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摘抄
《浮士德》是一本由(德)歌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士德》精选点评:
●跟梁宗岱那版一样,还是阅读不能,总感觉在看干部打油诗。。。难道只应该用来演用来唱?
●+少年维特之烦恼
●怪自己思想不够深邃 了解知识还太少 一知半解(#-.-)
●故事本身是好的,但译文风格不喜欢。
●看到钱老开头那么长的介绍,我就知道这书我应该还是看不懂。果然,大量的宗教话语,神话故事,哲学讽刺,如果不是有书下注释,估计连书本身都看不进去,如此长的剧本加上诗体翻译,对所有的读者都是考验。 浮士德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为了人类的生活和未来不断奋斗的人,是巨人,是一种实践理性。尽管“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但“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能将他搭救”。歌德又说“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长青”,所以没看懂立刻没那么内疚了。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每个人都是月亮”,浮士德在恶魔的引诱下犯下种种罪行,是因为他本身有贪念欲念。不知道为什么,浮士德居然有正面评价…引诱黄花大闺女未婚生子导致人家破人亡还被处死(虽然说他什么都不知道最后还去救她,但做的时候没想过后果吗),促死皇帝发行大量纸币国家经济崩溃,夸下海口要得到海伦…而宣扬“浮士德精神”居然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未免过于可笑。追求幸福不错,永不满足也不错。因自己的追求造成他人的不幸那是大错特错。 书中借用古希腊故事,有一定阅读难度。这个翻译版本注解详细,到未免太多了,连哪个是名句都要给个注… 语言还是非常有哲理 艺术手法实在欣赏无能,也许这正是重点所在? 实在没理解这本名著
●看完第一部。本来想四星的,但改编剧本难度太大,我为我掉的头发扣一星。
●大气磅礴,深沉细腻。
●怎么回事…是翻译的问题吗?感觉比神曲和失乐园差好几个等级。
●翻译得不好
《浮士德》读后感(一):很差很差
这个版本的装订非常之差!
看不到一半,书脊居然就裂了!!!
本人是非常爱护书的,书柜里近百本书,折角不超过3个~~每次看书都先洗手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现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昆德拉系列的装订也很差,不知用的是什么纸,非常之容易变型!(现在说的这个系列也是,只是比昆系列稍微好点),所以在网上的价格才这么便宜吧?
另外,封面也很难看...
《浮士德》读后感(二):初读浮士德
这本书适合对希腊罗马神话,基督教传统及圣经故事熟悉的人阅读。我本来也算是对上述中一些重要情节与人物还算熟悉,记忆外文人名也没什么障碍,即便这样看这本书时也时常看的晕头转向。
整个故事很简单,就是魔鬼梅菲斯特下凡间诱惑浮士德,在非常草率地爱上两个美人又不得后浮士德安详地死在一个风景优美的海边。这就让我很摸不着头脑了,本来以为会有诱惑成功就提前升天之类的设定,结果还是安享晚年啊!
全篇用诗体写成,这种体裁我也是第一次读到,想到但丁的《神曲》也在我书单上不禁感到一阵胆寒,任重而道远啊。在此要给译者钱春绮一个大赞,在翻译贴近原意的同时基本保证与原诗押韵的方式一致,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第一次读,给个三星吧,估计如果有下次可能也得二十年后了,等品出其中味后再加星好了。
《浮士德》读后感(三):《平·镜》
一切有思想的生物, 都放纵而神圣。 镜面闪亮澄明, 作为降生贺礼, 观照所有改变, 悃愊不事雕琢; 天平甩掉控制砝码, 开始自由摆动, 计量择断代价, 左右高低无常, 伪装粉饰脱落。 指针难以把握, 丝线系于心头, 谁是傀儡? 谁是主宰? 一切有思想的生物, 都放纵而神圣, 结局各不相同。
(一杆天平一面镜,是意识形态的观照器,是所有经历的记录仪,也是最终归宿的衡量组。生于脑,灭于心,成于自身。)
《浮士德》读后感(四):随便写点。
读的时候总想到策兰那句“你金发的玛加丽特,黑发的书拉密特。”
海伦这个意向已经有点用烂了。真神、假身、化身、现身...四重身。歌德可能是想借此表达“一切无常者,不过是虚幻”,类似《圣经·训道篇》的“都是虚空,都是追风。” 包括魔鬼直接变出的葡萄园也是如此。浮士德获得了不朽的灵魂有些迷惑,Gretchen我倒是能理解。天主的爱的确可以达成一切不可言说之事,可魔鬼引诱这一遭是为了什么,感觉最后天使们集体把梅菲斯特鸽了,浮士德连忏悔都不用就升天了……不过可以肯定古典的底子是好的,似乎一切小说戏剧,只要作者通读古希腊神话悲剧和《圣经》,就不会写得太差。 浪漫的和古典的瓦尔普吉斯之夜这个对照很好。歌德一直认为“古典的是健全的,浪漫的是病态的”,所以故意将第一卷的瓦尔普吉斯写得苍白鬼魅,美杜莎简直像一具艳尸,第二卷的确在融冱古希腊元素后鲜活多了。然而事实上没人会把歌德和浪漫主义分开提
《浮士德》读后感(五):对于我看不懂而又感受到其伟大的作品,我只能给满分
首先应该承认,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得多么明白。脱离了歌德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实在很难领会其中的精神和典故,这本就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不过虽然如此,看这本书的时候还是能生发出许许多多的感受,尤其是所蕴含的一股我虽然不明白却能想象到其深厚博大而又澎湃着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的力量,以及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我越来越感觉到,历史现实中真正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的踪影,和经典历史书本中的主干叙述完全是两个世界。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历史学本身。 构建有解释力的历史结构,或许不如回归历史本身的叙事。 捕风捉影式的探究,或许不如回归文学与文化意义的浸润。 读这本书,足以让人感受到歌德那一类人令人神往的学识和才华,他们的学识和才华不是工具式的,而是充实着人本身的。可正因为非工具,反而具有了工具学问时代难以想象的“生产力”。 浮士德的人生,其实是带着魔鬼般的壮志,在走出沉闷无聊的书斋之后,不断地战斗和追求的过程,而目的则是在波澜壮阔的经历中寻找一个伟大的意义,寻找一个能够让灵魂留止安居的境界。至于临死之前的心境,究竟算不算找到了呢? 不多说了,至少知道了古希腊诗歌是不押韵的。 以后肯定还会再多读几遍的,在此之前还是要学习几个。 (对于我看不懂而又感受到其伟大的作品,我只能给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