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1-02-24 16:21:42  热度: 236℃ 

点击全文阅读

《他人的行当》是一本由[意]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他人的行当》精选点评:

●萊維從奧斯維辛(天上降下業火,平地刮起狂風;示巴人和迦勒底人紛至沓來,屍橫遍野。)蹣跚歸來,像身著血衣的約伯信使:「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但他對血淚、劫掠與殺戮隻字不提,他只靜靜說:「我須為我的一字一詞負責。」

●更像是一本随笔集,幽默快乐的Levi真的像是读者的老友。虽然他称作家为"他人的行当",但实际上出于他作为一个化学家写出如斯多卓越的作品,而使得作家这个行当有90%以上的人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作品

●细腻的莱维,看待万物的方式暗示了他的人生本来可能拥有的其他可能,理工科背景的读者应当对此冷峻的温热毫不陌生吧

●作为化学家的普里莫.莱维,从事写作这行当,充分发挥了理科生的优势,不似某些作家洪水泛滥般毫无节制地抒情。他对于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怀有高度的警觉,譬如《对蜘蛛的恐惧》一文他驳斥了人类将道德标准施以自然选择的做法,《隐晦的作品》他反对一类作家将浅显易懂的内容用隐晦的语言装点,他认为读者不应该为阅读所折磨,同时结语又客观地表明是他的一己之见,他在《致一位年轻读者》劝诫年轻人不要冲动地以写作谋生,把写作当作副业才是明智的做法,因为工作会带来写作的材料,而一个作家要写点什么,必须要有可写的东西,一个只会坐在桌前码字的作家是写不出伟大的作品的......莱维对于词语的选择慎重之至,阐述观点的逻辑严谨周密,语言幽默风趣,内容大有裨益,我只会这样匮乏地形容:他的文字如同BBC纪录片解说一样有趣生动精准得当。

●熟悉的莱维。他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细致的观察者,他那些对动物的描述太美了。他对语言的研究让我咋舌,太厉害了,经常剖析词汇。一直提《神曲》和《约婚夫妇》,要赶紧去读了。对沟通的强调让我非常想拥抱他。174517。痛苦的你,快乐的你。

●莱维本身就是对立的集合体,无论是在《被淹没的与被拯救的》,还是《他人的行当》中,他都在不断探索、记录现代人的复杂性。他的苦痛来自于集中营内纯粹的原始荒蛮,而他的快乐或许来自于他仍然相信奥斯维辛之后,人们或许可以不让这种荒蛮再度回归

●「化学是分离、称重与鉴别的艺术,而这三种有益的品质也同样能够在描述事件,或是在为自身想象赋予形体的时候辅佐你。」

●不带一点凄苦的,莱维就这样把贴在他身上的标签抹去,表达实在是太美好了,那些他一脸严肃构造于日常观察之上的空想与思虑,都无比渊博又澄澈。好喜欢听莱维结合科普的抖包袱,理科生的浪漫真是巨细无遗的被莱维给捕捉起来了。能在臃肿平常的日常里蒸馏出诗意,且与所有美好一起打个照面,对比上奥斯维辛的莱维,打个反差的让人真心为他感到幸福和宽慰。最喜欢那篇《月亮与我们》,“宇宙的诗人”是太浪漫也贴切的说法了,一个闯荡在琐碎里又能游弋于太空、分子世界的莱维,令人诧异的自由和迷人。莱维的终点为什么会是自杀,读完这本我真的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这本书里如此浓烈的热情,依旧是不能帮莱维脱困?

●Levi 的这本杂文集无甚出彩之处,但是让我意识到一点:自己之所以喜欢他,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共同的化学背景,使我能够精准地理解他的表述。另外摘抄他的一句:“我相信所有学化学的人都对大学的实验室保有一种美好的怀念。”

●高考满分作文【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一):正在编辑,回头补上

【作者简介】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行当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他建基于其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和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他的文字,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二):努力让自己快乐

读完普里莫·莱维的这本《他人的行当》,你会被他诙谐的文字所折服,进而产生一种错觉,我们的时代好危险,难道我们的生活就是珍爱痛苦吗?如果你读完之后也产生这种想法,那么只能说明你没有完全读懂这本书。

43篇散文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作者将内心的痛苦与纠结都表达了出来,作为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的人,莱维的伤痕不仅在外表,更在内心深处,那么要挑战残酷,就必须有勇气。堂而皇之地展示残酷的方法很多,但是向命运屈服、向挫折低头经常成为人们的首选,残酷在威胁呼啸而过时不言自明,很少有人能够冷静乐观地面对残酷,更无法静下心来接受残酷的洗礼。

随意地轻视自己行为的时候,恰恰折射的是冷漠无情的体验,莱维对老宅的眷恋并不是觉得这是他的家,毕竟连过世他都选择在这个老宅。书中莱维还提到了蝴蝶,提到了破茧重生。

快乐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创造实现的,当你面对残酷生活的时候,你需要运筹帷幄,化解矛盾,才能实现寻找快乐的源泉。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每个人的信仰又都不一样,如何从残酷的生活中自我解脱,在经历残酷的过程中重塑自我,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才是这本书所蕴含的真正财富!

文/阿晨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三):这个不令人生厌的世界

普里莫·莱维,意大利犹太人,作家、化学家,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1919年,莱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3年,他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在此后的人生中,他从事工业化学这一工作30年,同时作为一位作家,写作了“奥斯维辛三部曲”(《这是不是个人》《休战》和《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以及其它基于化学家身份和大屠杀幸存者经历的小说、散文以及诗歌作品;1987年4月11日,莱维从他出生的房子坠落身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如此评价普里莫·莱维:“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伊塔洛·卡尔维诺更是将普里莫·莱维称为:“我们时代最重要、最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作为奥斯维辛最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人,普里莫·莱维的文字具有一种与其他受难者不同的特质,他秉持一种化学家的冷静与节制书写记忆,同时,又如菲利普·罗斯所说,“本该充满悼念情绪和无尽的绝望,相反却充满活力”。可以说,莱维的文字,能够让人们更理性地思考人性。

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最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最快乐的莱维。《他人的行当》是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普里莫·莱维从1969年至1985年所写的43篇散文。在这些诙谐而迷人的文字里,莱维审视了自己的行当——作家与化学家——更关注他人的行当。用菜维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在十余年间的徘徊中所酿出的果实……是对他人行当的侵犯,对动物学、天文学和语言学等无边际的疆土的突袭”。他穿梭于科学与人文之间,探索了那些令他着迷的对象和特殊的经验:他的房子、昆虫、想象中的动物、儿童的游戏、化学家的语言、法国作家拉伯雷、德国诗人特拉克尔和保罗·策兰的晦涩文字、第一次使用文字处理器、60岁时重返校园……这本书博学而幽默,温暖而节制,既展现了普里莫·莱维对人类文明的独特思考,也传达出了他的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着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四):最快乐的文字体会最美的世界

《他人的行当》这本书的作者是普里莫莱维,一个意大利犹太人,他不仅是作家,更是一位化学家,从事工业化学三十多年。好吧,化学家都这么努力写作,我们又凭什么不去努力呢。

《他人的行当》这本书是随笔集,大部分都已经发表。无论是从《蝴蝶》还是《从天空传来的信息》,都可以看出,世间对大自然的态度,作者既赞成,又提出疑问, 又从这里引出更深层的问题,就如同作者所言,他是以技师的眼光检视文学。

有一篇写在人类登月前。登月是人类最细致且最漫长的旅程,是去见人类所陌生的地方。作者对这一步进行了如散文般的分析,领土扩散。科学的发展,不仅是看未来,作者还回顾了过去。当然登月还是迈出很大一步。感觉是散文类,愣是读出科普书的效果。

作者普里莫莱维写了很多小说,散文和诗歌。特别是“奥斯维辛三部曲”中的《被淹没与被拯救的》被称为是最苦痛的莱维,这本《他人的行当》之书就是最快乐的莱维。

从来没有想到竟然会看到一篇关于跳蚤的文章,比如这篇《跳蚤之跃》,作者指出所有动物中,最应该敬佩的就是寄生虫。巴尔扎克的《都兰趣话》中曾讲过如何分辨抓住的跳蚤是公的还是母。而在《浮士德》中国王把巨大的跳蚤当儿子。天哪,竟然不知道跳蚤这么有名。文章里的跳蚤是被修饰过,美化过的。而在显微镜下的跳蚤如同恶魔一般。

读莱维的书,就如同读百科全书,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之广。每一篇的主题都特别有趣,从生物如青蛙,鸟类到风景,从登月的实事报道到显微镜下的世界,却都让人读得欢欣雀跃。从中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自然界生物的细致观察,对大自然充满了疑惑,敢问敢想敢认证。

特别是《关于人为什么要写作》一篇,作者把写动的原由归纳了出来:驱动力,或是奖励,或是名气,或是理想;自娱与娱人,写作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教授别人,传授知识;改变世界。从这里我们能看到作者为什么身为一个化学家,却热衷于写作,他把自己看到的感悟的写出来,他在写作中自娱,一种精神驱使着他写下来写下去。

《他人的行当》读后感(五):另一种可能

若非奥斯维辛,若非笔耕不辍地讲述历史,普里莫·莱维会成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吗?在没有自媒体的时代,普通人想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崭露头角是困难的,可能无关才华。莱维原本是个化学家,他忠于自己的职业,即使在写作时也不忘以专业作比,《元素周期表》即是一例。而声名鹊起后,莱维仍以“他人的行当”形容写作。他从未失去科学工作者的严谨和耐心,像拿着永不离身的仪器和工具,观察并测量万物,不需要遵循什么经验规则。在《他人的行当》一书中,莱维展现了另一种可能:由科学家书写的冷峻的温热。

即便经历苦难,莱维也爱着万物的美,他还能感受到事物的温度:“一些星星放射出比我们整个星系都更强烈的能量,像我们显现出的却仍旧是它们最原初的模样。还有一些星星不比一杯茶更温热”。那根本不是在描述星辰,简直是在体验它。既有互动的亲密,又不至忘我失态。

莱维最熟悉的,当然是化学。在他眼里,化学元素本身就像性格各异的个体,只需自然结识,无需死记硬背。那是绿色的氯、紫色的碘、色彩缤纷的铬;是“重物”钡、是“发光物”磷、是掩鼻而过的溴和锇;是“因水而生”的氢和“因酸而生”的氧;元素镓由法国人发现,名字源于拉丁语里的“公鸡”,德国人认为这是在向高卢致敬,针锋相对地给他们发现的新元素起名锗(germanium),其寓意不言而喻。科学也常怀感性的投射。

谈到自己的“工具”,莱维致力于解决工程问题时,曾因见识所限及对诸因素考虑不周,险酿大祸。因此悟得,我们不仅不该片面纠缠德为才先,连才干本身都未必能以“专家”辨之。拥有“与时俱进的才干”是难得可贵的。又如,谈到重读旧书的感受,手中仿佛多了放大镜,而大多数作品是经不起如此细看的。这令人多么惊慌,而写作者若如此检视自己的作品,恐怕都要付之一炬了。莱维也实实在在装备过新工具,如文字处理机。可是当写字的过程简化之后,文章却多出了“不必要的文字”,以何工具傍身,暗暗透露了我们的可能性。

在唯科学、唯数据论兴起之前,莱维早就推荐过一本“写满古怪数据的书”。他写得颇有哲学意味,许多古怪的、不明就里的、又一本正经的计算,乍看不具实用价值,却让人玩味再三。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金子并不是最值钱的,钚要比它贵30倍,中子则比它贵百万倍。可谁要是囤积钚得被辐射死,而囤积中子得承受它只有16分钟的半衰期,也就是说,才买了一公斤的中子,一刻钟后就减半了,一小时后只剩下1/8了。再看看其他的无用数据:一个办公室文员每天生产两公斤废纸;圆珠笔写一公里字迹的墨水钱,跟司机开一公里路的油钱相当。若不是触目惊心的数字摆在眼前,如何说服我们的直觉!它们并非科学,却是促成科学发展的一种激励。莱维的写作与此相类,也是以工具去探索边界之外的世界。或会令人感觉徒劳,但它时常暗含事物的另一种可能、世界的另一面。

——己亥年读普里莫·莱维《他人的行当》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