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楞严经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 2020-08-27 09:27:37  热度: 234℃ 

点击全文阅读

《楞严经》是一本由赖永海、杨维中 译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楞严经》精选点评:

●不要问我写了什么、因为我也忘了

●大国学基金会于2010年5月21日捐赠

●顶礼。

●在回家的火车上读完这部经书,实在是五体投地了

●"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怎么发菩提心?在修行中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修成正果会有哪些变化?……能真切感受到这本书不是一般人写的,先不说逻辑严谨,单单是举的例子就能涵盖身边遇到的大多数事情。一遍是肯定不够的,得经常看,反复看,只看一本不行,要系统性地理解了。

●你笑说我就是这些书读太多,一天有事没事想这想那。

●心是假的 四大皆空

●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趁着还没消失,好奇一下写了啥。

《楞严经》读后感(一):普通人说给普通人

芸芸众生 谈修炼灵魂似乎太空泛 倒不如说 来世上走一遭本是为了配副眼镜选一副好耳麦 光线本无颜色, 声音只是震动和波。 人所知的一切只是人的主观感知,而非客观事物自身所处的状态,主观见解不存在于诸法实相中。 离一切相。 即不应在证悟空的前两义从而离开有相后又执着于无相, 所谓“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楞严经》读后感(二):她收回指向月亮的手指 转身走进黑夜里

离开恒河不久

我离开给孤独园的悉达多

已经有一千三百年

今夜在北京

在宇宙的一颗星星上

想起三岁时见到的恒河

依旧清晰

流浪汉、脑瘫患者、恋爱中的少女

难以想象我们居然

共有同一个空性

共有同一朵莲花

同一朵即将要开花、即将要凋敝

难以想象

在她长达千年的瞬息里

我已经来了十几次

“没什么好说的”

她收回指向月亮的手指

转身走进黑夜里

像一句偈语消失在楞严经

《楞严经》读后感(三):法华是纲 楞严是目

在翻《楞严经》,之所以不用“翻”不用“读”是因为基本看不懂。不过也不惭愧,人家佛教内部都说它三藏十二部经典里最难的,而我去翻阅只是对佛教一次兴趣探究。佛学说“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可见两部佛经的重要性。我的阅读感受是,法华是纲,楞严是目,这两者其实是有机统一,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或否定交错进行,由浅入深阐述宇宙人生本体,就像看法律书某某法,之后跟的解释细则条款。前两天在培训,一位老师的观点我挺认同,他说:“以科学武装头脑,以人文抚慰心灵”。的确,这两者的均衡发展很重要,因为科学是客观,是懂不懂,会不会,行不行;人文是主观,是美不美,善不善,真不真。最后用一句喜欢的佛家语结尾“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楞严经》读后感(四):用生命捍卫楞严经

佛法不是宗教,是教育,这点从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持中就可知道,佛教非唯物亦非唯心,佛教的观点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创造的,是他发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并讲给世人的,佛是无所不知的,但佛决非万能的,他是活生生的人,佛的含义就是觉悟,佛讲经说法49年(也有47年说),决没有他自己的意思,佛教讲信解行证,相信了要理解,理解了要去做到,做到证得了才知道佛所言不须,如果只凭个人主管想像而妄加评论是否有失科学水准呢?一本经书没看,一句佛经未解,又怎能知晓楞严经中无尽的精髓呢?千百年来无数祖师用生命捍卫楞严经,为的就是正法永驻世间,因为楞严经是正法驻世的标志,什么是正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正法,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正法,活了这么多年,能见到这本经书,并且能以这本经书作为修为准则,没白活

《楞严经》读后感(五):楞严经浅谈

楞严经一经直指真心,十分适合“智者”阅读。

前面世尊和阿难对答辩问真心为何,各位宜细细看看。能见能闻能觉能知即是真心本性,而所有所见所闻所觉所知皆是真心发妄。

这里有两大点一定要分清楚:1.不要认物为己,认己为物,你所认为的这个身体不是真心,肉身不过是妄觉结就的身根生成,真实的只有你的真心自性;2.所谓世界或者宇宙也是虚妄的,世界就是时间和空间,也是本觉发妄而生的妄相,在楞严经中有详细讲解。

这上面的真的明白了,还得分辨第一义和第二义说法之不同,此楞严经中有细述,第一义上,本无说法,第二义上,万千说法。

再搞清楚佛说和波旬说区别,主要在四戒上:戒心淫、戒偷盗、戒杀生、戒诸大妄语;波旬说法皆有所求,求诸轮回果报,佛说法则求于真。

这样都搞明白了如果要发心修行,就得知道一六之辨,任执一根,修而清静,一根得清,诸根相逐得清。

经宜细读,宜读原经。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