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读后感摘抄
《短信》是一本由朱口口著作,28.00元出版的2011-1图书,本书定价:253,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短信》精选点评:
●烂尾了。
●我一直以为朱口口是女的,直到我看到他对斯琴有兴趣…………这书搁帖子里也没见得多好看,怎么能出书呢?结局还那么的烂。我对于什么高科技啥的特别的没啥兴趣,你别绕一大圈鬼故事然后最后说是高科技引起的好吗?
●如果能改成电影的话绝对可以拍成一部及灵异、科幻、悬疑、 搞笑于一体的大片,可惜结尾太过仓促!
●新发掘的作家 不错
●1.前半段节奏尚可,后半段苟延残喘。2.什么脑电波配上手机配上基电站,让死人跟活人联系的故事!
●我喜欢斯琴!
●结尾好仓促,好多疑点经不起推敲。不过看的过程还是蛮enjoy的,一环扣一环~
●朱口口还是就写都市比较好
●我希望是我看漏了结尾……虎头蛇尾!
●大一的一个傍晚 站在老校区的图书馆里看完了全书 当时被吓得不行 今天伴随着过年的鞭炮声又看了一遍 还是吓得要死 估计我是不属于看恐怖小说的体质
《短信》读后感(一):刨除结尾,不失为佳作
正如标题所言,这本书如果刨除结尾,真的不失为一部国产悬疑的佳作。
前半部分节奏流畅,语言也幽默简练,引人入胜。但后期情节渐渐有点无趣,到了结尾很多之前铺垫的伏线完全没有自圆其说,结局太过于仓促,给人感觉简直是换了个作者,随随便便就为了写完这本书。
《短信》读后感(二):是不是我太纠结于细节了
如果不去注重细节的话,这是一本力荐的书。 风趣诙谐的文字,扣人心弦的情节。故事从一条非常接近生活的短信延伸到一个计划,作者步步为营的然我一页一页的看。 但作者最终究竟还是逃不掉坑挖太大自己无法填补的局面。 太多的疑问就这么轻描淡写的用一句话打发了我们。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老公怎么就出现在房间里了呢? 那个铁皮石老六方的吗?为何呢? 黄淑芳是怎么死的?以致于那么恨老六。 黄淑英离奇失踪也没有交代。 作者是想写一个开放性的故事吗?
《短信》读后感(三):为什么越看越糊涂呢?
其实最一开始是按照作者的思路走的,虽然中间还发现作者某部分的思路借鉴了很多鬼话里面的其他帖子,不过大体上是挺引人入胜的。
不过可能是我神经质,我怎么就觉得越到后来越不对呢??
1.在与老六重逢的时候,为什么主人公不问老六那天是怎么回事呢?老六说出去玩,你妹啊,出去玩之前搞的跟精神病一样吓主人公干嘛啊。。。
2.仔细一琢磨,主人公接到短信,为什么不回短信呢?或者去移动联通查一下,然后以垃圾短信的形势直接由运营商把短信屏蔽掉就好啦?
3.斯琴小姐神马的,就算真的是警察,反正我的话,我会让她出示警官证的。
4.荒神神马的……能换个名字吗?
5.发票什么时候又成地图鸟?
6.这件事情关“我”和其他人什么事?坦白的说,这个陆先生是最无辜的。。。这个鬼莫名其妙。。。
7.故事的最后瓶子同时破掉了?还是怎么样,说明白啊,我很笨不会猜也不会想像啊。。。
皮埃斯,中间各种客串的NPC都没介绍一下啊,小李门口的警卫,干嘛意味深长啊。。。席家大院的路上不时还有一个那个人问陆同学他们是不是记者嘛。。。。黄她妹子,小芬筒子,是肿么死的?那个,怨灵不是就能控制手机和病毒嘛,为嘛对她妹子这么大威力了?
我是个死脑筋的小孩。。。
《短信》读后感(四):转:《短信:我身边的恐怖经历》书评
我知道,这一段经历说出来,没有多少人会相信。除非,你也收到过一样诡异的短信。短信是深更半夜发来的,发送者是曾经最爱的人,内容只有简单一句话:“今晚吃什么?”关键在于,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已经死了好几年了。你说,死人会不会发短信?!
一条再普通不过的短信,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同事,“我”却因此被卷进了一个迷雾重重的漩涡,原因只有一个——发短信的那个人,明明已经死了!死者号码发来的问候短信,身份神秘的美女模特,诡异的小李私人侦探所,古怪的客家围屋……从接到短信那天起,平凡的“我”开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本稿的优点,有如下几条:
其一,巧设悬念,环环相扣。小说开头简短的三言两语却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人不得不顺手翻上几页,一探究竟。如果一部小说开头便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吊足胃口,让人有种欲罢不能,一探究竟的冲动,那么我想它已经成功了一半。可当你跟着作者的思路继续向前摸索的时候,却发现答案反而越来越远,仿佛自己也和主人公一样误打误撞掉进了迷宫,越走越远,越陷越深。作者巧妙地在每一节结尾都设有悬念:为什么一个死人会发短信?为什么和“我”朝夕相处的同事老六突然失踪?死者黄淑芬到底和老六什么关系?老六怎么会平白无故得到了三十万元?这些问题让你不得不跟着“我”的脚步走下去,读下去,那么到这里这部小说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我们这里抛开小说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不说,还有什么比吸引读者读下去更重要的呢?
其二,制造亮点,夺人眼球。我们知道一部商业电影想要卖座,话题是必不可少的,可能是某个红遍网络的关键词,也可能是某位艳光四射的知名女星,对于小说而言也是如此。诡异的私人侦探所,古怪的客家围屋,蹊跷的死者,神秘的巫蛊……再加上主人公身边时刻有个“漂亮得吓人”的美女陪伴,恶贯满盈的国际通缉犯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帅哥,我想即使是改成剧本也不会错。
其二,语言幽默,形象饱满。如今惊悚悬疑类小说可以说是种类繁多,题材各异,如果单就题材而言,《短信》并没有优势,可是这部小说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语言幽默搞怪,充满80后网络色彩,总能让人时而紧张得屏息凝神,时而被逗得忍俊不禁。比起那些故弄玄虚,故作阴森的写作手法,这种“痛并快乐着”的讲故事方式实在高明。同时男主人公略带玩世不恭的性格也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这里并没有一味地夸大男主人公的形象,添加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倒是将主人公表写得有血有肉:他胆小却不懦弱,色而不淫,乐观开朗,守信用讲义气,是千千万万普通上班族中的一个。
对本稿的一些建议:
结尾仓促,疑点众多。
首先,本稿在开头设下的众多悬念伏笔,在结尾却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干脆没作回答,显得有些仓促突兀,给人虎头蛇尾之感。比如,从一开头所有人的目标都是找到失踪的老六,可以说为此费尽心机,长途跋涉,可在第199节老六突然出现在“我”浴室把一切都交代清楚,这种“得来全不费工夫”显然很唐突。另外,而在没有任感情铺垫的情况下,两伙明明敌对的人,阿诺和“我”最后却成为了战友,并为了对方而牺牲自己,更是让人费解。再有,对老六,果果以及阿福,圆圆等人的结局都没有提及,单以“我”抱得美人归做结尾显得很苍白无力。
其次,本稿中有很多疑点,前后矛盾,不合逻辑。例如:1、第163节,黄淑英为什么突然消失了?为什么消失之前黄淑英的LV行李箱里会传出她的求救声,而当小安和斯琴打开时却发现行李箱里都是泥水?在第263节,也就是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被救出的‘数名人质’里,还包括一个离奇失踪的女人。我们至今仍没弄明白,那天下午的暴雨中,她是怎么被转走的。”显然,作者在这里用这样一句话对黄淑英的突然失踪原因草草一笔带过有些牵强。2、既然这个死去后仍然能发号施令、控制一群疯子般信徒的阿寿可以随意迫害黄淑英,他怎么就不能迫害其他人,而总是在“剧情需要”的时候出现,并且这群被控制的人也没有引起警方注意,这显然不合事理。作者在结尾说“当然了,这个世界那么大,我们不能理解的事情太多了。不过有时候,许多不能理解是事情,还是别去追根问底吧。”用这样两句话为不能圆满的结尾画上句话是不是太不能让人信服呢?3、死人能发短信的原理最终也没有说清楚,讲科学家的科学实验和巫蛊之术混为一谈,因为“道具”用了猫脑,因此短信中还表达了猫爱吃的东西,两个死者的瓶子放在一起能量就能结合?这些情节的处理显得有点荒唐。4、为什么一个含着巨大怨念而死的黄淑英死后给仇人发的短息是:今晚吃什么?有什么渊源吗?导致黄淑英惨死的车祸到底和老六以及黄淑芬有没有关系?文中并没有明确交代。5、最终也没有交代到底老六是如何得到了那30万元,而黄淑芬又是如何缠上他的。
再次,本稿对男女主人公感情的处理略显唐突,一个是卧底警察,一个是莫名卷入其中的受害者,认识几天便从互相不满改为坠入爱河进而结为夫妻不合事理,不如处理成互有好感,点到为止更妥。
当然,以上所指出的疑点只是个人看后的想法,实际上作为一部惊悚悬疑小说并不一定要处处合乎生活实际,加入作者的想象和创意是理所当然的,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小说,有提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短信》读后感(五):转:编辑评价
突发奇想,《短信:我身边的恐怖经历》这本书我打算边看边写,这种写法就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评了,权当是阅读笔记吧。其实叫阅读笔记也不太合理,那就叫“编辑视角看此书”吧,想到什么写什么。
(1)封面、勒口等
封面上“短信”两个大红字儿很是吸引眼球,我拿手抠了抠,呦霍,“短信”二字上的裂纹是画上去的,并不是抠出来的,但这个裂纹处理显示出封面设计很注重细节,赞一个,我下意识翻看了后勒口,封面设计者是“视界创意工作室”。封四的血渍效果比封一显著,我喜欢如厕的时候读书,不知道我妈看到厕所里摆着这本书会不会以为我的痔疮犯了,肛血滴到书上了。嘿嘿,开个玩笑,我只是想说封四的血渍很逼真,效果很好,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给85分,满分120,反正读者一看就能知道这是本惊悚小说。在此我有个想法,为啥不把封面的文案“scream message 每天收到那么多短信,你确定……都是活人发的吗?”设计成一条短信的形式呢,等于弄个手机屏幕放在封面的上方,效果会不会更好些?我随便一想也就这么随口一说。
勒口的字儿有点儿多,而且我喜欢有作者照片的勒口。由于此书经编辑部主任、编辑部美女俩人之手,到我这儿都是第三手了,所以不知道市面上这书有没有腰封。不过动动脑子也能想明白,本书封面上书名印刷的位置靠下,没有腰封的位置了,应该就是没有腰封的。但我在想,其实不妨弄个腰封放在“短信”二字之上“你确定……都是活人发的吗?”之下,这个地方弄个腰封,腰封再设计成手机纸质充值卡的样子……靠,不行,这样的腰封影响书脊了。我一看书脊,原来是“博采雅集”的书啊,恩,和“博采雅集”的编辑有过一饭之缘。得了,不发散思维了,翻开书开始看!
(2)板式设计、版权页
翻开书一看,不禁又要贫几句。这版面也太空旷了吧,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心中暗想,这书我三四个小时就能看完,根本就没多少字儿呀。于是翻到版权页,想看看本书字数,惊悚了一下,版权页竟然没有标明该书的字数。另外,版权页从上往下数第四行,应该把四个罗马数字后面的“①”删了。
(3)第八页最后一行中的Espresso
哎,不装B会死么?Espresso是什么意思?我猜到了可能是咖啡,因为装B的人都喝咖啡,我上百度一搜,特么果然是咖啡。“Espresso”是一个意大利咖啡语单词,有on the spur of the moment与“for you”(立即为您现煮)的意思。也许,翻译成“浓缩咖啡”并不见得合适,所以今后我装B的时候也会用到Espresso这个单词。在此,请允许我对本书作者马口口小鄙视一下,没有恶意的小鄙视一下。
(4)第十一页第五行“黄淑芬”
读到此处,我想恶作剧,我想把我对面美女编辑的手机通讯录里面我的名字改为“黄淑芬”,然后我也午夜给她发条短信“今晚吃什么?”哈哈哈,准吓她半死。如果有人给我发这样的短信,我不知道自己是回“红肠”还是“烤鸭”?亦或是“肘子”。
(5)第十六页开始有点儿害怕了
看到这页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为何小说主人公不给黄淑芬回条短信呢?黄淑芬?!我突然想起了魏淑芬,想起了那句经典的“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又想起了那句“俺娘说了,姑娘大了要嫁银,要嫁就嫁个勤快银”,还有“俺娘还说了,玩儿皮球睡懒觉,这样的男人可不能要。”
等等,我这是在看鬼故事啊,我怎么联想到宋丹丹的小品了呢?我分裂了么?我开始害怕了。
(6)第十八页第五行“佳能保鲜袋”
我女朋友的工作跟医疗器械有关,所以我知道佳能不光出相机,还出眼科的医疗器械,但我今天长知识了,还有个保鲜袋是佳能牌儿的。这跟情节有关系么?马口口,你的装B已经深入骨髓了。
(7)第二十页倒数第十二行“Paul Smith”
马口口,我警告你,你要是再装B,我就不看了啊,明明是本惊悚小说,你特么到处拽这些“鸟语”干甚么?“Paul Smith”是嘛?多亏我开着百度呢,百度是这么说的:“Paul Smith是英国时尚品牌,其最受人追捧的便是内里的些许叛逆精神,表面是绅士却偷着耍坏,这也是设计师Paul Smith的英式幽默。”我靠,“内里的些许叛逆精神”?!那不就是英国的美特斯邦威么。
(8)第九十九页
黄淑芬这女人真不错啊,虽然不漂亮,但很体贴。吓了我半天了,提心吊胆看到九十九页终于知道黄淑芬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9)第二百三十四页“陆小安,我喜欢你。”
为哼么就喜欢上了陆小安了呢?接触没几天呀。不顾考虑此行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大胆的表白也能理解了。我看小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男女主人公见面没两三句话就爱得死去活来的,太突兀,不可信。
(10)第二百五十三页,留了扣子
第十一行中“这个相貌英俊的野心家,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落网指日可待。”这话表明,这书有续集,如果我要是这书责编,嘿嘿,会不会给续集起名叫《彩信》呢?
(11)后勒口
学美剧的叫法,这书是“我身边的恐怖经历”系列的第一季,我也有点儿期待更吓人、更抓人、更惊悚的下一季了。这一“季”里面可是有好多情节没展开,好多悬念没揭秘呢,作者好好琢磨琢磨咋自圆其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