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明日天涯》观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7-28 21:21:35  热度: 221℃ 

点击全文阅读

《明日天涯》是一部由余力为执导,刁亦男 / 赵维威 / 赵蓉媛主演的一部科幻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日天涯》精选点评:

●理解不能

●真心遇到真心無力吐槽的片兒了……起初還覺得起碼畫面剪輯都乾淨,後來每一幀我都覺得生硬……對白生硬、演員生硬、佈景生硬……哦原來是個硬科幻呵呵。

●白白浪费了一个好题材,除了他那学生时期的黑白实验短片,就没见余力为导过像样的片子。

●美丽新世界终究何在?今日海角,明日天涯,死如来去,地任逍遥。蹿火的下水道契如我昔日梦境。PS:全片呈现出一种又通畅又混沌的超现实氛围,荒野的嘘喊,闭室的诡笑,予我另一番秘而不宣的世系美感,判若远离却又咫尺的中式真相。另,摄影布景配乐都很给力。

●模式也不能把人类文明痕迹全抹煞啊余力为大把资源就鼓捣出些个这玩应看来还真不是所有摄影师都能当导演

●影像包含着隐喻,中国、朝鲜两个魔幻国家的元素加在一起比隐喻更加明喻。有一点王小波,主角像《革命时期的爱情》里的王二,逍遥派,但还没碰上革命的铁拳。

●英文名All Tomorrow's Parties不就是地下丝绒的一首歌么

●瞅着英文字幕才能大概理解剧情的中国虚幻电影

●不要映射社会主义,除了乱顿时空

●就像导演自己说的,野心太大,但自己当时又控制不住,故事设想和一些片段性的东西做得非常好,但是可惜没能控制好叙事。

《明日天涯》观后感(一):我看的有中文字幕

场景老土,意识超前,中国难得一见的非传统的科幻片,也可以说只是意识上的科幻,场景上的农村。余力为拍这个作品,可见他真是不简单,原来他是香港人,整的和中国第六代导演似的,以前看过他的《荡寇》,那部作品除了黄秋生其实没啥大意思;男主角是刁亦男,我觉得他很有才,看过他导演的《制服》和《夜车》,尤其喜欢《夜车》,那是一部很绝望又窒息的片子。

《明日天涯》观后感(二):未来世界是什么样子?

印象中没有看过华语电影正面描述“未来”这个主题,王家卫的《2046》纯粹是个幌子。这不是作家王小波笔下的未来社会,也不是崔子恩小说里的科幻星球。余力为用非凡的想象力构筑出一个让我感到陌生又熟悉的未来世界。

首先,不得不赞赏的应该是影片中难得一见的美术设计以及自然场景。这些废旧破败的工厂、车间、地道、军工设施,无不充斥着怀旧的意味,简直就是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复制品,然而这些熟悉的“风景”却又不时地延伸出一种末日的论调,泛黄的色泽、压抑的气氛和诡秘阴森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虚构出这个发生“未来”的故事背景。关于美术设计这一点我必须打满分,所有场景都给我一种梦幻的感觉,仿佛在梦里曾经目睹过如此的末世景象。

然而,余力为的想象力并非信马由疆,在主题表现上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令人相当遗憾。这出戏到底是政治隐喻还是爱情故事?如果是政治隐喻的话,明眼人都会觉得太过肤浅和直白;如果是爱情故事的话,影片里根本就没有打动我的爱情。我的感觉是影片徒有一堆政治符号,人物角色都被掏空了感情,只剩下一具具无所谓目的躯壳,说着一些毫无趣味而世俗难耐的对白,其中还有一些是韩语,真的让我大掉下巴,完全出戏。

《明日天涯》观后感(三):看不见的影像之:余力为《明日天涯》

张献民

部分有关未来的预测可能是一堆数字。翻两番、零增长等。另一部分幻想是一些具体的细节,那些细节预期说是未来的模样,不如说准确描绘了期待者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比如土豆烧牛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炸糕戴棉帽、豆浆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等。

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有很多废话,“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

大同,或我们抽象的未来

我没去过大同。就是山西北部的那个大同。听说有云岗石窟。我见过几个大同人,个别的还是同事,个别时候——我一谈起大同就打听云岗石窟的时候,他们瞪我一眼,谴责的意思居多。这是什么眼神?让我想起来后殖民主义的老外突然问我中国人是不是还讨小老婆的时候我回敬他们的眼神。

大同作为虚词是个乌托邦。这个词,天下大同,不就是全天下大家都一样的意思吗?那不是全球化吗?

自孔子以后,我们有过很多天下大同的理想。

如果说孔子式的天下大同是大家都一样,遵守同样的礼教、做事不逾越规矩等,那么今天正在走向大同的反面,就是大家都不一样。

我们对明天天亮之后遥远的天边才会发生的事情还有什么期待?眺望天空与地平线的尽头能看到的是什么?

每个人的未来是自由的。任何一个觉悟的人都在做决定他自己未来的选择。任何一个人有权利构想他认识到的未来。

这就是《明日天涯》尝试做的。一个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的未来。

改造与解放

《明日天涯》讲述了一个仿佛非常复杂的未来。

大约两百年之后,一个叫“轨道”的统一意识形态组织统治着从今天韩国的一部分、跨越中国北部直到蒙古以西的地域。那好像是个按需分配的社会组织,大家集中生活,被要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孩子们送到一个集中的地点去过比大人物质条件好一点的生活。

个别时候有集体舞会,女青年(包括改造者与被改造者)去一间小房间好像要化妆或换衣服,但只是每个人戴上个雪白的口罩再去跳舞(提醒:这是非典之前拍的,等我看到已经是非典之后,着实让我惊叫一声),因为跳舞时脸与脸距离比较近。

再就是学习、汇报思想,汇报是检讨所有不该做而做了的、不该说而说了的,学习是什么该做以及该怎么做。

一些半诡异半悬念的小事件,比如某个人失踪了,或某个人不认错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接受惩罚但还没想起来这么严重的行为应该如何惩罚。电视新闻不知为什么停播了,然后就是“解放”。

一个含混的解放,具体内容好像有两个,一是以前的改造者通通用卡车拉走了,好像要被枪毙的意思,他们其实也没那么坏吧?以前有时候他们跟被改造者相处得还挺好的。另一个内容是检查身体,大家轮流上一个废弃的公共汽车,那个空间临时改造成了一个小诊所,解放者想确保被他们解放的人没有流行病。

后面的内容是被解放者的游荡,他们沿着以前工业的遗迹走到以前城市的遗迹,甚至怀念起被改造时期的低劣配餐。“轨道”以前的形象从地下道中爆到空中像节日的烟火。大家仿佛在期待一个新的偶像时代。

生活,或我们具象的未来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看到过去的影子。那时因为我们以为知道过去是什么。一栋去年盖好的房子好像旧了一点,另一栋好像已经有二百年了。未来的事情不好说,比如去年刚盖好的房子突然要炸掉,或者那栋二百年的房子过了二百年还将在那里。

考察我们身边的东西,什么到了几百年后还存在?具体的东西。

比如香烟,恐怕还有人抽,烧酒也会有人喝。但杂志和电影恐怕都没有了。还会有人住平房或楼房,还会有人跑步,但汽车或自行车不知道还有没有,也不知道人会不会飞来飞去。转基因的理想可能是把苹果种得像西瓜那么大,反过来也可能想象西瓜退化了只有现在的西瓜籽大小。人呢?转基因和克隆的人,所有人造子宫里出生的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

拍身边的东西,拍了那些能说是未来的东西?这恐怕只跟个人的观念和想象有关系,跟未来实际上没太大关系。我们见到的最常见的版本是插入云霄看不到头的大厦、交通工具在空中飞翔、人使用类似遥控器的东西指挥控制身边的一切。这是一个工程师的梦想,一个建构时代的蓝图,而且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只不过造这些梦的人不知道大厦下面还会有平房、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还在用腿走路、我家里有近十个遥控器但大部分工作还是自己动手比较可靠。

全球化背景中噩梦类的未来幻想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向上的,幻想人类被更高级的智能生物取代,比如外星人、智能机器,就是星战、矩阵那些东西;另一类是向下的,幻想人类被更低级的生物取代,比如病菌,也就是生化危机。

非全球化背景中的幻想变化多端,万一设想什么都不会变,既简单,又非常好理解。而且,这种幻想有时候带有点东方性质,我们讲轮回、阴阳交替、万变不离其宗。

具象的《明日天涯》

该片整体在大同附近拍摄。主要景点我罗列如下,因为我没有去过,只能描绘,无法说出具体的地方。但如果能说出具体的地方,也不会有好事的旅行社组织游览。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张艺谋拍过的很多地方成了付费景点,跻身文化遗产,而日本曾经有旅行社组织人们去台湾专门参观侯孝贤拍过的地点。

一个多功能大厅。这个大厅以后有资格成为中国电影的圣地之一。贾樟柯在那里拍摄了他的纪录片《公共场所》的后半段。然后他又在那里拍摄了《任逍遥》的开头。那是个含混的地方,以前的功能已经模糊,或许是个礼堂,或许是个等候的场所,现在是一个舞厅、一个录像室、一个台球室的混合体。它肯定背负着一个被忘记的过去,也可能属于未来,但现在来看,有点怪怪的味道,可它代表了我们娱乐生活的全部,有可能甚至是精神生活。

那个大厅的窗户在高高的上方成一排,下面的人们掀着棉布帘子进出各个不同的小厅,无目的地漫游与有目的地游荡。

一个综合体。很可能是一个以前的大型企业的办公区。有礼堂,在二楼,可以跳集体舞。绕过几个弯,有一个旧游泳池,但已经没有水了。

还有一个空间,很像一个废弃的疗养院或四十年前的干校,在荒凉郊区的几排平房组成一个四方的院子,许多年没有人照料的花坛中长着些野草,前院矗立着雕像,后院一根旗杆的顶端顶着一辆铁皮直升飞机在风中慢慢摇摆。这就是改造的场所。

然后是都市。仿佛是那个超大型企业以前的生活区。一栋栋空荡荡的楼房,每一扇窗户玻璃都是碎的,可以随便走进去,左边的套房是空的,右边的也是空的,一些碎纸片、几样旧家具,还有冰箱,打开,有几年前留下的食物。

这就是具象的明日天涯。有时我会惊奇,余力为这个家伙怎么找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应该根本不存在。但里面所有的场景不是余力为造出来的。余力为是个香港人,到大同去过很多次。他影片的资金根本不允许他在景物上做文章。而且,谁造得了那样的景物?那不是电影的景物,是所有我们放弃掉的东西聚合在一起向我们抗议。而且,既然我们已经放弃掉它们了,它们只有利用影像得到再现这一条途径向自以为早已迈向灿烂明天的我们抗议。

抽象的《明日天涯》

余力为好像在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观点为宗教和信仰惋惜。影片开头是偶像的爆破。影片中不时出现残破的偶像,或偶像破损的过程。还有某艺术家给他做的“警世”类摆拍图片,盘丝洞的妖精光着身子躺在裸体的唐僧身上,图片做成灯箱放在黑暗的走廊里忽明忽暗。

城市不叫城市,叫口岸。远景口岸、新荣口岸等,好像在剧情中是些挺让人向往的地方。影片接近最后时,一个女主角要跟一个干部去某口岸过幸福生活去了,场景突然变到一个现代化、干净整洁的飞机场,她的小孩子走丢了,她发疯似的找,但他只不过是跟着几个和尚在吃橘子。后来听说他是在仁川机场拍摄的。

国际关系这方面,余力为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的电影,法语和英语都很好。《明日天涯》的资金是法国和韩国的,内容与法国完全没有关系,与韩国关系密切。

地域问题上,除了那个韩国女主角,另一个女主角是山西人,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山西人、另一个是陕西人。

有限的爱意在更有限的话语之中和之外。一个改造者注视着一个美丽的被改造者,好像,某个瞬间,大家都相信他会把她的口罩拿掉。但他们一直什么都没有说。后来那个沉默的改造者被押上卡车,临走的时候,那个被改造的姑娘在车下看着他,好像有很多话,但什么都没说出来。

一个可能逾越了规矩的小伙子与他的女友被要求反省,他们按要求站在一个空旷潮湿的空间中,很像是个机床拆走之后的车间,他们各站在一头,按要求一边沉默地互相看着,一边反省他们爱情的罪过,或幸福。

这个小伙子需要逃走的时候,同意将女友借给一个在警世图片下寻找临时女友的士兵,以换取汽油。他与女友最多的话语居然是要求她临时与一个陌生人相好。女友所有让步和挣扎都是徒劳的,因为后来士兵没拿来汽油,只拿来集体舞会的入场券。

为什么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明日天涯》的片段和细节?有助于别人更明白它是什么吗?不过,复述这一切,将它们的顺序在我脑子中颠倒重新组合,是明白它的办法之一。

《明日天涯》很不好懂。本来我们没有科幻、没有寓言,甚至我们的未来都是别人已经决定好了的。所以基本用不着懂《明日天涯》。但起码余力为把它拍出来了,他有幻想有幻灭,有对信仰者的鄙视和对信仰破灭者的怜悯,他努力把我们废弃掉的东西攒起来,给我们一个铁灰、铁青的世界。

《明日天涯》是部优美的造型作品,也是流畅的诗歌。有些发霉的思考,有些生涩的语言,干瘪的人物,破碎的情节。它在证明我们的电影可能另外有一个面目,一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面目。

《明日天涯》是部不可求证的作品。万一你有机会问余力为本人,他可能会说:什么未来?这部影片根本不是有关未来的。

影片的结尾是男主角居然找来一个火车头把桥上的那节车厢拉上跑了起来。火车开到那里去?开到海上去了,我们像坐飞机一样看见青灰的大海。

《明日天涯》观后感(四):张献民评讲《明日天涯》

大同,或我们抽象的未来

我没去过大同。就是山西北部的那个大同。听说有云岗石窟。我见过几个大同人,个别的还是同事,个别时候我一谈起大同就打听云岗石窟的时候,他们瞪我一眼,谴责的意思居多。这是什么眼神?让我想起来后殖民主义的老外突然问我中国人是不是还讨小老婆了的时候我回敬他们的眼神。

大同作为虚词是个乌托邦。这个词,后来我怎么想怎么反感,天下大同,不就是全天下大家都一样的意思吗?那不是是全球化吗?我干吗要跟别人一样?

自孔子以后,我们有过很多天下大同的理想,包括那个从德国哲学中脱胎的以“物质极大丰富、按需分配”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到目前为止,我们亲身经历过、或看到邻居国家、或听说过某个近切而过去的时代、或听说过某个遥远的国家或年代中,有过了物质极大不丰富与按需分配并存,或者物质极大丰富与不按需分配并存。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还在期待天下大同,但另一部分人在去云岗石窟旅游或在大同的小煤窑挖煤、在养小老婆或被养为小老婆。

如果说孔子式的天下大同是大家都一样,遵守同样的礼教、做事不逾越规矩等,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大同的反面,就是大家都不一样,没有人遵守规矩,或者规矩制定的标准是不可能被遵守,礼教不仅荡然无存而且还不许说礼教已经荡然无存。

我们对明天天亮之后遥远的天边才会发生的事情还有什么期待?眺望天空与地平线的尽头能看到的是什么?

我挺反感别人给我规定一个祖宗。我也不想当任何别人的祖宗。每个人的未来是自由的。任何一个觉悟的人都在做决定他自己未来的选择。任何一个人有权力构想他认识到的未来。

这就是《明日天涯》尝试做的。一个没有祖宗、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的未来。

改造与解放

《明日天涯》讲述了一个仿佛非常复杂的未来。

大约两百年之后,一个叫“轨道”的统一意识形态组织统治着从今天韩国的一部分、跨越中国北部直到蒙古以西的地域。那好象是个按需分配的社会组织,大家集中生活,被要求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孩子们送到一个集中的地点去过比大人物质条件好一点的生活,改造者端着三八大盖,领导人穿着羊皮坎肩,其他所有人穿着军装式的老棉袄,被改造者攒着积分,积分够了能怎么样?故事没有发展到那个地步。

个别时候有集体舞会,女青年(包括改造者与被改造者)去一间小房间好象要化妆或换衣服,但只是每个人戴上个雪白的口罩再去跳舞(提醒:这是非典之前拍的,等我看到已经是非典之后,着实让我惊叫一声),因为跳舞时脸与脸距离比较近。

还有劳动,去半干涸半冰冻的河床里挖点东西。实在没看出他们在挖什么。

再就是学习、汇报思想,汇报是检讨所有不该做而做了的、不该说而说了的,学习是什么该做以及该怎么做。

一些半诡异半悬念的小事件,比如某个人失踪了,或某个人不认错大家都认为他应该接受惩罚但还没想起来这么严重的行为应该如何惩罚。电视新闻不知为什么停播了,然后就是“解放”。

一个含混的解放,具体内容好象有两个,一是以前的改造者通通用卡车拉走了,好象要被枪毙的意思,他们其实也没那么坏吧?以前有时候他们跟被改造者相处得还挺好的。另一个内容是检查身体,大家轮流上一个废弃的公共汽车,那个空间临时改造成了一个小诊所,解放者想确保被他们解放的人没有流行病。

后面的内容是被解放者的游荡,他们沿着以前工业的遗迹走到以前城市的遗迹,甚至怀念起被改造时期的低劣配餐。“轨道”以前的形象从地下道中爆到空中象节日的烟火。大家仿佛在期待一个新的偶像时代。

生活,或我们具像的未来

我们每天都在生活中看到过去的影子。那时因为我们以为知道过去是什么。一栋去年盖好的房子好象旧了一点,另一栋好象已经有二百年了。未来的事情不好说,比如去年刚盖好的房子突然要炸掉,或者那栋二百年的房子过了二百年还将在那里。

考察我们身边的东西,什么到了几百年后还存在?具体的东西。

比如香烟,恐怕还有人抽,烧酒也会有人喝。但杂志和电影恐怕都没有了。还会有人住平房或楼房,还会有人跑步,但汽车或自行车不知道还有没有,也不知道人会不会飞来飞去。转基因的理想可能是把苹果种得象西瓜那么大,反过来也可能想象西瓜退化了只有现在的西瓜籽大小。人呢?转基因和克隆的人,所有人造子宫里出生的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

拍身边的东西,拍了那些能说是未来的东西?这恐怕只跟个人的观念和想象有关系,跟未来实际上没太大关系。我们见到的最常见的版本是插入云霄看不到头的大厦、交通工具在空中飞翔、人使用类似遥控器的东西指挥控制身边的一切。这是一个工程师的梦想,一个建构时代的蓝图,而且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只不过造这些梦的人不知道大厦下面还会有平房、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还在用腿走路、我家里有近十个遥控器但大部分工作还是自己动手比较可靠。

全球化背景中噩梦类的未来幻想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向上的,幻想人类被更高级的智能生物取代,比如外星人、智能机器,就是星战、矩阵那些东西;另一类是向下的,幻想人类被更低级的生物取代,比如病菌,也就是生化危机。

非全球化背景中的幻想变化多端,万一设想什么都不会变,既简单,又非常好理解。而且,这种幻想有时候带有点东方性质,我们讲轮回、阴阳交替、万变不离其宗。

具像的《明日天涯》

该片整体在大同附近拍摄。主要景点我罗列如下,因为我没有去过,只能描绘,无法说出具体的地方。但如果能说出具体的地方,也不会有好事的旅行社组织游览。这不是开玩笑,而是张艺谋拍过的很多地方成了付费景点,跻身文化遗产,而日本曾经有旅行社组织人们去台湾专门参观侯孝贤拍过的地点。

一个多功能大厅。这个大厅以后有资格成为中国电影的圣地之一。贾樟柯在那里拍摄了他的纪录片《公共场所》的后半段。然后他又在那里拍摄了《任逍遥》的开头。那是个含混的地方,以前的功能已经模糊,或许是个礼堂,或许是个等候的场所,现在是一个舞厅、一个录像室、一个台球室的混合体。它肯定背负着一个被忘记的过去,也可能属于未来,但现在来看,有点怪怪的味道,可它代表了我们娱乐生活的全部,有可能甚至是精神生活。

那个大厅的窗户在高高的上方成一排,下面的人们掀着棉布帘子进出各个不同的小厅,无目的地漫游与有目的地游荡。

一个综合体。很可能是一个以前的大型企业的办公区。有礼堂,在二楼,可以跳集体舞。绕过几个弯,有一个旧游泳池,但已经没有水了。

还有一个空间,很象一个废弃的疗养院或四十年前的干校,在荒凉郊区的几排平房组成一个四方的院子,许多年没有人照料的花坛中长着些野草,前院矗立着史前时代的水泥雷锋雕像,后院一根旗杆的顶端顶着一辆铁皮直升飞机在风中慢慢摇摆。这就是改造的场所。

如果这些已经让人感到寒冷,“解放”之后的场景更象冰窟。一直展开到天边的工业废墟,化工或钢铁企业遗迹的外景,北方的平原广袤而无内容,河床只剩涓涓细流,没有汽车路过的大桥下倒着某年发大水冲过来的三蹦子(三个轮子的简易机动车,有的地区叫麻木车、或马自达、或残的)。一节火车车厢停在桥上,好象一百年前就在那里了。

然后是都市。仿佛是那个超大型企业以前的生活区。一栋栋空荡荡的楼房,每一扇窗户玻璃都是碎的,可以随便走进去,左边的套房是空的,右边的也是空的,一些碎纸片、几样旧家具,还有冰箱,打开,有几年前留下的食物。

这就是具像的明日天涯。有时我会惊奇,余力为这个家伙怎么找到这样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应该根本不存在。但里面所有的场景不是余力为造出来的。余力为是个香港人,到大同去过很多次。他影片的资金根本不允许他在景物上做文章。而且,谁造得了那样的景物?那不是电影的景物,是所有我们放弃掉的东西聚合在一起向我们抗议。而且,既然我们已经放弃掉它们了,它们只有利用影像得到再现这一条途径向自以为早以迈向灿烂明天的我们抗议。

抽象的《明日天涯》

余力为好象在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观点为宗教和信仰惋惜。影片开头是偶像的爆破。影片中不时出现残破的偶像,或偶像破损的过程。还有某艺术家给他做的“警世”类摆拍图片,盘丝洞的妖精光着身子躺在裸体的唐僧身上,图片做成灯箱放在黑暗的走廊里忽明忽暗。

城市不叫城市,叫口岸。远景口岸、新荣口岸等,好象在剧情中是些挺让人向往的地方。影片接近最后时,一个女主角要跟一个解放干部去某口岸过幸福生活去了,场景突然变到一个现代化、干净整洁的飞机场,她的小孩子走丢了,她发疯似地找,但他只不过是跟着几个和尚在吃橘子。后来听说他是在仁川机场拍摄的。

国际关系这方面,余力为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的电影,法语和英语都很好,这一点可能不少人知道。《明日天涯》的资金是法国和韩国的,内容与法国完全没有关系,与韩国关系密切。

一个女主角是韩国人,另一些有蒙古族或其它民族的迹象。“轨道”组织的头领画像,正如我们中不少人曾经见到的,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中年胖子,留着朝鲜式的胡子、穿着朝鲜式的袍子,连笑容也是朝鲜式的。

解放军也是韩国人,解放战士和干部们一水的韩国话,但很友好地努力讲一些汉语,与被改造的人们沟通。被改造者有一些也说韩国话。解放后大喇叭广播飘荡在空中的音乐是北朝鲜的抒情革命歌曲。

地域问题上,除了那个韩国女主角,另一个女主角是山西人,两个男主角一个是山西人、另一个是陕西人,都是汉族。

有限的爱意在更有限的话语之中和之外。一个改造者注视着一个美丽的被改造者,好象,某个瞬间,大家都相信他会把她的口罩拿掉。但他们一直什么都没有说。后来就解放了,那个沉默的改造者被押上卡车,临走的时候,那个被改造的姑娘在车下看着他,好象有很多话,但什么都没说出来。

一个可能逾越了规矩的小伙子与他的女友被要求反省,他们按要求站在一个空旷潮湿的空间中,很象是个机床拆走之后的车间,他们各站在一头,按要求一边沉默地互相看着,一边反省他们爱情的罪过,或幸福。

这个小伙子需要逃走的时候,同意将女友借给一个在警世图片下寻找临时女友的解放士兵,以换取汽油。他与女友最多的话语居然是要求她临时与一个陌生人相好。女友所有让步和挣扎都是徒劳的,因为后来士兵没拿来汽油,只拿来集体舞会的入场券。

为什么我讲了这么多有关《明日天涯》的废话?劝大家直接去看不就可以了吗?

为什么我支离破碎地复述着《明日天涯》的片段和细节?有助于别人更明白它是什么吗?我好象个老式电台节目里讲电影故事的。不过,复述这一切,将它们的顺序在我脑子中颠倒重新组合,是明白它的办法之一。

《明日天涯》很不好懂。本来我们没有科幻、没有寓言、甚至我们的未来都是别人已经决定好了的。所以基本用不着懂《明日天涯》。但起码余力为把它拍出来了,他有幻想有幻灭,有对信仰者的鄙视和对信仰破灭者的怜悯,他努力把我们废弃掉的东西攒起来,给我们一个铁灰、铁青的世界。

《明日天涯》是部优美的造型作品,也是流畅的诗歌。有些发霉的思考,有些生涩的语言,干瘪的人物,破碎的情节。它在证明我们的电影可能另外有一个面目,一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面目。

《明日天涯》是部不可求证的作品。万一你有机会问余力为本人,他可能会说:什么未来?你不要听那个叫张献民的人胡说,这部影片根本不是有关未来的。

《明日天涯》是那种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电影。

影片的结尾是男主角居然找来一个火车头把桥上的那节车厢拉上跑了起来。火车开到那里去?开到海上去了,我们象坐飞机一样看见青灰的大海。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