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是对生命的厚养
作者:儒风君 · 闻清
人这一生,常常因功名利禄而忙忙碌碌、蝇营狗苟,越活越累。
殊不知,这些“身外之物”,往往成为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许多时候,放下,才是对生命的厚养。
1
放下即回头
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只有放下了,才能重新开始。
《菜根谭》中说:
“晴空朗月,何处不可翱翔,而飞蛾独投夜烛;
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 而鸱鸮偏嗜腐鼠。
噫!世之不为飞蛾鸱鸮者,几何人哉?”
意思是说:
晴空万里,明月高照之下,哪里的空间不能任意翱翔?而飞蛾却偏偏要扑向烛火;
清澈的泉水,碧绿的草儿,哪一种东西不能果腹?而鸱鸮却偏偏爱吃死老鼠。
唉!世界上能不像飞蛾、鸱鸮那样犯傻的人又有几个呢?
所以,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很多时候,未必一定要到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绝境地,转个身,便可海阔天空。
我们所见到的观音菩萨,不是端坐莲花宝座,就是足踏祥云,慈眉善目。
而河北隆兴寺内则有一座“倒坐观音”,坐南朝北。
无独有偶,北京观音庵、南京古鸡鸣寺等多处寺院,也都设有“倒坐观音”。
究其原委,有对联曰:
问大士缘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倒骑驴”。
虽然只是传说,但这其中其实颇有深意,有诗赞曰:
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
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这“回头看”三字,于世人而言,常常最难做到。
人们总是习惯于守着执念,明明知道是错误的,却不肯停止;
明明知道是不好的,却不肯放弃。
如此反复,将自己陷于骑虎难下的境地。
其实,很多时候,放下才能回头,回头才能重新开始。
正如佛经所言:如何向上,唯有放下。
2
放下便解脱
《道德经》中有言: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生死有命,本是天地规律。
世间长寿之人本占了十分之三,短寿之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但后来,由长寿走向短寿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之所以如此,往往是执念导致的结果。
其实不光是寿命,无论是对什么,执念太深,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倘若李白执着于庙堂的繁华,又何来“呼尔将出换美酒,有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情?
倘若陶渊明执着于五斗米的薪酬,又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
倘若曾国藩执着于平定叛乱的功劳,又何来绵延两百年而不衰的昌盛家族?
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索。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一头被绳子穿鼻而过拴在树上的牛,想要挣脱开绳子,自由自在去吃草,却怎么也挣脱不开,只能围着树转圈。
其实,草不光在远方,不过是低下头,就能吃到的事儿。
放下心中的缰索,才能抓住眼前的幸福。放下,即解脱。
3
放下才从容
庄子说一句话: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意思是说: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
通晓寿命实情的人,不去做对生命无能为力的事情。
《菜根谭》也说: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后做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方可超物外游象先。
简单说来,就是想清楚你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内心就会归于宁静,看淡一切了。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富翁整天感到不快乐,便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处寻找快乐。
但是行遍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不由得唉声叹气。
此时,恰有一樵夫挑着一担柴走来。
富翁于是大倒苦水:“我家产万贯,衣食无忧,为什么总是找不到快乐呢?”
樵夫放下肩上沉甸甸的柴,擦擦汗水说:“其实快乐很简单。
对我来说,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于是恍然大悟:自己天天背着那么多财宝,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又怎么会快乐呢?
于是,他便散尽千金,专做善事,如此,内心果然畅快了许多。
这个故事并非告诉世人,散财便得快乐,而是说,很多时候,放下才得从容。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扮演者不同的角色。
想要演好人生这出戏,全靠自己掌控。
如果对“角色”太过执着,难免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布袋和尚有一首诗:“行也布袋,坐也布袋。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和淡然。