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五十,晚年想要幸福,请牢记这“三不”
版权:儒风大家 作者:儒风君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违抗。
人到五十,身体慢慢衰弱,很多事情都有些力不从心了。
晚年的幸福一半取决于自己,一半取决于孩子。
如果自己教育的孩子省心又知恩,那么晚年多半会幸福。
所以聪明的老人都懂得对儿女要做到这“三不”。
1
不要偏心,对子女一碗水端平
作家洛织说过这样一句话:大人一偏心,孩子很难保持心态平衡。
谁不想做最招人喜欢的那一个,没人天生喜欢看白眼。
好的父母都明白,手心手背都是肉,必须一碗水端平。
小时候在老家,邻居经常议论老张家的孩子不孝顺。
老大在城里医院工作,功成名就。
老二无业游民,整天游手好闲,就知道张口找老人要钱。
老大不愿回来管二老,理由是小时候父母不待见他。
老二没能力管,因为早就被惯坏了。
被偏爱的孩子,一般没什么出息,因为他们大多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对待父母的付出视而不见,不懂感恩,一心只为自己。
被冷落的孩子,长期被不公正的对待,往往对父母心生怨恨,对父母更是爱答不理。
好的父母,应该是裁判。
对待孩子保持公平,让孩子彼此之间没有争斗没有隔阂,家庭关系才能和睦。
既然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应该一碗水端平,不然结果只能是两头不讨好,到了晚年更是闹心。
2
不允许儿女啃老
不要让孩子啃老,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现在很多年轻人游手好闲,不愿出去工作,父母看着干着急,却又没什么办法。
将来自己年纪大了,孩子不仅不是保障,甚至是累赘。
几年前,上海爆出一个新闻。
一个名校毕业的学霸,不愿意找工作,整天窝在家里打游戏,昼夜颠倒。
母亲患有尿毒症,儿子不仅不照顾母亲,还拿母亲每个月3500的退休金去充值游戏。
她劝儿子出去工作,儿子始终无动于衷。
母亲懊悔不已:“是我教育不对,事事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父母越溺爱,子女越无能。
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自己挺直腰板,面对世界的风霜雪雨。
曾国藩曾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曾国藩对孩子奉行穷养。
衣食住行,一律从简,物质生活,和寒门看齐。
平时的洒扫、除草、收粪更是要亲力亲为,不得假手他人。
临终更是谢绝一切赙金,没有给孩子留下家产。
萧何受封的时候,主动把自己的封地改为次等。
他说:贫瘠的土地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子孙勤劳起来。
几百年后,萧家兴盛依旧,而其他勋贵却早已没落。
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啃老,其实是在亲手把孩子推入深渊。
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亲力亲为,自己去感受世界的不容易。
让孩子从小学会勤劳自立,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在社会立足。
不要让孩子在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一定要断掉孩子所有想啃老的幻想,让孩子自己去生活。
给孩子最深的馈赠,不是多少财富,而是让他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
3
不要把养老的指望放在儿女身上
古人说:养儿防老。
但是孩子将来会自己成家立业,会有自己的小家。
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要照顾,很难兼顾。
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
两个独生子女的结合,意味着四个老人要供养。
现在房贷、车贷、孩子上学都是不小的开销。
让小两口去负担四个人的养老,实在是力不从心。
所以现代人说:“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
一方面是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疲于奔命。
另一方面也避免天天伸手给孩子要钱,活得更自由,更有尊严。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一对北京夫妻,有三个儿子,为了让孩子幸福,掏空家底卖了房给孩子买房、安排工作。
年纪大了,去找儿子一起住。
公平起见,三个儿子一人四个月,老两口每年要搬三次家,不胜其烦。
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家里,总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因为和年轻人观念不同,生活差异有别,大家一起过日子总有些别扭。
孩子的家,不是家。
不管孩子有多好,他们也找不着自己家的感觉了,日子过得不舒服。
帮助孩子一定适度。
不要为了孩子的家,卖掉自己的家。
养老这件事,还是要靠自己。
守住自己的老伴,他(她)才是你共度一生的人。
当你老了,老伴才是身边知冷知热的人。
守住自己的老窝,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却未必是父母的家。
一定要有自己住的地方,有个安身立命之所,不要寄人篱下。
守住老本,自己的钱花起来最踏实。
不要全部一股脑给孩子,自己有养老的钱,才是晚年生活的保障。
守住老友,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两个知己的好友。
没事的时候,出来喝喝茶聊聊天,这样晚年的生活才不会寂寞孤单。
守住健康,人到晚年,再多的荣华也比不上健康。
规律作息,清淡饮食,注意锻炼,有个健康的身体比什么都重要。
人到老年,不要把养老指望放在儿女身上,子女不拖后腿,就已经是幸运了。
善待老伴和老友,守住老窝和老本,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大的赢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衷心祝愿每一位老人都健康长寿,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