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时间: 2022-10-17 19:27:53  热度: 238℃ 

点击全文阅读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是一部由纪录片执导,日本主演的一部2011-01-09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精选点评:

●一直以为是蓄谋已久,竟然是一连串偶然带来的战争。。。

●避重就轻

●这个反思太浅了,角度从一开始就偏了。

●日本人能这么反思已经不错了。虽然有点避重就轻。。

●中日立场不同,先不说对错,仅论片子。哎,小时候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我说这真是一群自以为最聪明的人错了一系列最蠢的事情,想不到今天在这部纪录片里又有这种感觉。聪明人太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观念,自己的立场要维护,所以往往在这种过程中,比的就不仅仅是脑子,更是强权和武力了。

●珍宝。

●虽然讲得有道理,但是实在是太闷了 http://www.soku.com/search_video/q_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

●虽然可能在国人看来就是欲盖弥彰的开脱罪责,一副“我们也不想打仗我们根本没安排”的样子,但怎么说,基本还是建立在一定历史事实基础上,让人有新的角度看待侵华战争。只觉得,一个人狂热可能是中二病发作,然而一个民族毫无理性的狂热,那就是要走向灭亡了。

●各种推卸,避重就轻

●NHK的,不错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影评(一):意思还是很浅显的,反思战败而不是反思战争。

蚂蚁干嘛打大象。日本为何轰炸珍珠港。当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再荒谬也要走完。宁可笑着流泪,也不要哭着后悔。把他们逼急了,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武士道嘛,荣誉最重要,生命不重要。所以,原子弹丢下来了,还想着战斗呢。NHK电视采访,60%日本人认为不会再发生战争,真是虚伪,明明在做战争准备,自卫队都膨胀成什么样了。日本人从不后悔战争,靖国神社至今有人参拜,他们后悔的是战败。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再大的牺牲再严重的后果都值得一试...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影评(二):观第一话有感

1. 〝 日本之所以踏上了孤立之路,是因为那个时代里的一个个选择并非是在一个完善的长远性计划下进行的。

不如说我们看到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在过于单纯的假想下,拼命应对接连发生的事态而狼狈不堪的姿态。

到底是谁在整合情报,谁在决定方针,还有对决定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反复呢。

并未发现这些事情的日本,最终失去了世界的信任。

方针和政策都不能一条线贯彻,只着眼于对己方有利的现实。

结果日本迎来了太平洋战争。

该称之为“外交失败”的国家误算在开战之日到来前不断重复。〞

分析的真是深刻、严肃、细致、深具启发性。国家行动决策竟然会那么混乱、内部不一致。这种历史反省对于国家与个人的未来有诸多的启示。在中国,正统的历史观认为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本片却指出是由于日本的国家精英们的混乱、不一致导致的一系列偶然。

2.〝直到今天,憎恶与怀疑仍然被加于日本〞这话真精辟得概括了中国人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反复重复在弱肉强食时代因自身的软弱造成的〝耻辱〞﹙我本人由于阅历浅薄对耻辱真没什么概念﹚,塑造几个过时的仇敌来凝聚民心。那一大群人————军人、小学生、政府官员————聚集在一块广场面对雕塑与石碑用〝庄严〞的语气读着或背着烂套了的、毫无生气的说明历史事实与表明情感态度的套话、空话,发泄着不知从哪儿来的仇恨与愤怒的场面真是有中国特色呀!形式主义!不好好务实搞社会发展、体制改革在哪瞎胡闹!跟七十年代乔布斯在改变世界时,中国在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样。

3.松冈洋佑发言过后走下前台离场时,身旁各国代表一双双眼神真是令他难以直视,是他而不是军部或政府在直接面对他国的非议与责难呀!这外交代表真不好当呀! 原来历史人物在做抉择、代表国家行动时是那么身不由己、迫不得已。

4.各国精英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努力呀!人们往往并不想要靠战争解决问题,可战争却往往由起初并不想开战的人去实际施行。〝自己将国家带入歧途了〞这话透露出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5.〝曾欲与世界恢复关系的日本,却与德国以外的国家为敌了〞历史进程不是直线顺利的,是由众多可预见﹙有包括遇见了的与忽略了的﹚与不可预见因素共同作用推动的。我认为所谓悖逆历史潮流的历史﹙文革、复辟、战争之类﹚同样是历史发展锁链中的一环,不可或缺,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6.片头加古隆的爵士风格的旋律配合历史进行的多米诺骨牌表现得很棒。

7.真好奇历史研究者们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书档案中理出头绪,追寻处处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8.有评论说:〝抛开形式,此片的叙事在尝试着塑造一种人人都只是被推搡着走上绝路,故而没有人需要负责任,没有罪魁祸首的战争动力学。然而战争的起源岂是那么容易就能解释的。这至少是一群自私自利的不作为犯为了威信、颜面等无聊的东西葬送国家前途和青年生命的恶心物语〞

9.………………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影评(三):NHK如何花式洗地——日本为何通向战败之路

看NHK如何花式洗地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又名日本为何战败之反思

看第一集我有点出离愤怒,后来渐渐平和了一下。然而这砖不拍出来不爽。其实是纪年反法西斯70周年这事儿让我突然对二战史燃起了兴趣。于是找点纪录片看……但是为什么想不开要看NHK的纪录片……我也不知道_(:з」∠)_其实客观来讲这个做得还行,fact做得比较到位就是表述非常避重就轻,想想这个是给日本人看的所以我也就不强求它有多批判,也许只是不忍心说重话一切尽在内涵中。做得还是相当好看,时间线理得也很清。

开场点题,说明知道太平洋战争打起来半点胜算都没有,谁特么想不开会跟美国打啊,然而为啥还是打了起来,真是个未解之谜啊。狠狠地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HK将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归结由满洲事件(918)而起的外交孤立,就是日本“退出国联”这个事件。这个事件正常来讲应该这样描述:日本入侵了伪满违反了国际法,国联干涉未果谈判破裂日本退出国联。NHK是这样洗地的:为什么日本会退出国联呢?实在是迫不得已啊。我们有这样那样的录音表明当时的外务省官员其实是努力希望留在国联中的,我们外务省和陆军本来就协调不是很好,陆军控制满洲之后我们政府觉得英美作为也有海外殖民地啊这种做法不新鲜啦列强一定会理解我们的外交嘛利益高于一切一定没事哒最多言语谴责一下啦——然并卵。我允许陆军继续打到热河可是你看热河还是满洲境内嘛谁知道你国联这时候劝告下来了把我们出兵的行为看成挑衅QAQ……然后国联就不鸟我们了要经济制裁我们了QAQ我们想想不想要经济制裁呜呜呜干脆退了算了……在去开会的时候外交官松冈先森还是想努力让大家喜欢日本的谁知道事情发展到这样你们要制裁我QAQ就是退出国联也只是权宜之计想避开经济制裁而已啊QAQ 当然退出国联之后就要重新建立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了,日本真的努力在改善孤立状况,于是想了个办法叫防共协定希望以此结盟,我们也努力跟英美各国混好关系然而他们不鸟只有德国鸟我QAQ我跟德国结盟只是个意外(潜台词谁知道德国后来跟你们开战了……

然后他是这样评论的:“初衷是避免孤立的外交政策,反将日本拉上了通往之后世界大战的道路”,“日本之所以踏上了孤立之路,是因为那个时代里的一个个选择并非是在一个完善的长远性计划下进行的。不如说我们看到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在过于单纯的假想下,拼命应对接连发生的事态而狼狈不堪的姿态。到底是谁在整合情报,谁在决定方针,还有对决定的事情为什么又要反复呢。并未发现这些事情的日本,最终失去了世界的信任。”

“并非长远的计划?”那你出兵朝鲜出兵满洲出兵热河不断南下的目的是什么?还是说你是空有野心却没有一步一步将野心达成的计划吧?

“过于单纯的假想?”是以为已经逐渐对殖民地进行间接民主管理的欧美列强会赞同你将侵略狡辩成殖民地治安管理?会看不出你外务省只是在给陆军擦屁股?

“拼命应对接连发生的事态而狼狈不堪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无比精准地采取了与世界为敌的姿态啊……

第二篇陆军暴走倒是开始讲述陆军的故事,也比较好地说了918的事情。但依然洗地洗得小心翼翼。对于918事件,基本锅都推给了两个一夕会成员,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这俩是有着直接权力的激进派,未接到命令直接发动九一八事变进而通过武力直接控制满洲。对七七事变的描写同样不要脸,“中央无法控制关东军,为了抑制关东军,在其旁加强了天津军。天津军被增强了三倍,为了防止关东军南下入侵华北。然而没有对中国说明就基剧增兵,使中国反日浪潮加剧瞬间遍及整个地区。误算还在继续,一夕会强硬派人物牟田口大校任天津军联队长,遭派阀斗争疏远他志在东山再起。天津军连续几日在国民党精良部队边卢沟桥演习,然后发生了开火事件,牟田口将开火作为借口独断给出了攻击许可。这就是中日战争的开始。疯狂争功的在外军队,只能给出暧昧反应的陆军中央,将陆军不断拖入伤亡惨重的战争之中。”

这篇的主旨基本在说有着革新陆军理念的一夕会实际上控制了陆军,做出了一系列攻击性(入侵)行为,而中央对陆军缺乏有效管制,使整个日本被拖入战争泥沼。再加上一夕会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内斗严重,组织庞大,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使得激进派成员选择了“自身部门利益”。

HK这样总结道:“而在外的人相较于组织全体的利益,只重视自己部门的利益,在陆军这个庞大的组织中,中央与地方这样的联系使事态不断恶化陷入战争泥沼”。哦……然而这个时候所谓“自己部门的利益”确是通过激进军事行动达成的。说到底还是顺应着帝国国防方针有着扩张政策。这里所谓“组织全体的利益”呢,其实就是尽可能地发动所谓“正义”的战争,外交与武力相结合再通过条约慢慢吞别做得太明显,尤其别动不动就虚晃一枪做点鬼都能看出来的自己炸自己火车自己杀自己人之类再硬说别人挑衅直接打过去,国际社会也不信嘛,结果你看英美一看就看出来了还制裁我们QAQ 在这里,所谓的“拖入战争泥沼”其实也并不意味着全面战争这件事本身,更多大概因此是失去国际支持而使得这场战争难以胜利。

第三篇媒体狂热主旨讲了媒体被陆军和爱国思想挟持片面报道战争胜利助涨国内nationalism情绪反而助涨了爱国情绪和陆军的决策。这个没什么特别要吐槽的。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在于“媒体应该进行监督作用,而不能作为政府的喉舌”这一点的反思。在二战过程中陆军因为需要国内支持的声音而胁迫媒体隐瞒事实对他们进行正面报道,结果正是这种正面报道所助涨的爱国主义情绪让他们反而只有一条激进的道路可选。媒体成为了声音的放大器,是一个不断加速推动的过程。然而无论怎样强调军方对媒体的胁迫,依然不可否认当时只有少数媒体曾经短暂地发出过理性声音这一事实。事实上当时的日本已经在军国主义战争狂热的道路上走了很远了。

第四篇的政府无能领导人缺乏决策能力……主旨大抵是在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面对美英荷对其形成的包围,失去了94%的石油来源。这时日本希望美国对日本撤销经济制裁以恢复其石油来源,然后双方开始谈判。美国的态度基本就是你撤兵我就给你油,日本就是无论如何不愿意撤兵。日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继续往南打希望南太平洋的石油来源能在战争中达成自给自足,此举反而加剧了日美矛盾美国表示呵呵这可不是停战能解决的了吃进去的都给我吐出来。于是整个过程中没有一个领导人能做出有效决策,内阁换了一个又一个,做不出决断就辞职(咦仿佛很眼熟)。大家拖着不想跟美国打又不想撤兵,撤兵时机越来越糟,直到最后关头换了东条英机上来。 这里有个“逝者的负债”,就是说已经打了那么久了损失了那么多,肯定不能说停手就停手的。于是只能越陷越深。跟赌徒心理有些类似。

引用片中陆军省军务课长佐藤贤了:“日本政治不是独裁的政治,所以才没能回避战争。这是导致战争的原因。日本人的这种软弱,特别是支配国家的领导人物,东条以及我们,没有勇气坚持己见的这种软弱,才是引发战争的最大理由。”……把不承担后果说成软弱……把不撤兵说成软弱,也是没谁了。我也是日了太平洋了…… NHK评论道,“将人民及国家的命运,投入到一场无法预测的战争中去,领导人们中竟想要保护什么,直到最后,他们也没有展示出‘真正的勇气’”。

——这个“勇气”指的是什么呢?是承认入侵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勇气?还是承认日本战力不足打不过美国于是屈服的勇气?总觉得从这套片子的逻辑下来,大约是后者吧。“无法预测的战争”根源不在于战争,而在于他是一场“无法预测”的战争,它“无法预测”吗?还是只是必败的委婉语呢?有利可图或是胜率较高的战争依然是值得投入的吗?

本片塑造了一个十分被动的,在混乱和无数偶然之间走上绝路的战争史,在整个过程中,仿佛日本一直都想与世界和解,可是因为种种混乱和不可控制的原因被一步步推上了失败。然而在这所有的过程中,但凡有一个瞬间日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或是及时止损,整个故事也许会发生根本的改写。也不会走上最后对美宣战以卵击石的局面。可是日本的所谓“被动和混乱”,正是一种有着强烈野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拒绝反思、只盯着一线希望的前提下的被动和混乱,被整个社会中法西斯浪潮推卷着走向深渊。

综上,这其实并不是日本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反思,而是日本为何战败的反思。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影评(四):所谓的“战后反思”——我们在反思的是怎样的战争之路?

第一集——外交失败和外务省

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就最根本的意义而言,在于其缺乏一个统一的长远的国家战略,以及一个强有力的执行这种国家战略的一体统帅机构,易言之,也就是国际性战略规划的缺乏和统一国家权力的缺失。片中如是而言。

这样可以解释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吗?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片中作为日本“名誉孤立”的转折点的一个事件为“国联脱退”,为什么会发生?因为发生了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日方某些教科书上称为“武力进出”),即1931年满洲事变,有违国际法和旧国联之国际关系的一般准则,使得国联干涉此事,并由于日本和国联的谈判破裂而导致最终日方作出退出国联、走向孤立——请注意,这里,即中国东北的战场上,已经发生了真正的战争。然而本作第一集没有一个字评论,为什么这个满洲事变,作为其后多米诺式的一切事件之导火索,非得发生不可呢?易言之,如果日本(或者其直接发起者日本陆军、关东军)不发动1931年在中国的这场战争,何来之后的国联脱退事件?更何况,这里已经发生了中日战争,日本已经走上了战争之路,这里是日本走上战争之路所发生的结果,而不是其之所以走上战争之路的原因。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已经走上了战争之路,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侵朝战争,日本业已在这条战争之路上渐行渐远。日本走上战争之路,远远不是从太平洋战争开始的。倘若把太平洋战争选择为日本走上战争之路的起点,其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片中或许找到了作为日本外交失败走向孤立的原因,作为日本发起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作为日本太平洋战争惨败的原因,然而这些都不能作为日本通向战争之路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是“具体的”、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结果的原因,而不是日本作为一个国家走上战争的“根本的”原因,作为日本民族所存在的、作为日本社会所具有的更加深刻的问题,没有得到发掘,甚至没有发觉。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的“原因”,只能是浅层的、非本质的原因,也就是反思的程度不够深,批判的力度不够彻底。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本作第一集中,日方对于所谓“战争”的态度是暧昧的:没有一点提及,“我们反对战争”,倒不如说,“因为战争失败了,所以我们反思自己为什么失败”,而不是为什么发起战争。我认为,缺少对战争,即不是任何一场具体的战争,而是对于“战争”这种观念、这种现象本身,日方的态度是暧昧的,他们愿意思考并努力去做的是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而不是为什么自己会发起战争;他们没有彻底的对(侵略)战争做出否定性批判,战争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特别是作为战胜国的场合)。本作与其在讲“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倒不如说是“日本为何通向败战之路”。

第二集——暴走组织和陆军省

这一集与其说是在谈陆军省,倒不如说是在讲一夕会。

【依据百度百科,一夕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陆军中的军人秘密团体,由二叶会和无名会合并改称。

1921年10月,在德国考察的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在德国结成“三杰盟约”,决心改革陆军时弊。回国后以陆军大学第15—18期的少壮军官组织“二叶会”,在其影响下陆军大学第21—25期毕业生也成立“国策研究会”(又称星期四会)。1929年5月19日二者合并组成一夕会。

永田铁山为发起人,冈村宁次为首领,建川美次为顾问。

一夕会主张陆军人事安排要以陆军大学出身者为主,努力谋取陆军省与参谋本部的要职。对外以武力解决中国东北和内蒙问题,取得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

一夕会利用冈村宁次担任陆军部人事局副局长期间,大肆安插一夕会成员,如:任命永田铁山为陆军部军务局军事课课长,东条英机为参谋部总务部编成动员课课长,新田贞固为陆军部军务局马政课课长等等。经过一系列的运作一夕会逐渐渗透进入陆军部及参谋部,掌控陆军部的主要职位,成为日本军部侵华的骨干力量。】

一以言之,一夕会的主要成员掌握了陆军省的主要权力,然而就是这个一夕会自身,却陷入了组织内部的派系纠纷,先有永田铁山与小畑敏四郎之争(是否对苏用武),后有皇道派与统制派之争(永田遇刺),加之组织的肥大化(过度庞大化),派系之间的争权夺利,最终导致了陆军省这个组织自身秩序的崩坏和暴走,内令不申于外,各路派遣军统帅各自为政,最终造成了军部的失控以至国家的失控。

本来是为了改革国家的共同目标而行动的人们,在取得了一定成果,即权力地位后,却又埋首于各自组织的利益为先,这不得不说是有些乖谬。总而言之,其实本集仍是在深化“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一体统帅机构”这样一种观点,以及为了试图建立这样组织的人们,其奔走的终点却是作为各自局部而非整体的利益为先这样一种“组织悖论”(总是不由得想起康德关于整体和局部的那个二律背反)。

令笔者意外的是,本集倒是在某种立场上好好的说明了“满洲事变”之肇始,即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他们都是一夕会之成员)依托一夕会的力量和自身的职位(分任高级作战参谋和作战主任参谋),强硬的未经关东军司令部(本庄繁司令官和三宅光治参谋长)更无论陆军省、政府中央之许可,擅开战端,终于造成了满洲事变,作为日本在中国诸战事之开始,同时也是永田铁山和小畑敏四郎关于在满洲事变之后是先稳定满洲还是先对苏用武争论的导火索,更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先例,使得中央对现地军之所作所为只能加以事后追认,权威无存。

不过将两个国家的战争、整个满洲事变,加于两人之身,这种反思可以称得上是“深刻”么?

第三集——国家狂热和大众传媒

“国益高于真相”,所以对于国家主义、作为国家整体而言的利益的认同与追求,超过了媒体自身伦理所要求的对于真相的追求。“我们不是不知道真相,而是在知道了真相之后选择沉默不语,或者制造另一种‘真相’。”然后这种被大众传媒制造了的真相就进一步掀起了大众对于国家的狂热,最终进一步的将日本这个国家,以及被其侵略的国家,推入了战争的深渊。

这里起了关键作用的,就其观念意义而言,恐怕正是“国家至善”这个费希特式的观念本身。就其物质意义或者技术意义而言,则是大众传媒的大众性仍然不足,媒体不具有为社会大众、为公民服务的足够的自觉意识,而是将这种发现真相的职业伦理让渡给了“国益”,也就是一种对于价值判断的前置而非首先基于对真相和自由的追求;同时作为个体的公民亦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真实且足够的信息量,而只得依赖于传统的。滞后的、容易被操纵的纸质传媒和录音机,个体的无力可见一斑,无力的结果亦从结果可知。当然,就政治意义而言,陆军省(军部)、国家权力对于社会媒体和舆论的操作自然作用重大,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此外,社会性的力量(这种力量亦往往依托于国家)、同业竞争,都对大众传媒的走向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毋庸置疑的是,大众传媒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力和无论正负面的作用是极为强大的,在作为个体越依赖于通过社会媒体获得信息的场合,其被思想钳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更深的意义上讲,这里正体现了汉娜•阿伦特所强调的“独立的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个体的,还是作为媒体的,还是作为更广义的社会的,缺乏这种思考和思考的能力,与其说是”沦为国家权力(极权主义)的工具“,倒不如说是”自愿成为国家至善(国家伦理至高)的奴隶“。作茧自缚,这个词用在战时日媒身上似乎很合适,它们正是被自己所鼓吹的国家利益封住了自己的喉舌,以致于除了向军部、向国家低头以外,其余的思想是不被允许的。更何况作为权力关系的两方,就已经意味着一方必然被另一方所支配。

——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的“大众”愿意成为这个社会的“善”的对立面,这本也算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吧?(笑)

虽然人们早已注目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但是国家主义的弊端同样显而易见。也许,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上“中庸”原则的提出,才更接近于指导作为一般政治原则的某种真理,求得“平衡”比一方压倒另一方可能是更加值得去追求的事情也不一定。

当然,从法学的视角看,这种妥协、平衡和正义,就需要某种“完善的法律机制“的建立。(笑)

不过,不幸的是,法律万能说,与其说成为了一个神话,倒不如说是从来也没有成为一个神话吧?

现代政治的困境与迷途。“当世无大师”,有的话就来指点一下迷津如何?

——啊,砖家就免了啦!

对国家观念和国家权力的再思考、舆论独立和媒体道德,最重要的是,作为人类的独立思考。

第四集——决策困难和领导者

就本集而言,则重点是对国家领导者之leadership和政治责任之承担所作之拷问。没有人愿意下决断,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易言之,一群庸才领导的国家,即便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民众本身是智慧的,却在被领向一条平庸的、没有前途的道路。近卫内阁,或者说近卫文磨本人对于决策的迟疑,对于战局的误判,对于美国战斗决心的估计不足,以及,对于北进说、南进说和外交交涉三条路线迟迟难以决断,也许在1941年5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日美避战之最佳时机。而东条英机的上台•••老实讲,东条是政治家?笑死人了。总之,开战内阁一定不是浪得虚名,不管日后那“一小撮”日本人对他如何粉饰。

马克思•韦伯曾经评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所应具备的三项素质,即“理想、责任和激情”。具有一个远大的政治理想,愿意为这种理想负起责任,并始终保持着对于这份理想的激情以作为整个政治生涯的发力点,对于一位政治家而言是必须的。然而,真正具有这些素质的政治家,与其说是凤毛麟角,倒不如说更多的作为“英雄”被奉上神坛,而已。

本集另一个论点,则是讨论了人性中关于“逝者之负债”。已经付出了那么多宝贵的生命和金钱,就这样收手、这样低头认错,就算不是国家,从个人而言,有可能做到吗?太困难了!想要结束战争的唯一方法,便是从一开始就不发动战争。所谓的战争泥潭,所谓的“愈陷愈深”,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孔老夫子的智慧,中国的传统的、经典的智慧,我想,并没有过时。

“决定者不在“和“互相推诿”,申言之,仍然是对一个统一的国家权力决策机构的呼唤,现在看来是这个系列一以贯之的主题。并不是极权过度,而是集权不足,作为观后感而言我认为这就是本作所欲表达之主题思想。至于用本作中陆军省军务课长佐藤贤了的话来讲,“日本政治不是独裁的政治,所以才没能回避战争。我认为这才是导致战争的原因。日本人的这种软弱,特别是支配国家的首脑人物,东条先生以及我们,没有勇气坚持己见的这种软弱,才是引发战争的最大理由。”——这里难道没有一丝可笑又可悲的气息吗?

小结

我们常常说自己在反思。这一次是NHK以纪录片的形式对太平洋战争的反思:日本人为何会走上战争之路。

——可是我们在反思的到底是怎样的战争之路?

这部作品,一以言之,就其证据意义而言,可能比较好的还原了那些历史的决定性瞬间,在细节上得点很高。然而很难说这样的反思是深刻的。正因为是“细节”,所以才是直接的、表面的原因,真正的、深刻的原因,即“大局观”,我在这部作品中没有看到。当然我们不能苛求一部纪录片达到马基雅维利(不是讽刺的意味)、汉娜•阿伦特、以赛亚•柏林的高度,所以,我们才要不断反思,并且思考这种反思本身究竟在引导我们走向怎样的前方。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