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自由》读后感精选
《面包与自由》是一本由克鲁泡特金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包与自由》精选点评:
●共产主义就是一个人为的中等收入陷阱!
●学术读物就是现代美国畅销书的顶尖榜样。真受不了畅销书一句话写成一本书的作风。plus,真心喜欢理想主义在书中徜徉的虚幻感受。
●1、作者自身是一个道德典范,无疑会高估人类的本性;2、所有的政治主张都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只有结合时代背景,才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3、科技进步和国家福利制度已比作者的设想更好地解决了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当然,现代国家福利制度本身就是各类社会主义者奋斗达成的妥协成果。
●补记
●去以色列的公社参观过,首先我是抱着成见其次参观时间太短没法获得全面的认识,但是以色列的基布兹也在逐年减少逐渐老年化估计几十年后就消散了,金王子这本书太理想化,在以色列都要失败的东西中国肯定实现不了啊。
●今天想想我还×翻×了好几本商务的绿皮系列(其实我主攻橙皮啊T T)
●无政府主义,数据挺多的,有受益。
●理想主义者的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没有考虑到人性又是不切实际的。欲望失去了枷锁,很容易偏离原来的轨道。
●next?
●不是很认同书中观点。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一):【只谈理论,不论政治】关于其中“无政府共产主义”
了解的不深,本来是想发展一下自己自由主义的思想的,选了这本书发现讲的是共产主义,不知道为什么对“共产主义”有一种排斥感,大概是这么多年受到思想教育的副作用吧。
所以只看了“自由合意”和“反对论”两章,感觉是有些“乌托邦”了,大概也不是不能做到吧,一切的假设都是会发生的只要有足够的前提。
实际上,私以为“无政府共产主义"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而这样的“共产主义”必须是基于“资本主义”的,必须是社会高度发展,个人产生自由(不谈主义)意识,产生自由意志条件下才能发生,所以必须是脱离了强制机构,是“无政府的”。强权社会主义下的精神思想教育,依然是磨灭个性,磨灭自由,什么忠于政府忠于国家忠于党,依然是要为了什么事业奋斗终生。而这里要说的便是,”为了什么奋斗终生“是个人的事,一些人为了一些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是自由合意,这也是党创建的伊始,不是国家政府党可以管控的,不是国家政府党有资格管控的,如若依然这样发展下去,即时实现了共产主义,依然是”强权共产主义“,是”伪共产主义“。
【ps.只谈理论,不论政治】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二):一墙之隔的敌人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这篇划时代的文献,实际上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共产主义者宣言》,诚然,马克思本人是很反对蒲鲁东等人的,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也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无政府主义也是共产主义的一部分,共产党宣言不止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宣言,同样也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宣言。
细看之下,其实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都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例如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都是强调公有制,要求废除私有制,而自由主义又与无政府主义一道强调政府的危害。但尴尬的是,自由主义一向是美国、西欧等国的意识形态正统,马克思主义最终也得以借着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而“道成肉身(incarnation)”,但是无政府主义却伴随巴黎公社的覆灭而渐渐消失。
无政府主义的兴衰,可以说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诚然,过分的脱离实际是无政府主义难以生存的重要原因,但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讲,在无政府主义的框架之下,到底能否建立起一种可以自存且可长远发展的社会来呢?
以克鲁泡特金这本《面包与自由》来说,笔者毫不怀疑,无政府主义者是过分乐观了,在实际的社会建设中,单纯地依赖公民道德绝非长久之道。新中国成立的前三十年,公有制占着绝对的支配地位,但是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中国人终于发现,废除了私有制,人性的懒惰不可想象,而掌握了公共资源分配权的人则会和以前的剥削者无异。克鲁泡特金的父亲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公爵是世袭的鲁里克亲王,是一个有名的军官,克鲁泡特金自小耳濡目染对农奴就有着强烈的同情,因此,他本人的公德心似乎不必怀疑。但是在这个贵族的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绪似乎太过强烈,以至于把心中的那个乌托邦当作了现实。但是中国却是切切实实地把公有制施行了三十年,期间的苦痛,是克鲁泡特金这种空想家难以想象的。
而对于政府的批判,克鲁泡特金的言辞也是情绪化极浓,当然,其语言自是有动人之处。蒋勋在《孤独六讲-革命孤独》中对《面包与自由》十分推崇:“我读克鲁泡特金的作品时,我必须承认,所受到的震撼大过于任何读过的文学作品。他竟然把文学当作现世之中一种可以自我砥砺的忏悔录形式在书写,一直到现在,我偶尔翻出他的作品仍然感动不已。”我相信他们的感情,也隐约可以产生共鸣,例如克鲁泡特金说,人类的趋势是减少政府的干涉以至于零:实在就是要消灭那不公道、压制、独占三者的化身——国家。这和梭罗所说,我由衷地认可这句箴言——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克鲁泡特金却完全没有哈耶克等自由主义者严密的论证与艰深的思辨,他在书中做的,只是把“假设全人类都来劳动,那么只要每天劳动四五小时就够了”这句话翻来覆去的说,论证部分则极为薄弱。至少,在关于是否需要分工、是否需要商品交换、民事纠纷如何处理、私有制废除后财产如何公平分配这几个重大问题上,克鲁泡特金并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治理社会,仅靠诗人赋予感染力的言辞肯定是不行的。
虽然对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有着诸多不满,但其实我总觉得,未来无政府主义未必不能实现,只不过未必是像克鲁泡特金所说是废除了私有制的无政府状态,自由主义发展到极限,也会产生一种无政府主义。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克鲁泡特金,对其筚路蓝缕之功也会有所感激。到那时,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还是无政府主义,也可以一笑泯恩仇了吧。
校勘:
144,一个衣夫现在常用某个地方的风景画片装饰他的房间。“衣夫”当作“农夫”。
177,个过大多数已经加入了。“个过”当作“不过”。
253,一个人一年问的劳动。“一年问”当作“一年间”。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三):热情和浪漫救不了穷人
任何有同情心的人,必然会像克鲁泡特金一样对我们的世界提出质疑:今天我们这个世界物质丰富而繁荣,怎么还会有吃不饱肚子的穷人?怎么还有像蒋贵英(1)这样令人心塞的情形?我们可以一边看到,像王健林、马云、马化腾这样一些人的财产可以达几百亿;另一边,蒋贵英这样的穷人,可能几百块都没有。我相信,任何有同情心人,难免会产生克鲁泡特金的想法,对这种贫富的存在产生不满,对造成这种贫富的原因产生愤恨,难免不会想要改变这种社会状况,难免不会想要充公巨富救济穷人,最好全民幸福。应该估计到,不是所有人都有同情心,或者说,不是人人都发展且充分发展出这种同情心。必然有人对此不以为然,就像赌赢了钱的赌徒,认为别人的凄惨是自己技术不好,再怎么,也是时运不济。不谈这种自己所处位置的影响,但说同情心。为何人们发展出不同的同情心?我推想,这和天生的素质以及后天的环境都有关系。人类自身并非天性善良,一切都取决于是否获利。我印象中包括Nowak在内的多人都提及,合作者相互合作,能够得到最大的产出——但是,利益的衡量标准不是获得最大群体利益,而是个体利益。这就意味着,有一个背叛的幽灵,在人类群体中游荡。克鲁泡特金以为他看到了“共产大同”的基础之一即人类合作而不是进化论之竞争,实际上是大错特错,或者他态度太轻浮,还以“蓄奴的蚁族的灭亡”说明不互助就会灭亡。蓄奴的蚁族听了也只能无奈地耸耸肩,但绝不会因此而伤心或愤怒。实际上,人天生从未舍弃损人利己的倾向,只不过这种倾向在不同人身上有大有小而已;其次,人们针对后天的环境的适应也会产生不同的损人利己倾向,这种倾向和同情心我认为是负相关。这也涉及犯罪的问题,值得别处详谈。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什么产生了不幸?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有句话反复被人提起,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波普尔称之为实用主义,但是我认为这里面有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如果你不理解这个世界,你如何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有了金刚钻才能揽瓷器活不是?不然,最终你老马不也和魏特林、约翰·格雷、克鲁泡特金一样,都以为得到了真理,给社会开出猛药,要制造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克鲁泡特金们,如同Sowell所说,多以为是社会制度造成了这种穷人的不幸。孔多塞甚至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以为,是人为的制度导致了不幸,如果顺从自然律法就会达到一种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这里面的一个问题是,制度、政体这些东西,也并非人为理性构思的产物,是一种哈耶克所谓的自然自动过程所形成的群体结构。对于社会问题,其他人有时候看不到存在群体运动的问题,有时候误解了“人性”以为人性本善。克鲁泡特金显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克鲁泡特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变成,富人是造成不幸的根源,他们占有了大多数的财富,并造成了穷人的贫穷。所以把他们的财富充公变成公共财产,问题就解决了第一步。此处的问题在于,就如Sowell所注意到的,“富人”和“贵族”是变动的,有时候这些家族、群体富贵,有些时候那些家族、群体富贵;有些时候一些贫穷的群体崛起富贵,有些时候富贵群体变贫穷。这些人和那些人、变富贵的穷人和变贫穷的富贵人,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一种“人格特质”,比如说穷人变富贵了就不剥削其他穷人,或富贵人变贫穷了还是恶人。也就是说,可以说,人性是一样的,是不同的外在条件改变了人的行为。这就意味着,虽然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存在问题,但是行为的变化可以说确实是存在的。可以以地位和个体的睾丸酮或皮质醇的水平变化作为例证,对应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问题的第二步是,公有财产之后社会怎么运转。克鲁泡特金的想法是,让人们自由联合起来。他认为,人们联合起来,开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模式,自己努力工作,为了集体作出最大贡献,因为自己也是集体的一员,也就是为自己做出最大贡献;能够让大家都活得照顾和安逸,也就是让自己能够得到照顾和安逸。他的这个逻辑和卢梭的“全体意志”是相同的,错误也是一样。我为集体做最大贡献,绝不可能是为我自己最大贡献;我的意志不可能是全体意志,除非我=集体,或者我=全体,二者可以等价替换。这在逻辑上存在缺陷。就如我在别处谈到的,我的最大利益=我自己得到的利益+我从集体得到的利益,这里存在两个变量。实际上克鲁泡特金注意到了“懒惰”的问题,说万一有懒惰的人不好好工作怎么办呢?克鲁泡特金说,这些搭集体顺风车的人,会被其他人说“你去别的地方吧,去让你搭顺风车的地方”来解决。那么如果他就是不去呢?克鲁泡特金说,那么大家都不理他。如果都不理他他也不去呢?克鲁泡特金没想这么多。克鲁泡特金实际上还注意到lingerie问题,即利益的冲突问题,比如只有一个空位或机会,几个人竞争,那么怎么办呢?克鲁泡特金举例说,什么威尼斯的拉货船什么争水道,但是他们组成协会会进行协调和安排。不听从安排就会被开除。现在问题是,如果被开除的人集合起来自己成立一个协会,和前一个协会的竞争冲突怎么解决?或者,几个类似的协会之间发生冲突,应该找谁来解决呢?他没有想这么多。实际上,这种冲突,正是导致逐渐塑造出一个国家政体的力量,于是政府就又出现了。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too young, too simple的结论。
序言里克鲁泡特金说,“有人对我们说:“但是你们看你们的计划的实现期还远得很呢!你们有没有想到,你们对于人类的本性和欲求的了解有着根本的错误吗?””这个反驳抓住了关键。我在提到孔多塞出错的地方时,就说和克鲁泡特金一样,二者都把希望寄托于波普尔所谓的“人格主义”,即认为单凭人的心理和性格,或说人性,就能够建立一个无政府的美好乌托邦。那么,在这个正确的反驳面前,克鲁泡特金是如何会执迷于错误呢?
他的回答是:“我们看见亿万的人在他们的共产村落中能够维持那社会主义的主要元素之一(即是将那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土地收归公有,并且以各家族的劳动能力为标准来分配它)以至于数百年之久;西欧土地公有制度的崩坏,不是从内部,而逝从外部被政府创设土地的独占制度以帮助贵族和中产阶级所促成;再次我们又知道中世纪的都市能够在连续的几百年中维持着某种社会化的生产和商业的组织……至于这些共产制度的失败,大半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能力,不能将农村和都市、弄人和市民联合起来,协力反对那个破坏了自由都市的武力国家之生长。”前面谈到有些人的想法的时候,我说它们很“愚蠢”,事后很为这种用词而惶恐,这种模糊性的评价不仅带有攻击性,没有任何建设性可言。我自己反省了一番,印象中,我并没有随便用这个词,比如说我认为霍布斯、洛克、休谟、康德、斯宾诺莎这些人在他们的理论中都犯了错误,但是我没有用这个词,我也不感觉他们愚蠢,相反,他们是巨人,是我的老师,是我尊重的前辈;还有一些人,比如约翰格雷、魏特林、摩莱里这些人,我感觉他们的错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但是并不会觉得他们愚蠢;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就不一样了,就如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中所引用的塞特纳——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呢?读了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对黑格尔和费希特的评述,我发现原来他们是同一类人,即“创作型”学者,他们不具有一种真诚地研究学问的态度和能力,而具有一种用修辞来构成一种要么新颖、转接,要么含混、晦涩表达的能力。虽然有些人或许不是蠢而是鸡贼,但是很多人仅仅是受打了不好的影响,喜欢上了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再到德里达这种从难懂的晦涩到难懂的修辞的手法上的甜蜜,波普尔说就连维特根斯坦都难逃这种诱惑。但是不管怎样,这类思想和观点自身都可以说是愚蠢的。虽然波普尔甚至也说黑格尔“厚颜无耻”,或许我也不该用愚蠢这个词。不是因为有人跟我说我没有资格评价这些人。波普尔踩了柏拉图和黑格尔,同样有人跳出来,如沃格林与施特劳斯,说波普尔“极其肤浅”。我印象中,在影评、书评往往都会有这种现象,一旦有人踩一本书或电影,总会有人就像踩了自己一样跳出来。实际上就是这样的吗,比如我十分喜欢波普尔,要是有人把波普尔贬得一钱不值,那么势必变成了“我喜欢一个一钱不值的废物”,那么逻辑上我就是一个半钱不值的废物,那么心理上自然会感觉跟踩我没什么两样。自己喜欢一个对象,然后跟这个对象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一种生物性的本能,这种现象大规模发生在明星偶像演艺界,和竞技运动体育界。最典型的例子,我记得一个是网球选手,因为失利被自己的一个球迷刺伤。南美一个足球乌龙球员被杀事件,和约翰·列侬被歌迷射杀事件,或许都可以作为例子。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正直”的品格。正直的人,随时准备接受任何后果。按照一种逻辑的标准,任何更有理由、论证更好的结论,都应该得到接受。能做到这一点,显然即使对于沃格林与施特劳斯这样的人物,也是非常困难。萨特从未对他信奉纳粹再改信斯大林有过任何惭愧和歉意。我以为这是人的另一种本能的反应,即当一个人处于一种位高权重的地位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膨胀”效应,当那些官员说一些明显侮辱大众智商的、愚蠢的话时,他们实际上在当时的情形中,是无法感受到所展示出来的这种“愚蠢”的,真心真切无法感受到大众眼里明显会看出来这种愚蠢,就像“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或许,这几年穆里尼奥的变化,甚至老罗的一些变化,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提出用零星工程代替乌托邦式的“整体”工程。他是十分谨慎的。我认为,实际上社会结构是需要保持的,所有的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或柏拉图理想国这类整体工程,都是建立在对群体和人性的无知之上的,因而都是错误的。但是,或许步子可以跨得大一点,实行一种所谓的“福利社会”,貌似就是克鲁泡特金在本书中所反对的。这种福利社会接近罗尔斯的the difference principle,就是通过劫富济贫,对财富征收高额税来为底层穷人提供疾病、教育、生活福利服务。就我目前所知到的,有一个反对的声音来自奥地利学派,比如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认为这样会影响经济的进步,因为这些“税”会影响到资本投入,因而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我的回答是,这种对最大化经济进步的迷恋或许,注意是或许,因为可能我经济知识不够,或许是没有必要的。就像密尔在提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分离时说,有些事务,看上去既涉及私人又涉及公共,比如酗酒,喝醉了闹事影响公共秩序。然后他说,为了个人的缘由,我们社会可以担起这种麻烦。意思是说,哪怕社会集体公共麻烦一点,也要让给个人更多一点自由空间。密尔的这种让步被米塞斯看作是一种懦弱的妥协,但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高贵精神。就像在电影中,当一个武林高手在酒店喝茶,被当地地痞欺负,他没有反击,而是让步,这不是懦弱,这是高贵。所以我认为,如果照顾穷人,会让一些懒惰的人趁机占便宜,会导致经济不能以最大的步伐前进,这些都是社会可以承担的麻烦。
1)来自网上有篇《她不死,我也死不成》,作者匡匡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四):面包要,自由我们也要,我们的安乐生活
第一章:我们的财富
1:巧妙的说教,屡屡说到:有的人应该分给没有的人,这个题目;但是倘使某人把这条教义实行,立刻便有人来告诉他:这种美丽的感情在诗歌中是很好的,但不宜于实行。我们使自己并且还使我们的子孙习惯于那种虚伪的生活。然而我们脑筋不安于虚伪,于是常以诡辩来自欺,自解。实在虚伪和诡辩,已成为文明人的第二天性了。
主张安乐的权利,万人的安乐。
第二章:万人的安乐
1:万人的安乐是目的,充公是方法。一切能够用来创造众人幸福的东西皆归众人所有。
2:真正的革命只有在旧政府倒台以后,才能说是开始。
3:诚实的人和野心家聚在一起,那些野心家只梦想着撺掇权力,他们一旦得势,便会排除人民。大家都以为自己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其实革命真正力量却是在街巷之间。民众受着痛苦。他们有着小孩子那样的信仰。他们有着那些迷信领袖的群众的好脾气。
4:安乐的权利是社会革命,而做工的权利不过是商业制度的踏车而已(踏车是从前设在监狱内令囚犯踏磨的东西。
第三章:无政府共产主义
1:由无政府主义生出共产制,由共产制达到无政府主义,这都是近代社会主要的倾向,对于平等的追求。
2:生产的新方法不能与消费的旧形式并存,犹如它不适应旧的政治组织一样。要是没有一点共产主义的酵母,现在社会便不能够存在,虽然现在的商业制度足以使狭隘的利已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但是共产主义的倾向,仍不断地出现,并且以各种方法影响我们的活动。
3:我们的共产主义并不是傅立叶和共同居住论者的共产主义,也不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这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共产主义,即是说没有政府的共产主义—自由的共产主义,这是我们人类经年累月所追求的两大理想之综合。这两大理想就是经济的自由和政治的自由。
4:以相互合意来代替法律;取消现在的国家国境,以共同的目的和见地来调节个人的利害。强调社会习惯而非法律。
5: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以为国家之建立出于神意,我们迷信政府和尊重神意的国家的德行。为了保持这种迷信起见,便完成了整个整合哲学体系,并辗转地教授传播,一切的政治都基础在此种原理上面。无论何种党派的政治家都对人民说:把权力交给我们的党,我们愿意并且也能够使你们脱离多年来压在你们身上的那些困苦。
6:巴尔扎克:描述过几百万的农民一生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东西,只知道国家强迫他们缴纳的重税。
7:所谓的多数政治也不过是把一切国家事务委之于一般无定见,只在议会和选举委员会中占大多数的人们手中罢了。
8:每一个经济现象必有一个与它相合的政治现象。要推翻私产制,同时不去寻找一个政治生活的新方式,到底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充公
1:乡村中青年受了那些制造奢侈品的资本家的暂时增高的工资的诱惑,或者受着活跃的都市生活的引诱,群集到大都市来。神圣的财产权原理动摇后,无论什么理论学说都不能够救它。
2:经济学应该是人类欲求及满足的经济方法之研究的科学。
第五章:食物
1:革命没有面包只是践踏革命的尸骸,白色恐怖也威胁生命。诚然,正是我们是梦想家,所以我们相信革命应该,并且它也能够确实保证万人的衣食住行。
2:无论什么时候,在目前迫切的需要之下,自然发生出来的制度,总比那些顽固的理论家坐在衙门里或古书堆中,发现出来的东西好得多。
提倡共产制度,区分寄生者和被迫失业的人。
3:我们现在中产阶级的文明是基础在对劣等种族和工业落后国家的压榨上,那么革命的第一个恩惠,便是威胁文明,使所谓劣等民族把自己解放出来。
土地和劳动不缺乏,世界上无不毛之地,土地的价值因人而定。
4:让革命一直向前猛进,饥饿并不是革命的可怕的仇敌,可怕的危险是中途停顿,在胆怯,在顽迷。
第六章:居住
1:一切的历史,一切的人类经验,以及一切的社会心理学都给我们指示出来,所谓最良善最公平的方法,便是在于信任那些与这件事情最有密切关系的人的决定。
2:建房的目的在于共同精神的产物要留给全人类做楷模,这都是人类的东西。
3:我们共同向着无政府主义的道途上进行,不然便仍陷入专制的个人主义的泥土里。
3:反对投票
第七章:衣服
1:趣味是随着时代而变迁的
女人不见得都喜欢天鹅绒,男子也不见得全喜欢黑貂皮里子。一般庸俗之徒手里握着的势力将要移到豪爽善良的人手中,献身的精神勃兴,崇高的行为更加风气云涌般发生着,即便是一般的利己主义者到了那时也觉得徘徊不前是可耻的事了,纵使自己不效仿那种高贵的和勇敢的举动,至少也要赞叹他们。
2强调博爱,革命的性质:要消灭利己主义者的势力,那么,非让个人的自由发意得到广大的活动范围不可。反对者认为:这简直是灰色单调,并且消灭人生和艺术上的一切的美。
3: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能够满足人民的最高的艺术的趣味,并不因此使他们去替富豪做牛马,增加富豪们的财产。
第八章: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1: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的结果:农民不得不成为背负着现社会重担的牛马,乡村不得不为都市之故而荒芜。
2:真正弊害与其说是一般人民没有消费着剩余,不如说使剩余价值在存在的可能性这件事情上。
3:采用集约农法。
第九章:奢侈的欲求
1社会愈文明,个性愈发达,欲望的种类也就越多。今天有人还不承认有获得这种无谓的东西,或者求得某种特殊的快乐以及精神上的物质上享受的必要,然而正是靠着这些无谓的东西,才能打破人生的单调,使其成为愉快而且有趣味的。
2:社会革命必须在保证每人每日的面包,在面包上得以保证以后,至上的目的便是闲暇了。
3:很多人的欲望超过平常人的欲望的范围而趋向特殊的方面。
4:他仍然存在着将来便可以满足他的嗜好的希望,因此他便轻视理想的共产社会,说这是以各个人的物质生活为其唯一的目的。
5: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只供给普通的生活必需品与各分子,而且还压制促成个性成长的教育~个人的嗜好纷出,一般人的不平时起,有人提议买钢琴或科学的器械引起了争吵,进步的诸要素遂归于衰灭,这个社会要是不破坏一切个人的情感,一切艺术的倾向以及一切的发展,它便不能存在。
6:进步是向着这方面进行的,这也给我们指明自由之路。合作代替了个人事业,文艺与新闻事业不再是赚钱的利器和掠夺他人的工具。
7:当文学与科学脱离了金钱的束缚,专为那些爱好它们的人,而且由这些人来培植的时候,它们才能够在人类发达的事业中占一个适当的位置。
8:文学,科学,艺术,不可不由自由的人来培植,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它们才能阻碍它们的国家,资本以及资产阶级的附庸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9:事实上从哪些简单对根本观点没有多大研究的头脑中想出的简单的暗示往往足以助成发明,使它丰饶而且成为实际。专利权和一切国家的管理一样,阻碍着工业的进步。原来思想是不能够专利的东西,专利权在理论上是一件大不公道的事。在实际上成了对于发明的迅速进步的大障碍。
10:增进发明精神必需:思想觉醒,认识大脑,这是现代教育所摧残的,科学普及,对人类继续不断地进步之信仰。
11:互相隐瞒的发明,在专利和资本制度下被束缚。社会大患,也是道德与智识的进步路上的陷阱。
12:学问逐步进步,但灵感却不常来到艺术家的画室。灵感来源于生活,逃离庸俗境遇,而看到新的天际。
13:一切的激情,一切的光荣的传统都复活在他的作品之中,然而如今团结的都市已不存在,思想的传达早已没有,城市如今只是人民的偶然聚合,这些人彼此不相知,唯有损害他人以利自己而已,所谓的祖国也不存在。
14:要经验过这事情,才能够了解捕鱼的诗趣。难道真诚画出来的鼓舞人心的作品劣于现在那种单以售价高昂来满足俗人的虚荣的艺术吗?
第十章:愉快的劳动
1:妇女解放,所谓的家庭脱离它们现在孤立的状态,各家庭还是互相联合起来共同去做它们从前单独做的事。
2:一个革命纵然醉心于自由,平等,休息相关的美名,倘使仍然维持家庭奴隶制,便不得谓之革命。
第十一章:自由合意
1:我们便轻易相信没有警察,我们人类会像野兽一样地相互吞噬,纵使革命中的强权被推翻了,世界便要陷于绝对的混乱之中。
2:用交通运输网来论证自由可以合意,欧洲的铁路,国家创造了租借权和保证制度,私有和贫乏都是国家故意造出来的!
3:压迫并不仅仅是资本的结果,大公司之所以会压迫小公司,也要靠国家的帮助以及国家替他们造出的独占权。
4:此种自由合意的实力居然能够保持自身来抵抗那个得着国家恩宠的万能的资本。
5:交通,军队,都靠自由的合意。
第十二章 反对论
1:文明各国的国民为着解放努力,也不能忍受为人民某福利的政府,反对强权的共产主义。强权社会主义的社会纵然能够成功,它也不能继续下去,一般人的不满不久便会使它消灭,或者使它不得不依据自由的原理而进行自行改造。
2: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承认个人充分自由,而不容许任何强权的存在,也无强迫人劳动的必要社会。
3:经济学现在的基础就是以人类精力的最少浪费供给社会最大量的有用生产品之最有利的条件之研究,便不能前进。人们或则限于反复地说着平凡的断定,或者装作不知道我们主张的样子。
4:以无动力劳动的逻辑来反对,以工钱为目的。饥饿的威胁乃是对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劳动之最好的鼓励。担心没人强制就不会行动。类似于反对奴隶制:俄国贵族:不用鞭笞,黑奴便不会劳动。
5:安乐:即是生理上,艺术上,道德上的欲求之满足,常常是鼓舞劳动者的最有力的东西。
6:常有失业的恐惧,永远是贫穷困苦,其中大部分的人在为着自己和自己子女以外的人的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劳动十年之后,总是悲惨地死在慈善病院里面。
7:你的一生盖上劣等的印记,因为政治家常说,筋肉劳动者总要劣于头脑劳动者。这样筋肉劳动自然成为命运的诅咒了。
8:要是劳动者知道从生到死等待着他的命运,便只是生在平庸,贫穷与明日的不安中间,那么,他对于这沉重郁闷的工作还有什么兴趣呢?
9:关于强权的反驳:只要还有极少数的人不服从社会习惯,我们便不得不保存行政管,法庭,监狱等,纵然这些制度已成为了一切新弊害的根源,也是无法的事。
回答:你们要避免一种弊害,却把一种更大的弊害用来做避免的方法,而且这个弊害就是你所要补救那些弊害的根源。
10:法律多,罪人多。如果不是你的朋友们发现你的才能,亲切地替你去做必要的劳动,解除你对社会的一切道德义务,那么你就会被视为中产阶级的鬼魂。
11:尘埃便是那在不适合地方的物质之谓。这个定义现今所谓懒惰者的十分之九身上都可以适用。他们是走错了和他们的性质,才能都不适合的方向的人。
第十三章:集产主义的工钱制度
1:集产主义者,以成绩标准给予报酬:好像是对正义的渴望,然而实际上它只是继续着从前的不公道。所以我们以为革命必须是共产主义的,否则,它就会淹没在腥血之中,于是一切必须重新开始。
2:好像一个人明明生活在铁通时代,还梦想在石器时代生活一样。
3:现在社会:社会自然会来养育小孩,自然会来扶助老人和弱者。社会自然会拿需求(而不用工作成绩)来做价值的尺度,以缓和此种工作成绩的原理。先弄个伤痕,然后再来医治。
4:如浦鲁东说:我们一方面破坏,一方面建设,我们将以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名义进行建设。
第十四章:消费与生产
1:将经济学变成社会生理学:人类需要及人类精力之可能的最少的耗费来满足此种需要的方法之研究。
2:要扫清分工理论,共产主义是生产消费,交易三者一个综合的见解以及此见解配合的一种组织。
第十五章:分工
1:如果劳动者一生只做一种同样的机械的工作,便会失掉他的智力和发明的精神。
第十六章:工业的分散
1:革命不仅是现在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已。革命应包含着人类智慧的觉醒,以及发明精神之十倍乃至百倍的增进,这是新科学,不仅是制度革命,而且是更深刻的人类头脑的革命。前提:革命的大胆的鼓吹和民众的自发的冲动使这个计划成为丰富而活泼。
2:经济学常常被人非难为从一个分明虚伪的原理中演绎出一切的,这原理即是:驱使人们增进其生产力的唯一刺激物乃是最狭义的个人的利益。
第十七章:农业
粗放农法。集放农法
1:人类一定能自觉到什么是他所能做的,这种自觉便会使他要做的力量。他一定知道现在妨害着一切革命的暗礁便是精神的怯弱。
2:革命有时候会缺乏一种东西便是发意的勇敢。自由的社会,由于共同耕作土地的劳动便可以发见它们的结合力,而且会消除那种使它们分裂的憎恨和压制。
3:从休戚相关的感情的新勇气鼓舞着我们大家向着征服知识和艺术创作的最高快乐之目标进行。受着这样鼓舞的社会是不怕内讧和外患。对抗着旧势力之结合的便是新的和谐,各人和全体的发意,以及由人民才智的觉醒所生出来的勇气。
4:在这种不可抗拒的势力之前,谋叛的王侯是没有力量的,他们不能做别的事情,只有低头屈服去做驾车的马,拖起人道的马车,向着社会革命所开辟的新的地平线驰去。
评论:较马克思主义所谈的革命更进一步,有具体关于衣食住行的满足自身的生产方式和手段,让面包存在成为可能。有了面包才会有对于革命的洞见,社会革命的地平线,在前方,需要的是勇气。
《面包与自由》读后感(五):《面包与自由》——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共产主义”
书目:《面包与自由》
作者:克鲁泡特金
译者:巴金
前摘:上学期时,张海川老师推荐过克鲁泡特金《互助论》,翻过几页就扔下了。心态比较浮躁,近来经常反思,想用心看看克鲁泡特金的书。本书的译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巴金。巴金何故名为“巴金”,一种说法就是取自“巴枯宁”与“克鲁泡特金”这两位无政府主义大师,而此本译作也是巴金在1940年推出的。半个世纪过去了,从近代史料的只言片语中我们能瞥见克鲁泡特金那巨大的影响力,不独巴金,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是沉迷于克鲁泡特金而不能自拔。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谈判,余暇时还会见了一些文化界人士。巴金就是在这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毛泽东对巴金说:“奇怪,别人说你是个无政府主义者。”巴金答曰:“是啊,听说你从前也是”。毛泽东曾自述其“五四”时期读过一些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坦承“我赞同许多无政府主义的主张”。青年毛泽东在其所作《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甚至称马克思为激烈派、克鲁泡特金为温和派,赞赏后者的互助论。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大一时在贾国雄老师《近代史纲要》的课上,贾老师分析文化大革命为何会产生时就隐约的指出这或许与毛泽东青年时代这一段特殊的经历有些许关系。不想去深究这其中具体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毛泽东与巴金不是特例,在那个思想碰撞的激荡年代,到底有多少“毛泽东”,有多少“巴金”。而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学说又如何改变中国?我们的如今的时代又有多少是克鲁泡特金的遗产?
时至今日,历史的车轮已经压碾而过。“蒲鲁东”、“巴枯宁”、“克鲁泡特金”的名字是那么的陌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已然没落。在中国,我们只能从马列著作一些批判性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几个字眼。在美国,提倡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干预的标志性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也在《自由选择》电视系列节目中坚定地表示“我不是无政府主义者!”。或许一本书并不能全显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全貌,但是我还是尽力拨开那层笼罩的迷雾通过《面包与自由》与这位无政府主义大师面对面的接触。在着手此书以前,我一再的告诫自己,踢开头脑中马列的批判观念,与克鲁泡特金直接进行思想碰撞,但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对克鲁泡特金的种种观点还是举起了大刀,那层看似深厚的迷雾也被彻底洗涤。而这个大刀在某种程度上是马克思直接给予的。最终,我对克鲁泡特金有了认识,这些认识也会在读书笔记中显现。这次读书笔记的《前摘》是如此的冗长,到现在还没有结束的迹象,因为这次的读书笔记我想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呈现。
在阅读《面包与自由》时,我总是有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终于找出源头——威廉.魏特琳。不错,这种感觉与阅读威廉.魏特琳《自由与和谐的保证》是如此的契合。两者的风格在我看来如出一辙。所以这次的读书笔记我想通过两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我会把克鲁泡特金的基本观点呈现,这些观点的呈现过程我想用克鲁泡特金、威廉.魏特琳那种感性外露激情的形式,我想通过“我”的视角来展现克鲁泡特金,意思很简单,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我会用克鲁泡特金作为第一人称,让我作为“克鲁泡特金”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这个过程我会放下自身的枷锁“嗨”一回,在我看来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让读者感受到我“那种熟悉的感觉”。而读书笔记的第二部分我会带着强烈的批判色彩对自己刚才的“感性激情”进行最彻底的撕裂揉碎!也希望我自己在行文过程中能把握好这两种节奏。
我之前的读书笔记中总是有加粗部分,而这种加粗不是为了强调,仅仅是作者的原话而已。本文亦然。
正文:
茫茫的宇宙,地球如同沧海之一粟。回头望去,人类已经走过长远的路程了,在太古时代人类制造粗拙的石器,并且靠着不稳定的狩猎所得到东西来维持着自己的生命,他们所留给子孙的唯一遗产,不过是避雨露的岩窟和几件粗劣的石头器具,——以及那茫茫的、不可思议的、可怖的自然,他们为了他们的微小生存,不得不和着自然斗争。
在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中,地表被改变了、财富救起来了、人的能力如同爆炸般的膨胀了!
拿着弓箭、抄起石块,潜入茫茫的原始丛林,苦苦的寻觅、苦苦的战斗,在损失两条生命的情况下将一头硕大的野猪背回了部落。他们能否想到:数千年后,同样是一群人,他们提着公文包走出了家门,下班后途经超市,琳琅满目的柜台前,一位先生走了进去挑了两斤熟肉、一袋香肠回到家里准备和孩子一块享用。
扛着锄头、挽好头巾,扎进零散的田块,将杂草小心翼翼的提去,刺热的阳光扎进了农夫的身躯,累了~农人坐在田垄上,望着夕阳,他想不到一群蝗虫正在铺天盖地的赶来,明天他半年的劳作将会全部殆尽;他更想不到,明天的明天,一位农庄的庄主安卧在海边享受海风微微出来,万里之外的农庄——收割机正在帮他斩获财富。
... ...
的确,我们是富裕的——比我们所想到的更富裕得多;只就我们已有的而论,我们已经是富裕的了。
回想我们的祖先,我们该是多们的安逸、多么的幸福,我们的时代应该是多门的进步、多门的和谐!
然则为什么还有那许多的穷人呢?为什么多数民众还不得不从事苦困的贱役呢?
为什么我们不幸福?是什么在奴役着我们!?
我们祖先森森白骨累积起来的文明与财富,为什么!为什么总又少部分人占据着巨大的财富而这样的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的”呢?
煤矿、石油、铁路... ...这种种的财富为何总被打者“公有”的幌子被少数的利益集团死死的占据!死死的占据!我们的劳动一定要遵守“将生产品四分之一献给主人,另外四分之一献给政府和中间人(经纪人)”的这个条件。而当我们迫于饥寒,一旦集合起来,向股东要求面包,别人便会用枪刺和炮弹来驱逐我们,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那他们呢?他们如果发见了比别的更有利益的投资事业,便要限制煤的采掘,或者甚至完全停止了掘煤。铁路也是属于少数股东的——铁路所供给他们的岁入,比较中世纪的王侯岁入还要多!
战争成了牺牲我们性命而夺取市场优先权的游戏!
那教育呢?
——他们的孩子在温暖的婴房出生,他们的孩子进入了最豪华的贵族幼儿园,他们的孩子利用闲暇与金钱不断地“发展着自身”,他们的孩子——变成了“他们”!
我们的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成为“我们”,我们的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拥挤的夹杂着5个床位飘散药味妇产科房,我们的孩子要么惨死在那破烂的校车要么苟延残喘的延续自己的生命望着直插云霄的择校费绕道而行,我们的孩子回家后就要忙着打理家务忙着做饭洗衣——因为我们孩子的母亲正在他们的家里拼死拼活的伺候他们的孩子以图求自己孩子明天的生存费!社会这样的分做了两个敌对的营垒;在这种状况下,自由权是空话!
法官、裁判官、行刑官、警察、狱吏这一大群都是为着维持这种特权而设的;再由这些又生成侦探、伪证、间谍以及威吓和腐败的全部组织。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组织还阻碍着社会感情的生长。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正值,没有同情和互助,人类必会灭亡,恰像以抢夺为生活的二三中动物,和蓄奴的蚁族的灭亡一样。但是这种思想是不合支配阶级的嗜好的,他们便苦心惨淡的造出似是而非的科学体系以养成和这反对的思想。
怎么办?!
社会是不能够这样生存下去的,社会必须回复到真理的路上;不然,就会灭亡!
———————————————————————————————————————————————
这是一条华丽的分割线,这条分割线以下的内容,我会把节奏恢复到我之前几篇读书笔记的正常节奏!我差一点就失去了这个节奏,差一点就要把这种亢奋延续下去。通过分割线以上的内容,我想大家一定能对《面包与自由》的节奏思想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克鲁泡特金的思想、无政府主义思想那之所以能风靡一时从欧洲到中国,巴金、毛泽东这样的伟人能受其侵淫尤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克鲁泡特金是最无助人民的本能反应也是最无奈的选择!——革命、共产!
克鲁泡特金先生的革命是怎样的革命?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共产又是怎样的共产呢?面对着令人愤慨、令人血脉喷张的现实,克鲁泡特金先生提出了什么灵丹妙药?
在克鲁泡特金先生看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我们必须承认并且高声宣言:每个人不管他在就社会中的等级如何,不管他是强、弱、巧、拙,而且社会中所有的衣、食、住等等维持生存的必需品都应该没有差别的分配给万人。我们必须成这个,要高声宣传这个,更要去实行这个。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啊,这是一幅多好的蓝图啊!
接着克鲁泡特金先生继续描绘他所着手创造的美丽人间——从此以后便再没有人会蜷伏在高楼大厦附近的桥下了;也没有人会在食物堆积的地方挨饿绝食了;更没有人会在皮毛堆积如山的衣店旁边冻死了。万物为万人所有,理论上是如此,实际上也是如此。最后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真正革命终于成功了。
这是人间最美的图画,但当我读完这本《面包与自由》后不免想到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评价:
满口讲的都是震撼世界的词语。(马克思;《的意志意识形态》)
是这样么?让我们怀抱无比的敬意去看克鲁泡特金先生精心炮制的“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吧。
克鲁泡特金先生不辞辛苦的从农业、工业、消费与生产、工钱制度、欲求、衣服、居住、食物等等多个方面入手力图详尽的建设自己美好的“经济上自由、政治上自由”的社会支撑关节。在这过程中还不失时机的敲打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为了节省宝贵的时间,让我们仅选择其中的个别方面稍作欣赏吧。
克鲁泡特金先生先用震撼世界的词语将之前的有住房引发的人民痛苦抛出,然后竟然聪明地指出“无论在革命的时候或在和平的时候,劳动者必须有房屋居住的,在他的头上不能不有屋顶来遮盖烈日和暴雨。”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大道理。紧接着又用更加震撼的词语宣称:
在房屋实行充公的那一天,从来被掠夺的劳动者将知道新的时代来了,劳动不再受富贵权势的桎梏了,平等是公然的宣布了,革命已经成了真是的事实,并不像从前那样戏台上的假东西了。
我不想反对克鲁泡特金先生这种美好的想法,因为克鲁泡特金先生已经预见到了反对的声音,并且用震撼的词语举出了种种穷困人没有房屋的悲惨故事来应对“愚劣的抗议迷惑”。
我只想虔诚的咨询下克鲁泡特金先生如何实现这一点,而伟大的克鲁泡特金先生同样也预见到了我的问题:
你们要问“然而怎样呢?要怎样才能够呢?”我们要试来答复这个问题,不过要审慎一下。震撼世界的克鲁泡特金突然变的审慎了,然后神秘地告诉我们“我并不想把充公的计划极详细的描写出来”,然后信心十足的向我们保证反正到时候这一切都是不足为虑的!
好吧,不要苛求克鲁泡特金先生,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共产主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足为虑的!
那克鲁泡特金先生描绘的种种层面的社会蓝图的实现究竟怎样通往呢?克鲁泡特金先生喜欢向以前看,尤其喜欢将以前的落手生产与如今的巨大财富以及巨大不公加以比较分析。在勾勒未来时,克鲁泡特金把伴随着巨大不公的发展作为解决发展所引发的不公问题的利器。
妇女多可怜啊,灶房里浓浓的黑烟熏坏了美丽的容颜、洗涤瓶里辣辣的汁液刷掉了玉手的弹性... ...不用怕,无需生火的炉灶、自来的水液、擦鞋器、吸尘器... ...——这一切都将妇女解放了,妇女再也不用担忧了。拿着扫把的手换成了拿着吸尘器的手,这就是解放!这就是进步!这就是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共产主义!这就是绝妙的讽刺啊!
社会是不能够这样生存下去的,社会必须回复到真理的路上;不然,就会灭亡!
这句话是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告诫,那我们也要告诉克鲁泡特金先生:
克鲁泡特金先生的共产主义是不能够这样生存下去的,社会必须回到真理的路上;不然,就会灭亡!
后记:
这篇读书笔记写完了,我尽量的把握节奏,但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读书笔记的前半部分我在尽力的“迎合”而后半部分我在极力的“讽刺”。对克鲁泡特金先生的理性批判并没有深入展开而仅仅是抓住一些具体段落学说攻击,我的原打算是结合科学社会主义及经济学的相关内容理性温和的演绎后半部分,但最终的结果是我也带上了“震撼世界的词语”。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还在于我并没有从前半部分的节奏中完全走出。对克鲁泡特金先生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批判不会就此停止。但是另外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在比利时,蒲鲁东主义曾在瓦隆工人中间占有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而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两国工人运动中,所有的人,除了极少数例外,只要不是无政府主义者,就都是坚定的蒲鲁东主义者。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1887年第二版序言
我惋惜说,除了蒲鲁东的著作以外,罗曼语族的工人在20年内没有过别的精神食粮。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第三编
无政府主义的产生不是偶然,是无助人民最本能也是最无奈的选择。这种精神食粮如果在人民中泛滥,那将会造成极大的灾难性的后果。而比这更可怕的则是选择这种精神食量的人民所处的社会,这种社会——但愿没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