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000字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一本由斯蒂芬·茨威格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的257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0-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群星闪耀时》精选点评:
●偶然事件推动着必然的历史进程发展。
●三联居然还有增订版…哎,这个时候读这个真的有些感慨。遗憾,我要是能去康定呢?我以后肯定得去读博士,不然一辈子都会因为没试过瞎纠结,试试不行还可以quit…
●初遇茨威格那些克制着火花飞溅的字句,就断定他决不可能没受到尼采的影响,果然。茨威格笔下的人物,只有尼采没有一个“瞬间”,你能想象宇宙太初只是一个瞬间么?(掘地三尺才找到这一个有尼采篇的版本,好奇怪...)
●看完蛮激动的。一场没有失败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失败。
●输液时候看完的。。尼采那篇,有点看不下去啊。。
●很抽象
●感觉翻译的不太好,而且这个版本是不是不全啊
●茨威格选择了十个事件/人物来展示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时刻。茨威格作为出色的小说家,写作的传记颇有小说风格,故事精彩充满浪漫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理想主义。
●好看则已,未必真实
●感觉比较一般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一):念叨
其實就是看完人類群星閃耀時自己無聊⋯⋯
既然看完了又沒什麼事兒就順便更一下玩兒⋯⋯=q=
很早以前就看過這本書的之前幾章,高中還是初中的時候吧,後來借給別人了就再也找不到了。
當時也可能是還沒什麼概念,換成現在重看總是覺得微妙的有點⋯⋯唏噓。
之前看阿拉莫戰役的時候也想過,我們要怎樣定義歷史呢。
忘了之前是誰說過一句,生活和故事最不同的地方,便是不可預知。
歷史遠比小說精彩。
無論是什麼時候,很多事情只要一旦開了頭,就很難再收尾了。被命名為“歷史”的東西殘忍地講一些人湮沒在了洪流之中,同時也將一些人推上了舞台的正中央。
他們歡呼,他們掙扎。他們和萬千有著同樣信仰的人們一起向前,或者獨身一人站在諾大的舞台上無人喝彩。
可是對於此時此刻的我們來說,他們終究是已經“遠去”的存在。
我們只能從幾行文字幾張書頁中去腦補他們的一切。
親臨的、記住的那些,自然無論怎樣都不會遺忘。而未曾參與過的無論羅列地再具體,也終究只是在旁觀。再深刻的感情再複雜的經過,在旁人眼中也只不過是“過去”罷了。
只可惜所能記住的,所能呈現出的,所能讓人們感受到的,都僅僅是“事”而已。除了用臆想和猜測去填補空白,其他什麼都代表不了。
⋯⋯扯遠了orz
其實茨威格的傳記類還是不錯的= =⋯⋯
歷史有邏輯,歷史有因果,歷史有必然。
但唯獨沒有感情。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二):年轻人生命该如何闪耀
原来在那些和这个落日没有什么两样的往昔中,曾经有那样一些伟大的灵魂在用他们的生命谱写历史,而那永远改变了历史的人和他们的伟业也是在默默的,无人问津的孤独中上演的。 谁会想到那个昨天还在瑞士鞋匠家里居住的小个子俄国男人会摧毁了一个最强大的专制帝国,那个藏在行李箱中躲避债务的西班牙男人是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拿破仑的命运居然掌握在一个庸人的手中。
实际上本书写就的,都是失败者,或者生前身后孤独凄凉的人,即便是拿破仑这样的英雄,选取的也是他命运中最悲剧性的一刻,列宁假如被一辆奔驰的马车在大街上轧死,他只会作为一个孤独的流亡者乌里扬诺夫被葬在异国的荒郊,当84岁托尔斯泰死在一个小车站的时候,他成为了一个圣徒。
罗素说过,西方思想的三个来源是犹太教伦理,希腊的哲学美学思想以及罗马的法律。我想在这三种文明中,我都嗅到了一种年轻的不断探索,不断追问,不断挑战的气息,一种罗马战士,希腊酒神,基督殉道的混合,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和意志的肯定,是热血和激情造就的属于年轻人的美丽,是为真理和自由抗争的精神,总之,是热血和信仰筑就的丰碑,尽管也有着年轻人的残忍,冲动,天真,甚至罪恶,但是他毕竟是真诚的,无所畏惧的,一种阳刚之情。 我想我们中国人是太热爱这个现世了,愿意为此延长老年而放弃青年。实际上,一个人活的长还是活的好,是个难题。完全的以年轻人的热情和信念去体验人生难免受到挫折,甚至失去生命,但是毕竟你看到了这个世界,你生活过,你爱过,你感受过,但是要明哲保身就意味着放弃一切精神和肉体上的冒险,有时候是罪恶--这是体验生命的代价之一。就要犯错误,会遭到失败---即使拿破仑这个征服了欧洲的年轻人也要忍受普罗米修司式的悲惨结局。 但是,谁都会死,最后都要死。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三):《人类群星闪耀时》读时感受
我和这本书渊源已久,初中时斯科特的故事被选为课文,从这一篇起,我便是茨威格的拥趸了。大一在图书馆的书架间闲逛,偶尔遇到茨威格的这本书,书不厚,名字很诱人,便借来读读。当时初春二月末,从颐和园那边充公交卡回来,坐在公交车后面,空气湿润冰凉,夕阳金色灿烂,展开书页,屡屡赞叹。那真是很享受。但是当年贪多,借了一箱子的书,终究还是没能踏实地读下一本。借书期限到了,便自然而然地客气、惜别,将这本书还了回去,竟然没有思念太久。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茨威格的作品。或许是因为他对于人性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在其作品中总有一种英雄主义的庄严和历史的厚重感。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半神的英雄。但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读书时,只觉得自己像一叶小舟,漂在夜色浓黑的海面上,大海沉重地喘息、起伏,不需要特意的惊涛骇浪,已足以让小舟随之摇摆,转眼漂泊千里。书页间回响着沉闷的低音,和心脏恰好形成共振,读者缄默着,却震颤着。
我有过很多理性的思考,踏实的耕耘,温厚的情谊,但是当我回想过往,击中我的却总是那瞬间的战栗,心动的时刻,那些在天地间融化了自我的、受到神的感召的、身心合一的……那些时刻。生活中大部分时光都是三心二意,一个脑子分成几份,一份用于担忧,一份用于工作,一份用于想念,一份用于矜持,一份用于纠结,少有全心全意,Heart and Soul。当一切都被磨成砂砾,早已不需要钻石来显示珍贵,一颗光滑完整的卵石已经是宝贝了。
说一句俗话——我在书页间看到了一个“大写的‘人’”。
我听到并不真切的说话声,嗅到暴风雨前带着腥味的海风,光晕中恍惚笑影,辨不清面孔。是遥远的召唤吗?像《荒野的呼唤》中,巴克在火光中看到的,远古的印象。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四):译者亲, 你校对过了吗?
两星是给译者的. 原作者可以得三星.
我随便找了一些可疑处, 注都是我标的.
quot;后人永远都无法相信这座基督教建筑是由清真寺改造而成的。"
注: 搞反了吧. 圣索菲亚大教堂可不是由清真寺改造的.
quot;穆罕默德以真主和教祖穆罕默德以及4000先知的名义发誓,以父亲穆拉德苏丹的灵魂、孩子们的脑袋以及自己的军刀保证,部队在攻陷拜占庭之后3天,可以任意掠夺城内所有的一切,包括家用电器、财产、珠宝、首饰、钱币、金银、成人、小孩,掠夺到的一切都归获胜的将士们所有,而穆罕默德本人将放弃所有的一切,只要拥有攻下东罗马帝国最后壁垒这一荣耀。”
注: 家用电器?这是故意搞笑的么....
他的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数以万计的士兵拿着武器、云梯、绳子、铁爪嵩,在异口同声的“真主!真主!”的呐喊声中冲向君士坦丁堡城墙。
注: 铁爪嵩?这不就是抓杆么?
天色渐亮,全身披着网状铠甲、纪律严明又训练有素、由安纳托利亚战士组成的第二梯队发起了冲锋,局势由此而变得越来越危险
注: 网状铠甲?锁子甲?
穆罕默德的军队所到之处还是被君士坦丁堡守卫的人们不断地打退
注: 别扭的句子
第一次在基督教堂里向伊斯兰教三界的主宰真主作了祷告
注: 三界?
第二天,成千上万的马赛人都在哼唱这首歌,人们开始散发这首歌新出的唱片,
注: 唱片?
紧接着有“人中豪杰”之称的内伊亲自率领着步兵向高处的英军发动了首轮冲锋。
注: 内伊元帅是骑兵元帅, 著名的滑铁卢大冲锋也是他带着6000骑兵干的.
无法将我致于死地的,更令我坚强。
注: 好别扭的句子
的确,在这群魔乱舞的疾病之殿中,每个病魔都会头痛,头痛就像锤子敲击着使人麻木,它能把晕眩中的人击倒在沙发、床榻上数日之久。
注: 病魔都会头疼?
伊曼纽艾尔•康德把认识看成一个嫁给他的女子,他们同床共寝40年之久,并在德国创立了一个大家族,这个大家族由哲学体系组成,其子孙一直延续至今。
注: 认识? 得看看原文
,而那些类似于耀眼的激光、
注: 极光?
检测机动雪橇、
注: 机动雪橇?这货不是叫雪地摩托吗?
然而却在15天,相当于一个分子量的时间内被看到了两次,
注: 分子量?
米留可夫会不会在他刚到彼得格勒——这座城市当时的称呼,但不会继续太久了——就把他逮捕起来呢?
注: 彼得格勒? 圣彼得堡?
《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五):《人类群星闪耀时》书评:天才一小步,人类文明一大步
我为什么写作?我有我的职业,我有真实的社交圈,为什么要在网上写作,为什么渴望更多的人关注,希望与更多的人互动?
我深知,我写下的每一句话,在互联网上传播了出去,它就是留下痕迹,永抹不去,甚至成为了历史。
我希望别人怎么评价我?但我在意这一点,我就珍视我的内容生产。我希望我传播出去的东西是能留下来的。这就是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给我的启发。
《人类群星闪耀时》记录了14个改变人类命运是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晚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一分钟、《马赛曲》的创作过程……这14个关键历史瞬间悄然而神圣降临到这14位天才身上。
他们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生辉,照亮了人类文明的星空。
我喜欢第一个故事,西班牙巴尔博亚以逃犯之身发现了太平洋。
“发现太平洋”的说法会令我们中国人感到奇怪。因为这是欧洲视角下的历史观。
准确的说,第一双看到太平洋的欧洲眼睛就长在巴尔博亚身上。他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美名、也没有像麦哲伦一样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名垂千史。
相反,他的结局是在南美殖民地上被西班牙总督送上了断头台。
15世纪,冒险航海追求黄金的都是社会不安定分子,有拦路抢劫的强盗、梦想发大财的窃贼、逃债的负债者、想摆脱妻子的丈夫、被追捕的逃犯……
巴尔博亚出身贵族,在殖民地破产后,他偷渡到恩西索的船上。藏在大木箱里,直至被大狼狗发现。他掌权后,抢夺恩西索地位成为新殖民者的主人。为了免受叛乱罪的审判,在那个时代,唯有向西班牙王室进贡大量黄金。
巴尔博亚只是一个亡命之徒,他只有在法官到达之前,发现另一个大洋,发现新俄斐,他才得救。在人类居住的世界尽头,对于他而言只有一种逃亡形式,那就是逃遁到人类不朽的事业中去!
1513年9月1日,190个士兵,全体武装,跟着他逃亡。在经历数不清的吸血虫、赤道火烤般的骄阳、惨烈的殖民屠杀后,只有67人来到了那个能望见尚未可知海洋的山峰。
9月25日,上午10点,他们已接近顶峰。只要再爬山一个光秃秃的圆形小山,就可以极目远眺了无边际的大洋。就在这一刻,巴尔博亚下令停止前进。
他不让任何人跟在他后面,因为他不愿意任何人分享他第一次看见这未知疆域的殊荣。
1513年9月25日这一天,人类知道了地球上迄今不为人知的最后一个海洋。
追随者像尊崇上帝一样崇拜这个冒险家和反叛者,他可以骄傲地向西班牙报告他完成了哥伦布以来最伟大发的事业。但那封报捷信还没到西班牙。西班牙朝廷就派了另外一个总督来对他的犯罪行为执行法律。
于是,巴尔博亚开始第三次逃亡。
但命运从来都不是慷慨无度的。他失败了。
虽说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但司马迁也歌颂失败的项羽。
何为英雄呢?从来服从统治者意志,效忠国王才是名正言顺。这是忠臣。
那梁山泊的好汉呢?
冒险家的胆识、献身精神和承受艰险磨难的毅力,使他们创下最壮丽的英雄业绩。
不过殖民的历史,同样伴随无耻至极的尔虞我诈和卑鄙的厮打内斗。
我们的历史观应该如何塑造?
过去的历史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坚毅果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是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吗?现代中国正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所以,做你认为该做的事,历史会给你正名。珍视你的能力,在这个时代,你能发声。你甚至不知到你的声音能传播多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