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2-25 14:43:21  热度: 261℃ 

点击全文阅读

《权力与特权》是一本由[美] 格尔哈特·伦斯基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与特权》精选点评:

●power for privilege

●12.11.19 解锁社会学dlc?

●社会学经典之一。叙事宏大而逻辑缜密,文风冷静客观又有小的巧思。对阶级、权力、垂直流动等问题的分析让人印象深刻,社会分层理论奠基之作。即使出版于半个世纪前,依然可以照亮当下。其中的人类学与政治学知识也很受益。像是一部几乎没有废镜头的电影,虽然是社会科学却通篇闪耀着严谨规整的理性之光。不过由于时代所限,彼时苏联还未解体,我国连文革都未开始,平权运动还未成势,一些小的点不再适用于当下(销售者阶级,女性等)。但即使加入最近五十年的情况,其理论框架也几乎不受影响。很想看更新的理论。翻译的不错。

●相当全面的一本社会学著作,作者基本上接受了马克思的论断,但是在研究思路与批判性上更进一步,观点上也努力不过于保守与激进。本书基本上是通过对不同的社会中不同阶级(定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不同)的分析来说明不同阶级之间权力的来源、继承、流动等等一系列问题,在对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分析中也采取了大量的定量分析方式,说服力很强。伦斯基可以说是展示了这个社会赤裸裸的一面,我们身处社会的统治阶层如何通过宣传来维持优势,不同阶级的教育差异乃至相貌对个人阶层的影响,不得不让人直面这个惨淡的世界啊。

●关于社会分层研究的一本集大成式的著作。作者试图综合社会分层的两派代表性理论——即代表保守传统的功能主义理论和代表激进传统的社会冲突理论,通过对于人类社会变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详细分析,来阐述不同阶层在权力和财富的来源、继承与传播当中的深层次机制与原因。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计量分析和历史分析在内的多种方法,给出了逻辑严密,而又让人信服的论证。尽管距离本书的出版,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本书仍然堪称是社会分层研究的必读之作。

●编辑推荐:伦斯基的这部《权力与特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恢弘的人类社会分层的历史与现实图景,它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仍然具有很强阅读和学术价值,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读物。拉尔夫•达伦多夫认为《权力与特权》对于具有决定性后果的不平等现象的一般性解释至今依然受到推崇。着手研究工作的学者都会将伦斯基这部富于想象力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视为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基于生产技术是最主要因素来展开的各社会形态时期的分析,社会学经典,再版 无聊的

●对冲突论和功能论两派的梳理可谓提纲挈领。

●非常好,一个是技术对人类社会组织的影响,一个是对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非常到位,关于找对象部分的内容非常有意思。

●社会产品分配最基本的两个规律:先大家饿不死,剩下的再大家抢。一切社会的分层就此展开。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一):年度好书

这本书是我今年读的第三本书,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书籍了,社会应当公平还是不公,本书把保守和激进两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归纳、演绎,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从最基本的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开始讲起,到分配制度的动力,需要和权力的矛盾,到强力的扭曲,所产生的政治周期,最后到政权的垮台。然后作者开始重点着墨于分配制度,从分配制度的一般性规律,把人类早起到现在分为多个阶段,对每个阶段各个阶层进行了认真分析。总体看完,前面特别好,后面相对弱,个别部分已经不合实际,工业社会的分配更加不公平没有看到,毕竟是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书了。如果你想客观理性看待、分析社会的不公,你想在阶级的阶梯无尽的攀爬,我想这本书你一定要认真读一读,对你选择行业、职业还能带来一些思考。

看完这本书,我想起了《权利的游戏》里狡诈小拇指,来自风暴地五指半岛一个只有几件破房子的小贵族,通过无尽的奋斗,完成了他的人生格言,人生就是台阶攀爬,最终成为了红堡里财政大臣,搬弄是非、无情狠毒,最后被三傻和妹妹联合杀死。可是我们也要看到,这大概就是我们眼中逆袭的屌丝,年轻低微时的爱上了猫姨,猫姨却嫁给了掉脑袋的大贵族史塔克,小拇指终其一生,都无法抹灭来自底层被贵族们和统治阶级所蔑视的背景,我只能说,西方小说的三观有时候真的太歪了。

当然,我们的初中教科书也把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删去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响彻了两千多年,影响了多少代中国人的精神只要他们不需要,他们觉得影响稳定,就能随随便便抹掉了,或许我们的后代,也许会认为所有不公与不平等,也是正常不过了吧。

80后,多年受马列毛思想的熏陶,造反无罪,革命有理已经深深烙在思想里,对于不公,还是否定的更多吧。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二):分配制度重要特质是垂直流动率

108

分配制度重要特质是垂直流动率

资本主义是按资本(财产)分配

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

共产主义是按需要分配

这三种原则在今天的美国社会中都发生作用

按资本分配:投资收益,分红,房租,

按劳分配:工资,年薪,佣金

按需要分配:食品券,福利设施,免费公共设施,公共医疗,公共教育

根据政府资料美人国 20%收入为财产分配,70%是工作报酬,10%按需要分配 P151

简单园耕社会

一万年前开始了栽培

园耕与农业差别是前者只使用棍或锄,后者使用犁

能建立公共房屋

频繁迁徙次数大大减少

不懂轮作或翻耕情况下,土壤无法连续耕作。

开始有有专家负责独木舟,鼓,鱼叉制作。

职业与财产可以继承,但能力依然重要。

首领特权不多,需要通过说服进行统治,不存在权威,专制统治不可能。

1、耕作工具是掘棍还是锄

2、有无梯田或灌溉工程

3、是否有施肥技术

4、是否运用冶金术

社会规模:平均人口100~200人,上限3000人

187

先进园耕社会

学会轮作,土地可以持续使用,产量增长了。

学会了灌溉与梯田还有施肥

社会规模:平均人口1.5万,大的有10万,少数达到百万级。

3~5个层级的管理体系

术士、收税官,士兵,工匠。

征服更远地区的利益有限,运输困难,有收益也难运输回来,

雨林地区发展不了复杂的政治制度

运输困难。

251

农业社会

犁与畜力 耕作范围由小田变成大田,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人口开始膨胀

轮子,车与船的发明可以长途运输

地区特产出现

贸易商人出行,行会出现

多达300个职业分工

运输成本比较

铁路2.7

畜力大车 13

骡子驮 17

手推车 20

人力 48

社会规模:平均人口百万,甚至是亿级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三):关于社会、阶级和分配

相比于第一次读哲学简史时的痛苦 这次可以说是较为顺利 和一开始的想像不同 本书关于社会分层理论 但没有相关的前提知识的话 在读过前几章之后也可以构架出其大体的理论框架

从对于分配结果和分配过程“谁得到什么?为什么得到?”的发问 引人开始思考由分配导致的社会不平等问题 前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了为什么产生社会各个方面的不平等 然而无论是从一开始的保守派和激进派的观点抑或到近现代的功能主义者和冲突派理论家 可以看到如果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去理解社会阶级之间的交互和矛盾以及分配制度是过于片面的 所以作者从一开始就试图用一种更为综合的观点去使得自己的理论解释更加贴合实际数据 这种综合的观点不是脱离两种基本的观点另辟蹊径 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选择两种观点中更加贴近的一方并使其更为合理

人性和社会性质是构成这些所有现实的理论基础 在人性的方面 引用了萨姆纳”对抗性合作”的观点 人在日常的活动中对抗的潜在意识会被实际好处所压制 因而大部分的合作实际是一种人类的自我获益形式 明白这一点对于人性的理解以及其在社会分配中发挥的影响无疑会更加深刻

几乎所有劳动产品的分配都由权利和需要所决定 强力是所有不平等制度的基础 由于统治阶级的存在 其所实施的强力和制度以及该社会各个阶级分布的不同(除去类似统治者性格这类较为微小的因素)大体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分配方式 这也构成了分配制度的动力学和结构

从狩猎和采集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社会从几乎没有剩余的劳动产品到某一特定阶层掌握大部分的剩余产品 分配的方式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 由此社会的不平等也在变化 有趣的是 从工业社会之前的社会来看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的增加 社会的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 其阶级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剧烈 但是到了现在社会我们可以发现 随着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 看似地位群体分层的程度已明显降低 但是民众心中对于这种地位差距的相应印象并不总是相应降低的 相反 为减少这种不平等所做的斗争却加深了人们对其的意识 由此想到最近某浪的更正说明以及人民日报的评论 从某一方面来说是一种进步 但对于那些本来反感的人们来说可能只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由于作者是美国人 并且该书是在半个世纪以前发行的 所以主要例子主要来自于苏联 西欧和美国 对于中国社会的提及相对来说较少 并且有理由相信在这半个世纪的 社会的发展是过去的几个世纪所无法比拟的 但不能否认对于理解当代的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篇书评 写的不好多指教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四):收入差异背后的社会分层理论

网上每次出现类似“年度平均工资排行”这类文章,总能引起一片“又拖后腿了”的齐声哀叹;谈及“阶层固化”“富豪榜”的帖子也每每占据热门,刷出爆文。可见,对于关系切身利益的收入问题,总能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关注。比较是必不可少的,收入差异也就成了躲不开的话题。

面对收入差异,我们难免会想这样的问题:谁赚得多?为什么能赚那么多?把这两个具体问题提高到理论的层次,便是社会分层领域中的核心问题:谁得到了什么?为什么能够得到?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变成了社会权力和财富分配问题。

作为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荣休教授的格尔哈特•伦斯基,在《权力与特权》一书中,主要从理论角度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当然,格尔哈特•伦斯基是从辩证的角度来审视这些问题,论述高度概括,在必要时,他同样提供了充足的事实依据进行论证。

这样一本社会学理论的书籍,阅读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枯燥。但从另一方面讲,理解了相关的理论后,再看待一些实际社会现象时,看法可能就少了许多情绪化因素,而多了些理性认识,把问题看的更清晰。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层结构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分配制度也更加多样化。格尔哈特•伦斯基论述的篇幅,也相应改变。讨论初级社会形式,比如狩猎和采集社会、简单园耕社会、先进园耕社会时,仅用一章的篇幅,关于农业社会的讨论占了两章,到了工业社会,则占了三章。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分层结构,远远比初级社会形式复杂,阶级数量大增,影响因素多元化。

从书中可以找到很多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论点,也是非常受关注的问题。

格尔哈特•伦斯基论述在“以性别为基础的阶级系统”小节中,讨论了性别对社会分层和财富分配的影响。时至今日,世界上很多国家依然在努力争取实现男女平等的问题,女权运动也引人关注。但是,很多不公平的现象依然存在,即使在发达国家如美国,依然如此。

一个简单的例子,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美剧《犯罪心理》,剧中女演员多次传出可能离开剧组的相关消息,而她们之所以比同剧目的男演员更难签合同,不是她们耍大牌,她们只是在努力争取与同剧组的男演员达到同工同酬而已。同工同酬,这个喊了很多年的口号,在实际生活中,仍然是一个现实难题。

关于“教育的阶级系统”和“垂直流动”的讨论,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寒门难出贵子”的争论。在教育资源上,的确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孩子,无法享受完全同等级别的资源。这种现状的确限制了许多资源匮乏地区孩子的发展。当然,问题的解决也不会是一夕之功,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也应该欣慰的看到,的确有许多孩子通过读书成长为新时代的得力人才,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轨迹。

在书籍的末尾,格尔哈特•伦斯基说到,这本书的理论并非对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的简单折中,而是从人性和社会性质为出发点,对两种传统中的恰当观点予以吸收与综合,形成了独特的系统架构。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后续继续探讨和扩展。

《权力与特权》虽然整本书都是理论性的论证,但它离我们并不远。它讨论的都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现象,社会问题的真实反馈。这一套经典的论述,在很长时间内,都能够指导人们更理性的看待社会问题。

2018.03.26雾凇

《权力与特权》读后感(五):《权力与特权》对我阶级观念的更新

本人在本文中努力坚持无产者的阶级立场。

本人用了十天深情读完《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在边缘的皖西北市县边区生活下,感觉这本书对我的阶级观念产生了更新效果。本次书评就这些更新要点着重散漫而谈,如有行文突兀之处,暂请读者见谅,改日润色。

个人多年来接触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观念:阶级二元对立,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补充的阶级对立概念有:脑力劳动阶级和体力劳动阶级――而这主要被社会化大分工而解释。五四后的革命文学充分渲染了阶级对立的氛围。

当年我跑到政治老师身边说:我怎么觉着,我们之间有阶级矛盾?政治老师激动而鄙夷地回复我:我们怎么能是敌人!――阶级矛盾导致阶级对立而形成敌我斗争,这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给我造成的主要思想偏见。(狮子不屑把我这种蚊子当敌人对待,又是一说。)

在中国,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阶级矛盾,很容易误解为敌我矛盾。于是为了维护“最广泛的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我们更多使用“阶层”一词。在《权力与特权》一书中,“阶级”大多说都是阶层的意思。

权力与特权,总是意味者社会不平等的存在。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平等”也只是集中表现在宪法条文上。

作为一个英语残疾的优秀高中毕业生,努力了十年,在可预期的不久将来里还没有看到取得一个被知识分子认可的(脑力工作)工作职位。――这种用学历证书设置社会阶层分化也是很明显而实在的。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让原来完成一系列任务最低要求的人都(可能)有机会竞争一项有利活动参与权的情况,变成了,只有明显看起来够专业的人,在专业前辈认可的体制下才能参与竞争。(资格认证体系中的主要指标首先不是你的实际操作能力,而是获得这些操作能力的程序。)――权力与特权参与资格从最低标准上升到最高标准。(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这句时代调侃就是很好的证据。)

当年,马克思在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阶级国际友爱同情心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中存在叛徒――流氓无产阶级,这是一群为了个人私利而成为保守资产阶级帮凶的人。

马克思时代,是一个暴力对抗暴力优先有效的时代。这个时代阶级对立和敌我对立的内涵高度一致。

而现在,全球主流国家有都处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各种人才都有一定的上升渠道。马克思认为的生死存亡式的斗争基础已经瓦解了。许多阶层矛盾之间都有大量调和余地。而社会主义我国,工人阶层的社会地位整体上明显没有西方工会组织发达的国家的工人的高,也让我国社会学学者和工会组织领导有些黯然。

我们再用常识语言谈谈“权力与特权”。权力,做一件事或不做一件事不受他人意志(敌对)干扰的执行能力以及执行环境。特权,一小部分(特殊的人)才拥有,而且(或明或暗得)排斥其他人享用的权力。

我们从一般的受教育权分析一下其中的权力与特权:义务教育的普及给一般人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执行受教育权的环境。(而作为受义务教育的义务,整体上来说没有被强制,你真想辍学,也是很容易操作的。),中考的设置,已经发挥不了良好的社会分工分流效用,而这成为受教育不平等的体制化标志。大多数学生都能上高中,而高中跟高中之间,就像穿着差不多的衣服而银行存款是三位数与六位数的区别。

高考分批次录取、大学社会影响力排名,都是受教育权上的层次分化。(一种事物存在久了,就能给这种事物找到许多合理性:同样的学历,我们优先录用毕业大学排名靠前的人……)

那教育中的特权在哪里?有些人可以花钱买学历,而这样的学历比你努力学习得到的同等学历有更优越的使用效果……

我们更多使用一个主客观糅合的概念――社会地位,来判断对所在社会的满意度。而社会地位是社会分层在主观上的综合反应,说综合,是因为社会分层是多维化的了,在不同维度上相对社会地位容易很不一致,于是需要主观上进行加权平均后来判断。

当然,决定社会分层的因素从基础性强弱上来考虑,现在(在我国)大致可以这么排列:

物质财富―政治权位―智能影响――道德影响――(遗传优势、团体势力……)

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要求我们把物质财富放在政治权位前面作为更基础的影响社会分层的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钱可以(高效的)交易到任何非金钱因素能交易到的东西(最多只是在交易过程中低调一下。)所以,我觉着可支配物质财富给人与人之间造成的不平等能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他愿意渗透的角落,是特权存在后从来没有减弱的。

虽然,我们的政治体系多年来标榜“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者本身具有的“优先人民性”,是其他人无可质疑的。我们一直嘲笑美国“禁枪运动”像是小提琴锯木头,而从公民保留自己“暴力革命权”考虑,也是有很深刻的合理性的。

我们国家在政治人才上要求“德才兼备”。才华因为基因突变,在各个阶层都能有一些分配。而道德资源的分配明显有扩大不平等性的特征。前不久有网友要求某成功人士捐款一个亿以证明自己爱国;而如果对方以同样爱国的理由要求他捐款一百万,他会说这是抢劫导致破产。――虽然道德一直被无限强调,但在实践时,我们总是用最低标准考虑使用它。这也是我把智能影响放在道德影响放在阶层分化前面的原因。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十分形象的说明了,个人道德影响(在现代媒体宣传工具前面)的低级性。

智能和智能影响还不一样,大致同样智能的人,因为自己的社会舞台,产生的影响是有巨大差异的,即使他们都愿意发挥最大的影响力。

前面已经说过智能影响力还容易被学历资格体制有力的限制。从社会发展趋势看,智能影响的整体深度广度都在不断扩大。国家的人才战略,主要是智能影响战略,而不是智能战略:差别是,前者强调(精英垄断的)相对作用效果,后者强调整体的对抗实力。(或者比喻说,前者以动量作用效果表示,后者以功能效果表示。)

最后,身高、面容,人际关系……在一些特定领域也能影响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获取可能性,这些因素也是可以作为社会分层的软条件。而且从我们的社会生活背景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是不容忽略的。

说到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表现。而社会分工(以及合作)又是社会必然选择。有人从社会分工给社会分层找合理理由,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依然不能否定社会分层导致的社会不平等的伦理消极性。

作者这里有人常说:都想坐轿,谁人抬?我的回答是:轮流抬。对方直接回复:这还有什么意思?

用社会分工给社会分层导致的不平等找合理性的人,很快暴露了自己观念的局限:他要求的是特权,是我只坐轿而不抬轿的那种特权。

现代特权斗争集中在了职业上。比如说我们不再考虑从士兵中挑选将军,跟拿破仑说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就体现了垂直职业体系上的圈层分化,底层人员最多能升级到底层人员的小头目。而上层人才一出产,就能领导这些小头目。而且,在意识形态上,还要求士兵主动提供智力支持于将军,给人一种能参与将军决策的良好感觉。(哪个成熟的部门在大门口没有“崭新的建议箱”,但是里面经常保证它空空的。)

论作为无产者的我个人的私有观念:个人生活资料以及小生产资料应该充分得到私有财产权利保护;而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应该在考虑可能的最大社会效益下更多尝试公有制。

近来社会发展是扩大了社会不平等还是缩小了社会不平等?

作为激进的无产者,我个人认为是扩大了。马克思的二元阶级对立论,是为了革命需要而做了社会阶层简化处理。我们可以想象,大工业化之前的阶层分化就像是一个九级台阶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台阶上活动。这是一个维度(海拔高度)就可以量化表达清楚的。现在的情况是阶层分化成一个巨型大厦,清洁工人也能到楼顶在擦玻璃的时候,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看上去似乎每个人都有可以在这个大厦的任意空间中存在,都可以享受空间里的空调设施,而人与人之间的存在实质差异是扩大了,扩大到具有了不直接接触性。就像大厦的主人不在意清洁工人的存在一样,清洁工人也不在意大厦主人的存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与江湖”,一但过多注意到时更多的都是伤害。

阶层的多维性,让身处其中的人员有了(虚荣性的)阶层伸缩感。更容易美化自己的卑微的自尊心。在这样现代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跨维度阶层之间,失去了以前的那种直接的绝对控制性。看上去是更平等的,而实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背景下,追求那种对奴隶的控制而形成的特权实效降低了。而从社会资源上的消耗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我这种无产者无法想象的。这种差异才是不平等的现代本质。每个人都有一定权力消耗社会资源(这是宏观意识形态),但谁消耗多少,我们眼前是能者多劳(捞),而事实上能者会强强联合,还根据马克思的革命论的基础,保证革命条件不充分。

现在如果我们反对无产者中的“叛徒――优秀的流氓无产阶级”,只能说你个人不具有上进心。只要我们存在银行的钱还想保留利润,财产私有观念就是明确而不可动摇的。

资本,本来就是特权的别名?当年语文老师说:你岂有资本骄傲吗?

就像你岂有资本欠银行五百万一样。(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欠银行五万元没有能力还,他可以让你去坐牢;而你要是欠银行五个亿暂时没有能力还,他保证不会让你被枪毙,这就是欠钱的特权。一般人是明显享受不到的。)

本文暂时论述到这里。如果有语句表达上的明显与现实不符,请诸君指正。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