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读后感有感
《红楼梦》是一本由曹雪芹 / 高鹗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13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精选点评:
●每次读都有发现新内容
●花了近两个月 把这个版本朗读了一遍
●有点难度,艰深难懂。正在努力坚持读下去。读了整整两个月,终于读完了。
●好!
●不记得是第几次开始读了,这一次从2月8日到3月7日,终于读完。一边读书,一边想电视上的情节,一边搜一些资料视频,一边找朋友来讨论,一边记一些感想。再没哪本书有这样体验了。多年不为读书落泪,这一个月里却不知道流多少次泪。只可惜后四十回的遗失,张爱玲说少时读红楼,至八十一回只觉突然换了个天,真真是换了个天。
●校对错误很多,注解也不好,很简单的常识有时候注解,生僻的掌故却忽略过去。有些回目分段也分得莫名其妙。
●归彼大荒
●重读。还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几个主要人物性格栩栩如生,大观园里各种衣食住行也是细节满满,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记录还是起到很了不起的作用。小说的结构也很出色,几次诗词大会更是点睛之笔。缺点就是故事太鸡婆,节奏太慢,特别是前80回,次要人物性格比较扁平,受限于创作年代,叙事手法比较单一。
●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构筑的世界让我沉溺其中,如同风月宝鉴,正反两面,常看常新。
●三读红楼,每读每新
《红楼梦》读后感(一):看这本书 的确需要耐性
历时将近一年半,我终于将此书看完了。密密麻麻地文字排满了整个页面,使人顿时就产生了类似密集恐惧症般的害怕!
由于本书太厚,涉及人物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读起来不免有些乏味,特别是像我们这些没有文学功底的人,对于那些诗句的奇妙之处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只是牵强的将它像故事一般读了一遍。
全书以宝玉为主线,以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有点神话色彩
《红楼梦》读后感(二):红楼梦 201903
去年冬天开始,今年早春读完。很不好意思过去从来没读过红楼,现在终于读完一遍了。从八十一回开始,语言的变化是明显的。倒不是马后炮借别人给自己贴金,后来的补写倒真像失了玉的宝玉,没有原先晶莹的灵气。倘说前书是瓷是玉,后者只能是泥是尘,冰清玉洁飘逸灵动真不是可以刻意“做”成的。当我这么说的时候,倒也带了些悲哀,我也已经是浑浊的成年人了啊。老实说,后两回高鹗的书写还是可以的,和尚道士太虚灵地,读这些部分的时候还能搁置下吐槽,稍稍把自己放入其中。而刚切换的时候,感觉里面的人都成了假人,像是外星人变了脸假扮的
《红楼梦》读后感(三):满纸荒唐言不荒唐,一把辛酸泪却心酸
学着红楼调儿作篇评论。
满纸荒唐言不荒唐,一把辛酸泪却心酸。 感谢先生们严谨校刊,俞、启等大家据庞杂矛盾残本悉心考证,尽量还原了曹公风貌。红学过于深厚繁杂,各种考证今人已不表,实不敢造次乱言,反对自己没了要求,不求深刻全面,只信着闲笔,零碎儿地分享些。 1由虚写实 真假宝玉,假语村言。红本是一场大梦,却反映了世家大族内部的腌臜、争斗、骄奢,借那僧道疯言,道出人生荣辱兴衰。仙幻手法虽不稀奇,但箴言警句竟如刀割般锋利,对人情世故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女儿 宝玉是情痴的,警幻所言“意淫”,他对每一位姑娘的爱来的平等纯粹,浓烈真诚。他所喜爱的女子都如水般纯洁,正如他生性喜自由厌恶伦理纲常,建功立业之说。某种程度上,宝玉有艺术家性格,由于感受力敏锐,感伤嗟叹流泪于事物变化,动辄发痴愚疯症。他与颦儿与其说是知音,不如说宝黛是曹公理想人格化身的阴阳两面。
宝钗虽聪颖,却囿于旧纲常旧道德,善揣度逢迎,求功名治世那一套,不能免俗。而黛玉和宝玉都有超凡一面,从葬花那一节就看出两人对万物怀痴诚呵护之心,又常感怀落泪,感四时变化,人事莫测,以致常被旁人耻笑痴痴傻傻。但常人岂懂这样敏锐纯洁的灵魂呢?
宝玉觉得女儿变成女人,就不再天真可爱,其实书中已将夫权父权,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摧残批判得很激烈。宝玉求治嫉妒药情节更是充分表现无力无奈。 3囹圄中的人性闪光 尤爱宝玉胡诌林子洞,学童大闹学堂,刘姥姥游大观园,结海棠诗社,香菱学诗情节。 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私通乱伦的情节再精彩看着也心累。而刘姥姥的憨俏恰恰激起一众出格放肆,撕破了虚伪,憨态中更觉可爱。顽童闹学堂把纨绔公子争斗场面塑造得热闹有趣。学诗情节则引起小女儿风流幻想,缱绻于古卷,读得满口噙香,柔声百转,悟得妙处便与女友争论得双颊飞红,不觉日影倾斜,一日过去,精诚所至,妙手偶得未干诗文一帖。
香菱学诗是除海棠诗社,黛玉葬花外,荒淫腐败勾心斗角的大观园里罕见的痴诚故事,这样一个命运悲苦的丫头,全然投入到“没用”的诗词去,不由得令人爱喜又钦佩。痴诚的心是最不应当被耻笑的。想想二八年华的少女,天真懵懂,缱绻情思,一片纯洁的心只投在诗词歌赋上,纤手执古卷,钻研得满口生香,时而柔声百转,时而神采飞扬,时而争论得双颊飞红,天哪,也太美好了吧。不觉天色将晚,墙外日影已斜,桂花影影绰绰,把细碎金箔晃在窗框上,微风送来隐隐花香蝉鸣。半日神游,欢声笑语难再觅,只留书架上未干墨帖半沓。 想到这里,奔二的我不禁在心中流下痴汉泪水。 红楼一梦,有人看悲情,有人看超脱,有人看兴衰,我却醉心于活古人的风雅闲适,活色生香,不妨也在书中翻作才子佳人,寄闲情于那烂漫草木,云卷云舒乎?
《红楼梦》读后感(四):初读《红楼》
60W/ 7h本月三管齐下看红楼,一边看原著,一边看87版电视剧,一边听欧丽娟讲课。如果说现在略有什么体会的话,自己体会到的真的不多,倒是从欧丽娟的课中获益较多。前八十回确实是在失去一切之后回头用记忆和心血筑一个空中楼阁。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一比较,文笔在后四十回直接断崖式下跌,不由想起来欧丽娟说红楼梦描写的是许多文人终其一生也难见到的大家风范,对比起来高鹗的白话流水账确实是穷酸文人硬写世家故事,略显可笑。全书人物众多,叫的上名字,较有深刻印象性格的就有上百。刚开始读难免被众多的人名关系绕晕。我存了张网友做的人物关系图,对第一次读的人还是很有用处的。这部书太过于精巧,有些线埋得很隐蔽,更是在开头就把结尾完全揭示,第一遍我的重点在于人物情节发展,读得不很细致,所以临到结尾没有就愈发懊恼。
自己读一遍澄清了很多外界输入的刻板印象,
首先这是一本爱情小说吗?我读完真觉得宝黛恋不算是这本书的大篇幅吧,有两三段他们俩单独聊天,吵架生闷气的段落,还有一次宝玉和其他人聊到黛玉,被黛玉听到,就这几段来说,宝黛真心相恋这个是确凿无疑的,但是更难得的是,他俩的感情最打动我的是互相理解互相成全。袭人对宝玉还成日劝进学,黛玉从不提这些读书做官仕途。外头的丫鬟婆子都说黛玉是心重,过于敏感,只有宝玉是真的理解她。看他俩吵架也挺有意思的,双方明明都有情,就是学不会好好讲话,硬要说些让对方难受的,看对方真的难过起来自己又不忍心来求饶。曹公我觉得厉害就厉害在,写两人的爱情不是让他们像在真空世界中一样,只有对方,说不完的柔情蜜意。而是真的构筑出一个真实的环境:大观园里人来人往,丫鬟婆子总在旁边,三不五时大家聚会喝酒吟诗作对,偶尔一两笔,但是宝黛二人的感情跃然纸上,光看看宝玉说了多少次若是黛玉离开他就去做和尚就知道了。
林黛玉也不是印象中寄人篱下,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凄凉人,其实府里还算是相当宠黛玉的,但是毕竟父母皆失,从黛玉的角度看可能生活就有些小心翼翼要看人脸色。后来薛姨妈和宝钗对黛玉真心,黛玉也很是感动。
不过我个人是那种看小说看不太出来阴阳话的人,类似于甄嬛传那种一堆女人凑一起,说话绵里藏针暗藏机锋,我就听不出话外音,这一点放在看红楼,就是人一多嘴一杂我就晕了。这时候就看87版电视剧补救。
再次推荐欧丽娟!读完书再听她讲,有时候真的感觉醍醐灌顶。自己的话短时间内真的悟不到
其实想写的还有很多,但是不免有些过于零碎,暂时先写这些。
《红楼梦》读后感(五):红楼一梦无穷尽
也忘了读的具体是哪一版本了,就想说说自己对红楼的一点拙见。
小时候看电视,一看到大人把节目调到《红楼梦》,吵着闹着要换台。那时候觉得,这是什么啊?只见剧中的人物天天彼此没完没了地说话,根本没有武打场面的热闹气势,总之是沉闷冗杂。想不到会有人对《红楼梦》感兴趣。
直到高中阶段,学过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摘自《红楼梦》。觉得没以前所想的那么无趣。某一个假期,借了一本《红楼梦》,想啃啃看看。
开篇词,细数了前朝那些老套的段子,什么才子佳人,状元驸马…字里行间,讽刺没错,不能同意更多,看多了那些,反胃。看到了木石浪漫主义的前世今生,太虚幻境里的牌楼对联,金陵十三钗的册子,宝玉,金锁,僧道…时常有些新奇的事或者物出现,吸引目光。也不觉得如何无聊或者无趣了。就像是写实中,偶尔掺杂些浪漫主义幻想和笔法。假期给自己定目标,一天看几回,读罢总不能停手…要说明的是,这还不是脂砚斋评本的红楼。。。
真正开启探红之旅的是大二交流那年,舍友学长看87版《红楼梦》,而我也有点基础,跟着一起看。才注意到电视剧中的配乐台词造型,基本都是经典之作。选了一位该校小有名气的老师的选修课,是品读《红楼梦》的。正如他所讲,“红楼梦中的每一个字都不是白写的”。细细品读,真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以前囫囵吞枣的阅读,根本品味不出某些话语的真正含义。只问得其声,不解其实意。这门课的解读,可以说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一点的认识。也就是,小时候的认识根本是一个误区,打打杀杀固然热闹。但生活中,人与人真真正正的交锋,是由话语组成。这些话语,可能有引申意,有反语,有隐藏含义…而这才是我们要面对的,而这也不能说不热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诗词很贴合意境,说唯美不为过。《葬花吟》必是首推。当时一狠心,背下了前前后后十多首。
大学尾声闲下来的时候,还系统地看了看脂评本。暗自感叹,若是没有这些评论,可能有些话语,是真搞不懂真实含义的了…
有些书,你只是说好,真正被问到原因时,却发现难以详述其万分之一。《红楼梦》于我就是这样。以至于有人问它好在哪里,我竟难以尽数展开。因为好的东西,总是要自己亲自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