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0-11-23 07:31:10  热度: 237℃ 

点击全文阅读

《爱弥儿》是一本由[法]让·雅克·卢梭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 32开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9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弥儿》精选点评:

●主张崇尚自然主义的教育,无疑给人无限鼓舞,开始看没多久被卢梭的启蒙思想给吸引了。

●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觉得这本书没什么价值 不适用这个时代

●观点部分有时代局限,但是整体上看,卢梭的理论,要将孩子教育成一个自然的、健康的人,至今都没有达成过。

●每种教育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独特的经历。都是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人之重要因素。

●目前为止摘抄最多的一本书,娓娓道来,发人省醒。

●虽然是卢梭假想的教育对象,但其表达的有些理论还是很值得参考,例如关于传授学习的能力,而非知识本身。当然我不会把这套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天性的挖掘和后期随性但科学的引导是我所追崇的。

●孩子,真的,只要有个快乐的童年就足够了...

●教育他,并不是为了让他渴望,也不是为了让他等待,而是为了让他享受当下的生活。

●不免主观。

●2013年第一天读完爱弥儿,心情极好。可想写感想的时候倏地发现你已经不在了。轻叹一声,愿千万里之外 你一切都好。

《爱弥儿》读后感(一):教育,不仅针对孩子,还要教育自己!

200多年前,卢梭就提出了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启发孩子的智力。注重自然与人的协调。给我的体会是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本质,拒绝教育的利益化。他将如何让孩子获取幸福的能量作为教育的目标,我想他一定能教出幸福的孩子,就像爱弥儿和苏菲那样!坚定,勇敢,乐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想所及不仅仅是如何学习他的教育方法,还有我自己接受了怎样的教育,在此,我依然有必要纠正自己过往接受的不当教育,依然有必要改正自己!

《爱弥儿》读后感(二):卢梭的理想和他的理想国

卢梭的理想国。整本书就像是一本卢梭的漫谈,他坐在你的对面,用着你能听懂的语言与你探讨他的知识,可以看到卢梭坚定的性格和他不容让步的态度,从爱弥儿到社会契约论。当然,书中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卢梭对医师的不信任以及地心说等,可选择忽略。

说这本书是用来教育孩子的,不如说是用来教育成年人的,我们成年人绝大多数不都缺乏教育吗?没有几个能像爱弥儿一般的吧,看不清自己,看不懂时间,晃晃度日。

当今的资本社会中,充斥着资本崇拜,人们宁肯花更多的时间去赚取金钱也不会花较少的时间去养护灵魂。在教育学中说到两个关键的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错,但是当下的人们却放弃家庭教育或者说缺乏家庭教育。例如,有些家长在给孩子播放动画片时却从未看过,那他想让孩子获得什么?他实际想让自己获得半刻的安静。这种极不负责的现象随处可见。

为什么说这是教育成人的书,除了自身的教育缺乏,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本身无需学习,如若自身具备教育,那么当负责去照顾孩子时自然会懂得如何传授自己的知识思想,正如卢梭想要传授爱弥儿自然以及自由的美德。

书中告诉我们正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应当思考自身为什么而奋斗,永恒的不是身边的面包和美酒,而是精神和思想。在读过人类简史后再读爱弥儿深有体会。

然而,书中对于现实世界的肮脏大多时候选择逃避是不对的。因为实际我们无法逃避。在面临如此困境时,卢梭或许认为太容易让人难以驾驭的欲望被驱使。而我认为如若真是拥有像爱弥儿的高尚品质,那么实际就已经将很多事情看的清楚。所以,重要的是应当学会正确的区分世间的险恶,真正的朋友和把你当做敌人的对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行正坐端是前提,但是却要学会如何堤防危险。如此,才能用自己的力量照亮黑暗。正如悲惨世界所述,黑暗滋生犯罪,而有罪的人不是那些罪犯,而是制造黑暗的人。

总之,这本书所讲的是我们现在绝大多数人群所缺乏的,我想,卢梭本意便没有当爱弥儿视为孩子,而且当世的成人吧。

《爱弥儿》读后感(三):卢梭所憧憬的教育

十八世纪的法国,落后的专制封建,等级森严。思想上,统治者利用天主教会和僧侣阶级,利用宗教迷信来麻痹人民的思想,而教育,被天主教严格控制,学校课程以宗教神学为核心,教学方法上强制向儿童灌输传统偏见和司机宗教信条,实施严酷的纪律和体罚等一套陈腐繁琐的东西。

由此卢梭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培养自由人。而这自由人的实施之地应当是在乡村而非城市,他对城市的人已经深恶痛绝,他甚至提出了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渊薮。而且对于教育,他也认为,凡是出于自然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经了人的手,就全变坏了。

卢梭的教育观点,在我看来,就是顺应自然,不要教孩子无法理解的东西。

在书中,卢梭讲人分为五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以及婚姻期,而针对不同时期卢梭也提供了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婴儿期,教育应该以身体养育为主;儿童期,教育应该以感官训练为主;少年期应该以知识教育为主;青年期教育应该以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公民教育为主。

0-2岁的婴儿期,卢梭提出了对他们的帮助,应当只限于他们的真正需要,绝不以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比如:

1.孩子的哭泣

卢梭认为:孩子们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不认真对待,他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他们的啼哭,以请求别人帮助开始,而以命令别人伺候他们告终。

这样,由于他们本身的柔弱而产生的依赖感,却滋生了教育和使役别人的看法。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由于他们的需要,而是出于我们的服侍。所以,卢梭认为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哭泣,在一旁静静看着就好。

2.孩子的结巴学语

卢梭觉得正在学话的孩子,当他们显得结结巴巴讲不明白的时候,你用不着费劲去猜他们讲的是什么。

他认为期待别人费劲去听他所讲的话,也是一种驾驭别人的表现,他认为应当由孩子自己努力的使你明白你还没听懂的话。

觉得是一些很神奇,很不一样,突破常规的一些看法,但确实想想有些道理呢。

2-12岁的儿童期,卢梭主张进行消极教育和“需要法则”教育。

1.消极教育

什么事消极教育,也就是不要教孩子道德和知识,而是要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心产生缪见。总之,就是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周围环境对小孩的消极影响。

他认为消极教育最重要的法则是损益而不是获得,是减法而不是加法。

为什么卢梭这样论断呢?因为他觉得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灵还不具备去接受比如道德或是知识的能力。此时的孩子的心灵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所以就算给他一个火炬他也是看不到的,总之,就是徒劳无益。

2.需要法则

什么是“需要法则”,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自己需要的,而不是出于自己的欲望。

针对“欲望”这个命题,卢梭认为一切欲望都意味着缺乏,而所有被感觉到的却打就是痛苦。因此,我们的痛苦真是源于我们的欲望和能力的不对称。一个能力与欲望相称的人绝对是一个幸福的人。

什么是需要,什么又是欲望,这是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的。

12-15岁的少年期,他还只需管自己,而不是管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孩子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别人告知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知识,而是等他自己去发现。

因为,一旦你用自己的权威代替了他的理性,他就不在运用自己的理性了,而沦为别人见解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这时候的孩子,只需要考虑自己而不管别人,他也希望别人不要考虑他。他不求别人,也不认为他对别人有什么应尽的义务。他在人类社会中是独自生活的,他所依靠的只是他自己,他完全达到了他那样年龄的人所达到的完善境界。他没有什么错误观点,没有染上别人无法避免的恶习。他身体强壮,四肢灵活,思想健全,心地自由而无欲念。

15-20岁的青年期,要进行社会教育和情感教育。

1.社会教育

卢梭认为只要儿童的关注点还是只局限在自己,那么他的行为就不具有道德性,只有当他们的关注点开始超越自身,他才会首先形成社会情感。虽然卢梭对于城市的人深恶痛绝,但他也明白人最终必须进入社会,也需要融入社会。

至于为什么会有社会的存在,卢梭认为人之所以合群、具有社会性,是因为人的柔弱,人们之所以关怀人,是由于人具有共同的苦难。

社会教育应当与之前的教育相反,此时的教育应让孩子更多的从被人那里得到经验,而不是从自己的经验里学习。

2.情感教育

卢梭这样写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诞生过两次:一次为了存在,另一次为了生活;一次为了做人,另一次为了做一个男人或女人。这个时期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开始对友情和爱情有所感悟。

当青年人快要达到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只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些可以克制而不刺激其欲念的情景,应拿一些不仅不刺激他们的感官,而且还能遏制他们想象力的活力的事物给他们看。

通过压制感官活动,使得他们日益成长的想象力从那些刺激欲念的事情上转移。

20岁之后,进入婚姻期,婚姻期应当有所克制,应当等时机成熟。

总结来说,就是在0-12岁,要进行消极教育,不教知识,不要求孩子看书,要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感受,而到了15岁之后,孩子的理性成熟,要开始进行社会教育,多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之后的婚姻期,应当克制。

卢梭的教育观点,其实很前卫,就算对于现在来讲依旧,虽然觉得他讲的很多都很对,但是觉得实施起来还是很难,而且对于他书中的一些东西,依旧没懂,比如:

对于他设定的孩子爱弥儿条件的设定:

他要求爱弥儿是温带地区的孩子,因为他认为只有温带人才可能获得最完美的发展;比如他还要求爱弥儿必须出自名门,家庭要富裕,他认为只有富人才需要自然的教育。

好吧,这些要求自己觉得不能理解,他的这些要求不是一开始就设定了能接受他所谓的要求的孩子吗,是否公平,或者说他的教育方式是否可以子啊社会中广泛实施,这值得怀疑。反正,我觉得卢梭一开始就没有想过针对每一个孩子。

比如对于卢梭给爱弥儿找的另一半苏菲。

爱弥儿和苏菲之间的相识真是莫名其妙,所谓的一见钟情。难道卢梭所提倡的教育,一半与另一半的结识就该是这种一见钟情吗?反正通过看书,我实在找不到他们相爱的理由。他们之后的相处方式,让我觉得是不是卢梭对于男女还是有一些不平等的看法。他所描写的爱弥儿与苏菲之后的相处,都是爱弥儿将自己所会的很热情的交给苏菲,而苏菲只是被动的接受,总觉得在卢梭眼里,女孩就应该屈从于男孩的权威之下,有些奇怪。

卢梭的《爱弥儿》,会很难得吧,但是觉得也很难实现。

《爱弥儿》读后感(四):《爱弥儿》-一束自由灿烂的教育之光

《爱弥儿》-一束自由灿烂的教育之光

作者:〔法〕让.雅克.卢梭

序:作为西方教育思想的三大里程碑之一,《爱弥儿》一直被教育爱好者们广为传颂,虽然在学习教育史的过程中早已将其“归于自然,顺应天性”的中心思想烂熟于心,但却一直对这部旷世著作抱着敬而远之之心,一来是因为此等著作若是简单随手翻阅,必定会因其庞杂的内容和繁乱的结构而使人头疼,二来是在心里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一个合适的契机去细细体会,而完成这篇小小的论文作业,便是一个促使我有目的的去深入,探究和研讨的难得机会。

一〉作者让.雅克.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音乐家,被誉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其母亲早逝,自幼受父亲影响,养成了倔强性格和嗜读习惯,卢梭十岁时,父亲因诉讼失败而离开日内瓦,从此卢梭开始了漂泊的人生之路,他一生当过学徒、仆役和管家,做过乞丐,从事过各种下层职业,广泛接触了城市和乡村的各种社会阶层,之后他以顽强的毅力和多年的勤奋学习,在众多领域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后半生迈上思想高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写出了惊世巨著《爱弥儿》的教育家,却并没有过一次成功的教育经历,甚至连自己的五个孩子也全部送去了育婴堂,他在《忏悔录》中这样解释道:“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扶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越教越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

现实中的卢梭的确算不上是一位教育家,甚至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他的妻子黛莱丝瓦瑟是巴黎旅馆中的一位洗衣女仆,为其生下了五个孩子却被卢梭抛弃,直到二十三年后卢梭才给了黛莱丝一个简单的婚礼作为补偿,事情的發展总是双向的,也许正是对现实的逃避和绝断,才造就了卢梭如此超凡和丰满的理想观念吧。

正如上文所提,卢梭并没有实际的教育经验,因此,他用一个虚构的儿童形象爱弥儿的成长经历来贯彻他的教育思想,他假想自己是爱弥儿的教师,陪伴其从出生到成年,在其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其实施不同的教育,最终使爱弥儿成长成为他心目中完美的“自然人”。

二〉思想摘要:

1,自然教育理论:核心是归于自然,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

2,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自由成长,身心协调发展,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

3,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正确看待儿童,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自然后果法。

4,自然教育的教育阶段:教育要符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婴儿期(0-2岁),进行体育,养护为主;儿童期(2-12岁),进行感觉教育,反对读书;少年期(12-15岁),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青年期(15-18岁),进行道德教育。

三〉思想分析

:理念基礎:总观卢梭的《爱弥儿》,其贯穿的所有教育思想都可归结于“自然”與“天性”,而兩種觀點的理念基礎則是盧梭社會發展觀中的性善輪和感覺輪。

與我國的孟子思想相似,盧梭主張人性本善,盧梭認為,人類的原始時代是人類的黃金時代,與充滿欺詐,野心,貪婪,傾軋,偽善,罪惡以及戰爭的社會不可相比,自然是善的,人性是善的,是社會環境破壞了原始的美好,正如他在《愛彌兒》第一卷開篇所說,“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盧梭不僅認為人性本善,而且深信人的心靈中存在著認識世界的巨大能量,人生來就有學習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感覺輪,他曾說,“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不是年歲活得最久之人,而是對生活感受最深之人。”基於這樣的思想,他在教育過程中更注重鼓勵孩子體驗生活,從自身的活動和體會中學習知識而不是通過教師傳授,他認為,如果用書本代替感官,那就不是在自己推理,自己學習,而僅僅是在利用別人的推理,僅僅是相信別人的話,因此也只能是接受當時的世俗偏見和謬誤。

性善輪可以說是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理論的觀念支撐,而感覺輪應該就是其自然教育方法原則的思想來源了。

:完美的“自然人”愛彌兒

因為愛彌兒不是真實存在的,所以他的一切成長發展都能完全按照盧梭的想法進行,因此他也成長成為了盧梭心目中最理想的“自然人”,二十歲的他身心健康,獨立自主,動手能力強,不依附他人,他不受傳統束縛,有獨立思考能力,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他真實,善良又博愛,敢於承擔社會責任,在他的身上似乎很難找到致命的缺點或弱點,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盧梭的目標就是培養一批像愛彌兒一樣的“自然人”,而這個自然人,“並不是一個流放于荒野的野蠻人,他是一個要在城市中居住的野蠻人,他懂得怎樣在城市中謀生,怎樣與那裏的居民相處,怎樣才能同他們一起生活,雖然他不像他們那樣生活。”

根據盧梭的分年齡階段教育,愛彌兒的成長總共被分成了四段,兩歲之前,在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盧梭把他帶回鄉下進行以身體上的養護為主的教育,並希望由孩子的母親親自哺育,盧梭認為,哺育嬰兒應該是母親們最為重要的責任,並批判將嬰兒交給顧用的保姆,因為失去了母親天性的作用,保姆把照顧孩子的重點放在想方設法的減少麻煩上,這樣對處於最為嬌弱時期的孩子是極為不利的,此外,母親的親自哺育也更有利於家庭氛圍的和諧,“父親和母親更加感到彼此需要,相互間的關係也將更為親密,”十分看重家庭觀念的他曾說,“家庭生活的吸引力是抵抗壞風氣的最好解毒劑”。

對于嬰兒期孩子的養護雖然重要,但盧梭並不贊成襁褓式的精心呵護,他認為應該讓嬰兒自由自在,讓給嬰兒們穿寬鬆肥大的衣服以便其活動四肢,並認為孩子並不擁有使他們發生危險的力量,此外,這種過於關心的精心呵護是從一條相反的方向脫離了自然,會把孩子養育得愈加嬌弱,在《愛彌兒》第一卷第二章中,盧梭以一則寓言為例,說明對孩子鍛鍊和磨礪的重要性,如他所說,“經驗告訴我們,嬌生慣養的孩子更容易死去”“要訓練他們經得起將來必然要面臨的磨難”。

次外,對於嬰兒們喜歡伸手要東西的這一行為,他提出的看法和措施是,當一個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見的或別人準備拿給他的東西時,最好的辦法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東西那裏,而不是把東西拿過來給他,他認為,這樣做可以讓嬰兒們從中得出與他年齡相適應的結論,而不是通過習慣命令這一方式。

度過了嬰兒期的愛彌兒進入了最為調皮的兒童期,盧梭把這一時期兒童所表現出的極大的破壞性歸結為生命力的表達,針對這一階段盧梭提出了四項準則,其共同精神則是,“給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讓他們自己多動手,少要別人替他們做事。”

對於十二歲之前,處於兒童期的孩子,盧梭對讀書持反對態度,他提倡感官教育,認為這一階段是兒童的“理智睡眠期”,兒童的理智沒有開化,處於睡眠的狀態,兒童在認識上只能接受形象,而不能形成概念,因此,教育者不應向兒童灌輸知識和道德,而應進行身體的各種感官的教育,他曾說“周圍的事物就是一本書”,應讓大自然和物體進入兒童的生活,使兒童通過活動,積累對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為發展判斷,形成理智打下基礎,在感官教育中,盧梭要求進行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等感官的訓練,特別是視覺和觸覺的訓練。

在感官教育的基礎上,他提出,理性這個官能是由其他各種官能綜合而成,因此它發展最為緩慢,所以他不贊成兒童期的孩子進行理性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如他所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鍾的兒童”。

此外,盧梭格外強調童年時期快樂的重要性,認為“為了不確定的將來而犧牲現在”是一種野蠻教育,他提倡讓孩子享受快樂童年而不是為了替遙遠的未來做準備而受束縛,並認為,過分嚴厲的保護遠比讓他們遭受大自然給予他們的痛苦多得多,他以在雪地裏玩耍的孩子為例,孩子的手指凍麻木了,只要他們願意就可以進屋去暖和暖和,但如果他們不想去卻硬要他們去的話,他們就會覺得這種強迫的做法比寒冷還難受一百倍,“為了感受巨大的幸福快樂,就需要他體驗一些微小的痛苦”,此外他還提出,一貫的順從孩子使孩子們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才會真正讓孩子痛苦悲慘。

總言之,對於兒童時期,盧梭採取消極教育原則,即沒有道德教育也沒有知識教育,順應天性歸於自然,如他所說,“人離自然狀態越近,他的能力和慾望之間的差距就越小”。

進入少年期,盧梭認為經過前一時期的學習,兒童已經有了好奇心,也能進行思索了,其理性也需要進行指導,因此愛彌兒開始接受智育和勞動教育。

在智育上,盧梭強調兒童學習的知識要實際,有用,學習方法上他提倡興趣式,發現法和直觀教學的主動式學習,他把培養興趣和提高能力放在首位,強調兒童在活動和實踐中學習,他認為,良好教育的基本原則首先是培養愛好學問的興趣,並且只有有形的物質才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這便有了直觀教學,他特別告誡教育者重在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而不是直接去滿足他們的好奇心,不要直接教他學問,而是要由他自己去發現學問,自己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如他說,“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盧梭十分重視勞動教育,在他看來,一個人要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在許多方面依賴於他人的勞動,因此,每個人,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都必須為社會勞動。在各種勞動中,他最看重的是手工勞動,他認為,手工業者凴自己的雙手和技術謀生,不依賴土地也不依賴權貴,因而是最自由的。他曾說,“我的學生必須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才不至於像野蠻人那樣懶惰”。

過了十五歲,愛彌兒被從鄉下帶回到城裏接受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教他學會做一個城市社會的自然人,盧梭認為,有道德的人就是那種能夠客服慾望,遵照理性和良心指引,成為自己的主宰而不受外界誘惑的人,他們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之外,不為任何其他的權威所控制。

對於道德教育的方式,他反對單純地同年輕人講理性,認為冷冰冰的理性只能影響見解而不能決定行為,他提倡過講歷史的方式讓學生作為一個觀者,在深入瞭解別人的心的同時而不敗壞自己的心。

愛彌兒長大了,如盧梭所說,“他有一個能包羅萬象的心胸,這不是由於他所擁有的知識,而是由於他擁有獲取知識的能力,開闊的心胸,聰明睿智,隨機應變。”

四>影響以及現實意義:

盧梭完成《愛彌兒》是在十八世紀的歐洲,這一時期封建社會雖然瀕臨崩潰,但教育卻仍處在教會的壟斷之下,教育內容以中世紀的七藝,宗教和古典語文為主,教學方法上是經院式的教條主義和繁瑣的形式主義,此外,學校還採用各種嚴厲措施來控制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束縛學生自由,這種封建教育摧殘了人性同時也束縛了人的發展,在這一背景下,盧梭在《愛彌兒》中所傳達出的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的教育思想否定了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為標準的舊式傳統教育,對當時舊制度下的教育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具有強大的教育思想啓蒙力量。

歷經百年,盧梭的教育思想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尤其是針對兒童期和少年期,我國的教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們需要重視父母對兒童的教育影響,因為盧梭口中“善良的榜樣”是教育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過分溺愛或是過分嚴厲都可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對孩子的行為借鑑盧梭的自然後果法,試著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也許纔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在生活水平高度發展的時代,虛榮也似乎是我們城市孩子的通病,遠離勞動,對伸手可得的金錢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會造成心理上的虛偽和貪婪,不如學習盧梭,讓孩子回到土地,讓其接觸自然接觸勞動,使他從小明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道理,認識到物質財產的來之不易。

在學校教育方面,我們更需要從中汲取營養,無論是發現式學習還是興趣式學習,都是我們現如今教育仍在努力追求的,尤其是教育的實用性方面還需要很大的改善,以我们的哑巴英语为例,我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性学习而非一种生活的实用性学习,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熱情,讓其主動探索學習,並將內容能夠真正運用與生活之中,做到如盧梭所說,“愛彌兒的知識不多,但他所有的知識都真正屬於他自己,其中沒有一點是一知半解的。”

此外,體育鍛煉也是我們當前教育里缺失的一項內容,我們國家孩子的體質遠遠比不上西方孩子,從思想觀念裏就對體育鍛鍊缺乏熱情,身體是做任何事情的前提,而我們的教育里卻忽視了這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用盧梭的話說,我們應該做到“使學生身體鍛煉和思想鍛鍊並行不悖。”

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不由得讓我想起一個反面教材,就是前幾年紅遍整個中國的奧運女孩林妙可,過早接觸了名譽利的孩子,在面對鏡頭時表現出了超出年齡的成熟和做作,失去了本該有的童真,兒童不像兒童,令許多人為其感到惋惜。

五>結語:康德曾說,“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完成了外界自然的科學,盧梭則完成了人的內在宇宙的科學,正如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和規律,盧梭則發現了人的內在本性,”盧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反復體味,並將其借鑑性的貫徹落實到教育之中,“樹木的成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盧梭意識到的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也已意識到,學習,探索,不斷進步,將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的前進方向。

………………………

作业论文,本来要求三千字结果写着写着就写冒了,总结借鉴了许多,还有豆瓣上同学的文,虽然就一班情况但花了不少心思,发出来造福于下一位要写论文的同学吧,还有就是,码字到一半的时候输入法莫名其妙就变成了繁体…我也是一脸萌比啊…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