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西服》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8-05 20:54:25  热度: 263℃ 

点击全文阅读

《西服》是一部由Bakhtyar Khudojnazarov执导,Aleksandr Yatsenko / Artur Povolotsky / Ivan Kokor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服》精选点评:

●这是3个俄罗斯小伙子在海边小镇的一连串冒险小故事。他们觉得在某些场合他们需要一套昂贵的优质西装,他们成功地买了一套,但奇怪的是当其中一个穿上时,就会由少年变成大人。他们3个都有典型的家庭问题,父母离婚,母亲有问题,而父亲不关心儿子。

●看似无忧无虑爱捣蛋的三个小镇青年,各个都有自己的烦恼。都是穷小子,但是一件高档的西服给他们带来的存在感却是巨大的。最后三剑客还死了一个,有些悲伤……比起《谁来为我摘月亮》更爱这部,真诚有趣。结尾导演题词:To all my friends.好喜欢电影的配乐,浪漫而诗意。

●少年的无知与梦想伴着阶级的隔阂沉入海底,平静驶去的船舶带走那茫然的哀愁。

●很诗意

●在那么美的景致下残酷的结束了。

●三个年轻人的成长片段,带有寓言性质的西服

●给我的感觉像是俄国版的《动物凶猛》。一样肆意的荷尔蒙催发下的躁动青春,一样成长所必经的残酷的代价。Худойназаров在电影中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魔幻主义元素--如突然切入的迷雾中黑衣女子们起舞的镜头。btw,克里木的风光真美啊。

●开头感觉挺好,很像大陆。结果出现3条线,很不满意。

《西服》观后感(一):成熟的象征

三个十五六岁的俄罗斯乡村少年,每天无忧无虑,无所事事。一天他们在城里闲逛时,在一个橱窗里看见了一套漂亮的西服,他们被这身西服征服了,立志要得到它。

他们作了许多努力,包括去抢。最后还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帮助黑社会偷火车上的货物,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到了城里的服装店,发现一个有钱人正要交款购买他们的宝贝……不过最终他们赢了。

三个人决定轮流穿这身西服。

第一个人,单亲的母亲为了窘迫的生活几乎崩溃,他传上西服去找他的生身父亲。在父亲那里睡了一夜,醒来时父亲已经走了,他站在码头看着轮船离港而去,父亲在船上也注视着他,泪流满面。

第二个人,认为作饭店侍女的继母是个放荡的女人,穿上西服去饭店羞辱她……他知道自己错了,但受伤害的继母已经坐上火车离开了。

第三个人,鼓足勇气穿上西服去见他心仪已久的女人,一切发展的都很顺利,在他高兴反家的路上,被情敌一刀捅死。

两个人决定离开这个小镇,他们把西服送给了小镇上的一个白痴……

我们以往看到的青春电影大多以性爱作为成熟的标志,其实青春不仅仅只有性爱,它有更广泛的意义。本片的主人公就把穿上一套西服当作成为一个成熟男人的象征,成熟必然会有快乐和泪水,当然最重要的是看待问题的方式。

《西服》观后感(二):每个人的成长寓言-西服

akhtyar Khudojnazarov - The Suit

导演用三个男孩和一套西服的故事,概括了每个人的成长。

每个人的成长,从无知少年迈向成人世界,都需要一个仪式,需要一次成人礼,需要一次超越,需要一次自我实现。

要想超越自己,总是需要一些道具。导演选择了西服,它能让孩子把自己当成大人,让少年的心里发生微妙改变。因为人生有百态,所以设计了三个男孩的三段故事。

Asya的母亲被父亲抛弃,他成人后的第一个心愿,就是为母亲讨回一个公道。他找到父亲,行刺未遂。这里的情节设置十分微妙,父亲面对儿子爱恨交加,过往的一切又羞于启齿,于是他们象两个男人一样喝酒,那近似癫狂的行为背后,潜藏着太多感伤,他学会了原谅。

otya的继母风骚浪荡,他要为自己和父亲争回脸面,却只换来屈辱。晚上,在回家的船上,发现继母受伤,竟然是父亲干的。他只有隐瞒证物,代父受过。最后继母设法救他出狱,坐火车离开。他找到这个讨厌他他也讨厌的女人,道歉,并且请求原谅。

laton穿上西服追求爱情,他可以鼓足勇气说:“我不是犹太人,但我还是行了割礼。”尽管那里犹太人的命运并不乐观,尽管那个女孩的妈妈被关进了疯人院,尽管他最终被杀,但是,他学会了承担。

衡量成长的标准,不是年龄,而是对生命、对梦想、对现实的承担。导演用这部电影,把推动成长的“魔法西服”,交给了每一个人。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西服》观后感(三):穿西服的傻子

荒凉破败的俄罗斯乡村,春天尚未到来,除却星星点点的松树,一切景物都笼罩在毫无生机的黄土中,显出一派“毫无诗意的贫穷”。蜿蜒的黄土道、裸露的岩石、飞扬的尘土揭开了故事的序幕:一个衣衫褴褛,牵着一头羊的傻子被一群孩子欺负。远处驶来的三轮摩托车上下来三名少年,救下傻子并放他走,孩子们和三名少年展开一场恶战,少年们骑着摩托车绝尘而去。

这三名少年便是本故事的主人公。他们叫什么名字无关紧要,似乎名字被刻意淡化,暂且按“地位”分别称他们为老大、老二和哑巴。老大的母亲是个会弹竖琴的小贩,在集市上卖番茄饼。他的父亲是位颇有设计天赋的裁缝,抛弃了母子俩住在对岸;老二的父亲是名摄影师,善妒的他时刻监视和他同居的年轻貌美的女招待,生怕她有外遇,俩人经常因此发生争吵。哑巴的母亲走街串巷卖饮料,镜头没有交待他的父亲,他和母亲的生活简单快乐。

对岸有一切令他们向往的东西,老大的父亲,老二的继母工作的高级酒店,哑巴心爱的姑娘。还有高级羊毛料的西服。老二首先发现了橱窗里的西服,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他和老大用布蒙上哑巴的眼睛,三个伙伴搭渡轮来到橱窗前。揭开布的一瞬,哑巴的表情和老二手里把玩儿的青苹果说明了一切:他们必须拥有这件西服。暴力打破橱窗直取西服的方法失败后,他们用尽少年可以想到的各种方法赚钱。洗车、偷铁罐、抢劫商店、替一个有势力的成年人偷火车上的铁……终于三人带着足够的钱高高兴兴堂堂正正的朝西服店前进,明快的音乐,慌而不乱的镜头跟随着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来到店内。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仅剩的一件西服被另一个有钱的成年人买下了。失落的老二拉着哑巴愤怒地砸坏成年人的车子,老大丢下钱抢过西服撒腿便跑,成年人只抓住了哑巴痛打一顿泄气。就这样梦寐以求的西服到了三个人手中,满脸是血的哑巴看着老大老二手中的西服裂开嘴笑了。

他们到天台上轮流换上西服,庆祝属于他们的胜利。这是全篇最快乐的时刻,镜中穿着西服的人儿看起来成熟稳重,下一秒的手舞足蹈和滑稽表演确告诉我们,他们不过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孩子。

所谓的成年人,是否只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孩子?而孩子中,是否存在成人的世界,只是披着孩子的外衣?

接下来三个少年轮流穿西服着手解决各自的问题。老大的母亲脆弱而敏感,竖琴表演的失败,摊位因交不起租被砸烂,面对种种不幸她只有逃避和哭泣。少年一直温柔地安慰母亲,鼓励她保护她,甚至为她穿着西服去找对岸的父亲。这位父亲从抛弃母子俩开始就一直在逃避,他请儿子喝苦艾酒,喝醉的他在广场上和椅子跳起了探戈。灵活的舞步伴着海浪激情澎湃,浪漫主义的手法在此达到高潮。但身后追随的儿子提醒着我们,一切浪漫和空想都只是暂时的,尘世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俄罗斯盛产酒鬼和短命的男人与盛产伟大的艺术家一样历史悠久。第二天酒醒的父亲再一次也许是最后一次逃离了儿子,留下了一些钱,带走了自己的行李。儿子跑着喊着追他回来,他懊恼的甚至把一箱行李抛下轮船,大喊:我和你母亲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你怎么不明白!没有什么比逃避更重要,他可能从来就没有醉过。

老二要解决的是继母外遇问题。少年的拯救行动带来的只有不断的矛盾冲突,伴着继母一句:和谁在一起是你父亲决定的,你以为你穿上西服就是男人了吗?宣告了他的失败。因误会,他替软弱无能的父亲进了监狱。最后继母用了少年最痛恨的招数—牺牲色相救他出狱,乘火车逃离了这对父子。离别的车站少年对她说谢谢,她回应的则是一贯的甜美的微笑和一个吻,轻轻地落在他的头顶。

老大和老二期望通过穿西服来解决的都是家庭的问题,那些成人和成人之间的问题。他们渴望拥有完整幸福的家庭,但是这些成年的父亲、母亲们都因各自的原因,彼此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一再失望。完美主义、自由至上、爱情至上这些成年人不惜牺牲一切来捍卫的东西在孩子眼中都敌不过一个温暖的家庭。

成人们一心一意地逃避,少年们只能通过穿西服面对问题。除了死亡还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逃避的?

三人中只有哑巴穿西服解决的是自己的问题:赢得犹太姑娘的芳心。为了心爱的姑娘他付出了很多,甚至忍痛割包皮,为的只是更接近犹太传统。历经千辛万苦,姑娘总算认可了他,陷入甜蜜爱情中的哑巴一个人笑嘻嘻的漫步在海港岸边,如释重负地打算脱下西服,命运确暗中作梗给了他致命的一击。汹涌澎湃的大海和尖叫的海鸟吞噬了西服唯一的成功。也许根本算不上西服的成功,真正的爱情除了两颗互相关心爱护的心灵再也容不下一件西服。

影片的末尾不变的是傻子依旧牵着羊,变的是他身上穿着那件羊毛料的高级西服。在老大送离父亲,哑巴最后漫步的海港岸边,他跑着挥手告别轮船上的老大和老二。老二将手中把玩儿的青苹果丢进大海,渡轮离开了俄罗斯小镇,涟漪一波一波荡漾开来又被浪花冲散在岸边。真正的男人的故事无人知晓,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有穿西服的傻子。

你以为穿西服就可以解决那些问题了吗?只有傻子才这样做,而傻子眼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西服》观后感(四):【一段旅途,从男孩到男人 ——我看《西服》】

【01/小序】

听人谈到自己的“私房书”,我觉得若是也有“私家电影”的话,那么我首选这部《西服》。此间的选择标准,一定是少有提及,乏人问津,也一定是味道特别的,具有独立品质和内心气息的电影。

归结到这部《西服》,更有一些耿耿难言的舒畅,和徐徐暗涌的压抑。

三四年前在异地的音像店选中这张影碟。我经常到这个城市来,也常来这家店,和老板不曾聊过,彼此只有点头之交。

结账时老板看看我手里的一沓影碟,然后看看我,他挑出了这张《西服》,很是郑重地对我说:因为你选了这张影碟,从此,我另眼看你。

我回答,没那么严重吧?

他说:一共进了两张。我看过,收藏了一张,可这张就再也卖不出去了。但它真的好。

笑着离开了,带着这张“真的好”的影碟。

我相信,知道、或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应是极少数。这篇文字无意推荐,只是个人爱好。

几年里看了三四遍,但是仍想收到这本书里,今晚,再次上映。

【02/疯子】

靠山沿海的小镇,一群小混子正在捉弄疯子亚迪克,他们逼迫亚迪克和山羊跳舞。一辆摩托车载着三个小伙子正好经过,他们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他们让亚迪克带着自己的山羊赶紧跑,经过一场混战,三人仓皇逃走。

看了几遍电影才忽然发觉——疯子亚迪克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主角”,他在影片开场就寓意了这个小镇的某种“颠扑不破”的精神气质。

事实上,这部影片中除了三个小伙子,其余的角色都有些异样。

三个伙伴,驾驶摩托车、似是领袖的是萨勒姆,坐在后面的是格埃夫,挎斗里的则是老实巴交、尚不会打架的“哑巴”。

这只是伙伴之间的一个绰号,他会说话,不过话很少。

【03/各自】

萨勒姆去山坡上的市场看妈妈,她在一个破烂的摊位上卖自家的小吃。看得出他们很亲近,妈妈问萨勒姆,最后一次看书是什么时候,最近一次好好吃饭是什么时候?儿子敷衍。妈妈告诉他自己最近赢得了一个机会,她要参加一个独奏会。萨勒姆祝贺妈妈,妈妈在后面喊着,不要对妈妈有意见。

哑巴的妈妈是卖糖浆的,他帮妈妈推车,很骄傲地告诉妈妈,我打架了。妈妈丝毫不觉得惊讶,好像儿子刚经过了一场简单的成人式。

相比之下,格埃夫的父亲还算有个体面的职业,他开了一家照相馆。继母阿茜娅在酒馆做女招待,频频外遇。父亲愤怒但也管不住她。格埃夫也想劝说她和父亲好好过日子,要不就离开父亲,阿茜娅根本不吃这一套。格埃夫回家了,父子见面并不愉快。父亲说他们是喝可乐的一代,只会冒泡,不干实事。儿子反击,那你们是喝什么的一代?父亲毫不示弱,我们是喝酸奶的一代。儿子扔下一句“那你继续喝吧”,然后又去找伙伴们玩了。

三个伙伴的家庭好像都不太健全,都有着各自的问题。然而在这个年纪,追逐自己的快乐就是一切,他们拥有最铁的伙伴,这就足够了。

【04/愿望】

领袖萨勒姆看中了一套西装,高档,昂贵。他带着两个伙伴搭船到城市去看那套西服,三个伙伴睁大了眼睛。不愧是朋友,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

他们肯定是买不起这套西服的,所以要采取另外一些非正常行动。等到夜晚,西装店关门了,萨勒姆找来哑铃,砸坏了橱窗。没想到铁闸顿时降下,警报响起。三人慌乱逃跑。

三个伙伴为了买下那套西服,为路人擦车换取菲薄的小费。然而要以这种方式,恐怕需要三年的时间才能满足愿望。

深夜,他们经过游戏厅。萨勒姆因为一念之差准备抢钱,他推倒了正想关门的女人,倒地后才看清这女人是个孕妇,因为意外或惊吓就要早产了。他们慌忙拦下一辆汽车,送她去医院。

他们找到一个朋友借钱,朋友指使他们去车站偷东西,许给他们酬劳。他们答应了。

等他们赶到西装店,一个花花公子正在试穿这套让他们日思夜想的西服,相当满意,并且准备买下。当然他们又采取了一些紧急措施,当然也不是光明正大的那种。

最后,终于如愿以偿。

小巷拐角,哑巴被那人揍了一顿,倒在地上。格埃夫跑来扶起哑巴。这时候,萨勒姆嘴里叼着西服的衣架,双臂伸开,牵着西服的衣袖翩然而至。想起我们小时候为了表示郑重时常哼起的一段旋律:den—den,den,den……

萨勒姆就是在这种愉悦的光线中闪亮登场。

古堡,楼顶,他们异常兴奋地逐一试穿这套得来不易的西装。

杜拉斯小说《情人》中的一段文字:一个风采飘逸的人坐在车子里凝望着我。他不是白种人。他身着西服,是西贡银行家们常穿的那种浅色柞丝绸的。他盯着我,我已习惯于被人注目了。

看来,西服确是一种标记、或一种象征,用来展现男人们成熟的风采。

这套西服也非常高档,纯毛料,纯手工制作,的确让人一见倾心。三个伙伴中,既有很帅的萨勒姆,也有机灵的格埃夫,还有诚实可爱的哑巴。三个人轮流穿上这套共有的西服。

这套西服绝对不负众望,好像具有某种魔力一般,穿上它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真正的男人。

不期然中,他们闯入成人的世界,如鱼得水,自如游弋。

【05/父母】

萨勒姆骑摩托带妈妈去参加演出。在露天剧场,竖琴旁的妈妈优雅漂亮,可她只弹了一小段旋律,好像回忆起或触及到什么,礼貌地说了声抱歉,退场。

再往后就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妈妈精神出现异常。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萨勒姆和妈妈的关系好像也完全颠倒过来,妈妈成了需要悉心照料的孩子,儿子如家长。

因为付不起租金,妈妈的摊位被人砸烂了。萨勒姆许诺给妈妈一家小超市,可他实在无法完成自己的许诺,只好到城里去找可能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父亲。

他是位服装设计师,在城里有一些名气和地位。他说他和萨勒姆的妈妈并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他根本不想对萨勒姆负有什么责任。父子两人只相处了一天,父亲醉了,萨勒姆轻轻躺到他身边。

依我看,萨勒姆的父亲和母亲确实不是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他们几乎不可能产生任何交集。然而世事就是这样,总是在颠来倒去中,让彼此的命运惶然交错,然后远离——远的就像两个世界一样。

或许他们只有一点相似,就是不知何时而起的、癫狂的状态。或许妈妈就是在想起这个男人的时候,才抛下观众,洒泪奔跑……

清晨,父亲留下一张纸条,跑了。萨勒姆追到港口,那个男人已经上船离港。

萨勒姆冲着船大喊,你算什么男人?

【06/送行】

一夜,格埃夫坐船回小镇,在船上看见继母阿茜娅半靠在船舷上,他没能忍住自己的情欲,上前轻轻亲吻阿茜娅,却摸到一手鲜血。阿茜娅的手里攥着一个十字架项链,他认出那是父亲的东西。警察抓住了格埃夫。

警察审讯格埃夫时,好像处于一个及其亢奋的状态,他喋喋不休,自以为是,突然还翻了几个异常干净利落的后空翻,让我惊得目瞪口呆。

格埃夫为了父亲,招供了。

父亲来监狱看格埃夫,居然让儿子替他顶罪,理由是“我不能进监狱,我的心脏受不了”。格埃夫说:爸爸,我保证,我向你保证不会的。他把那条可以作为罪证的项链还给父亲。

医院里,阿茜娅诱惑警官,篡改了格埃夫的供词,为他赢得了自由。

站台上,阿茜娅准备离开这个小镇,格埃夫赶来送行。

【07/落海】

哑巴看上了卖鱼的女子迪娜,尽管她有众多追求者。哑巴迎难而上。他为了接近迪娜来到鱼店应征搬运工。两个伙伴鼓励他勇敢表明爱意,他还请两个伙伴提前为自己实施了“割礼”,真可谓有备而战。

哑巴穿上西装,拿着花束,准备全面开展攻势。***后,迪娜发现哑巴的裤兜里有一封自己曾以为丢失的信。她很生气,哑巴解释说只是想更了解她,并趁机表白忠心,那封信他都会背了。

哑巴请求原谅。信是迪娜的妈妈寄来的,写得非常好,语句优雅、从容,完全是法国小说中的手笔。哑巴跟在迪娜身后,一字一句地背诵:

迪娜,我的女儿,你好:原谅我长时间沉默。在罗马,现在是炎热的酷暑,我晚上都泡在威尼斯饭店的咖啡馆里,抽烟,我保证很快就戒掉。然后,想你。我点了两杯咖啡,一杯给我,一杯给你,我的女儿。然后,我用另一支钢笔给你写信,下个月,我会去看你。

迪娜大哭,哑巴不明所以。迪娜提示他看邮戳——信从精神病院寄出的。

一位追求迪娜的男人看他们卿卿我我地走上正轨,因爱不成,心生怨恨。他把哑巴约到岸边,出其不意地用刀刺向哑巴。哑巴落入海中。

【08/后事】

最后一节,只剩下两个伙伴了。萨勒姆和格埃夫在古堡的楼顶收拾行李,透过猎猎飘扬的纱幔,廊上挂着那套笔挺的西服。

两个落寞的身影,衬着鲜艳似火的红纱,看上去触目惊心。

两人转向镜头,一字一句地面对观众交代后事:

——萨勒姆:哑巴死了。

——格埃夫:我们还不知道他究竟有没有成为一个男人。

——萨勒姆:我们没有找到迪娜。

——萨勒姆耸耸肩,一个无奈的动作。

——疯子亚迪克跑来问他们,你们要去哪里?

——他们边走边说,我们要去那里。

最后一个镜头,疯子亚迪克沿着岸边追赶,向两个伙伴挥手告别,身穿那套漂亮的西装。

莫名的,想起一段老歌:一段旅途就此结束,一颗心眼看要荒芜……

他们,就要去外面的世界了——随之而来的漂流、动荡,和旋即而起的追求、得意和挫败,渴慕和抗争,才仅仅是开始。

【09/悼念】

俄罗斯导演柏提古杜纳佐洛夫(Bakhtiar Khudojnazarov)在片尾有言——献给我所有的朋友。

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奇缺,尽管曾经荣获2003年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评审团特别奖,至今我也不知道“扮演”三个伙伴的演员姓氏名谁。

他们似乎不是在扮演角色,他们活脱脱地就是剧中的人物,也正在经历剧中人内心的种种变迁。没有找到现成的海报和剧照,于是从屏幕上翻拍了一些,群青色的画面,比电影中所呈现的光影要冷许多。

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觉不太像从前熟悉的俄罗斯电影,那个苦难的民族似乎只能在漫天的风雪中,只能和着幽凉的手风琴慢慢独行。

有评论者说:导演常常用轻柔的音乐和雾气缭绕的场面去化解成长中的阵痛,让一切看起来像一场梦,如同我们的青春——在我们尚未准备开始时已经悄然结束,还没来得及把握就要急着悼念。

我觉得却不是化解,而是将目光转向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从此经过的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打量远去的时光。如同“象形字”所说:俄罗斯导演处理任何题材的影片都不会放弃诗意地追求。哪怕是苦难,哪怕是失落和最终的破碎。因为这份诗意,陷于苦难中的人也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也曾有马小军在楼顶偷偷抽烟的时刻;看过岩井俊二的《燕尾蝶》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麦田里身穿白衬衣的少年,似乎是一个不老的意象;看过范桑科的《大象》和《迷幻公园》,在悠悠发声的音乐里,感受青春的空虚、叛逆和残暴;也看过台湾较为现实些的《牯岭街的杀人事件》和较为抒情的《蓝色大门》或《盛夏光年》,那些闪亮的、或灰暗的日子,我们都曾经走过——

看电影的时候我会想,那段时间我是怎么过来的?我的青春并不残酷,在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之中,那段日子顺当流畅,好像没有什么磕磕绊绊。

相对于影片气质,这部电影更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同属才华之作,只是《西服》更为内敛,也更低调……这些和成长息息相关的电影,大多具有曼妙的光影,一些符合青春上映美好情境,而这部《西服》却展现了另一种朴素,但骨子里却有遒劲脉络的青涩年华。

仅有的、抒情的三个片段,都和船有关:三个伙伴坐在岸边,那时的夕阳染红了天,一艘客轮静静驶过;

哑巴向迪娜求爱那夜,他们在海边说话,身后的轮船蓦的绽放出漫天烟花,雪亮的轮船倒影在水中,猝不及防时,华美异常,这是伙伴们在为朋友欢庆吧;

透过海边的岩洞,看见哑巴被刺落入海中,浪花尚未平息,一艘汽艇漠然驶过,好像什么都不曾发生。

镜头慢慢摇上去,那时,半空的海鸥,翩翩飞旋——在一派平淡之中,感觉如若被袭。

【10/飘摇】

成长,或蜕变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合该冷暖自知——《西服》以清淡的笔触完成了残酷青春的另一种写法。

三个少年,在困难、贫瘠、有一点怪异离奇、甚至有些扭曲的周边环境里,依然渴望成长。西服只是作为象征的物件,或一种寄托,是少年对长大,对成熟独自酝酿的、懵懂的渴念。

成长,意味着穿上西服,坦然地走向一直悄悄注目的人,然后,说出他们心底深深埋藏的愿望。

许多年以后,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回望,那套笔挺的西服似乎也在我家楼顶慢慢飘摇。

萨勒姆在破烂的摊位前为妈妈系上扣子,世间的温情就在这一点点细节中了。他抱着妈妈跳舞的一段感人至深,然而下一个镜头,萨勒姆靠在船舷上,哭了。

成长如蜕,从男孩到男人,究竟要走多远的路呢?

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

【2008-12-05】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西服】

Le Costume

导演:柏提古•杜纳佐洛夫 Bakhtyar Khudojnazarov

主演:

Ingeborge Dapkunaite

ikolai Fomenko

Andrei Panin

Artur Smolyaninov

出品地:意大利/俄罗斯/法国

时间:2003年

片长:92分钟

2003年第18届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2003年第18届东京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