下,维持经济和社会稳定都不易做到,何况要解放台湾。
3、历史的进程
前面说到国民党空军对当时的大陆优势极大,书中描写,解放战争前国民党采购也好、租借也好、接收也好,至少搞到了3千多架飞机,而当时的解放军空军只有几十架还是比较落后的飞机,而大部分还要保卫北京,此外除了飞机驾驶员缺乏外连雷达操作员和高射炮兵也奇缺,空军可以说比海军更困难,按书中描述当时的上海属于毫无防空能力的城市,否则不可能让国民党空军来去自由甚至执行低空轰炸,这对新政权的威信影响不言而喻,中央不可能不保卫上海,实在是没有能力。
于是历史就走到了中苏签订条约的时刻,想象一下如果中苏当时不签订条约,或者推迟几个月签订条约(毕竟这个条约不是为了保卫上海而签订的),那么历史就要改写。或者说毛主席在最后时刻拒绝接受东北和新疆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交换条件而拒签补充条约,那么苏联空军就不会被派来上海,国民党军队就不会停止轰炸并从舟山群岛主动撤军,要知道国民党主动撤军的1个月后,朝鲜战争就打响了,美军就来了,如果中苏不和谈、毛主席不妥协、苏联空军不来、国民党不主动撤军,只要拖过1950年的6月,很难说上海是否还会会受到轰炸、舟山群岛今天还会不会在大陆控制之下。
正如同舟山群岛之于上海、杭州一样,万山群岛同样扼守珠江口,海南岛扼守北部湾,除了浙江外海的一江山岛、大陈岛,福建外海的马祖岛、乌坵岛、金门岛,广东外海的东沙岛,所有浙江、福建、广东外海的近海岛屿都是在1950年5月底之前解放,如果拖过6月份,对美军和国民党来说,舟山群岛、万山群岛和海南岛无疑是非常好的海空军基地,届时形势就完全不同。
从这个意义来说,金门战役的失败让后续海岛解放战役吸取了教训,也算不幸中的万幸。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者在书中最后提到,无论是宣传、节约、捐款还是各种土办法,实际上都可看作管理手段的范畴,但当时的人民再努力,没有苏联先进战机的支援,这个问题就是束手无策,而苏联战机的到来对国民党空军马上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国民党不但难以再来上海轰炸最后还主动撤离舟山群岛,即苏联空军>国民党空军>解放军空军,三者差距极大。
想一想今天,如果我们没有先进的科技实力,如何有先进武器保卫我们的家园,难道还要像当时的上海一样将工厂内迁至哈尔滨,将市民驱散至外地?
《1950年上海大轰炸》读后感(五):你的英雄轰炸了我的城市
本文曾首发于本人公众号“小章章和小曹曹”。领导说标题太煽情,会影响两岸关系,所以本来写的宣传资料就没用了。本文是根据书的内容改编的。
2015年底在台湾播出的电视剧《一把青》,横扫了第51届台湾金钟奖,甚至在豆瓣上保持着9.2的高分。整部剧讲述了国民党空军飞行员和其眷属在1945年后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无情战火下,生死相隔的情感。
有一集讲到处长和十一大队的小邵说,第九大队队长带着副队长去上海侦查,刚飞进上海,就被打下来,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处长要十一大队去查是不是米格-15。
《一把青》片段《一把青》片段《一把青》片段其实这并不如电视剧中所讲是1954年发生的事情。应该在1950年就发生了。而这一切的起因,全都要从解放初国民党轰炸上海说起。
解放初的上海遭遇空袭危机1949年春,国共战场情势已基本明朗,国民党陆军在几次重大战役失败后,一溃千里,战场上已陷于被动局面。为了反击报复,他们只有凭借当时最主要的优势——空军空袭。于是,国民党“丢了沈阳炸沈阳,丢了北平炸北平,丢了开封炸开封,丢了济南炸济南”。空军可以随意深入解放区,进行轰炸骚扰。5月底,华东大部分解放后,南京、杭州、徐州、宁波、福州、广州等东南重要城市,也多次遭遇国民党飞机空袭。
解放初国民党飞机经常轰炸的区域而上海,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成为空袭的重点,整座城市和人民,遭受了自两次淞沪战役后最严重的空袭困扰。
据统计,上海解放一年间(1949年6月至1950年5月),遭国民党飞机袭扰77次,投弹678枚,受灾地区达118处,伤亡人数4549人(死1826人,伤2723人),炸毁房屋4300余间,烧毁民船、驳船14艘,轮船、商船31艘,舰艇27艘,损失财产价值估计在1000亿元以上,其余市政设施和军事要地遭受破坏情况无法估算。
如果说早期的轰炸还是针对军事层面的常规袭扰,所造成的影响相对不大,社会民众对轰炸破坏的感知还不太直观和真切。那么,随着上海政局的稳定和反封锁的成功,国民党开始将轰炸升级,扩大了轰炸规模。最终,酿成了1950年2月6日的“二六轰炸”,被永恒刻入了上海人的历史记忆。当天的轰炸,以上海的电厂为目标,并殃及电厂附近的普通民众。对电力的破坏,使得上海这一流动不息的远东大都会瞬间陷入停顿,从而造成了深刻的连锁反应,使所有上海人感受到了轰炸所带来的恐怖与绝望,成为上海历史上抹之不去的黑暗印记。
二六轰炸中闸北水电公司被炸情景杨树浦电厂被炸毁的废墟以上图片资源均来自上海档案馆网站。
中苏构建联合防空体系 解放上海领空国民党飞机屡屡袭扰得手,而当时解放军却毫无还手之力,上海的军事防空体系在空袭面前几近于无。“二六”轰炸发生后,华东局和上海方面急电中央,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将情况转报于毛泽东,当时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与斯大林商议,请求苏联出动空军予以支援。
1950年2月12日,莫斯科防空军区司令莫斯卡连科上将紧急召集军区参谋长巴基斯基中将交代任务,决定由巴基斯基出任防空集团军司令、斯柳萨列夫任副司令。2月19日下午3时,苏军指挥班子抵达上海,与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会晤。陈毅向对方着重介绍了华东军区保卫上海的兵力和装备,上海这座城市有哪些特点,最需要保护的重要工业区和运输枢纽的分布情况,使苏军指挥员尽快熟悉和掌握情况。其后,巴基斯基将作战指挥所设立在上海虹桥路,指导上海市防空司令部在淮海中路1189号开设了要地防空合成指挥所,建立了中苏协同作战关系。
3月20日,苏联部分飞机刚到上海,恰逢国民党飞机又来袭扰。“在近郊上空曾见有非美式飞机三架,仓皇向西北方向逃逸”。国民党方面察觉事态有变,为求证,连续出动飞机,在上海三机场上空反复搜索。国民党之所以开始恐慌,是因为苏联空军具有明显的优势。
剧中提到的米格-15,是1948年底才交付苏联空军使用的米格—15歼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亚音速飞机,最大速度1070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5200米,航程1782公里。机上装有一门37毫米、两门23毫米机关炮,备有200发炮弹。第106歼击航空兵师的飞行员大部分都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战经验,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飞行部队。而国民党空军当时最好的战斗机是美制P—51歼击机,为二战期间研制的活塞式螺旋桨飞机,最大飞行速度704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12 800米,航程3 700公里,配备12毫米机枪6挺,炸弹450公斤。执行轰炸任务的B—25轰炸机最大飞行速度467公里/小时,最大飞行高度8 540米,航程5960公里,配备12毫米机枪10挺,炸弹4000公斤。对比这些参数可以看出,苏联喷气式战斗机在飞行高度、速度等性能方面比国民党空军的飞机都要优越得多。其主要缺点是航程较短,但这对于防御作战没有任何影响。
曾参加韩战的中国志愿军米格-15战斗机。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战场态势也在这一优势比对中顷刻扭转。在不到两个月的作战中,以苏联空军为主要力量的防空部队六战六捷,取得了辉煌战果,上海的防空颓势终于得以扭转。最后,随着舟山群岛的解放,陈毅市长宣布从1950年6月1日起解除防空戒严令,上海的领空,彻底解放了。
作为国民党政权以前的经济中枢,上海自解放以后受到的“青睐”极多,特别是遭到持续的封锁和轰炸,屡屡将这座人口500万、经济首屈一指、承担新中国财政税收和工业品主要来源的特大城市推向绝境。上海不稳,天下大震。这也是何以相比于宁波、福州、广州、南京、杭州、青岛等地而言,上海的遭炸次数、投弹量、死伤人数并非最多,但影响和危急性最大的原因。
1950年的“二六”大轰炸似乎是在所有上海人均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突发事件之下,血肉模糊、断壁残垣、黑暗肮脏等满目惨象,再加上头顶每天自由出入的敌机呼啸声,让整个上海的气氛从平静转向了惶恐,由此构成了大危机!
面对危机,人民政府很快稳住脚跟,在短期内推出了各项紧急措施,恢复和保障了供电、提供各种救济和善后抚恤,同时为了维护稳定,严打特务。最终在苏联的帮助下,构建了联合防空体系。如此,上海历史上的最后一场战争,以中共全面取胜而告终,上海经济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从此奠定。
二六纪念碑正面二六纪念碑反面.S. 在“二六”轰炸一周年之际,卢湾区以“各界人民追悼‘二六’轰炸被难同胞大会”的名义镌刻了纪念罹难人员的石碑。但“由于公用交通管理机关不许在落弹附近显明人行道旁建立”,直到1952年才经黄元庆、陆阿根两代表提议,经上海市第二届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在徐家汇路458号至468号竹篱笆内树立”。由于刻碑时时局主题已经变为抗美援朝,因此,纪念碑的正面主体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几个大字,右上角小字才写明“纪念二六轰炸秧难同胞”。碑后有近300字的铭文,写明了树碑的用意。可惜此后这块纪念碑饱经沧桑,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断推倒,“文化大革命”后经过拼接而重新竖起。如今,它静静地“藏”在斑驳的草丛中,也许“卢家湾”如织的行人每天都能看到它,但很少有人了解它所承载的历史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