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所引发的“踢猫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话,人类一切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根源,是缘于“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当一个婴儿来到人世间就要面对生存焦虑:如何好好活下去?经过数十年的斗争,达到一个安稳的生活状态后,又要面对死亡恐惧:如何好好死去?当谈到生存焦虑时,这也可能是当下社会中大部分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管是作为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作为父母对子女教养的问题,还是婚姻家庭生活所带来的负担等等问题,可能都是这一问题的转化。
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基本需求就是一个人生存下去的基础,包括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现实物质生活条件下,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水平尚可以支持孩子的温饱和安全。由于处在竞争相对激烈,甚至有点残酷的社会环境里,很容易引发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尤其在教育、医疗等条件尚未达到完全保障的情况下,也会引发父母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因此,在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下,对于自身心理功能没有健全良好的父母,会无意中将自己的焦虑情绪传递并影响到孩子。另一方面,可能会忽视需要层次理论中涉及的情感和归属的需要问题,这也是个体生存下去的基础。
人是带有社会属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与社会其他成员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系。
心理学家认为:关系的实质,实际上是谁向谁投射焦虑。一般而言,在关系中,总是心理功能弱势的一方向心理功能强势一方投射焦虑。比如,在咨访关系中,来访者向咨询师投射焦虑,咨询师承受和帮助来访者化解焦虑;亲子关系中,孩子向父母投射焦虑,父母承受和帮助孩子化解焦虑。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父母可能不仅不能较好的调节自身焦虑,还很有可能通过“踢猫效应(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到比自身弱小的孩子身上。所以就会出现一些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没有配合自己、没有理解自己,而没有从自己是否了解和体会孩子的角度出发,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谈到的孩子心理“反哺”父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