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网络日志 实践日志 伤感日志 情感日志 心情日志 非主流日志 爱情日志 心情随笔 热门小说

追 远

时间: 2021-06-29 05:52:19  热度: 348℃ 

点击全文阅读

追 远

少时阅《论语·学而》中有“慎终追远”一词,彼时囫囵吞枣,不知其意。后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将追远与祭祀祖宗并列而谈,若有所思。

中国是礼仪之邦,千年文化传承。传统节日就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背后都有着其深刻意义,表达着喜悦与期盼,唯独一节,居仲春与暮春之交而素色凄清;归节气与节日两类却世人不喜。

武侠小说《鹿鼎记》中,青木堂香主韦小宝害怕别人知道他加入了天地会,便将“反清复明”化为“清明反复”刺在脚底,博得哄堂一笑,做法略显“流氓”。

清明节的历史由来与其字面上的淡雅朴素可谓大相径庭。记忆中那是春秋时期,重耳流亡途中饥困交加,随臣介子推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汤让重耳喝下获得生机。十九年后晋文公横空出世却没有回报介子推,众人鸣不平,然而介子推最鄙视争功讨赏之徒,他带着母亲悄悄隐居绵山。晋文公知后羞愧莫及,亲自去树木茂密的绵山请介子推,狗头军师献计,三面纵火。可怜焦土之上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老柳树下血肉模糊。装殓时发现树洞里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此,晋文公定这一天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登山祭奠,老柳枯木逢春,遂赐老柳为”清明柳“,定寒食节后一天为“清明节”。

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左传》、《史记》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绵山的记载,清明节的起源或许与介子推无关。但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周代之前已被确定,体现了我中华民族自远古就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思想。

与其说清明节的精神内涵是祭祀祖先,不如称之为“追远”,一则虔诚祭祀怀念祖先;二则追思先人功业。外化于行就是扫墓,在我们湖湘一带,又称之为“挂亲”,自父母上溯三代之内称“家祭”;对宗族祖先的拜祭称“扫祖山”,内容上一言概之就是拔除墓地杂草、培添新土、插上白皮纸、摆酒肉、焚烧纸、燃香、鸣炮、作揖叩拜。

每年清明时节,总是斜风细雨,今年依如樊川居士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先祖坟茔肃穆整洁,背倚如扇青竹,前拥如洗碧空;居高临下,遥望青杉亭亭,俯视群山万壑;素纸飘飘,静候仙人御风;香雾阵阵,恭请英灵驻足。这是我第三次来扫墓,眼前的场景让我不禁遥想当年,先祖衣履褴衫,拄杖托钵,一人风餐露宿由旧居迁居至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积攒家业如针尖挑土,自高祖辞世至祖父皆葬于此,而今化作尘土,也是庇佑后人。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因而故乡家家户户设有神龛,上有天地国亲师位,两侧是吾宗支普同供养,位居最中上,必是“祖德流芳”,《礼记》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礼绝非金科玉律,但无礼必有祸殃。

周经八百年而亡于礼崩乐坏,汉历四百年终灭于纲纪废弛。皆因子孙不肖,不念先人功绩,而致五常弃如敝屣,君王视社稷如儿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至此诸侯、大夫汹汹,人德丧则法制乱,顷刻间,社稷危如累卵,人人自危。周幽王倘感念凤鸣岐山,思昔日文王羑里之厄、武王伐纣、周公吐哺握发亦不致于骊山烽火,国运衰败,步入春秋无义战的傀儡时代。汉元帝刘奭自废武功,外戚、儒臣、宦官作乱朝堂,毛泽东曾评: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汉元帝好儒学,掘斥名、法,抛弃了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假使元帝常思高祖斩白蛇起义,推暴秦灭西楚,数经生死开创大汉盛世,也难落得光武昙花一现,献帝哀哉,每每念及先帝创业艰难无不悲痛涕零,金殿亲扶刘备起身,呼之皇叔,祈以宗族之情,恢复汉家庙堂。

锦绣河山,萌生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际,有此清明时节,应是教我后辈,勿忘当年艰难困苦,追思先人,继遗志而开太平,谋生息而有新功。

作者:何松锦 笔名:励明思成

猜你喜欢

推荐心情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