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史记》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1-03-26 16:04:27  热度: 214℃ 

点击全文阅读

《史记》是一本由(西汉)司马迁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9,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精选点评:

●完全不是想象中的“故纸堆”,不是历史流水账,相当精彩。尤其是刺客列传。难怪吴宇森也说想拍刺客列传,那似乎是义气的鼻祖。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09年9月,西安后遗症。

●高一读的,很有意思。当时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真怀念啊,还要写阅读卡。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志高才绝。

●史家之绝唱

●总算看完了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初中时候读的一个选本,好书。装帧自不必说,主要是注释详略得当,翻译通俗,选文重要。

●中学时代可喜欢了……

《史记》读后感(一):初始印象

刚开始看,包装上很有古色古香的感觉。书中页眉有相应时间的其他文明的介绍,很好。译文还不错,但觉得应该有一定的词义注释,而不是附一段译文了事。另外,若能增加相应的地图就好了。

《史记》读后感(二):好书--一本非常适合普通老百姓读的《史记》

传承了几千年的书,其实傻子都知道,是好书。

可国人真正读过的,确如此之少,看看书评人数,就有些寒心。

《史记》-之所以看的人不多,我想,原因主要是,很多人有误解,看古文,看的头疼,看不懂,可看白话文,又觉得看白话没意思,所以就直接不看了,其实现在能看古文《史记》的人,想除了文学研究者,应该没有几人了。一本好的白话文《史记》,可以说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几人真正理解,史记中的故事,不是仅叙述历史,其文学水品非常之高,其中有很多故事,让人看的泪流满面!

没有看过史记--妄为华夏子孙!愧对司马迁老先生!

《史记》读后感(三):“谋圣”张良

楚汉之争,成就英雄无数,也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谋士很多,但唯有张良被称为“谋圣”,可见他一定有过人之处。从他早年“偶得兵书”的奇遇,就可以看出他超乎常人的耐性,再到之后烧栈道瞒项羽、约法三章、修栈道渡陈仓、立太子平韩信,他的每一计都想在常人的五六步之后,其足智多谋令人叹服,但我觉得最值得一提的,则是他“功成身退”的这一计。

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所以有今天,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为我所用,所以得了天下。”但没过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曾经的功臣,杀的杀,关的关,三人之中,唯有张良,一生平平稳稳,最后善始善终。他的激流勇退也就成为了他为了自己使出的最后一计。由此可见,“谋圣”一名,非留侯张良莫属。

《史记》读后感(四):评蒙恬列传

这个假期我开始读史记,我读了李斯、淮阴侯、张耳陈余等的列传,还读了有趣的滑稽列传。下面我要评论的是“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大将军蒙恬的列传。

蒙恬,秦朝的第一大功臣,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就曾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在他的父亲去世后被任命为中郎将。他再立下几次战功后,官职逐步被提升,最终被委以要职,统帅三军。他带领的军队锐不可当,接连攻下了另外六国中的三个,秦国称霸已成定局。同时,在朝内,他的忠厚老实、又有才能的弟弟蒙毅也担任要职。他全家都受到秦王的恩宠,战功赫赫的他可谓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但最后,由于当权者的猜忌和大奸臣赵高的谗言进谏,结果被袭捕、灭三族。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的大将蒙恬,成为了混乱的、人心险恶的官场的牺牲品。

一个统治者,当他急需人才时,当然要通过各种手段和奖赏吸引人才,然而当人才已经对他没用时,尤其是赶上胡亥这个不懂得人才重要性的昏君、暴君时,可怜的、忠心耿耿的蒙恬只落得这样一个凄惨下场。历代开国之君,在天下太平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迫害和诛杀开国功臣,防止他们生出叛乱之心。稍微仁慈一些的赵匡胤,也是把功臣们遣返回乡,防止再次“黄袍加身”。而秦始皇对待忠诚的蒙家非常够意思了,蒙恬应对自己非常庆幸,找准时机衣锦还乡,这样的结局已经很不错了。他的悲哀源于他没能向一个有道之君尽忠。

当然,由于他忠于秦始皇,也干了一些不利于百姓的事。于是,这一点被司马迁抓住,太史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司马迁对他只有贬,没有褒,我认为有失公道,为他鸣不平。

《史记》读后感(五):商鞅的悲哀

提起商鞅,首先进入大家脑海的一定是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之前有很多人都提出异议,但是商鞅的那句“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偱其礼”强有力地反驳了他们。应该说这次著名的变法不仅让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的好局面,更为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崛起以及日后的称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商鞅的才能在变法之中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既然如此,又为什么会说他是悲哀的呢?虽然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他最终却落得一个谋反的罪名并且被五马分尸而死。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用司马迁的话说“有以也夫!”(这也是有渊源的呀!)。由于他的变法很有成效,秦孝公封给他十五个邑,他变得非常骄傲;由于他的法制过于严酷,百姓非常悲惨;在伐魏时他欺骗了魏将公子,打败魏军,但这种胜利并不光彩……商鞅的所作所为都为他的“亡”埋下了伏笔。

商鞅想与赵良交朋友,赵良婉言拒绝的同时给商鞅提出忠告,但他并没有听。连如此中肯的话商鞅都不理不睬,他的死应该更是“理所当然”了。

商鞅倚仗着自己的才干,变得非常骄傲自大。为自己大规模的修建宫阙,每次出行都要有拿着武器的贴身侍卫保护,身后跟着数十辆车,非常有气派。《诗经》上所说的“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如此看来,他的行为确实不能恭维了。俗话说“骄兵必败”即使他有如此大的成就也没有用,我想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那时的社会中如此的招摇必将引起皇亲国戚的怨恨。即使在如今,这种骄傲也是不可取的。即使你有再大的贡献也应该戒骄戒躁,认清自己,一个低调的人一定会更加引起别人的尊敬。赵良说他的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归还他的封地到到一个安静的地方享受隐居的乐趣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他偏偏没有这样做。当我们处于危险的境地,有时选择归隐是很明智的。

商君在逃亡时发生了很戏剧性的事情,他在边境想住客栈,却被告知“商君有令,没有证件的人住店要连带判罪”,他严酷的刑法竟然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惨死,这样的“自作自受”代价或许太大了。

总的来说,商鞅的悲哀就在于天性残忍少恩及骄傲自大。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